第25章 遷胡入幽

氏勳歷經坎坷,少年時代的熱血和天真早就已經如同爛瘡般被徹底割盡了,他如今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想,全都是世事的險惡和人心的狡詭,若非爲自己境遇的瞬間改變還殘留着刻骨銘心的創痛,他很可能即便認出了假是勳的真實身份,也仍然緘口不言,而把這個秘密永遠深埋心底。因爲他曾經多次提醒自己,那夷人小子不知道有了何等奇遇——難道真是神仙指引他的嗎?——如今貴爲二千石高官,與自己相比,一在蒼穹,一在泥塗,想要揭破對方的真實身份,實在是萬分艱險,稍有不慎,自己想要苟延殘生恐亦不可得矣……

然而,那被欺騙、被冒用身份的仇恨,那復仇的火焰,就如同乾草垛上的一點點火星,一旦燃起,便瞬間填滿了整個心胸,再也無法熄滅。

只是理智尚沒有被情感所徹底矇蔽,氏勳一時激動,向柳毅道出了真相,隨即便被拘入柴房。在柴房中度過的整個晚上,他輾轉難眠,越是思忖,便越是冷汗涔涔,難以自已。易地而處,倘若自己是柳毅的話,會不會願意揭破假是勳的身份呢?那對他又有什麼好處?自己與柳毅非親非故,只是一個門客,甚至一個家奴罷了,柳毅有什麼理由要爲了自己去得罪一名二千石的高官呢?即便成功,就真能動搖假是勳的地位嗎?

換了是自己,即便真氏勳是自家至親,恐怕也未必願意冒這場無謂的風險吧……

氏勳越想越是恐懼,並且也逐漸理清了前後的頭緒——夜半無人時分。他終於徹底明白了:倘若公孫度想跟朝廷翻臉的話,那麼有很大可能性,柳毅願意幫助自己去揭穿假是勳的真面目;而倘若公孫度欲與朝廷握手言和,則自己很可能成爲柳毅討好假是勳的犧牲品……

氏勳進入柳府已經年許,自然在府中也有一些自己的親交好友。或者酒肉朋友,於是他便利用翌日朝食的機會,請前來送食的僕役傳遞出了消息去。那邊公孫度斬殺二袁,然後又與是勳進行了簡單而隱晦的談判,此時柳毅已經下定決心,將要斬氏勳之頭以謝是勳。但他還並沒有機會親自返回家中辦理,而且就在公孫度駕前,也暫且沒有辦法把決定傳遞迴府。斬殺二袁的消息並不可能僅僅限定於遼東上層,而對中下層保密,因而訊息比柳毅本人更快地便進入了柳府。

自然有人將此消息傳遞給氏勳。氏勳雖然早有所準備,亦不啻遭逢晴天霹靂。於是他在友人的援護下,匆匆忙忙遁出柳府,一口氣便跑到了襄平城外。

這是一個大晴天,湛藍的天空中萬里無雲,偶爾得見禽鳥穿梭,廣袤的大地上植被茂密,因爲就在城側。所以行人輻輳,頗爲熱鬧。然而此時氏勳的心中卻是漆黑一片,天地雖廣。自己還能夠到哪裡去呢?難道必須躲藏到這天地的盡頭,躲藏到漢境之外,去隱姓埋名地做一輩子農夫不成嗎?張岐害我父而奪我產,但那夷人小子卻直接褫奪了我的出身,相比較起來,那更是使人無法輕易放下的深仇大恨啊!

不報此仇。枉自爲人!而且若不報此仇,自己的人生就要徹底沉淪。再也無法恢復昔日衣食無憂、魚肉鄉里的士人生活了!

他狠狠地咬着牙關,他對自己說:吾不甘心啊!

試想起來。在得知真相以後,還願意爲自己去冒險揭破假是勳的,大概只有伯父是(氏)儀了吧——身爲一家之長,他豈能容忍家族的血脈爲他人所篡奪?既然已經探聽得是儀現爲登州刺史,那自己不如去登州尋他……只是,伯父被那惡賊矇蔽已久,又該怎麼取信於他呢?

氏勳考慮了很久,最終下定決心,背起簡單的行囊便邁開腳步,邐迤向東行去。他必須返回樂浪,返回列水岸邊的舊日家園,去尋找能夠證明自己身份的證據——或許是父親的遺骨,或許是塵封已久的少年時代的回憶。雖然他也知道,此行艱難萬分,但即便冒着九死一生的風險,也一定要找到證據,然後啓程前往登州——若非如此,痛苦將一輩子咬噬自己的內心,即便活着,那跟死了又有什麼分別?!

對於這些事情,奉使成功、風光無限返回柳城的是勳自然一無所知,他根本就察覺不到有一道濃重的陰影正逐漸逼近自己的人生……

此番出使,前後也不過十日而已,等回返的時候,柳城中的境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變——統而言之,曹操已經基本站穩了腳跟。後軍陸續抵達,胡漢降人也大致穩定了下來,曹操從中遴選出三千精銳胡騎充入自己的陣營。此外,他還曾經派遣曹休前往陽樂,去探查遼東軍的情況,曹文烈回來後直截了當地稟報道:“遼東軍無可懼也。”

就諸侯軍隊而言,遼東軍也算一時翹楚,居於北地,民風剽悍,又與烏丸和高句麗多年相爭,互易或者搶掠了戰馬無數。但比起扛着王師的大旗、又在中原各地廝殺數年的曹家精銳來說,僅僅這些長處是不夠的,曹休認爲遼東軍散而不整,韓忠勇而無謀,加上並沒有做好跟朝廷全面開戰的準備,故此若真的交起手來——“我可敵其倍也。”即便兩倍的遼東軍,也未必是咱們的對手。

所以曹操重拾自信,盛情地款待了前來探聽消息的柳毅。柳毅此來,肩負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勸說曹操儘早退兵——別再跟遼西呆着了,以免擦槍走火。當日公孫度也曾經詢問過是勳這個問題:“既斬二袁,則未知丞相何日還朝?”是勳沒法拿出確切的撤兵時間表來,只好隨口敷衍:“丞相荷天下之重,自不能長居邊邑,但二袁首級到,即退兵也。”

如今面對柳毅,曹操也給出了同樣含混的答覆。曹操並沒有想就此一舉解決遼東問題,一則正如是勳所說,他不可能長期在外,而不返回許都,二則是遼東地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就算曹軍真能以一敵二,也沒有短期內解決戰事的信心。所以——“既公孫將軍受朝廷所拜,表其忠悃,則吾不日將退兵矣。”

不但退兵,而且按照是勳出使前便商量好的,曹軍還將全面退至遼西郡最西側,而把大致完整的平州全都讓給公孫度。因爲遼西走廊實在是太漫長而狹窄了,若在柳城駐兵,則必須耗費極大的精力去從幽州補給,實在是得不償失啊。故此曹操的打算,只等大水一退,即後退到遼西最西側的肥如、臨渝一線。

當然,在退兵前還必須完善的一件事,就是加緊籠絡遼東屬國烏丸大人、峭王蘇僕延,不使王師前腳一走,孤立無緣的他後腳就徹底被公孫度扯上了賊船。

遼西地區這一年的雨季,其勢比往年都來得要暴烈,過往是“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而“今夏更甚,幾爲澤國”。但正所謂“飆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水來得越是猛烈,退去的也便越快,再加上荀攸、郭嘉等在幽州,亦廣徵民夫,一候水退便修繕道路,接應曹操,故此九月下旬,大軍便安然離開柳城,返回右北平。

不僅僅是曹軍而已,曹操還把沿途所可以蒐集到的胡漢民衆全都逼着遷徙,以實幽州。

途中即與羣臣商議,該怎麼安置這些降人呢?漢民好說,幽州迭經兵燹,荒地很多,隨便圈幾塊地讓他們屯田就成——曹操屯田屯上甜頭了,恨不能把全中國的老百姓全都圈起來,以兵法布勒,並取其收穫之四成。是勳趕緊勸阻,說“此乃秦政也”,把老百姓不當人,只當工具來用,遲早是會引發大亂的呀。屯田只是特殊時期、特殊背景下的權益之計,您可千萬別當治世良藥啊。

當初獻屯田之策的便是是勳,故而相關此策的侷限和弊端,曹操是不可能不傾聽是勳意見的。於是最終打消了屯田的念頭,決定把所擄得的漢民各授田土,放歸幽州爲自耕農。

而對於烏丸降衆——先後所得,達十數萬——那就只能在上谷、代郡等北邊,尋找合適放牧的地方,監視居住了。是勳對此提出兩點建議:其一,擇其長帥治之,由其長帥面對郡縣,而不另委漢官;其二,析而分之,不使任何一部有坐大的機會。

胡人入塞歸附,往往受漢官欺凌,就此釀成暴亂——延綿幾乎整個東漢朝的羌亂,其重要來源便在於此。所以是勳建議,胡人的事情就讓胡人自己去管,郡縣官員只要負責收取額定賦稅,調解各部矛盾,以及防止他們造反和搶掠便可,管得多了,反易生亂。但同時,還要把各部分別安置,任何一名渠帥,所統部衆都不可超過千戶,則既可以避免任何一部很快壯大起來爲中國之患,又可以加深他們內部的矛盾,從而“以夷制夷”。

當然啦,後來歷朝歷代對於內遷胡人,也大多是這麼幹的,政策本身沒有太大問題,但隨着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具體執行過程中卻往往錯漏百出——比方說扶持某家以對抗別家,結果反倒使這某家坐大——那也不是是勳所能夠預見和解決得了的問題了。(未完待續)

第5章 漢家道微第4章 閉門課徒第16章 屯敵必取第36章 蜮蚓豈龍第31章 烈風襲寨第33章 賢良孝廉第9章 煮豆燃萁第17章 州郡罷兵第9章 請救無辜第4章 孤屯義士第16章 數算之道第13章 深肖乃父第19章 嶺南烽煙第14章 三不可立第6章 雙親罹難第24章 首山之戰第20章 城守秘策第31章 烈風襲寨第26章 軍國利器第14章 三不可立第12章 防微杜漸第5章 幽州之戰第12章 呂布來矣第13章 郊祀天地第31章 以竹爲炮第13章 誤交損友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章 兄弟鬩牆第17章 正是此賊第7章 雷澤詩會第12章 趙達彈狀第7章 雷澤詩會第30章 乃見君臀第15章 難兄難弟第14章 倭使入覲第11章 社會進步第24章 禪讓風波第5章 再見梟雄第4章 無米之炊第22章 拓拔歸附第20章 叔孫制禮第28章 子以母貴第22章 客座教授第14章 李代桃僵第5章 刺奸密奏第4章 不肖之子第37章 千年展布第34章 踏破鐵靴第15章 宮中二宦第28章 誅心之論第22章 軍泛馬訾第25章 一國將相第2章 初晤諸葛第20章 射戟小支第9章 舜舞干鏚第21章 朔州互市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7章 遂鄉認親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2章 心痛之由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2章 天下太平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7章 魚復三險第26章 五雷辟邪第9章 爲國殺賊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2章 黃鬚大奇第30章 合圍長安第5章 刺奸密奏第12章 呂布來矣第14章 再會梟雄第9章 反逆蟊賊第14章 再會梟雄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4章 鳳雛之謀第14章 明算之弊第21章 異獸逞兇第4章 夢中殺人第8章 佛國之願第34章 陣前車懸第14章 文人落魄第2章 據蜀自立第31章 江陵城下第8章 名馬金槊第8章 曹氏之強第23章 軍國重器第2章 載舟覆舟第31章 請教後進第12章 防微杜漸第28章 古代科技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3章 天雷殛我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4章 城上易幟第14章 敗得甚好第28章 零陵先賢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8章 人與禽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