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開科取士(一)

漢代的察舉制起始於漢武帝元光元年,漢武帝時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官制度用來選拔人才,即察舉制,其內容包括地方察舉和皇帝徵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爲官的制度是兩漢選官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兩漢的察舉,主要是以";德,才";作爲選拔人才的依據,以孝廉爲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們也常說";舉孝廉";.東漢時期繼續實行察舉制,但隨着豪強地主勢力開始惡性膨脹,門第望族成爲選舉的主要依據.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爲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出現";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

相比與先秦時期的世襲罔替制,漢代的察舉制度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先進的人才選撥機制,但隨着時代的進步,察舉制的落後性便一步步地顯現出來,孝廉也好,茂才也罷,幾乎完全被士家豪族所壟斷,在這種等級森嚴的制度下,寒門庶族的人才幾乎無出人頭地的機會,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劉澤所要推行的,就是後世隋唐所採用的另一種人才選撥辦法——科舉制.科舉制的最大優點就在於不論出身高低貴賤,均可參加考試,唯纔是舉,擇優錄用,最大限度地選撥出人才來,避免了只看出身,營私舞弊的現象.

";廢察舉興科舉,主公此舉大悖常理,有違朝庭法度,只怕會遭致士家門閥的一致反對,請主公三思.";察舉制是士家壟斷仕途經濟的強力手段,也是士家豪族的特權所在.陳登就是孝廉出身,不光是他,在坐的除了徐庶之外,賈詡和劉澤也都是舉過孝廉的.也就是說都是察舉制度的受益者.陳登不知劉澤爲何要廢舊立新.

劉澤淡然一笑道:";元龍多慮了,我之興科舉.也並未廢孝廉,每年各郡國還是依然可以按朝庭舊制察舉孝廉,只是深感於當下人才匱乏,增加一個招賢納士的機會而已.科舉分爲兩科.文武各設一科,爲了保證儘可能的多徵辟到人才,纔有考試者不分高低貴賤之分,唯才而用.現在吏治鬆馳,貪腐成風,已經到了不可不整肅的時候.科舉選撥人才,目的就是選用賢明之士.沙汰一批魚目混珠之輩,並非是要排斥士族.科舉考得是真才實學,若有真實才幹之人,何懼無用武之地?士族豪門子弟學習條件優於寒門百倍.寒門之中雖有識字者,也不過廖廖數人而已,這科舉制度說穿了,也還是爲士家豪門而服務的,只不過本公要的只是人才而不是庸才,南郭先生在這裡是沒有市場的.";

徐庶是典型的寒門出身,顯然對劉澤的科舉制極爲贊成.";主公所言極是,方今天下紛攘,主公若無賢才相佐,又豈可爭雄於天下,不論士族寒門,只要有真才實學,一律量才而用,方爲正道.";

劉澤點頭道:";此番開科取士,計劃錄用的人數衆多,相比於每年郡國只能有一兩個孝廉的名額看得士子們望眼欲穿而言,可以說是機會多多.當然,此次科考報名採用自願原則,決無強迫之意,任何人都可以參加,想等明年察舉孝廉也悉聽尊便.元直,此次科考,就由你來擔任科考主事,負責考場內外諸事,至於文科閱卷的主考官,我想請蔡公,盧公,鄭公三位當世大儒來擔任,武科由我親自來主考.";

鄭公就是鄭玄鄭康成,曾與盧植共師馬融,桓帝時做過尚書,後來託病辭官,一直就居住在徐州.盧植在涿郡開私塾,鄭玄亦在,劉澤曾師事之,劉澤繼任爲徐州牧之後,亦是數度造廬請教,禮敬甚厚.有蔡邕,盧植,鄭玄三位大儒來做主考官,這科舉不想隆重都難.

陳登見劉澤主意已定,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隨後,劉澤命人將趙昱傳了上來.

趙昱被免除了廣陵太守的職務,一路跟隨着劉澤回到郯城,他一直等着劉澤對他的判罰,但這一路行來,劉澤非但沒有把他當囚犯看,還好吃好喝地招待着他,更沒有給他鐐銬加身,讓趙昱倍感奇怪.此時聞聽劉澤召喚,知道該是劉澤處罰他的時候了,進來之後就跪伏在地,等候劉澤的判決.

劉澤笑了笑,道:";元達無須行此大禮,來人,賜坐.";

一旁的親衛給趙昱搬過一把椅子來,趙昱感到莫名其妙,不過看劉澤賈詡諸人都在椅子上安坐,於是他也就戰戰兢兢地坐下了.

劉澤道:";此次帶元達回郯城,便是有一個非你不可的位子等你來坐.三項法令俱已公佈,州牧府之下尚缺一主理刑民兩部法典之官,本公特新設大司刑一職,位在獄曹從事之上,主管司法刑獄.我知元達清廉公正剛直不阿,特將任以大司刑一職.";

漢代基本上是政法合一,縣令太守即是當地官署的行政長官,又都擔任法官一職,劉澤的兩部法典明確了司法獨立的原則,將行政權和司法權分立,除了在州一級建制上設立大司刑一職,郡縣兩級亦設立郡司刑和縣司刑,分署辦公,各級司刑垂直領導,不受當地長官轄制,縣令太守也不再擁有司法審判權,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司法的獨立公正.

趙昱明白了劉澤所說的大司刑的職責範圍,惶恐地道:";下官誤交歹人,致使廣陵慘遭兵禍,罪.[,!]莫大焉,以昱之戴之身,劉使君委以司法之重責,何當以服衆,請劉使君另選賢良,昱愧不敢受.";

劉澤微笑道:";廣陵之事,元達乃無心之過,就算有罪,我已免除了你廣陵太守的職務,也算是抵罪了.大司刑一職,雖受命於我,但卻無須聽從我之號令,唯有稟公執法,公正清明者不可當之,徐州之內,舍元達恐無人能勝任此職.渡口之上,我寧可放掉惡貫滿盈的笮融,也不能使元達命喪賊手,與笮融的一條濫命相比,元達可是我徐州的棟樑之才,希望元達勿失我望!";

趙昱現在才明白劉澤之所以答應笮融的要求實是愛惜自己之才,不願自己命喪笮融之手,不禁起身泣拜道:";昱當肝腦塗地,以報德公知遇之恩.";

開科取士的告示貼出去之後,果不其然地在徐州掀起了軒然大波,無論是士家豪族還是平民寒門,無一例外地議論紛紛.

許多寒窗苦讀多年的寒庶子弟是喜極而泣,奔走相告,歡欣鼓舞,盼了這麼多年,等得幾乎是望眼欲穿,終於讓寒門庶子有了出頭之日.若換作以前,無論寒門子弟如何努力,如何飽讀詩書,終其一生也不過能當教書先生帳房書記或者到衙門裡面當個胥吏書佐,一輩子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但現在不同了,州牧府的一張告示,讓他們燃起了希望,他們也可以在仕途上有所做爲了,只要是真正有才華的人,不論地位高低,均有機會當官來一展抱負.

但對於士族而言,卻無疑是愁雲慘淡的,仕途經濟的領域,一直是被士家豪族把持着,現在讓他們同寒門庶族一道坐在同一個考場上考試,且不論結果如何,那種優越感的喪失讓他們的心理落差很大.

但劉澤的強勢讓徐州的各大小士族噤若寒蟬,誰也不想步蕭王呂三大家族的後塵,禁械令的推出,兩項法典的頒佈,徐州的士家勢力無可奈何地選擇了屈從,實力強大的四大家族一家歸順三家覆滅,徐州已經是無人再敢捋劉澤的虎鬚了.

如果說禁械令的出臺是撥除掉了士家豪族的爪牙,那麼科舉制度無疑就如同一把尖刀,直刺向士家勢力的心臟.稍有眼光的人都可以看出,雖然科舉制度在初始的階段對士家有利,因爲他們壟斷着主要的教育資源,士家的人才產出率要遠遠大於寒門庶族,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看到入仕希望的寒門庶族必將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讀書的行列,而享樂已久奢靡成風的士族子弟必然會在今後的較量中漸落下風,士族勢力一家獨大的格局必然會徹底地被改變.

所以一旦真正動搖士家勢力的根本,總是要有人站出來的反對的.雖然四大家族已經瓦解了,但在徐州掛得上號的士家大族少說也有大幾十家,他們互爲姻親,互通消息,雖然公開的反對聲音不敢喊出來,但私底下這些士家訂立了攻守同盟,對劉澤的科舉制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拒絕參與到科舉考試中來.反正劉澤在公告中稱,報名是自願的原則,不分貴賤不強迫參加,可是正中他們的下懷.

第218章 針鋒相對第575章 君山養病第406章 往事如煙第4章 半截手指第221章 多多益善第657章 祁山腳下第41章 奇才馬鈞第172章 厚顏無恥第353章 殘月之夜(下)第426章 將星璀燦第604章 物是人非第418章 王庶同罪第165章 只欠西風第475章 孫策遇刺第401章 白門樓上第386章 半渡而擊第421章 一念之間第125章 賣身葬父第306章 袁譚敗走第188章 破陣之法第619章 藤甲奇兵第318章 孤膽徐庶第666章 街亭阻擊(上)第406章 往事如煙第553章 金雞納霜第263章 錦鷹條例第1章 離奇穿越第124章 離開洛陽第114章 和氏玉墜第114章 和氏玉墜第232章 洛陽危局第649章 葭萌險關第359章 狼子野心第26章 大賢良師第28章 血戰羣狼第676章 全面開戰第279章 力舉千斤第318章 孤膽徐庶第441章 陰陵之戰(四)第190章 張角授首第32章 販煤進京第665章 以絕後患第242章 刀斬華雄第300章 秒殺文丑第265章 人工呼吸第125章 賣身葬父第654章 前往定軍第474章 五年之約第432章 主公三思第585章 臨危受命第430章 劉備來了第427章 第三軍團第89章 重返芒碭第683章 獨眼夏侯第404章 再收張遼第123章 花園強吻第339章 福源米莊第469章 覲見陛下第508章 十里亭下第18章 生意本錢第678章 東渡黃河第621章 藤甲覆滅第77章 調虎離山第391章 回師郯城第283章 歸途渺茫第626章 分兵而進第276章 挾持人質第337章 糜竺心事第479章 錦衣甘寧第73章 軍法三章第536章 東風乍起第105章 蔡府拜師第241章 孫堅中伏第595章 彭蠡水戰(下)第692章 趙括第二第157章 江東二喬第234章 董卓進京第659章 逃過一劫第213章 平原國相第632章 圍而不打第491章 兩脅插刀第249章 洛陽大火第24章 第一桶金第358章 笮融出逃第431章 鳩佔鵲巢第282章 懸賞通緝第428章 雷神之槌第672章 潼關要地第320章 二讓徐州第638章 嚴顏歸降第628章 二渡涪水第257章 分崩離析第87章 匯通天下第214章 討要錢糧第402章 呂布殞命第464章 衆說紛紜第584章 高順戰死第118章 刀聖揚威第506章 失之交臂第558章 暗使離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