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至此戰罷

bookmark

耶律沙的撤退速度並不慢,又都是騎兵,機動能力很強,但是他這一動,襲擾的五支漢騎卻不放過他。尤其是老將郭崇威,是參與了昌平城御前會議的,知道戰略大局,遼軍的撤軍行動,根本沒能起到任何迷惑效果,直接爲其所看破。

是以在派人回報遼軍撤退意圖,請兵出擊的同時,郭崇威也毫不猶豫,帶着騎兵,以遊襲爲追殺。其他幾名將領,似乎劉光義、崔翰、田仁朗、田重進者,都是漢軍戰將中的佼佼者,見狀也都改變戰法,帶着部下,追擊上去。

五支漢騎,就像五隻餓狼,咬着耶律沙的尾巴不放,給其撤退造成了極大的麻煩。若正面交鋒,這些漢騎,絕對不是以右皮室軍爲主力的耶律沙部的對手,甚至可能被輕易擊敗。

然而,受現實情況的制約,耶律沙是一心想要遵奉軍令撤退,也就給郭崇威等人鑽了空子,大受遲緩。實在被咬得的受不了,耶律沙乾脆分出一部,阻截漢騎的追擊,而自領大隊北撤。

對此,郭崇威等將哪裡會讓其輕易得逞,果斷聚兵一道,強行擺脫遼軍的斷後之師,繞行直衝耶律沙大部。當然,這個過程中,付出的極大的代價,傷亡慘重,等重新咬上耶律沙,又是一番不依不饒的纏鬥。

耶律沙也是有脾氣的,對漢軍這肆無忌憚的糾纏,很是惱火,乾脆調轉馬頭,集中兵力,想要把郭崇威這數千兵馬給徹底打殘擊打潰。

耶律沙也清楚,這數千漢騎,如此瘋狂糾纏,是爲昌平剩下步騎的追擊爭取時間。是以,他也沒有想要將郭崇威等人徹底殲滅,那不現實,只想重創,使其喪失糾纏之力。

但這樣一來,郭崇威等人承受的壓力就大了,雖然還有四千多人馬,但在前面的幾度襲擾中,消耗了巨大的精力,又連續追擊苦戰,面臨的也是遼軍的強力打擊。

是以,在耶律沙軍的重擊之下,差點就潰敗了。不過,郭崇威等人的作戰意志還算堅定,強行承受着巨大的傷亡,與遼軍拼殺。

事實上,耶律沙的目的算是達到了,在這種正面的對抗之中,遼騎兵力更多,戰力更強,郭崇威等將雖然意志強悍,但難以彌補絕對力量的懸殊。所有激戰沒多久,便被耶律沙領軍擊潰了,死傷慘重。

同樣的,郭崇威的目的,也達到了,硬生生阻滯了耶律沙的撤退,沒讓他輕鬆北遁,與南口的遼軍的主力重兵匯合。

因爲高懷德整兵出擊得很快,等耶律沙擊潰郭崇威等將後,還沒來得及重整旗鼓,大批的漢騎已然迫近。對此,耶律沙沒有辦法,只能繼續展開戰鬥。

晨曦初露,風霜沉沉,一場鐵馬金戈在燕南的原野上展開。遼騎人衆,但其意在撤,再兼久戰疲敝。漢騎人寡,但休整更足,意在糾纏牽制。

此前高懷德與耶律撒給交手過,如今又同耶律沙對戰,經過檢驗發現,這名遼將也不是個好對付的,極富戰鬥經驗與作戰頭腦。

雖然想要撤退,但沒有一味的北撤,那樣只會引起漢軍肆意的進攻。仗着兵多,他把遼軍分爲兩部,一部與漢騎糾纏,自己則親率皮室軍,從旁牽制攻襲。

高懷德對此,沒有太多的辦法,只能分兵而拒,但這樣,就給了耶律沙可趁之機,連續幾次擊退漢軍,但是,敗而不潰。

漢軍的意圖,仍在牽制,等待柴趙大軍北上,耶律沙也明白此點,是以,一擊敗漢騎,就領軍向北撤退。

高懷德也不氣餒,調整也快,迅速糾結兵馬,再度追擊。雙方數萬鐵騎,就在這種遊弋作戰,循環纏鬥間,戰場不斷向東北方向偏移。

等柴榮與趙匡胤率領大軍,沿着交戰痕跡,追上時,天已經亮了。雙方已然在南口東南方向約五里的一片楓林旁,展開了激鬥。在靠近南口遼軍之後,耶律沙的底氣似乎足了,在高懷德的不捨追擊下,戾氣更盛,乾脆放開手腳,與高懷德交戰,並牢牢地佔據上風。

柴榮與趙匡胤領軍趕到後,觀察了一番戰場形勢,沒有太多猶豫,直接領軍投入戰鬥。四萬多漢軍,分爲兩個龐大的軍陣,柴趙各領一支。

趙匡胤帶着人,逼耶律沙軍,解高懷德於窘境,當漢軍進行步騎配合作戰時,耶律沙很快就陷入了苦戰。他畢竟不能對所有遼軍做到如臂驅使,在漢軍的壓迫性作戰之下,逐漸不支。皮室軍雖然精悍,給漢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但終究不是無敵,與漢軍的強兵悍將硬碰硬,也是撞得頭破血流。

遼軍漸落下風,在激烈的對攻之中,一些部族騎兵,開始有潰散的情況。若非耶律沙率領着皮室軍強硬支撐,怕是要陷入潰敗了。

求援的信使,飛快地趕到南口,上報與耶律屋質。

南口這邊,也沒有閒着,遼軍的撤軍,已然進行到一定程度,傷兵傷卒先行轉移,向居庸關撤去,南面近兩萬遼軍,已然繞行北面,開始通過山口。

東西兩面的遼軍,也擺脫南口漢軍的少股部隊糾纏,順利退至北面,集結列陣。在這樣的情況下,安審琦終於出手了,由奉國軍都虞侯韓重贇率領精揀的七千勁卒,當面向遼軍發起進攻,而他與諸將,則率剩下的軍隊,呈嚴密軍陣,徐圖緩進支援。

雖然南口漢軍,份屬疲軍,但終究有4——5萬人,這麼多漢軍,即便強弩之末,在強烈的精神刺激下,所能爆發的能量也不容小覷,非遼軍可以輕視。

而遼軍也有所預料,列陣於北,就是爲了防備漢軍的出擊。說出來也是命,此前一日夜,不惜傷亡的進攻,始終不能突破漢軍的營壘殲滅之,如今漢軍主動出擊了,遼軍卻沒有多少吞掉他們的慾望,反覺礙事。

兩方大戰,終於還是在南口爆發開來了。

收到耶律沙的求援,耶律琮忍不住道:“幾番叮囑耶律沙,讓他撤軍,不要同漢軍糾纏,爲何還會與其死鬥,陷此危局?”

相較於耶律琮的責難,耶律屋質倒是公允些,嘆道:“必是漢軍窮追不捨,耶律沙無奈迎戰!耶律沙的四萬大軍,不能有失,右皮室軍更需解救回來!”

“派耶律撒給去解圍!”耶律屋質道。

耶律琮也表示同意,在他們看來,其它任何一軍一部,都可以死傷慘重,乃至覆滅,唯獨皮室軍不可以。這不只是臉面的問題,皮實軍更是遼國皇帝統治國內,彈壓諸部州最爲堅實的力量,如果大喪,必然引起動盪。

此前,耶律屋質集中起來的四萬機動部隊,也就是做此作用的。得令之下,耶律撒給迅速引軍東南向,解救耶律沙。

這四萬遼軍的來襲,即便有柴榮、趙匡胤、高懷德坐鎮,漢軍將士全力廝殺作戰,但在遼軍一心想要撤退的情況下,還是難以阻住,只能集聚兵馬,追殺。

最終,戰場徹底轉移到了南口,漢遼雙方各十幾萬衆,對戰鏖兵。遼軍據山口,一面抵抗,一面撤軍。漢軍則分爲數部,雖屬各自爲戰,卻目標明確,死死糾纏,讓遼軍欲擊顧忌,欲走不得。當然,漢軍的主要作戰力量,還在昌平諸軍,安審琦軍人數不少,但力有不足,不過仍舊起到了一定的牽制作用。

一面要應對漢軍逾十萬漢軍的進攻,一面還要順利撤軍,這是個幾乎無解的難題。撤得太急,會引起一場大潰退,逗留太久,若是慕容延釗的大軍趕到了,也是必敗的局面。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後路未斷。隨着時間的流逝,秋日逐漸高懸,焦躁的心情,逐漸充斥在遼軍統帥的心胸之中。

到巳時爲止,還在南口與漢軍作戰的遼軍,仍有十萬餘人,且多爲精銳。但是這些人,卻是完全被漢軍纏住,不敢輕退。

“大王,不能任由漢軍把我們這樣纏住,必需破局,否則,檀州漢軍到來,全軍必危。”耶律琮對耶律屋質道。

“你有什麼想法!”耶律屋質看着他。

耶律琮指着漢軍左翼的安審琦軍,直接道:“我率領兩萬軍,突襲南口漢軍,正面擊潰他們,漢軍的陣勢必然動搖。屆時,大王可尋機,逐步向居庸關撤退!”

從耶律琮的眼神與語氣中,耶律屋質感受到了一種決絕,他這是要行壯士斷腕之舉。

注意到耶律屋質的表情,耶律琮悵然道:“此番主動出擊,乃我所謀,未能功成,誠我指揮作戰不力。今陷大軍於險地,更是我懈怠之責。我愧對三軍,更無顏回見陛下國人,唯有替大王爭得撤退良機,希望大王,能爲大遼,多保存一些元氣!”

耶律琮的話,讓耶律屋質感慨甚多,沒有多贅言,只是抱拳,鄭重應道:“敢不盡死力!”

很快,耶律琮命人舉起他的大旗,以鐵鷂子軍爲先鋒,糾集中兩萬軍衆,朝着安審琦軍反攻而去。安審琦這邊,知道自己的軍隊有多少斤兩,早已不堪重負,是以作戰很聰明,只爲糾纏牽制。

但是,當面對耶律琮親自率衆,發起近乎絕命的進攻時,雖然積極應對,努力抵抗,還是被沖垮了。這並不能怪南口漢軍無能,只是,戰到這個份上,已經不能再苛責他們什麼了。

南口漢軍雖被沖垮,但漢將們卻不甘休,各自集結散卒,還欲作戰。而柴趙高那邊,在安審琦被擊敗後,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不管,而是帶着人盯着南口前的遼軍大部,想要釘死他們。

耶律琮這邊,見無法吸引其它漢軍,也果斷做出選擇,兵分兩部,一部繼續追殺安審琦軍,一路由他親自率領,去打柴趙側後。

如此以來,可就不能不管了,在耶律琮策應下,耶律屋質終於尋得機會,安排人撤退。在整個撤退的過程中,耶律屋質始終在殿後的最前方,親自指揮作戰。

隨着遼軍的不斷撤入山口,漢軍這邊急了,也跟着變動,由高懷德率軍,對付跟瘋狗一般的耶律琮,柴榮與趙匡胤則率衆,緊咬着耶律屋質不放。

一路糾纏追擊,不讓遼軍撤退。在這個過程中,耶律屋質不斷安排調動軍隊阻截,爭取後撤的時間,雖然連續被擊潰五波殿後之師,但撤退,反而更加從容。

自南口至居庸關下,漢遼雙方的屍體,幾乎塞滿道路,鮮血將之染紅。最終,在付出了極大代價的情況下,還是讓耶律屋質領軍撤回了關內。趙匡胤想領軍趁機攻關,但遼軍早就做好的關防準備,不果。

檀州的大軍,趕到南口時,柴趙漢軍已然追進了穀道,還是一部騎兵,等主力趕到時,南口只剩下耶律琮率領的遼軍了。

對於他們,惱怒的漢軍,像羣狼一般衝上去,將之消滅。耶律琮戰死,跟隨他的遼軍,剩下有五千來人,投降。

南口大戰,至此戰罷。

第248章 西撤!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240章 城塌了第1689章 高規格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53章 交代後事第86章 發落南臣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59章 亂情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92章 萬歲殿宴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81章 兩日而克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240章 家宴第362章 分封?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141章 祭關公第175章 在滑州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62章 難得遲疑第151章 凋零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69章 夫妻密談第82章 四件大事第3章 取士不公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482章 李氏第1694章 鹽州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98章 封禪之議第393章第44章 箇中弊端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353章 信使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177章 耶律妃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295章 難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84章 夏州降第16章 先安排着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261章 大捷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55章 燕王病故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49章 求援第193章 楊邠案(1)第17章 鼓譟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66章 朕要親征第338章 爭執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483章 南巡第34章 苦難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740章 農民苦第37章 回鶻使者第57章 七月大朝第41章 西域戰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