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2章 仁宗篇19 宰相的倒臺

正統皇帝劉維箴,綜其帝王生涯,最讓人詬病的,不是政治上的不作爲,而是貪戀美色、耽於享受、寵信宦官。前者出了問題,自有執政大臣們擔責背鍋,而後者,則是評價一個皇帝德行的重要指標。

雖然,後者很多時候往往能視作皇帝的私務,無關大義大節,但實際情況顯然不是,皇帝的家事與國事可沒法這麼簡單地切割開來。

皇帝的表現如何,對帝國的影響從來都是深遠的,包括劉維箴這樣一個太平天子,畢竟,他坐在幾代先皇打下的基礎上。帝國體制賦予皇帝的權力,即便染上了塵埃,其根本上依舊是強勢的。

而劉維箴,在享受了二十多年美色之後,也終於遭到反噬,並且,將朝廷內部最大的矛盾徹底引爆。

二十四年初春的“馬上風危機”,劉維箴是實實在在往鬼門關走了一遭,事發之時,如非宮娥尖叫,侍候在外的宦官蔡訣闖了進去,憑着自身掌握的“醫學經驗”,採取了一定緊急措施,或許劉維箴當場就駕崩了。

在這裡,需要講一講蔡訣,這真的是個老謀深算的大太監,鑑於皇帝漁色的習性,私下裡,很有預見性地同御醫學習相關急救知識,以備不時之需,最後還真用上了

但即便如此,在一干大醫國手的努力下,又是施針,又是用藥,劉維箴也足足昏迷了一日多,方纔甦醒過來。

作爲帝國皇帝,尤其一個在位時間不算短的皇帝,對於帝國的整體格局而言,就是一個最佳穩定器。

即便他怠於政務,久不臨朝,但只要他待在皇宮中,修道也好,漁色也罷,他存在着,那麼不管外朝鬥得有多兇,政局有多亂,都是有個最基本限度的。

當然,所謂的“底線”其實是很低地,真到那個程度,那麼大漢帝國的毛病也必然很是深重的。而有一種狀況,則能夠輕易突破所謂政治鬥爭的底線:天崩地裂。

在大漢帝國,難道還有比皇帝大漸更嚴重的事情嗎?絕對沒有!

比起煌煌至尊之位,那些權貴們爭得頭破血流的尚書令之職,又算得了什麼?

當然,不是因爲劉維箴這一倒下,大漢帝國冒出了多少亂臣賊子,而是因爲,當帝國面臨天變之際,那此前政治鬥爭原則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還是那句話,一朝天子一朝臣,其中牽涉的權力、利益之爭,是以讓所有局中人刺刀見紅。

於是,當消息傳開之後,各方勢力聞風而動,不只是在朝重臣,許多沉寂已久的勳貴也都忍不住浮出水面,至少有密切觀望局勢發展的舉動,京畿流言風起,局勢波詭雲譎。

當然,所有人秘密應對準備之餘,最關心的,除了對手的動向,便是皇帝的具體狀況,而一切行動的準則與前提,都以龍體安危爲先。

劉維箴昏迷了整整一日還多,而一日的時間足以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可以想見,在此期間,隨着時間流逝,宮廷內外是怎樣一種緊張的局面。

在這樣的氛圍下,作爲尚書令的王士廩,也不可能無動於衷。甚至於,迫於幾年來朝中始終高企的政治壓力,他不得不採取一些更爲積極的應對策略,而憑藉着尚書令的權威與便利,他也能做得更多。

但有些事情,往往是多做多錯,尤其王士廩本身就處在一個敏敏多擾的位置上。

如果可以,王士廩也希望劉維箴能夠聖壽延年,但情況緊急攸關社稷安危了,做一些應對準備也是應該的,畢竟也是爲國家大局考慮,他可以做此解釋。

於是,在確認皇帝昏迷,並且長時間不見好轉之後,王士廩開始行動了。

如果說,聯(強)合(迫)衆宰臣,對朝廷諸部司衙署進行緊急管控,還屬他職權範圍內的維穩措施,那麼以尚書令名義,敦促樞密院下達戒嚴令,乃至於越過樞密院與幾名禁軍將領取得聯繫,並通過武德司監察京畿,這系列行爲就很難逃脫逾制亂法的嫌疑了。

王士廩的祖父王玄真,履歷實在豐富,從武德使到封疆大吏,再到輔政宰臣(康宗時期),給王氏子孫打下了豐厚的底蘊。當王土廩崛起之時,那些底蘊也就逐漸轉變爲實力。

經過二十多年苦心孤詣的經營,王士廩的影響力已經十分廣泛,幾乎覆蓋帝國軍政的方方面面,其中並不乏強力實權部門。

由此可見,正統時代下王士廩這個尚書令的權威有多強大,也可知在過去的八九十年間,帝國政治發生了怎樣巨大的變遷。

若是在世祖時期,宰相把手伸多長,他墳頭的青草便有多高,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當時與趙普相爭的盧多遜了。即便從太宗時期開始,對“首相”的定位越來越清晰,但對其權責也是有相當嚴厲的約束的,世宗皇帝就更不用說,他統治生涯中,有很大一部分時間與精力都花在收權、攬權,強化皇權上。

也就是到劉維箴繼位後,尚書令的權威是一任比一任強,直到出現王士廩這樣一位權謀家。但有一說一,王士廩的出現,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得是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歷史時期及條件下,方纔崛起這樣一個權相。

與此同時,以漢帝國上百年方形成的政治生態與格局,其強大、頑固程度,實則也非王士廩所能輕易撼動。問題的關鍵,還在於皇帝劉維箴。

也就是在倒臺之後,王士廩才真正、重新認識到,比起皇帝的信任與支持,他二十餘年所積攢起來的權勢,只是空中樓閣,缺少了劉維箴的背書,就像抽掉了柱樑,面對那些早已深根於帝國方方面面的功臣老貴的反撲,最終也只有轟然倒塌的結果。

在劉維箴昏迷的一日多裡,當然有許多忠心耿耿的臣僚,表現最突出也最關鍵的,毫無疑問是內侍行首蔡訣,以及大內都指使崔鎬。

前者不必多說了,不僅保命,還嚴格督促御醫救治,形影不離地照顧,爲挽救劉維箴盡一切努力。

至於崔鎬,乃開寶名將、興平伯崔翰之後,事發之後他只做了一件事,率領大內軍牢牢守備宮城、皇城,控制進出,尤其是御駕所在垂拱殿,五百侍衛嚴密守護,打消了諸多染指企圖。

而其餘大臣的所作所爲,最讓劉維箴寒心的,也莫過於王士廩了。如果說其他事項都還有解釋的空間,那麼他在晚些時候,將太子劉修遠從東宮接到廣政殿的做法,則使幾十年君臣之間再無一絲信任餘地。

當然,君臣之間所謂的心心相應,本身就是一種十分脆弱的東兩,其中也必定存在有關政治利益與形勢的內在邏輯。

而那套“邏輯”,從劉維箴醒來,並瞭解到在他昏迷期間帝國大臣們都做了哪些事後,便開崩潰了。

對王士廩的舉措,劉維箴說了這樣一句話:“當初扶立了一個皇太孫,如今還欲扶立一個皇太子?朕還沒死!”

這句評價,也宣告了王士廩政治大廈垮塌的開始。

作爲帝國皇帝,哪怕是劉維箴這麼個人,一舉一動都對朝局政情有着重大影響。在他恢復意識後,京畿之內的風波在短時間內全部平息,一切又彷彿回到之前的樣子。

當然,那只是一種錯覺。經此一“劫”,心態發生巨大變化的劉維箴,也讓帝國政局迎來一個重大轉折,而朝野內外反覆醞釀了三年多的政潮暗涌終於迎來一場徹底的爆發。

從正統二十四年二月開始,朝中再度爆發出針對“相黨”的集體攻訐,從宗室到外戚,從勳貴到大臣,紛紛上表彈劾。

這樣的情況,在過去三年並不少見,但此一次顯然要更爲特殊,不只是規模,一些從未冒頭的勳臣老貴也開始展現其攻擊性。

而王士廩此次,再也平息不了,因爲他喪失了壓制衆臣羣貴的實力。在朝堂喧器之際,皇帝劉維箴拖着病體,於垂拱殿坐朝問政,聽取大臣們奏報。

帝國的行政權力中心,便從廣政殿重歸垂拱,皇帝此舉,自然使王士廩大爲尷尬,而羣臣態度熱切,行動踊躍。

而劉維箴升殿議事,議的當然不是政務兵事、軍國大事,他既沒那個能力,也沒那個經驗,但他是大漢皇帝!

在聽取了大量關於尚書令及其黨從的彈劾之後,劉維箴開始了動作,以宰臣中書侍郎蕭偃權刑部尚書、都察使王弘範、大理寺卿魏景淵,率三司臣僚,對一應彈劾、舉報人與事進行調查……

這個決定意味着什麼,於朝廷內部那些真正的大佬,於那些對帝國政治格局有着深刻理解的人而言,可謂深悉其妙。三名重臣之間,最大的共通處,便是出身勳貴,無不有一個風光顯赫的祖宗。

於是,更大規模的行動開始了,一步一步,羣起而攻。

在這個過程中,伴隨着又一樁“武德使之死”的疑案,時任武德使的鄭曠暴斃於廣府中,皇城司的間探們則大肆活動。

半個月間,幾十名相黨與疑似相黨的官僚受到調查,其中有些官員甚至直接被捕下獄。面對這種情況,王士廩這棵參天大樹,卻連一點風雨也不能遮擋了。

當然,王士廩不是沒有嘗試挽回,只不過,自劉維箴甦醒之後,他僅同羣臣一起覲見過兩次,後面連面都見不到了,每次前往都被蔡訣擋駕:官家正忙於國事,不便接見王相公。

一直到吏部尚書畢光琳被皇帝以結黨、瀆職、逾制、亂法、營私等十項罪名下詔獄。

此詔一下,滿朝轟動,而“倒王”事業的大局也基本奠定。畢光琳的身份也不一般,並非因其祖上乃開寶、雍熙名臣畢士元,而因他作爲王士廩的姻親,屬於“相黨”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當畢光琳被拿下了,局勢還不夠明朗嗎?王士廩還遠嗎?

到這個關頭,王士廩也徹底醒悟過來,就像30多年前輔助劉維箴奪嫡時那般聰敏,洞察局勢。他沒再做其他多餘的動作,而是主動上表請辭,欲以年高致仕,尋求一個體面。

可以,對其辭呈劉維箴選擇留中,而不表態就是最明確的態度了。

事實上,因爲王士廩之事,朝廷上層權貴官僚之間的矛盾已經十分深竣了,朝野內外的怨言,可不是能夠輕易平息的。即便劉維箴能稍擡一手,其他人、勢力也不可能輕易罷體。

一直到正統二十四年三月初九,已經閉門在家七日的王廩,終於被一些來自宮內的宦官、侍衛帶走,府邸也被查封。和畢光琳一樣的套餐,下詔獄,但罪名可就多多了,足足羅列了二十七條。

尚書令被獄,從大漢帝國的歷史帷度來看,都是一件極其少見並且嚴重的政治事件。而由此開始,一場自上而下、由內而外對王士廩黨從勢力的清算,也迅速展開,在缺乏分寸與尺度把握的情況下,更進一步地傷害着帝國的政治生態……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2章 令人陶醉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55章 山上山下第9章 新官上任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15章 馬楚內亂第12章 方略第351章 南粵,危!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8章 瓊林宴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2章 分食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236章 母、妻、子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726章 民何以安?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138章 破寨第111章 動心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243章 總結第78章 火油彈第311章 李沆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10章 坦白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47章 德勝渡第459章 挫折第1803章 運動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180章 過鄴都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51章 耿淑妃薨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216章 初夏第216章 初夏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90章 安東國王?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1736章 試炮第49章 南國風起第13章 楊業述職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374章 善待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133章 延禧驛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32章 潞州震動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82章 瓦橋關第48章 處處矛盾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18章 商賈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