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

毫無疑問,王士廩貪戀權位、不肯隱退的行爲,對大漢帝國的政治生態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破壞與傷害,即便,帝國沒有任何一條律條與典制規定,尚書令的任期只有五年,並且由貴族、庶族官僚輪流掌權。

但是,那種通過幾十年的實踐,通過無數次鬥爭、妥協、交換,最後方達成的朝野共識,這種由核心統治權貴約定俗成的潛規則,是不能輕易打破的。

比起寫在《刑統》、《會典》裡的法律條制,這種政治潛規則的破壞,後果要更加嚴重。因爲前者主要用於約束被統治者、被剝削階級的,而那些隱藏於水面下的規矩,纔是真正的統治階級(權貴)達成的關於一切利益的平衡。

一旦破壞了,那麼打破的不只是政治原則,還有好不容易形成的利益平衡,而侵犯到其他人利益,則必然引發衆怒。

而根本利益的衝突,對那些食利的統治權貴來說,比起朝局平穩、社稷安定、蒼生幸福什麼的,更容易讓他們聯合起來鬥爭。

對於這種情況,其中的艱難與風險,以王士廩的老謀深算,他未必不明白,只不過,權力的誘惑,尤其是執政大權的誘惑,又豈是那麼容易抵擋得住的。

在帝國曆任尚書令中,王士廩絕對算是年輕的,幹滿五六年,也才六十出頭,身體康健,精力充沛,哪裡捨得就這麼退下去。

即便在朝外,仍有封疆大吏、公卿將相的位置等着他,但怎能與一國首相的權力威風,相提並論?

而王士廩之所以願意爲自己的權力慾望採取行動,付諸於實踐,大抵也來源於自身的自信。他自認爲二十年的苦心經營,以及尚書令之位的加成,他已經擁有足夠的威望與實力,去擺平那些反對的聲音。

他自信,憑藉對朝廷的熟悉,憑藉自身的權謀與策略,能夠平衡利益衝突,過去他也的確做得不錯。

更爲重要的,還是正統皇帝的態度,劉維箴對王士廩的追求,並沒有反對,甚至還表示,王相公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朕無煩憂,悉賴其功,這可是一劑強心針。

有此三者爲憑,從正統二十一年,王士廩便正式開啓“連任”,這自然引發了內外大量權貴及官僚的不滿,抗爭由此而起。

與包拯之間的對抗,只是一種預熱,一種暖場。畢竟,包拯態度言辭雖然激烈,但他只是就事論事,只是基本大局考量,一切行爲也在朝制約束之下,影響雖大,但範圍有限。

但包拯之後,可就不一樣了。一個包拯倒下了,千千萬萬個包拯站起來了,當然,僅僅在打倒王士廩專權的事情上。

公侯勳貴、朝廷大臣、士林清流,形形色色的人物,不約而同,向王士廩發起攻訐。並且,絕不止於口誅筆伐,從政治到軍事,從吏政到民生,王士廩的一切政治行爲,都被人拿放大鏡研究,用以尋找破綻、漏洞乃至弊病,予以攻訐。

這還僅是基礎的,依附於王士廩的那些黨羽們,則更是重大關照目標,而他們的身上,最不缺的就是問題.

王士廩知道會很麻煩,但未曾想到會那麼麻煩。當朝廷勳貴、中樞大臣、清流名士,這些人等聯合起來的時候,給王士廩帶來的壓力也極其龐大的。

他甚至一度有種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感覺,在這種局面下,王士廩自然不可能坐着捱打,相反,他的反擊也很凌厲。

天下烏鴉一般黑,你敢揭我短,我便敢掀你老底,憑藉手中掌握的實權,來自“相黨”的反擊,也顯然要更犀利些。

而這種相互揭短的作爲,顯然不可能有助於問題的解決,相反,這是在激化矛盾,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當執政的權貴們陷入內耗時,朝廷的局勢也隨之動盪難安。

建隆後期,因爲嗣續之爭,朝中也爆發過一場大規模政爭,此一回,與當年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還是統治階級內部因權力利益而展開的博弈。

只不過,上一回,有世宗皇帝鎮壓,局面再亂,也有個底,負面影響是能夠得到控制的。但是當今皇帝,不是世宗,而是劉維箴。

在相黨與倒王派之間不斷鬥法時,大漢皇帝在幹什麼呢?倒也不純在看戲,面對紛至沓來、如山堆積的劾章,劉維箴既措手不及,而惱火異常。

對王士廩,進行了嚴厲申斥,說他無法團結臣僚,以致上下銜怨。對那些屢發爭端的權貴,同樣也沒放過,幾次下詔敦勸,希望諸公能夠相忍爲國

劉維箴的一系列表態,倒也不是沒有作用,但只是揚湯止沸罷了,對問題的根本,始終沒有觸及。皇帝態度曖昧,自然給了王士廩繼續專權的機會。

當然,在劉維箴那裡,王士廩可也是費了大心思的,除了一貫以來的貼心侍奉,也跟王士廩的一則進言有關:尚書令職,乃陛下所授,今陛下無意更免,而羣臣亟欲黜落,居心何在?今日能羣起而攻臣,他日若聯合以逼陛下,陛下如何當之?

王士廩的言論,自然有偷換概念、轉移矛盾之嫌,但對劉維箴卻十分有效,這不是個自信的皇帝,習慣了衆正盈朝的太平日子,面對混亂政局,洶涌輿情,處置實在乏術。

因而,讓王士廩替大抵擋來自外朝的紛擾與風雨,似乎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這些混亂因王士廩而發。當然,影響劉維箴態度的,還有內侍行首蔡訣,至少外廷權貴相互牽制時,他們這些在內廷伺候的,處境可就寬鬆多了。

這場圍繞着相權展開的黨爭,持續了足足三年之久,由於皇帝劉維箴的態度,王士廩始終佔據着優勢。在這個過程中,他進行過相當的妥協,以尋求合作,但做得更多的,是以各種手段,對政敵進行打壓。

曾公亮、富弼、趙尚範(趙匡贊之後)等重臣,逐一被排擠出中樞。如歐陽修者,更是流貶地方,雖然並不是太看得上這些清流,但他們在士林中的名望太高,手裡的筆桿子,還是很厲害的。

王士廩在秉政後期的表現,很符合權相乃至奸相的特徵,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大反派。他的權謀,盡用在安撫皇帝,打壓政敵,鞏固地位上,爲一己之私慾,致朝政陷入昏亂,以致政務紊亂,士心躁動,人浮於事。

雖然對朝局的震盪,皇帝劉維箴要負很大責任,但最終一錘定音,把王士廩趕下臺去的,還是劉維箴。皇帝在帝國體制內的權威,可遠未被消磨乾淨,它始終存在,只看坐朝者願不願意去行使罷了。

王士廩幾乎在火山口坐了三年多,並且從各方面,牢牢地壓制着屁股下的洶涌。然而,在長期的對抗中,他也難免失策,乃至失智。

而他最大的過失,就在於,在長時間的執政生涯中,他逐漸忽視了,自己的權力與地位究竟來源於何人。

正統二十四年(1065)正月,春寒料峭,時年48歲的皇帝劉維箴在寵幸一名宮娥的過程中,由於過度興奮,以致昏厥,消息傳開後,朝野震盪,暗流涌動.

第115章 冬月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31章 進軍令第86章 籠絡人心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283章 降將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286章 宗室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27章 皇城司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81章 廝殺漢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1章 乾祐滅佛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1764章 禁轎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132章 做媒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67章 遺表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480章 “新對策”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3章 相敬如賓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44章 聽政湖湘第79章 勢孤危第96章 言官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77章 安陽之殤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164章 監國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82章 不手軟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63章 朝廷應對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82章 矛盾第41章 探監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68章 二次北巡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295章 難第1676章 慘重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465章 “教匪”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40章 郭黨俊傑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51章 聽政2第152章 聽政3第65章 決議南征第75章 敖萊小城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412章 二王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406章 調任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40章 開拓之志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51章 聽政2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97章 隰州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