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

雍熙十三年秋七月,蘇州,崑山縣,至和塘。

蘇州境內有三條河塘連通着運河以及長江,至和塘則居其中(另外兩條爲常熟—白茆浦,松江),因河塘之利,崑山興焉。如果要給大漢所有縣城經濟發展製作一份榜單,那麼崑山即便擠不進十強,二十強總歸是有的。

距縣城不遠,就在至和塘邊,崛起了一座全新的學校:婁江學院。這座學院的歷史很短暫,整體落成才一年的時間,方啓用不久,學生也不多,暫時只有百來人,但是其來歷卻不尋常。

這是一所由蘇州、秀州、上海三地權貴牽頭,大商名流集資,共同修建,並且是一所以算學、數術爲主要授課內容的學校,這也是大漢帝國除了軍事學校之外的第一所“專科學院”。

成立婁江學院的其目的,也是爲經濟發展日益繁榮的蘇、秀、上三地,提供更多專業性的算科人才。其他衙門就不說了,就江海關總稅務司及三地下轄各口岸,就有大量人才需求。

隨着海關成立,徹底解除市舶司制度限制的江海一帶商業活動劇增,自然帶來各項管理上的壓力,尤其是稅收業務上,對專業人才的需要是極度飢渴的,並且還不是讀書識字就行了的。

初秋的婁江學院,景色宜人,江風習習,江上不時有帆船駛過,滿載的負荷讓船隻的行進顯得吃力。

學院內格外安靜,氛圍嚴肅,諸課堂間,年歲參差的學子們,正埋頭提筆,坐於書案,態度認真地進行着開秋以來第一次大考。考試的內容主要分爲四項,算術、實務、策論以及《刑統》。

顯然,婁江學院是一所“高校”,沒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基本都是不招收的,這是由學校性質決定的,從建校理念就有了規定。

學院學制爲三年,按照規劃,學員期滿學成之後,基本都會直接安排進入蘇州、秀州以及上海衙門供職爲吏。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這不僅是一所“專業院校”,更是一座“吏政學校”,專門爲官府培養提供高水平的吏政人才。

作爲建校以來第一次大考,莫說學生了,就是學院的掌院、教習們,也都格外重視,就和鄰居那座越發具備魔幻色彩的城市一般,婁江學院也是個新鮮的事物。

從建校理念,到教學模式,都是如此,而考試則是學院階段檢驗教學成果最主要手段,同時在考試模式上,也更加貼近科考以及朝吏政考覈。這樣一套模式,究竟管不管用,管多大用,在沒有得到實際驗證前,所有人心裡都沒底。

得知婁江學院大考,臨淄王劉文濟也於百忙之中抽得閒暇,前來察訪。來時輕裝簡從,不打招呼,到後也要求低調接待,只讓掌院王學新陪伴着巡看一番,巡看過程也是一言不發,未免影響到學生考試。

掌院王學新,也是有一番來歷的,商丘人,自幼孤貧,好思篤學,長大後進入睢陽書院求學,拜在大教育家戚同文門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睢陽書院與戚同文在大漢文化界都是鼎鼎有名的,出了很多人物。

而戚同文則是一個一生致力於教育、篤信忠孝節義的學問家,在士林中名望很高,還曾得到世祖皇帝的接見,不管在文壇還是朝廷,也都有一個“睢陽流派”。

而王學新能被治學授徒嚴謹的戚同文收爲弟子,顯然是有本事的,與戚同文那些已經做到州府乃至道司及官員的學生不同,王學新沒走仕途,而是醉心於教學,在睢陽書院當教授。

只可惜,王學新雖然是戚同文的關門弟子,但終究是外姓旁人,而睢陽書院雖然在後來被定爲官學,但話事者仍以戚氏子孫爲主,至於王學新,在教育上是有些新想法的,但經常被批爲“離經叛道”,境遇總歸是不那麼如意的。

直到婁江學院動工興建,掛牌成立,王學新受到延請,讓他到崑山來治學授徒。如果是一般的邀請,王學新可不會同意,就是京城國子監也未必肯去(那是沒法去,去了也未必待得住),但婁江學院可不一樣。

首先這是一座官學,有江南三州市背書;其次,這是一所全新的學校,辦校目的便是爲給官府提供吏才,突破+創新對王學新來講很有誘惑力,並且同意讓他做掌院,一應教學管理,由他安排,盡情揮灑;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臨淄郡王劉文濟親自給王學新去了一封信,這些個文人啊,傲骨固然有,但也吃禮賢下士這一套,尤其是地位足夠高的權貴出面時,那什麼矜持也都能放下。

比如臨淄王劉文濟之於王學新,面子與待遇都給足了,再加上治學理念上的相對契合,那王學新南下也就順理成章了。

有王學新帶着一干好友、弟子學生南下,再加從江南本地蒐羅一些人才,婁江學院的教育資源立刻就有底了,至於學生,是真不缺的。

至少三地的權貴及地主、富商子弟,是很樂意到這裡讀書的,官府吏才的“搖籃”,這樣的名頭可是格外吸引人的,至少在雍熙時代下的大漢,不是所有讀書人都一心一意想着走科考那條路,那實在是太難了

顯然,婁江學院成立的背後,臨淄王劉文濟是出了大力的,甚至可以說起到了主導作用。這也就可以解釋,矛盾重重的蘇、秀、上三地爲何能在這件事情上達成一致,這是來自更上層能量的干預。

劉文濟已經在江南道待了三年了,江海關那裡的工作早就不做了,但皇帝劉暘又給他派了個江南巡撫使的差事,就近負責吏治監察、民情安撫諸事宜。

而早在雍熙十一年冬,由於踏實肯幹,低調謙遜,劉文濟晉爵臨淄郡王。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汝陽王劉文渙失勢,東宮有主之後,劉文濟反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這三年間,也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招呼與示好,只可惜,臨淄王表現得謹慎而矜持,全都不加理會,甚至表現得拒人於千里之外。

在江南道這三年,劉文濟也得罪了不少人,因其執法嚴厲,剛正不阿,自然侵犯到了一些人的利益。

但同樣的,也獲得了不少人的好感,至少他處事一碗水端平,從無偏私,並且表現得很開明,尤其對僚吏與商賈。而這兩者,在整個大漢的社會運行機制中,都發揮着與其政治地位不相稱的作用。

臨淄王是說一不二的,說到婁江學院看看,就僅僅是看看,溜達完一圈,便毫不猶豫地選擇離去,連午飯也不肯吃一口。

當然,與掌院王學新之間,還是避免不了一場交流的,畢竟是自己把人請來的,尊重是很有必要的。

王學新倒是給了一個提議,有意在考試結束後把全學院的師生召集起來,讓劉文濟發言講話,也讓師生知曉臨淄王的恩情。

要知道,這所學院能夠建成,最核心的支撐力量便來自於劉文濟,但是在這方面,劉文濟卻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從不表功邀名,甚至拒絕乃至禁止旁人宣揚此事。 王學新的提議,顯然還是想給劉文濟揚揚名,讓婁江學院的師生知道恩主是誰,這也是此階段下他唯一能夠回報劉文濟的東西。

然而,他還是小瞧了臨淄王,對於王學新之議,劉文濟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拒絕,並且以十分嚴厲的態度,以近乎警告的語氣,讓王學新不許再作此類考慮。

對劉文濟的決然,王學新倒不畏懼,只是驚奇,並且最終試探着問劉文濟,費心籌建這樣一所重要的吏政學院,不圖名,不圖利的,就這麼默默貢獻,這樣的舉動,在王學新的解讀下,顯然有另外一層含義。

劉文濟的反應,則更加佐證了其猜測,不過,王學新並不愚蠢,也沒有就此事多作饒舌。王學新所求的,也只是教書育才,一展所長,當然,再加一點虛名,這一點,他自己都不否認。

“我推動婁江學院成立,爲了國家做事,爲朝廷、衙司培養一些有用之才,何需揚名!”劉文濟還是簡單地解釋了句。

在離開之時,又笑眯眯地向王學新交待道:“若說有所求,兩年之後,我可要從學院挑選一些得力人才,表現出色的學子,王掌院可要給留下!”

對此,王學新自是陪着笑,應和着。

“殿下,京內急報!”劉文濟的座船沿着至和塘緩緩向長江駛去,艙內,一名高級侍從打扮的中年人急步來報。

正在研究這幾年上海市關稅情況的劉文濟擡起了頭,手一攤,來人立刻將急文呈上。

迅速拆閱,嚴肅的面孔間浮現出少許動容,放下,沉吟少許,便吩咐道:“傳令,入長江後,掉頭西向,回金陵!”

“是!”

最近兩年,劉文濟主要還是待在金陵,不管上海市的發展多麼迅速、新奇、引人注目,江寧府纔是江南道首府,政治地位擺在那裡,而在大漢帝國,政治性永遠是要考慮在經濟性前頭的。

但對上海,劉文濟每年都要去個一兩次的。這座正在東海之濱快速覺醒的商業大市,匯聚各路人馬,龍蛇混雜,不知覺間,也成爲劉文濟一個重要的“基地”,政治資源、經濟資源以及人才資源基地。

此番,劉文濟是從金陵出發東巡,一路經過潤、常、蘇州,最終目的地還是上海市。

而讓他選擇放棄原計劃的原因,也很簡單,京中傳來的消息,皇帝劉暘已然下詔,打算巡幸東南,劉文濟當然要回江寧府,與道司大員們溝通好迎接駕以及鑾駕在江南道的一切事宜。

畢竟,這是皇帝即位以來第一次巡視東南。說起來,劉暘是個比較勤快的人了,躬親視事,從無懈怠。

過去的十多年,已經出巡四次,西南、西北各一次,北方則跑了兩趟,並且,往往喜歡去條件差點的地方走走看看,對東南的繁華勝景之所,卻是從來不肯光顧一次。

此番,皇帝終於動心了,於是,整個東南隨之震動。尤其對江南道,對江寧府金陵城來說,更是意義非凡,畢竟四十年前,正是雍熙皇帝代表朝廷接受江南國主李煜投降的。

對皇帝陛下,江南官民,自然也有“深厚”感情,當然這份感情也是建立在他的皇帝陛下的基礎上。

這件事,對臨淄王劉文濟來說,同樣很重要。一者,對江南道的考覈,也是對他的考覈,在這邊待了三年,正需要展現成績;

二者,母親蕭德妃(雍熙十一年晉位德妃)、他的王妃李氏以及一雙兒女,也跟着來了,這是一個一家團聚的機會。

過去的三年,劉文濟奔波於江南公務,每年除了開年元夕之時會回京待上半個月到一個月之外,其他時間都撲在江南。

其妻李氏,則被劉文濟留在京中,代他照顧子女,侍奉母親。有“常妃”的教訓在前,素來低調樸實、端莊恭謹的李妃,就顯得難能可貴了,包括其生的一雙兒女(劉繼禮、劉紛)在內,都很得皇帝劉暘的喜愛。

雍熙十三年的南巡,或許是劉暘繼位以來最“奢侈”的一次出巡了,至少隨行人員,連大臣、護衛、宮人在內,頭一次突破了一萬人。

當然了,巡視政策還是以前那個政策,即便東南富庶之地,劉暘仍舊不許地方貢獻,因爲他出巡而侵犯到地方官民的生計生活,這是他嚴厲禁止的。

每一次巡視後,劉暘都會查賬,並且遣密使“二訪”情況,但每一次都會發生些幺蛾子。

比如第二次北巡期間,曾在燕山北道的興化縣待了五日,雖然一切從當地取用物資都加價購買,但依舊給當地造成了極大影響,後憫其官民辛苦,劉暘下詔,蠲免全縣一年稅收。結果是,稅照收,只不過進了官僚的口袋.

起駕之前,劉暘對朝廷自然又做了一番安排,這一次沒有把太子劉文澎帶上,而是留其監國,以趙王劉昉、尚書令張齊賢、尚書左丞慕容德豐、樞密使高瓊偕同諸部司大臣輔政。

在隨駕駛臣僚中,則也加了一個身份特殊的人,汝陽王劉文渙。一個人的消頹與墮落,根本用不了三年時間,很難想象過去的三年,劉文渙是怎麼挺過來的。

當然了,也是劉暘起了愛子之心,方纔在當年之事情日益淡化之後,將他帶出來走走看看,散散心,長久閉居府中,是能把人逼瘋的.

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86章 鬚髮花白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7章 武德司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16章 態度迥異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395章 大商人第12章 河東之患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7章 風波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197章 財計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470章 分封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66章 兄弟之國世宗篇終 駕崩第73章 紙上談兵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86章 戍卒之心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34章 苦難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407章 麻煩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25章 李史合謀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417章 輕狂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86章 鬚髮花白半島史話·桓王第38章 殿議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42章 公堂之上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141章 納降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100章 梁山濼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66章 請辭?不許!第57章 七月大朝第308章 新貴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22章 荊南既定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1676章 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