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

“四叔,京中出了何事,如此急切召我們回宮?”

坐落於開封西邊的祥符驛,緊張旅途之餘,在此短暫歇腳,一口涼茶下肚,稍解酷暑,劉文澎又忍不住向劉昉問道。

“怎麼,還沒玩夠?”劉昉瞥了劉文澎一眼,表情略顯嚴肅。

劉文澎臉上則浮現出一抹尷尬,有些底氣不足地道:“我只是好奇,爹爲何只召我,不叫二哥?”

顯然,劉文澎並不是不動腦子的人,相反,轉動起時也是非快的。事實上,來自皇帝的詔書中,僅僅點名讓劉文澎回京,至於事由什麼的毫無交待,而劉昉則是盡到一個“監護人”的職責,陪同護送。

情況的不同尋常已然明顯,而等進入京畿道,大致情況也已瞭解。趕路的途中,不斷有京中來人向劉昉通報消息,並且遠不止他自己的消息渠道。

而多出來的那些人,目標實則是劉文澎,像蒼蠅一樣嗡嗡叫着涌來,也被劉昉當做蒼蠅排開趕走。

非官方渠道傳來的準確消息,京中死了一個人,汝陽王妃常氏。死因:被刺。兇手:劉文渙。

至於劉文渙殺妻的原因,則都諱莫如深,但當這件事確確實實發生之後,自是滿朝震動。因此,此事很可能直接指向太子之爭的終點,於情於法於理,在政治上都是重大的丟分項。

這一點,劉昉當然意識得到,也是劉昉對劉文澎嚴格保護的原因,並不希望皇帝唯一的嫡子在定論前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打擾,聽詔即可,有什麼事,回京再說。

“你也不需多想了!開封已過,洛陽也不遠了,回京之後,自是豁然開朗!”劉昉衝劉文澎安慰道。

劉文澎則點點頭,人有的時候是真受一些氣場影響的,就如此時的劉文澎,劉昉就很少見他這般沉凝。

洛陽還是那個洛陽,風物繁盛,喧囂依舊,但朝堂與宮廷的氛圍則明顯不一樣了。

屏氣凝神地和劉昉一道進入垂拱殿,面聖,見禮。對劉暘,劉文澎一向是敬畏有加,目不敢久視,劉暘對三個皇子也向來是不苟言笑,但此時在殿中,劉文澎意外地發現,皇父注視着自己的目光竟是那般複雜,這還是第一次,也讓劉文澎更加侷促了。

“先去拜見你孃親吧!”並沒有對劉文澎多說什麼,劉暘直接吩咐道。

“是!”劉文澎最是求之不得了,從裡到外地鬆了口氣,皇帝老子總是把少年壓制得呼吸困難。

“坐!”劉文澎走後,劉暘把注意力放在劉昉身上。

“謝陛下!”劉昉表現得很矜持。

看着自己這個四弟,劉暘儘量讓語氣平和些,但那嚴峻的表情卻實在讓人感覺不到一絲一毫的輕鬆:“辛苦了!”

“陛下言重了!”劉昉道。

“此子如何?”劉暘手朝外一指。

劉昉想了想,方道:“稟賦尚佳,只是欠缺歷練,閱歷不足,日後多加磨礪即可”

“歷練.”劉暘嘴裡喃喃道:“此子心性不定,不知今後能否成事?”

聽劉暘這麼說,劉昉沉默少許,道:“恕臣直言,未有經事,如何成事?”

劉暘聞言,愣了下,眼珠子轉動兩圈,眼神中煥發出少許光芒,感慨着說道:“還是該多經事啊!”

“敢問陛下,急召臣與文澎回京,所謂何事?”劉昉又請示道。

劉暘不由意外地瞟了劉昉一眼,似乎在好奇他難道沒有聽到一點傳聞。只是剎那間的念頭,劉暘迅速恢復了嚴肅,幾乎凝視着劉昉道:“除本兼職事之外,朕打算再委你一項重任!”

聞言,劉昉擡起了頭,卻並未作話,只是靜靜地等待下文。劉暘也不繼續賣關子,語氣鄭重地道:“太子太傅!”

對此,劉昉眉頭直接擰在一起,大抵其心情波動也是這般複雜,思吟許久,輕聲問道:“陛下決心已下?”

聞問,劉暘那張蒼老的面龐上,再度流露出少許複雜之色,悵然道:“朕年紀也大了,這些年治國爲政,縱然談不上嘔心瀝血,宵衣旰食總還是做到了的。

而這兩年,身體卻是有些不支了,難免乏力之感。朕秉政十年,吏治民生,略有小成,是該考慮考慮後事了。

再不立太子,定國本,怕是朝野不寧,國家難安,朕這雙耳也難清淨。爲江山社稷之重,朕也該做出個決斷,以安內外人心,這也是朕的責任。”

這樣的表態,或許還是劉暘頭一次向外人講述出來,而第一個傾聽者,則是劉昉。再加上太子太傅的委任,顯然,趙王在皇帝心中,還是佔有重要地位的。

而聽劉暘語氣中竟帶有幾分悲慼,劉昉也不禁動容,出聲喚道:“二哥,你嚴重了!你龍體一向康健,大漢士民百姓還需你的恩典澤被”

“先帝在位時,我們這些做臣子的也常常以此言的安慰.”劉暘擺擺手,道:“朕自認勤勉,幾十年來不敢懈怠,然這份堅持,何嘗容易?”

劉昉大膽地注視這劉暘,在這一刻,他的腦海裡也浮現出了很多畫面,回憶起了許多往事。

都不需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如今的皇帝二哥,的確是老了,與十年前相比,幾乎是變了個人,尤其是形象,大打折扣。然而,也恰恰是如今的劉暘身上,劉昉竟然看到了少許世祖皇帝的影子,也是第一次,劉昉對這個皇帝二哥,產生了毫無保留的敬佩之情。

劉暘則繼續訴說着:“朕知道,這十年來你受委屈了。你是雄鷹,本該遨遊天際,即便是在封國,也能大展宏圖,成就一番功業,卻被困於洛陽這個金絲籠裡。

就是對朕有怨氣,也是可以理解的” “陛下言重了!”聽到這話,劉昉也實難繃住,當即表態道:“臣絕無怨言!”

劉暘再度擺擺手,看着劉昉,以一種坦誠的語氣說道:“長年來,朕一直在思考,先帝臨崩前召你還朝的用意,但始終難以參透。

但如今,朕也看開了,不論先帝作何考慮,朕卻是要把你當作大漢的擎天臂柱。

文澎,朕就交給你了.”

劉暘一番話,可謂推心置腹,然而,這畢竟是從皇帝嘴裡說出來的東西,又豈能完全當真,尤其對劉昉這種身份特殊的人而言。因此,他顯得很謹慎,並不敢貿然應承什麼。

就像是聽到了劉昉的心聲一般,劉暘又一臉平和地道:“朕知道你心存顧慮,但朕今日所明之心跡,日月可表,天地可鑑。

朕不奢望你像對先帝那般毫無保留對朕,但只需你對大漢依舊如初即可。爹留下的這份基業,無論你我,無論如何,都要守好!”

劉暘言盡於此,而劉昉則在於皇兄對視良久之後,起身跪地長拜道:“臣對大漢之心,同樣日月可表,天地可鑑!”

劉昉是大丈夫,擲地有聲,因而即便言語中仍有所保留,但劉暘也不在意了。

“連日奔波,一路辛苦,回府待詔吧!”

“臣告退!”見狀,劉昉也不逗留。

自始至終,劉昉都沒問京中的風波,劉暘也沒主動提及,就彷彿冊立太子,並讓劉昉去做太子太傅,乃是他自己想通了一般。

金蘭殿,乃是趙貴妃的寢殿。就在劉昉與劉文澎叔侄回京後不久,貴妃就着急地把趙匡義與趙德昭請到宮中。

殿內,平日伺候的宮人都被屏得遠遠的,三個姓趙的聚在一塊兒,三個趙氏家族中地位、權勢最顯赫的人。

不過,此時三個人聚在一塊兒,卻像死了爹一般,氣氛格外壓抑。而一向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趙貴妃,終於像個小女人了,哭哭啼啼的。

但是,趙匡義與趙德昭都坐在那兒,默不作聲。終於,還是趙貴妃忍不住,向趙匡義哭訴道:“三叔,如今文渙還被幽禁在宗正寺,劉文澎又被急召回京,慕容家那邊更是蠢蠢欲動,我們該怎麼辦.”

迎着趙貴妃那期盼的目光,此時的趙匡義,只覺空落落的,既無法像以往那般不厭其煩地勸諫,也無法給出一個解決之策,最終,嘆息着說道:“事已至此,聽詔而行吧!”

“貴妃娘娘稍安,老臣就先告退了.”緩緩起身,向趙貴妃行了個禮,然後慢步而去了。

趙貴妃呆呆地望着趙匡義,直到他走遠,方纔回過神,喚了一聲:“三叔.”

不過,趙匡義並不答話,毫不留戀地走了。見狀,趙貴妃那張韶華已逝的面孔變幻幾許,又有些不甘的瞧向趙德昭:“大哥!”趙德昭並不與貴妃對視,嘴角甚至露出少許苦笑,嘆道:“你也不必過於憂心,至少文渙,不會有事!”

劉文渙當然不會有事,但是爭了那麼多年的太子之位,卻是要拱手讓人了,不管是趙匡義還是趙德昭,包括趙妃自己,心裡實則都清楚。

“該死的賤人!!!”不久之後,金蘭殿內傳出趙妃徹底破防的怒罵聲。

與金蘭殿內悽悽惶惶的氛圍不同,皇后所在坤明殿,卻是一派喜氣洋洋,不需張燈結綵,只需看慕容皇后嘴上那斂不住的笑意就知道了。

也正是從母親口中,劉文澎才知曉,究竟出了什麼事。他那大哥劉文渙殺妻了,而殺妻的原因,竟是其妻常瀠與侍衛私通.

這件事的嚴重性,不言而喻,並且影響已經顯露出來了,可以說,劉文渙那本就不高的奪嫡勝算,直接清零了。其他事且不提,就一點,這些年常瀠爲劉文渙生了兩個兒子,劉繼元與劉繼明,這究竟是誰的種?這還只是其中一條不能容忍的理由。

在劉文澎面前,慕容皇后是毫無收斂,譏諷着趙貴妃母子。要知道,曾經趙貴妃風風光光地爲劉文渙娶了常瀠這個名動京師的才女,還多次帶着那母子到她面前炫耀,如今卻證明,這竟是個水性楊花的浪蕩賤種,如何能不讓皇后開懷。

若非怕傳出去,觸怒劉暘,慕容皇后都想讓人張燈結綵、敲鑼打鼓地慶祝了。當然,慕容皇后還有基本的理智,這種天家醜聞,可不敢過於明顯地幸災樂禍,看戲即可。

當然,最值得高興的是,劉文渙那邊“自爆”之後,就再無人能阻礙劉文澎這個嫡子登上儲君之位了。

這一點,纔是最爲關鍵的。

趙匡義這邊,在回府之後,依舊不得安寧,有不少人都找到他,詢問對策,這些人,都是燒劉文渙這臺“竈”的。

然而對這些人,趙匡義再無籠絡之意,直接把人轟走。然後叫上其長子刑部主事趙德崇,陪他吃酒,一醉方休。

————

雍熙十年七月朔,皇帝劉暘於乾元殿舉行大朝,宣詔天下,冊立皇三子、太原郡公劉文澎爲太子,結束了雍熙朝長達十年的儲君之爭。時隔四十四年,大漢帝國再一次迎來了一位繼承者,十五歲的劉文澎。

當然,在正式冊立之前,劉暘還召集羣臣,進行了一系列正式的商討。只不過,與以往任何一次的爭執不休、相互攻擊不同,這一次,全然爲“立嫡派”那波人佔據主動,畢竟,皇帝的意志已經很明確了。

至於皇長子、汝陽王劉文渙,則在宗正寺“住”了兩個月後,方纔被放出來,被判定爲得了“臆症”,安排在王府中養病。

至於汝陽王妃常氏之死,則被定性爲“病故”,當然事情沒這麼簡單,常家的人,尤其是那些因常瀠嫁給劉文渙而得到提拔的人,陸續遭貶,常瀠之父常琨更在不久之後落水而亡。這一回,常家徹底敗落下去,再無挽回可能.

而太子冊立,東宮正位,大漢朝局也不可避免地產生變動。給太子劉文澎配備東宮官屬、衛率,那是應有之義,劉暘以趙王劉昉爲太子太傅,大理寺卿王禹偁爲太子少傅,又以內閣大學士王旦爲太子賓客。

於此同時,由皇帝劉暘精心構建的雍熙朝局也被徹底打破,首先宰相趙匡義在當年冬,便被罷相,強行致仕,而曾經那些“立長派”勳貴、與官僚,也陸陸續續遭到貶黜。

當劉暘下定決心時,那事情也往往是做得徹底的,沒有絲毫拖泥帶水。到雍熙十一年秋時,至少在朝廷中樞,劉文渙的勢力幾乎被清掃一空,顯赫了幾十年的趙氏也遭到重創,不說一蹶不振,但退出“一線”卻是板上釘釘的

第2章 王、鄭二公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71章 兵臨壽春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29章 獨眠孤館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362章 分封?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481章 行宮第364章 過韓府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10章 契丹亂政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26章 潘美守城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50章 蜀亡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429章 向南!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72章 磁州賊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18章 侯益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374章 善待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2章 父母兄弟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121章 大朝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40章 郭黨俊傑第44章 太后相召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177章 小賢王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141章 雌威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74章 帝崩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15章 瀛州第160章 平定第48章 接納迴歸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30章 滿堂春宴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370章 國法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