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

或許是開春的緣故,垂拱殿已不似嚴冬時那般密不透風,殿宇內外撤下了不少厚重的帷幔簾幕,恰如劉皇帝的心情,彷彿放下了一些難以言說的塊壘一般。

當然,迫於春寒的威脅,劉皇帝還是很老實地穿着厚襖, 把自己武裝地嚴嚴實實。

得知太子與晉王返京,劉皇帝自然開懷,雖然沒有命人大張旗鼓去迎接,卻也專門安排了白羊,帶着自己的儀駕去把太子接回宮。

當那專屬於劉皇帝的鑾駕,自天街間駛過時,有幸目睹的西京臣民, 都是下意識地拜倒兩側,口呼萬歲, 只當是天子駕幸。

二人入宮,直接被引至垂拱殿參拜,兩個月不見,這父子君臣之間,關係似乎並沒有一點生疏,交流起來也無滯澀。

劉暘這個太子是越發從容了,而劉皇帝兩眼中的目光也越發滿意。

“滑州之案,雖則聳人聽聞,引人義憤,情節重大,爲害深遠,但就兒所觀,仍屬個例。兒此番沿河東巡,一路經衛、澶、濮、博等河防要地, 細察其工程, 皆有所保障,朝廷每年在河水工上的耗費, 終有所得。

去歲河決後, 各地官府,也響應朝廷號召,對境內堤防進行檢查整葺,消除隱患,頗爲用心。

同時,對於沿岸河工情況,也有所視察、撫慰,總體而言,生計無憂,工部及地方官府每年的水利錢款,大部分還是用到實處!

慕容皇叔署理工部,在河工水利事宜上,還是多有建樹,滑州一案,雖有失察之處,卻不掩其功勞......”劉暘一臉從容地向劉皇帝彙報着東巡的收穫,言語中有爲慕容彥超說情的意思。

劉皇帝自然聽出來,隨意地一擺手,說道:“皇叔去職,是同我商量過的, 我念其年邁,準其歸養,與滑州案無關。皇叔爲大漢,也辛勞多年了,很是不易,該卸下重擔,安享晚年了,勳榮功業,自有承德、承泰那幾兄弟去承襲......”

聽劉皇帝這麼說,劉暘表情微鬆,雖然慕容彥超在朝廷內部名聲並不是太好,但就劉暘己身而言,還是很敬重這位外姓皇叔祖的。

“關於河工事,兒以爲,朝廷接下來仍需加以重視,不論是清浚污淤,疏通河道,還是植樹固土,開挖溝渠,興修水庫,都該繼續開展。

前番河決,固然是水勢暴漲,突如其來,一時應接不暇,致有其害,但其中重要原因,仍有長期安然之後,官民懈怠的原因。

十餘年來,沿河兩岸,所植榆楊樹木,已逾百萬株,對於水土養固,效果甚佳,可以繼續鼓勵支持。

不過,朝廷財政仍舊困難,民間人力疲敝,也未盡復,還當量力而行,不必操之過急!”

“看來你此番出巡,收穫確實不少啊!”見劉暘從從容容,侃侃而談,劉皇帝小小地表揚了下,而後淡定地表示:“以後還當多出去走走,我從秉政之初,便經常出巡,不是爲了遊山玩水,而是不願意束縛於深宮高堂之內。

宮室雖然威嚴富麗,但距離江山風物,人間煙火,還是太遠了,其中隔着障阻,未曾耳聞目睹,就難免有不察之處,也難免爲人所矇蔽。

閉目塞聽,是爲君者的大忌。我如今年紀是大了,腿腳也不似過去那般利索了,今後出巡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了。

大漢也太大了,疆域遼闊,也非我一人所能縱覽。你是儲君,當承擔起你身上的重擔,今後多出去,替朕踏足江湖,開眼看看這壯麗山河......”

劉皇帝這一番話,極金真誠,讓劉暘心中不禁涌現出一股難以名狀的熱切與感動,邊上,劉晞也默默聽着,目光不經意地從劉皇帝轉到劉暘身上,心中暗歎,皇帝老子對太子二哥的看重,如今是越發不加掩飾了。

倒也沒有過多的失落感,劉晞的心態本來就好,從小到大,也習慣了,看得開,劉皇帝一句話他還是很認可的,這畢竟是太子儲君,名分早定。

劉暘則起身,一臉肅重地表示道:“多謝爹信任!然,爹如今春秋正盛,以天下之大,疆域之廣,也大可去得,兒更願追隨爹的腳步,聽從爹的教誨!”

“哈哈!”劉皇帝笑了笑,雖然知道劉暘這話裡有恭維的意思,但仍舊難免心中愉快,擺擺手,說道:“我們既是君臣,更是父子,不必如此拘束,這種場面話,倒也不需時時掛在嘴上,我瞭解你的忠敬孝心!”

當然,劉皇帝話雖如此,但劉暘卻仍舊保持着一貫的風格,並不當真,也不敢當真。越是瞭解劉皇帝,也就越不敢有任何的逾越。

外界人人都看到劉皇帝對太子的信任與看重,一副完全放心的態度,一心一意要把江山社稷傳到劉暘的手上。

然而,當太子,還是實權太子,還是劉皇帝這樣剛強雄猜的肇業之君的太子,還能十數年如一日,保持這份信任與融洽的關係,能做到這一點,又豈是容易的?

劉暘感懷劉皇帝的信重,同樣,也敬畏他的權威,爲人處事,舉止言行,往往極有分寸,這些纔是他十數年太子之位不動搖的根本原因。

“回京之前,收到公文通報,歲末大朝,朝廷有意對吏治展開進一步的整肅,兒以爲,此事當爲朝廷一大政。

如今,大漢大漢戰略收縮,止戈修政,養民生息,國家也已經從對外擴張,轉爲對內安治。吏治,自是治國第一大政,不只是打擊貪腐,還需對人才選拔、官吏品德的教育,有所重視。

兒此番東巡,視察兩河州縣,觀察地方官吏,雖不至糜爛,但懶政、怠政之象已顯,這是個極其不好的現象,朝廷吏政之策,也當跟進調整。”

“另,關於天下吏職人員,朝廷或許該拿出一套完善的管理選拔辦法。吏員之中,實不乏能才幹吏,但多受限於職份,升遷困難,科考固然是一條難得的上升之道,但終究困難。

兒在鄆州,遇一捕吏,一任十五載,維持治安,捕拿罪犯,兢兢業業,卻始終難以突破吏職限制。兒親自考察,確是位能才幹吏,因予以提拔。

然而,我能提拔此一人,對天下數十道、上千州縣中那數以萬計的吏職人員,卻難以做到一一提拔。

因此,兒認爲,朝廷還當視情況而降下恩典,與天下職吏以一個選拔升遷的途徑,既爲朝廷選拔更多能幹之吏,也對那些長守本職而難得晉升的職吏進行安撫。

需知,小吏微末,確實朝廷治理政務,管理百姓的重要臂助......”

“......”

“耿國公(時任河南布政使武行德)曾言,棉料棉布已然成爲民間最有效最耐用的禦寒之物,流傳漸廣,只是迫於產出,於普通百姓而言,價格仍舊顯高昂。

朝廷推廣棉花種植、棉物製作,已有近十六年,各方面都日趨成熟,兒以爲,可以再調整政策,於諸道州適宜之地,繼續擴植,提高棉布產出,以期解決天下百姓禦寒之苦,蔽體之憂......”

劉暘又向劉皇帝彙報着東巡見聞總結,當然,比起過往,這一次,有了更多自己的認識與見解,提出的一些建議,也更加符合當下大漢的國情。

見着這個越發自信從容的兒子,劉皇帝也露出了滿意的神色,不過,看起來反應比較平淡,完全不似當初談及政事便神采飛揚的樣子。

“喝口茶!”劉皇帝示意了下。

待劉暘潤了潤嗓子,還欲再作講述時,劉皇帝止住他,態度依舊溫和,道:“你的這些想法與建議,我沒有意見,但該不該做,如何做,如何把控解決過程中的問題,還需有仔細的籌劃。這些事情,你去找趙普,有他把關即可!”

劉暘有些意外,既意外劉皇帝的態度,也不由暗思,劉皇帝對趙普的信任已然到這個程度了?

不過,還是恭敬應和了。大概是注意到劉皇帝面上的疲憊,劉暘主動請辭:“爹若乏了,兒臣等便先行告退,以免打擾休息!”

“無妨!”劉皇帝擺了擺手,道:“需要休息的是伱們,這一路也千里迢迢,舟車勞頓,過節了,回去休養一陣。”

“多謝爹關心!那兒臣,便告退了!”

“先去坤明殿,探望皇后!”劉皇帝這麼交待一句。

“是!”這一點,實則根本不需要劉皇帝提醒。

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5章 東歸第35章 瑤華春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65章 楊無敵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1章 乾祐滅佛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2章 方略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2052章 回京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67章 劉煦娶親第2章 父母兄弟第90章 老將可用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33章 納了第316章 不裝了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370章 劉鋹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99章 北使南歸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218章 走私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236章 母、妻、子第55章 符氏姐妹第22章 荊南既定第251章 壽國公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62章 奸宦昏主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67章 請辭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6章 告一段落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95章 遼帝第241章 “戲言”第361章 “龍宮”第9章 新官上任第16章 態度迥異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376章 拷問第47章 戰略所向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65章 決議南征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6章 遺奏十條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75章 西北邊報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半島史話·桓王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488章 真實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104章 在真定第218章 進兵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497章 重拾第3章 不宜擴大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156章 亡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