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

武清縣行在內,歸來的劉皇帝在直接坐帳,接受表情輕鬆的臣子們奏事。

“有結果了?遼陽拿下了?”劉皇帝面帶笑意,神采飛揚。

“正是!戰局已定!”劉煦給了一個肯定的迴應。

在劉皇帝北巡的這一個月之內,遼東的戰事,在漢軍大舉東出之後,便推向了新一輪的高潮,雙方留在遼河平原上,圍繞着遼陽、瀋州、遼州諸城,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攻防交鋒。

不論戰爭的規模還是烈度,都遠超此前的戰鬥,近一個月的鏖戰下來,總算是出結果了。

起初,耶律斜軫採取集中力量,收縮防線的做法,意欲將戰線拉長,將遼東決戰的戰場轉移到北面的鹹平、通遠地區。

在漢軍籌備東進的過程中,也確實讓他轉移了一批軍力、錢糧。然而,這打仗畢竟是雙方的事,難以讓他一廂情願。

漢軍的反應速度,大大超過了耶律斜軫的預期,蒐集、傳送情報的能力與效率,也超出其想象。

從軍情、武德兩機構的探子那邊,得到了遼軍的異動,雖然有些驚詫於耶律斜軫的大膽與果決,有些不敢置信,但還是基本判斷出了遼軍的意圖。

在此基礎上,趙匡胤也一改此前保守呆板的戰法,而是採取主動,選擇大膽出擊。東線,由高懷德統,加上補充的李漢瓊部,以十萬之衆,出遼軍棄守的巖淵城,直撲遼陽。

而趙匡胤則自領行營主力,棄遼陽而不就,轉道向北,挺進瀋州、遼州地區。在這個過程中,已經補充到五萬之衆的漢騎,則更先大舉出擊,追殲遼軍。

此前,在城池攻防上,騎兵的作用不大,趙匡胤也省着使,基本只用作保護遼東走廊的後勤補給線。

但在遼河平原上,騎兵的作用,也就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了,趙匡胤也敢大膽使用,平原上的河流對漢騎的限制也小。

遼東的遼軍,實則也是以步軍爲主的,錦州之戰後補充的漢騎,雖然多了徵召的蕃騎,但漢軍騎兵的實力已然壓過了遼軍,這給耶律斜軫的計劃,造成了極大的阻礙,以及重大打擊。

當漢騎的活動範圍,擴散至北面的遼州時,耶律斜軫的北撤行動,也就徹底宣告失敗了。在戰局艱難,頹勢難挽的情況下,想要把軍隊安全從容地北撤都難,何況那麼多的輜重人畜。

漢軍的反應速度出奇的快,執行力出奇的高,對遼軍而言,形勢就越發困窘了。面臨如此危急形勢,耶律斜軫自然不甘受縛,也是積極反應,採取反制措施。

耶律斜軫的目標也選得很明確,直接放到了那些鋒芒畢露,且肆無忌憚的漢騎身上。當時,活動於瀋州以北八十里遼濱、延津地區的漢騎,只有漢將曹翰率領七千漢騎,雖然給遼軍在遼東北部地區的行動造成的極大的阻礙,卻也顯得孤軍深入。

於是,耶律斜軫果斷將手中保留的全部近兩萬騎派出,分兩路合擊。雙方在遼河東岸,展開廝殺,漢軍人寡,遼軍人衆,且突施一擊,以至於漢軍處於下風。

曹翰此將,爲人或許張揚殘忍,但在戰場上作風很是硬朗,面對不妙的形勢,表現地尤其頑強,帶領麾下蕃騎力戰。

當然,這也在於,平原之上,想要完全殲滅一股騎兵,難度是很大了,費了很大功夫,遼軍方纔將曹翰軍賭在遼河之濱。

然而,曹翰並不是孤軍奮戰,在瀋州地區活動作戰的漢騎聞訊,都紛紛前往支援,與他們糾纏的其他遼騎,也都得令參戰。

於是,由耶律斜軫發起的一場反擊戰,逐漸演變成一場騎兵會戰,漢遼雙方八萬餘騎,在瀋州及遼州的上百里區域間,進行着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廝殺戰鬥。

並且,這還只是個開始,在南面正向瀋州進兵的趙匡胤大軍得信,毫不猶豫,遣馬仁瑀率領五萬步騎,沿着遼河北上,水路並進,以作支援。

對此,耶律斜軫也是下定了決心,遣軍騷擾遲滯,但是,漢軍倚仗着水運的優勢,遼軍想要完全斷絕支援,也是無法做到的。

馬仁瑀軍,耗費了三日時間,趕抵戰場,而遼軍的主力,也在耶律斜軫的調度下,集結到位。在遼州西南五十里的遼河之濱,漢遼雙方展開了一場迫不得已的決戰。

正面戰場,遼軍在耶律斜軫的統率下,集中了近七萬步騎,漢軍稍少些,也有六萬多人。如果再加上主戰場之外的騎兵對戰,雙方參戰的馬步軍加起來就有近十八萬人了。

爲了這場戰役,耶律斜軫算是竭盡全力了,將錦州之戰後積攢徵召的能夠作戰的軍隊都投進來了。他並不想做這種賭博式的決定,但是無奈,漢軍的戰刀已然架到脖子上了,不主動求戰,最終只會在趙匡胤的壓迫蠶食中,被困死,擠死。

然而,對趙匡胤而言,你已經出全力了,我還遊刃有餘。在他的調度下,行營的漢軍,是源源不斷地通過遼河支援而去。

如果有什麼是耶律斜軫的重大失誤,那就是戰場選在了遼河之濱,但這也不是他個人意願所能決定的。

因此,當正面戰場的漢軍突破十萬人之後,遼軍就已經支撐不住了。這一場戰役,前後一共打了十三天,最終形成了一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戰,遼軍被迫無奈地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最終,還是漢軍憑藉着更爲雄厚的兵力,更充足的補給支援,取得了遼河戰役的勝利,遼軍則以完敗告終。

到七月二十八日,敗勢難挽的情況下,遼軍不支而退,這一退,就是潰退。

正面以及輔助戰場,遼軍死傷逾三萬人,被俘一萬多,餘者潰逃難計,耶律斜軫最終沒有回遼州,而是直接逃往遼州東面的銀州(鐵嶺),跟隨他的,只剩下兩萬出頭的軍隊,即便加上陸續收容的各路遼軍騎,也不到三萬人。

漢軍這邊,經過這樣一場激烈的大戰,也難免傷亡,不過,得益於更犀利的武器,更優良的防護,再加上是勝利方,傷亡控制得很好,最終也傷亡加起來也不到兩萬,其中,損失最重的也就是曹翰軍,折了一半多。

事實上,一場遼河大戰,算是徹底奠定了遼東戰局。這一場戰役,也是耶律斜軫能夠發起的面對漢軍侵逼最有力一次反擊,但在漢軍更雄厚的實力以及更強勢的應對下,一敗塗地。

遼河之戰,遼軍損失慘重,算是失去了最後反擊漢軍的資本。自那之後,遼軍在遼東乃至渤海地區,再無兵可調,無糧可徵,自銀州以南的廣闊地區,都只能任由漢軍攻略。

至於耶律斜軫收縮北上,據通州而防,以待反擊的計劃,直接夭折,反而在執行的過程中,大敗虧輸。

尤其是瀋州,那是作爲北撤的中轉站,其中大半的物資沒能轉運成功,被困在城中。事實上,在遼河之戰激鬥正酣時,耶律斜軫就已經收到了來自上京耶律賢的命令,不準放棄遼陽,務必死守。

然而那個時候,已經難以挽回了。耶律斜軫算是爲他果斷大膽的決策買了單,結果就是,遼東戰局一敗塗地,覆水難收。

或許,如遼耶律賢的命令,集中力量,防守遼陽,不去做額外的想法,會是另外一種結果,至少不會敗得這麼快,這麼慘。

但最終的結果,也不會樂觀到哪裡去,耶律斜軫能夠想象到的,便是集中兵力,然後被漢軍合圍,再來一場“錦州攻防戰”。

但是,歷來作戰,選擇困守,都是放棄主動的做法,缺少外援,那也只是自陷死地,最終難逃敗亡的結局。並且,還是那一點顧慮,遼陽比錦州難守。

或許耶律斜軫也是看到了那沒有希望的結局,才採取這種冒險的做法,包括髮動遼河戰役,也是想要破局的表現,只是他失敗了。

說到底,還是漢遼兩軍之間的實力差距過於懸殊,漢軍將帥手裡的能打的牌太多了,選擇也多樣,只要他們腦袋清醒不犯錯,不論耶律斜軫有怎樣的籌謀與計劃,都是無謂的掙扎,都顯得那麼無力。

遼河之戰,只是將遼東的戰局快進了一下。其後,自銀州以西南,最主要的三座遼國城池,遼陽、瀋州、遼州,都陷入了漢軍的圍困。

遼州空虛,乾脆投降,緊接着瀋州,在趙匡胤主力大軍的圍困下,只支撐了三日,也告破。唯有遼陽,作爲東京首府,遼將耶律海沒有來得及撤出,這也是塊硬骨頭,誓死負隅頑抗。

由耶律海統帥的只有一萬四千餘遼軍,他又將城中男女全部集中起來,以助守城,當然,這注定是困獸之鬥。

面對高懷德十萬大軍的圍攻,只堅持了十日,就告破了。劉皇帝此番收到的,正是收復遼陽的捷報。

遼陽一下,那麼遼國在東北開發最爲成熟的地區,也就納入大漢手中,也代表着遼國對東北地區的統治正式進入倒計時,漢軍則可以遼河平原爲基地,繼續從容地向東北挺進,追殲耶律斜軫殘部。

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7章 出兵爭論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383章 敞開談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138章 回宮第45章 治安第127章 不允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484章 不對勁!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04章 平息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36章 盡伏東北無題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49章 降表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90章 關右節度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446章 流光園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372章 封王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66章 請辭?不許!第452章 皇孫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488章 真實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36章 趙都帥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49章 醫政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7章 小張探花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85章 少壯派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12章 令人陶醉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372章 封王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76章 太子還京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385 禮賓館第107章 殿試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104章 在真定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24章 天福十二年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1764章 禁轎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22章 稱帝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10章 契丹亂政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