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西南土司

垂拱殿,是劉皇帝在洛陽宮城的住處,也是新修的宮殿,同樣處在皇城的中軸線上,位置靠後,介於前朝與後宮之間。

比起乾元殿的宏偉壯麗,垂拱殿雖然略遜幾分威嚴,但要宜居得多,住了一段時間後,劉皇帝也迅速適應了,並且很滿意。

已入盛夏,距離劉皇帝大舉西遷洛陽,也有段時間了,但是,朝廷上上下下,仍未徹底安定下來。府宅安置,那都是小問題了,最主要的問題,還在於政治上。

雖然朝野都知道,劉皇帝此舉,無異於遷都了,但是,知道歸知道,在新的都城,爲官做事生活,還是需要一定的適應。

尤其是那些,始終對遷都持保留意見的人,心裡要多彆扭有多彆扭,而這種心理狀態體現出來,就是朝局的動盪。

雖然西行的的官員們,都已經入駐各部司衙門,並在魏仁溥的帶領下,開始履行各自職責,但效率遠不及在東京高,各項事務,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了大量的遲誤或者錯漏。

這樣的情況,讓劉皇帝有些惱火,他纔不信,換了個地方,事情就做不好了,堅定地認爲,是一小部分官員,在通過這種手段來向他“示威”。

於是,很久就有幾名官員,因爲怠政的原因,被貶官降職。當然,也不是一味的硬,劉皇帝還太子劉暘與魏仁溥一道,組織了一次廷議,就朝廷新遷西京後的一些混亂進行總結,安撫人心的同時,也予以警告,以圖糾正。

這些情況,實則仍不是最大的問題。最讓劉皇帝頭疼,感到麻煩的,還是兩京地位的問題,這涉及到一個權力的劃分。

兩京並重,目前的情況是,西京一個大朝廷,東京一個小朝廷,那東京的各部司官員幹什麼,總不能養着吃乾飯吧。

劉皇帝是原本有意效明時南北兩京,讓東京代理一部分道州,但是,洛陽與開封之間,又實在太近了,論及對帝國版圖的輻射作用,顯然是重合的,與南北兩京的區別也大。

並且,讓開封代管哪些道州,國家的精華地區,財稅要所,可都在東面,若關東道州事務,都要通過東京,那又置西京於何地?

短時間內,問題或許不大,畢竟東京作爲大漢帝都二十載,很多事務也都形成了一種慣性。但時間一久了,必出問題,而且是大問題。

這也是劉皇帝一開始,對兩京問題,始終存有一定疑慮的原因。帝國的中心,永遠只有一個,或許可以看皇帝在哪裡,但涉及到中樞權力,涉及到上下那麼多人的利益,哪怕是劉皇帝,也不是真的想怎麼來就怎麼來的。

於是,經過反覆的思量之後,劉皇帝還是決定了一種近乎妥協的辦法,開封以東、河南、兩淮地區暫屬東京管轄,而帝國的權力中樞,則明確歸於西京。

當然,開封所掌的權力是遭到了極大切割的,基本只侷限於民政,像財權、軍隊,這種核心權力,還是得牢牢地掌握在中樞手中。

對此,明確提出反對的,是國舅李業,向劉皇帝奏了幾本,覺得這種安排多此一舉,並且容易產生矛盾,造成資源浪費,降低行政效率,不利於朝廷的團結穩定......

李國舅還是有政治眼光的,不過他的進言,沒有用,劉皇帝不聽。一步到位,劉皇帝也不是沒想過,但是他考慮的東西顯然要更多,並且,又不是不回東京了。

只是,做了一個讓自己不怎麼滿意的決定安排,劉皇帝這心裡,實則也有些彆扭的。

“官家,秦公殿下求見!”

“宣!”

劉煦玉帶博冠,從容入殿,行禮問安,隨同他一同入殿的,還有兩個人,又黑又壯,雖然穿着朝廷的官服,但總有種不倫不類之感。當然,彆扭的不是人,而是帶有的那種剽悍野性的氣質。

劉皇帝的注意力也不在長子身上,打量着跪倒在殿中二人,這二人,顯然是第一次來到帝都,第一次進入皇宮,在如此雄偉的宮殿,見到如天神一般的大漢皇帝,匍匐在地,似乎就有種擡不起頭,直不起腰的感覺。

“這是播州刺史楊部射以及黔州刺史黑定!”劉煦向劉皇帝做着介紹。

劉皇帝也並不意外,擡手含笑道:“二位免禮平身!”

“謝陛下!”兩個西南地區的土司,官話說得不錯,雖然夾雜着濃重的口音。

“朕聽過二位,這些年,西南得以寧定,還有賴像二位這樣忠順開明之公協助!”劉皇帝說道。

聞言,兩個人都眉開眼笑的,雖然還是不敢直視劉皇帝,但見天子態度如此和善,膽子也壯大不少。畢竟,過去也是西南地區的一方土豪,初謁天子的緊張感過去,也都從容了許多。

楊部射,乃是當代播州楊氏的掌權人,此時既激動又敬服地說道:“臣等雖僻處於蠻荒,卻世爲中國之人,心慕王化,能爲聖天子與朝廷效力,乃是我等的幸運,能被朝廷接納,更是我等的福分!”

“哈哈!”這楊部射還挺會說話,劉皇帝開懷不已。

“自唐末以來,西南局勢糜爛,幾欲脫離,楊氏坐鎮播州近百年,撫部民,剿不臣,於國於民,皆是大功。”劉皇帝言語中,滿是對播州楊氏的認可。

“這都是臣等該做的!”楊部射也表示道。

楊氏世任刺史,並不能算是大漢所行土司制度下的產物,卻推行之後,西南地區,實力、影響最大的一個土司勢力。

而在大漢對西南進行土司化的過程中,楊氏也確實積極迎合朝廷的政策,在協助朝廷對西南諸蠻的剿撫中,出了大力,當然,趁機擴充勢力、提升影響也在情理之中。至於黑定,則是原阿永蠻酋長,也是西南地區一大族,自然也得以賜官,授黔州刺史。

看着二人,劉皇帝以一種勉勵的語氣,笑道:“今後,西南的秩序治安,還需朝廷與諸土官共同維護,卿等不負朝廷,朝廷定不負卿!”

聞言,二人當即表示,永遠效忠朝廷,效忠大漢。對此,劉皇帝欣然接受,只是心中不會當真。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耕耘,西南地區新的統治秩序,已然基本確立,而作爲其中得了大實惠的土司們,自然會悉心維護。

黑定則一臉慨然道:“西南諸族,如有敢叛朝廷者,臣定率族中兒郎,進擊討滅,把他們的頭顱,都斬下!”

楊部射則趁機道:“陛下,如今黔中地區,雖則大部臣服,但仍有一些人,實懷二心,尤其是的羅閩人,其擁九溪十八洞之衆,屢生釁端,蔑視朝廷權威,不服統管,實不利於西南穩定,還請朝廷當有所防備!”

聞之,劉皇帝笑了笑,當即表示道:“有楊卿如此替朝廷着想,朕亦可安心西南之治了!”

話是這般說,卻沒有對其所請有正面迴應。楊部射口中的羅閩,指的是生存在西南地區的彝組人人,播州楊氏與他們,矛盾很深,過去屢生攻伐,積怨很深。楊氏三代,都有討平的志向,只是一直未曾實現。

到如今,那些彝人,自然也臣服了大漢,同樣被分化爲大大小小的土司。只是此次,沒有代表入朝,楊部射呢,也是趁機上點眼藥,如果將來再有衝突,好贏得支持。

而以劉皇帝精明,又豈能看不出其用心,朝廷對西南地區的治理,分化是目的,矛盾衝突可以培養,但要直接下場拉偏架,也是不可能的。

如今西南好不容易進入一種相對安寧和平的局面,豈會輕易去打破。至於楊氏同彝人的矛盾,看着就好,只要不影響西南整體的穩定局面,其他的事情少摻和。

再者,彝人中確實有叛服不定者,但播州的忠誠,又豈是全心全意的?有些話,聽聽也就是了。

這一回,還是西南土豪,頭一次有人入朝,覲見皇帝,也是朝廷對西南治理進步的一種表現。就像當年湖南苗瑤首領入朝一般,劉皇帝對二者,從頭到尾都是笑臉相迎,臨了,還留他們一起吃了頓飯。

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328章 默認第93章 班師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66章 請辭?不許!第391章 暗箭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139章 韓常案第45章 移鎮之議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49章 南國風起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407章 麻煩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65章 決議南征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82章 矛盾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53章 交代後事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4章 君臣同心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73章 西北隱患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79章 長教訓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5章 春闈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98章 追捕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87章 瑣屑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17章 附議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76章 王峻用兵第150章 聽政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11章 動心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53章 削藩第3章 新皇詔制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