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對夏綏事宜

“雨還在下?”萬歲殿內,靜悄悄的,劉承祐默默地翻閱着各部司呈上來的奏章,突然擡頭問道。

皇帝一句話,緊張的是侍候的宮人,一名內侍立刻前去查看,而後迅速回來密語喦脫,再由喦脫向劉皇帝稟道:“官家,寒雨未止,不過已然小多了!”

劉皇帝點了下頭,難怪幾乎聽不到雨聲了。恰逢崇政殿大學士石熙載前來覲見,宣之。這兩年,石熙載更進一步,主掌崇政殿事務,成爲真正的隱相。

“凝績來了,坐了!”對石熙載,劉皇帝還是比較器重的。

朝中的官吏形形色色,不乏庸碌小人,也不缺謙謙君子,而石熙載則是少數能夠做到高官的君子。

“謝陛下!”就如往常,謹守禮節,拜謝一番,石熙載方纔落座。

身上還沾染着雨露,籠罩在明顯的水汽之中,劉皇帝見了,立刻吩咐喦脫給他盛上一碗熱湯。看着石熙載,劉承祐說道:“這場雨連續下了好幾日了,仍不見停,汴水都漲了,不知河水情況如何,希望不要再發生什麼決口潰堤的禍事......”

“陛下憂心的是,中樞已然佈告諸道,讓沿河州縣嚴加巡視戒備!”石熙載說道。

“朝廷這邊,當遣些專使御史,下去走走!”劉皇帝吩咐着。

“是!”

“卿來此,有什麼要緊事?”劉承祐問。

石熙載呈上表章,道:“夏州的奏報,党項諸部,陸續遣使表示歸附,王祐於夏州設宴,邀請諸部首領會商,代表朝廷與其盟誓。諸部皆表示,願意永遠臣服大漢,效忠朝廷。至此,夏綏悉安。”

“這倒算是則喜訊!”對此,劉皇帝的反應倒顯得平淡,說道:“只是盟誓這種事情,我們守信,對胡虜的約束又能有多強?大漢強盛,他們固然俯首稱臣,朕還能期望他們永遠效忠?”

見劉皇帝言語冷淡,石熙載一時倒也不知如何接這話了,只能附和着說:“陛下所言甚是,夷狄畏威而不懷德,如今党項諸部因畏懼大漢的強勢,迫於軍威,這才爭相表附,不足輕信。”

劉承祐笑了笑,翻開奏章的同時,問道:“對於推行漢制,繳稅貢賦,這些党項人有何反應?”

“一概應允!”

“答應得這般痛快?”劉承祐玩味道。

“據說,盟誓之時,楊都帥派了一千甲士維持秩序!”石熙載應道。

經過多年的瞭解與熟悉,大漢君臣早就有一個認識,那就是夏綏的問題,定難軍好解決,難的是對幾十萬党項人的治理。

與散佈在河隴地的那些零散党項部族不一樣,夏州党項聚落當地,時日已久,且凝聚力較高,再經過拓跋李氏將近百年的經營,完全具備產生一個獨立政權的基礎。

只是有大漢這頭猛虎在側,生生地打斷其獨立的進程,甚至扼殺這種可能。要知道在正史上,哪怕面對是趙宋,西夏的建國也是經過半個多世紀與大宋的鏖戰爭鋒,方纔實現。

如今,針對初步收復的夏綏以及生存其間的党項人,劉皇帝首先要消滅的,就是其獨立的可能,削弱定難軍經營近百年的底蘊。

此前,在劉承祐的授意下,經過政事堂諸公的綜合考慮,反覆商討,最終拿出了一套夏綏的善後辦法以及治理策略。

基本上,是在國舅李業建議的框架下進行調整,那畢竟符合皇帝心意,也是朝廷收治夏州的最終目標。只是,不像李業所求的那般急切,一步到位。

然而,即便手段相對柔和,卻有一則基本的底線,那就是党項人要真正納入大的統治體系,要服從官府的管理,要向朝廷繳納賦稅。

有了這個前提,在其他事務上,商量的餘地也就大了。党項人可以保留自己的風俗習俗,不需要強行推動改發易服,但是,大漢律法制度的推行,也是勢在必行的。

爲安撫党項人,朝廷也給予一定的優惠,比如三年之內,不收取任何賦稅。各部黨項人,仍舊允許其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尤其原首領管理,朝廷挑選恭順朝廷者授予官職。党項人所依賴的青白鹽,朝廷不直接剝奪,但會派鹽監前去“指導”,同時加強党項人與漢人之間的貿易往來、經濟聯繫。

總體而言,對於党項人,朝廷採取的綏靖政策,在穩定局面的基礎上,逐步同化。綏靖的意義在後世已經變成了軟弱、投降,爲人所鄙棄,然而,其本意絕不是一味的退讓與妥協,只是顧全大局的一種政策罷了。

魏仁溥這幹宰臣,自是老成謀國,在大局抵定的情況下,不欲採取急切的政策與過激的手段,以免節外生枝,也是可以理解的。

劉皇帝也理解,因而認同了他們的想法。當然,最主要的是,衆臣深明皇帝吞併消化党項人的目標,也是朝着那個方向卻努力。

有了這個認識,與劉皇帝達成共識,也就不難了。

相較之下,對於拓跋李氏,就不那麼客氣了,其三代以內,不論嫡旁系,悉數遷出,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經過商討,決定將自李光睿以下的李氏族人,全部遷到河北。在集中安置還是分散安置上,最終選擇了集中,無他,方便管理,遷徙的目的地,則是相州。

銀州與綏州,並沒有出乎意料,很快就陸續投降歸附。畢竟,此前一直表現得強硬,實力也最雄厚的李光睿都投降了,他們哪裡還能有其他選擇,都老老實實的。

在夏綏四州盡復之後,朝廷的善後命令也相繼而到,沒有任何的拖延,楊業與王祐便按照朝廷的政策方針,再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落實。

遷族的事情,在拓跋李氏內部,自然引起了強烈不滿,重土念家,可不是漢人獨有,党項人同樣捨不得離開自己的故土。

尤其是李氏,他們早已是脫離了傳統遊牧生產方式的“新黨項人”。同時,對李氏進行大遷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怨聲載道,再加上,拓跋原本就是党項大部,而李氏嫡系自李思恭開始,也是旺盛繁衍,僅家族就是一大堆人,想要把這幹人遷出,可想而知其中難度。

當然,人爲刀俎,彼爲魚肉,在大漢的強權下,李氏內部有再大的怨氣與不滿,在漢軍橫行的時代,也容不得他們有更多的選擇。

楊業可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順昌逆亡,他的戰刀,可還未怎麼開刃了。

另一方面,則是對原定難軍軍隊的處理事項,在此事方面,要謹慎得多,沒有任何事務,比軍隊出了問題,造成的破壞還要嚴重。

夏綏四州的軍隊,加起來也有上萬人,其中漢籍全部保留,其軍中精壯骨幹,一部分挑出充入番部以及就地戍防,還有一部分則調至東京禁軍,深入同化。

剩下有六千餘衆,全部外遷,名義上是調走,這回不是內遷,而是發戍至山陽。宋琪在山陽任上,時不時地向劉皇帝要人,這回給他一份大禮。

六千定難士兵,可不是單純的六千卒,而是把他們的一家老小都包含在內的,是整整六千戶人口,對於邊地而言,足可充實好幾個縣了。

如此,將定難軍一番拆分,不管其他人怎麼看,他自己心裡是舒坦了很多。

當然,劉皇帝自己心裡也有譜,事情絕不會輕鬆,党項人也不會就真的那麼聽話,那麼順服。在排除直接反叛的可能下,大漢在夏綏的統治,還需經歷不小的考驗。

要看王祐與楊業的能力。顯而易見的,楊業此番平定夏綏,最考驗的不是他統軍作戰的能力,而是他協調關係、處置俗務的能力,到目前爲止,做得還不錯,楊業是個有大局觀的帥才。

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25章 李史合謀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66章 陷河陽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40章 郭黨俊傑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32章 做媒第76章 處置決議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133章 西征!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92章 定州事第43章 接見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79章 長教訓第207章 還京第37章 回鶻使者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779章 四王畢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91章 王峻驕狂第295章 難第304章 楚州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41章 父子關係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99章 又窮了第13章 舉城同歡第65章 決議南征第126章 冬至宴2第314章 門庭若市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4章 武夫軍閥第52章 六穀土豪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375章 少林寺第194章 減稅難第65章 制舉進展第1694章 鹽州第48章 耿崇美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368章 榮寵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1740章 農民苦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461章 癲狂?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77章 小賢王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145章 了結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17章 潑冷水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99章 北使南歸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398章 虞美人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136章 趙都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