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發落南臣

仲冬將至,東京城已籠罩在一片徹寒之中,悽風苦雨瀰漫,彷彿在告訴人們,這個冬季,並不好過。宮廷之內,人人都換上的冬衣暖服,本就天冷,再加持續不斷的雨水,更添幾分寒氣。

開封紫雲樓,並非盛唐時長安曲江之畔的紫雲樓,大漢也沒有曲江大會,只是同名罷了。論樓閣之奢華大氣,自不能與史載相比,不過很高,登臨樓閣,視野開闊,幾可一覽整個皇城面貌,甚至可窺東京城內景況。

雨水不斷地衝刷着殿檐宮牆,幾乎每一滴雨,都帶有冬季特有的寒氣。矗立樓閣之間,憑欄而望,劉皇帝望着南衙諸官署出神。

“官家,此處樓高風冷,有傷聖體,還請您下樓回殿吧!”侍候在皇帝身邊的,乃是宮中的大太監張德鈞。

“怎麼,你受不了此苦寒?”劉承祐沒有回頭,只是輕笑道。

“追隨官家,刀山火海,亦無所懼,而況此風寒?小的只是擔心官家的身體!”張德鈞當即道。

“是啊!”劉皇帝沒有對張德鈞的表忠作什麼看法,只是悵然道:“朕已年近四旬,身子骨確實大不如前了......”

“官家春秋鼎盛,身強體健,是小的妄言了!”張德鈞又改口道。

就像女人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劉皇帝雖然不是每個月,但有時候也會情緒低落,莫名惆悵,發出一些無病呻吟的感慨。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劉皇帝突然吟誦了一首詞,終於偏過頭,問道:“這是李煜今秋新寫的詞吧!”

“正是!”張德鈞立刻道。

“好詞啊!就是聽起來,悽苦之感太過濃厚.......”劉皇帝說道。

張德鈞表示:“官家,小的聽聞,李煜入朝的這幾年,常常自憐自艾,寄情於詩詞,往往作些思國念家之句,廣爲東京流傳,人多憐之。小的以爲,這是此人對朝廷對官家心懷怨憤,朝外也有不少對此非議者,您看,是不是略施懲戒,警告一番?”

這些年,李煜在東京,享受着貴族的待遇,爵祿未嘗短缺,官吏少有欺侮,然而亡國之君的滋味終究是不好受的。再加上,李煜是文人,還是才氣很高的文人,矯情且多愁善感,不像劉鋹那般沒臉沒皮,安樂其間。

心中的愁苦,非但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有所減弱,反而愈加濃烈。於是,爲大漢文化事業的發展,李煜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這幾年間,李煜所寫的詩詞,流出了不少,在東京的一干文人間,引起了一些反響。

劉皇帝這邊,也聽到了一些他“耳熟能詳”的詞句。即便在朝中,很多自負文才的臣子,都不得不承認,這李後主在詩詞上的造詣。

.ttκǎ n.¢O

當然,在一些玩政治的官員眼中,其詩詞中所表達出的情感內涵,則值得推敲了。尤其是,一些自江南北徙的文人詞臣,多覺哀思,甚至有聞之涕泣,潸然淚下者。

在很多朝臣看來,這種影響很不好,密奏陳事,希望劉承祐對此類情況加以警惕乃至懲處的人都有不少。

此番,張德鈞也拿此事來提醒劉皇帝。對此,劉皇帝輕笑了兩聲:“當文人詞人,李煜也算出類拔萃了,然而做君主,他就差得遠了。當初他坐擁江南,尚不能守之,束手北面而臣,如今只能寓居東京,寄人籬下,有何懼之?他若安分守己,填些詞曲,以抒其懷,就不必去打擾他了!”

“官家胸懷,自是古今難及!”張德鈞說道:“只是,東京士人多憐之,尤其是那些南臣,若不加警惕,只恐長此以往,人心爲之蠱惑!”

“那些南方的官吏,在李氏的統治下,舒服久了,入漢之後,多受管制,讀其詩詞,自然心中戚然。不過,他們眼淚掉得再多,哭聲再大,還能回到從前嗎?”劉皇帝言語中,流露出了少許的不屑,對於那些“遺老遺少”的不屑。

不過,沉吟一下,劉皇帝又道:“然而,你們的顧慮也並非沒有道理,這種風氣,總不能提倡,那些南臣,是該有所警惕,讓他們收斂,如今是大漢天下,東京也不是讓他們傷古懷舊的地方!”

“陛下英明!”

“聽聞集賢殿那邊,那徐鉉同薛公吵起來了?”提及那些南臣,劉皇帝忽然饒有興趣地問道。

聞問,張德鈞立刻將情況敘來:“正是!據說是徐鉉等臣,在《江表志》中,高贊李氏治理的功德,談及江南之盛,並言江南歸朝廷,乃是大漢強取,天命不濟,時運使然,而非李氏功德之失......

薛汲公以爲,這是徐鉉等人,懷念故國,歪曲事實,嬌飾李氏,而菲薄朝廷,其心不純。薛公要更正,列李氏罪條,徐鉉不願,因而爭執。”

“又是徐鉉!”劉皇帝嘴角微揚,語氣都有些冷:“這幹人,還是不服啊!”

在掃平南方後,江南的那些文人舊臣,大部分都是被劉皇帝收容在集賢縣、翰林兩院以及三館,編史著書,幹他們在行的事。

有一說一,這些文臣,治國或許詬病甚多,但幹文化事業,確實適合,也給大漢注入了一股新的文化力量。這些年,也確實有不少成果,如今,在汲國公薛居正的領導下,集採羣書,編著一本百科性質的類書。

《江表志》,則是對唐末以來江表地區歷史、任務的整理與總結,由徐鉉領銜編纂。出了成果,結果引發爭議,主要在於徐鉉等人在書中,夾雜的私貨太多,引發北方文臣們的不滿。

劉皇帝呢,對此又哪裡能淡然視之,這比起李煜那些悽苦詞賦更令他惱怒。見劉皇帝面帶慍怒,張德鈞順着他的話說道:“似徐鉉這樣的南臣,仗着自己讀過一些經史子集,有一張利口,賺得些虛名,毫不感念陛下的寬容與恩德,無所顧忌,一味追懷故國,着實可惡!”

“與徐鉉爲黨的那些官員名字都記下來了嗎?”劉承祐突然問。

“悉記於籍冊!”張德鈞稟道。

“傳詔,徐鉉等臣,居心叵測,莠言亂政,一概罷官奪職,流放三千里!”劉皇帝冷冷道:“其心不屬,留之何用?既然好日子不想過,那就讓他們去邊地,試試風霜苦寒!”

“是!”

劉皇帝言罷之時,肆虐的寒風冷雨,似乎又猛烈了些,冰冷的雨滴,幾乎撲他一臉。見狀,張德鈞趕忙撐起傘,擋在他面前。

發落了一干人等,劉皇帝的心情似乎也好轉了不少,那些本就很少顯露在他身上的負面情緒也消散無蹤。

也站夠了,看夠了,感受到有些難受的雙腿,劉皇帝道:“走吧!”

“官家起駕,傳輦!”張德鈞對旁邊的宮人吩咐着。

“你這裡,有沒有什麼新鮮的消息?”劉皇帝又好奇地問張德鈞。

看了看皇帝,張德鈞思索了一會兒,說道:“襄陽王府上,將內宅僕役,悉數閹割,此爲逾制之舉!”

安審琦此舉,當然是犯忌諱的事情,一般的臣下,豈能用宦人伺候,哪怕他是事出有“因”。劉皇帝又笑了笑,說道:“改日到襄陽王府上賞玩一番......”

第73章 道府之爭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418章 洗禮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39章 連夜南進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204章 解決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60章 家事、國事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59章 亂情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23章 幽燕事了半島史話·奇葩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66章 兄弟之國第298章 事泄了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133章 捷報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365章 看衰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708章 格局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00章 梁山濼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284章 影響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339章 那一腳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47章 戰略所向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144章 堂審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127章 不允第73章 解決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380章 開寶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14章 大朝會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676章 慘重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43章 東京聲色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29章 向南!第97章 再臨六合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5章 春闈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61章 淑妃病危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12章 如此安慰第81章 內外變動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106章 再臨大江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52章 聽政3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750章 《桃蘭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