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開寶新政

bookmark

開寶元年,三月十五,皇帝大朝,主題只有一項,頒佈新政條令。這場在劉皇帝這邊醞釀了近半年,在東京廟堂籌議了一個多月,並在民間引起反響與波折的“治國新策”,終於在一種千呼萬喚中出臺了。

說是新政,卻非變法,只是爲應對大漢新的形勢,在國家發展到新的階段,而採取的更符合國情、民情治理策略。並且,雖然以皇帝的意志爲主導,但明面上,卻是由羣臣各抒己見,綜合意見,商討而成,官僚臣子們的參與度很高,哪怕大部分的意見都沒有被採用。

而所謂“開寶新政”的主要思想,就一點,偃武修文,與民生養休息,所有的政令,其目的就指向一點,與民利惠。

在減輕民衆負擔的問題上,是朝野內外上下的共識,畢竟沒有滅國統一的壓力在那裡,軍事上在幾年前重創遼國也大大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漢有充足的餘地來進行調整,給百姓們降降壓。

而在具體的施行上,當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減輕徭役,降低稅收。經過羣臣反覆的商討,再加劉承祐與宰臣們認真考慮,決定採取以下幾項措施。

其一,是最直接的,將丁身錢從原本每年每丁百錢,減到四十錢,並且,將成丁年齡,由二十歲提高到二十一歲。

不管是此前的租庸調製,還是大漢沿襲的兩稅法,原本都是沒有丁身錢這個說法的,只是,在南方諸國,都有類似的稅收,或收錢,或收糧,或納絹布。於是國初之時,爲了緩解財政艱難,三司使王章那個“吸血鬼”,也跟着制定了一個“丁身法”。

最初的規定,每年每丁繳納兩百錢,且以十六歲成丁,就這種苛政,早期的大漢朝廷的豈能得人心?王章豈能不被罵?並且,當時有很大一部分的丁錢,沒能進入國庫,而落入了地方節度的口袋,成了他們名正言順斂財的手段,反正鍋可以甩給朝廷。

那時候也是沒什麼辦法,不編着名目搞錢,朝廷都快維持不下去,哪怕在劉皇帝掌控軍政,開始進行乾祐改革後,也只取消了那些過於荒唐的雜稅,而沒有動丁身錢。

直到後來,卻孟蜀,平河中,大漢局勢趨於安穩,開始苦修內力,準備攻取淮南之後,劉皇帝才把丁錢給改得“合理些”,每年每丁降爲一百五十錢,成丁年齡提高爲十八歲。

雖然仍舊很重,但總歸有了進步,對於那些黔首而言,也是種減負解壓。後來,隨着朝廷局面日漸好轉,取淮南,收秦鳳,定荊湖,劉承祐再度與民以利,於乾祐九年出巡還朝後,把丁身錢降低到百文,年齡提高到二十歲,一直到如今,而大漢的百姓們已經在讚揚皇帝仁慈了。

如今,再在丁稅上減負,絕對會民情大悅,高贊聖君了,而新成長的平民百姓或許不會意識到,原本他們是不用繳納這丁身錢的。

而僅此一項,按照戶部與度支的測算,朝廷每年在丁稅上就要損失上百萬貫。而這道政令,對於江浙閩的百姓來講,是最爲友好的,以吳越爲例,他們每年每丁是要交三百五十錢的,如今一下子被降到四十錢,對大漢朝廷的好感與認可豈能不暴漲?

其二,就是在每歲兩稅的配額上進行調整,根據人口、土地、財產、富庶程度等條件,而劃定諸道稅額。沿襲自唐時的兩稅制,有一個看起來很先進的原則,就是量入爲出,根據前一年所得標準制定徵收額度,然後攤派天下。

如此固然減少了朝廷的麻煩,但因“戶無主客,以見居爲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爲差”的理念,看起來是貧富均差,但是因爲造成了人口的流動,並因戶數變化而定額不變,而造成貧着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

畢竟,在人口流動不受到巨大限制的情況下,都願意往富庶的地區謀生,而人多了,攤薄下來,需要繳的稅反而少了,窮的地方則反之。

當然,兩稅法如果只是弊端的話,也不可能延續這麼多年而不被歷代廢除,這是國家的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能夠採取的稅法,並在此制的助力下,商品經濟得到騰飛,社會活力得到釋放。

稅額可以通過朝廷更改均衡,通過強權推行,但其中最讓人憂心的一個弊端,就不得不重視了。那便是土地的自由買賣而造成的土地兼併問題,這是在兩稅稅制下,一個避不開的問題。

當下,情況還不嚴重,人口還不多,土地富餘,但過個幾十年,就不一樣了。因此,爲了在此方面加以限制,決定增加土地交易稅,課以重稅,但凡買賣土地,買賣雙方皆繳納兩成的稅。

關於土地的問題,劉皇帝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謂攤丁入畝,並不是一把無往而不利的利器,且以大漢如今的發展程度,還遠不到那一步。

當下,最合適的辦法,還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政策調整,同樣能夠起到大發展的效果,助力經濟騰飛。

除以上兩則之外,在其他方面,同樣體現着重農的思想,比如之前在東京引起風波的糧價政策,對於種地的農民而言,糧價漲了,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好處。

同時,在全國各地興建義倉、增加公糧儲備的政策,除了對凶荒的預防之外,也考慮到,在豐年之時,由官府出錢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從百姓手中購糧,一舉兩得。

另外,由於官府收稅,以貨幣爲主,在這個過程中,對於缺少錢絹的百姓來說,很容易在交易的過程中吃虧,以三年爲週期,制定一個商賈購糧的最低價格。

總之,此次的開寶新政,主要目的,就是減輕黎民的負擔。大漢的農民,可以說獲得了自開國以來最好的優待。當然,他們也值得,畢竟在過去的十五、六年,就是靠着對他們的剝削方纔有實力去建立功勳,成就大業。

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86章 籠絡人心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133章 面聖第196章 楊邠案(4)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90章 老將可用第478章 登封降禪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97章 再臨六合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45章 治安第48章 接納迴歸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273 王晏鎮洛第89章 威壓王帥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66章 朕要親征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461章 癲狂?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69章 夫妻密談第65章 決議南征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380章 饒樂國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31章 邊公在任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23章 老臣凋零第88章 童謠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361章 安東國第87章 兄弟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713章 機遇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12章 河東之患第261章 大捷第29章 勸諫第151章 凋零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37章 新政第158章 善後第77章 安陽之殤第30章 滿堂春宴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376章 拷問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308章 新貴第40章 郭黨俊傑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71章 叛軍勢蹙第380章 投漢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345章 剝削者第393章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56章 彌月之喜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