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開寶新政

開寶元年,三月十五,皇帝大朝,主題只有一項,頒佈新政條令。這場在劉皇帝這邊醞釀了近半年,在東京廟堂籌議了一個多月,並在民間引起反響與波折的“治國新策”,終於在一種千呼萬喚中出臺了。

說是新政,卻非變法,只是爲應對大漢新的形勢,在國家發展到新的階段,而採取的更符合國情、民情治理策略。並且,雖然以皇帝的意志爲主導,但明面上,卻是由羣臣各抒己見,綜合意見,商討而成,官僚臣子們的參與度很高,哪怕大部分的意見都沒有被採用。

而所謂“開寶新政”的主要思想,就一點,偃武修文,與民生養休息,所有的政令,其目的就指向一點,與民利惠。

在減輕民衆負擔的問題上,是朝野內外上下的共識,畢竟沒有滅國統一的壓力在那裡,軍事上在幾年前重創遼國也大大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漢有充足的餘地來進行調整,給百姓們降降壓。

而在具體的施行上,當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減輕徭役,降低稅收。經過羣臣反覆的商討,再加劉承祐與宰臣們認真考慮,決定採取以下幾項措施。

其一,是最直接的,將丁身錢從原本每年每丁百錢,減到四十錢,並且,將成丁年齡,由二十歲提高到二十一歲。

不管是此前的租庸調製,還是大漢沿襲的兩稅法,原本都是沒有丁身錢這個說法的,只是,在南方諸國,都有類似的稅收,或收錢,或收糧,或納絹布。於是國初之時,爲了緩解財政艱難,三司使王章那個“吸血鬼”,也跟着制定了一個“丁身法”。

最初的規定,每年每丁繳納兩百錢,且以十六歲成丁,就這種苛政,早期的大漢朝廷的豈能得人心?王章豈能不被罵?並且,當時有很大一部分的丁錢,沒能進入國庫,而落入了地方節度的口袋,成了他們名正言順斂財的手段,反正鍋可以甩給朝廷。

那時候也是沒什麼辦法,不編着名目搞錢,朝廷都快維持不下去,哪怕在劉皇帝掌控軍政,開始進行乾祐改革後,也只取消了那些過於荒唐的雜稅,而沒有動丁身錢。

直到後來,卻孟蜀,平河中,大漢局勢趨於安穩,開始苦修內力,準備攻取淮南之後,劉皇帝才把丁錢給改得“合理些”,每年每丁降爲一百五十錢,成丁年齡提高爲十八歲。

雖然仍舊很重,但總歸有了進步,對於那些黔首而言,也是種減負解壓。後來,隨着朝廷局面日漸好轉,取淮南,收秦鳳,定荊湖,劉承祐再度與民以利,於乾祐九年出巡還朝後,把丁身錢降低到百文,年齡提高到二十歲,一直到如今,而大漢的百姓們已經在讚揚皇帝仁慈了。

如今,再在丁稅上減負,絕對會民情大悅,高贊聖君了,而新成長的平民百姓或許不會意識到,原本他們是不用繳納這丁身錢的。

而僅此一項,按照戶部與度支的測算,朝廷每年在丁稅上就要損失上百萬貫。而這道政令,對於江浙閩的百姓來講,是最爲友好的,以吳越爲例,他們每年每丁是要交三百五十錢的,如今一下子被降到四十錢,對大漢朝廷的好感與認可豈能不暴漲?

其二,就是在每歲兩稅的配額上進行調整,根據人口、土地、財產、富庶程度等條件,而劃定諸道稅額。沿襲自唐時的兩稅制,有一個看起來很先進的原則,就是量入爲出,根據前一年所得標準制定徵收額度,然後攤派天下。

如此固然減少了朝廷的麻煩,但因“戶無主客,以見居爲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爲差”的理念,看起來是貧富均差,但是因爲造成了人口的流動,並因戶數變化而定額不變,而造成貧着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

畢竟,在人口流動不受到巨大限制的情況下,都願意往富庶的地區謀生,而人多了,攤薄下來,需要繳的稅反而少了,窮的地方則反之。

當然,兩稅法如果只是弊端的話,也不可能延續這麼多年而不被歷代廢除,這是國家的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能夠採取的稅法,並在此制的助力下,商品經濟得到騰飛,社會活力得到釋放。

稅額可以通過朝廷更改均衡,通過強權推行,但其中最讓人憂心的一個弊端,就不得不重視了。那便是土地的自由買賣而造成的土地兼併問題,這是在兩稅稅制下,一個避不開的問題。

當下,情況還不嚴重,人口還不多,土地富餘,但過個幾十年,就不一樣了。因此,爲了在此方面加以限制,決定增加土地交易稅,課以重稅,但凡買賣土地,買賣雙方皆繳納兩成的稅。

關於土地的問題,劉皇帝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謂攤丁入畝,並不是一把無往而不利的利器,且以大漢如今的發展程度,還遠不到那一步。

當下,最合適的辦法,還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政策調整,同樣能夠起到大發展的效果,助力經濟騰飛。

除以上兩則之外,在其他方面,同樣體現着重農的思想,比如之前在東京引起風波的糧價政策,對於種地的農民而言,糧價漲了,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好處。

同時,在全國各地興建義倉、增加公糧儲備的政策,除了對凶荒的預防之外,也考慮到,在豐年之時,由官府出錢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從百姓手中購糧,一舉兩得。

另外,由於官府收稅,以貨幣爲主,在這個過程中,對於缺少錢絹的百姓來說,很容易在交易的過程中吃虧,以三年爲週期,制定一個商賈購糧的最低價格。

總之,此次的開寶新政,主要目的,就是減輕黎民的負擔。大漢的農民,可以說獲得了自開國以來最好的優待。當然,他們也值得,畢竟在過去的十五、六年,就是靠着對他們的剝削方纔有實力去建立功勳,成就大業。

第119章 難審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74章 萬歲呼聲第187章 紛紛上表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35章 瑤華春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195章 遼帝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79章 勢孤危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42章 難得積極第397章 指點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51章 以鎰稱銖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81章 內外變動第49章 求援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12章 大朝會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71章 兵臨壽春第34章 驚陶谷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79章 滏陽之捷第216章 馬政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00章 梁山濼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60章 平定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86章 發落南臣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105章 河北局勢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66章 商業互吹第150章 蜀亡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296章 反響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1761章 新問題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403章 抓起來!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329章 遊市第49章 南國風起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