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北上真定

陶谷所作文章,顯然是很不錯,一手漂亮的隸書,拿着通讀一遍,行文大氣,慷慨磅礴。雖然,以劉承祐的素養,並不能在文學性上對其發表什麼有深度的見解,但並不妨礙他表示讚許。

誇了陶谷兩句,劉承祐便決定,暫且留此人在身邊,當個隨軍主簿,當他的筆桿子。職位可謂低微了,但陶谷看起來卻是欣然應命,甘之如飴的。這個人,私德或許有虧,但確是個十分聰明的人,政治嗅覺很敏感,善於鑽營。

並且,至少短時間內,劉承祐還難以察覺陶谷個人品性上有什麼不堪。不過,對其文才,還是很滿意的。此前,文書往來之事,多交由郭榮、向訓,這這方面,二人與陶谷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甚至於,魏仁浦也比不過。

......

“不知殿下喚老朽來,所謂何事?”軍帳中,馮道微躬着老腰,小心地瞟了眼劉承祐,謹慎地問道。

這老翁,歷經宦海,洞察世事,年紀一大把了,面對孫子輩的劉承祐,卻仍舊低調有禮,沒有一點倚老賣老的意思。

注意着馮道這謹小慎微的模樣,劉承祐又不由回想起初見此公時的情景,當真是聞名不如見面。不過,別看這白髮老翁人畜無害的模樣,甚至顯得有些卑躬屈膝,但觀其眉色,又哪裡有半點慼慼之態。

“馮相公——”

劉承祐剛起個頭,便見馮道謙虛地笑道:“殿下,老朽如今只是一介白身,無才老兒,當不得‘相公’之名......”

類似的話,馮道已經表過不止一次態了。望了馮道一眼,劉承祐嘴角扯了扯,直接道:“國家草創,正需馮公這樣的良臣,穩定局面人心。就算到官家那兒,也必有一席相位!”

見老頭張嘴,明顯還想再說點什麼謙辭,劉承祐擺了擺手,無意再與之扯這些沒營養的話題,遞給他一封書信,露出了認真的表情:“這個張礪,怎麼回事,可信否?”

信,來自真定,來自於張礪。上邊通報了耶律阮打算率入侵遼軍全面退還契丹的戰略動向,建議劉承祐早作準備,餘者,表達了滿滿的還國切切之意。

對此來信,劉承祐心裡是有些保留的,來得實在太莫名了,這個張礪,給他一種蹊蹺的感覺。他甚至在懷疑,這是不是契丹人耍的詭計,想要迷惑他。

面對劉承祐的疑問,馮道放下信,認真地考慮了一會兒,下意識地捋起了鬍鬚,方纔一種中肯的語氣說道:“張夢臣此人,老朽有所瞭解,爲人剛直,抱義憐才,此書,可信,卻不可全信。”

馮道這話,模棱兩可的,劉承祐腦子裡提煉了點有用的信心,語氣中帶着懷疑:“孤聽魏仁浦說,這張礪天福元年便已入契丹,爲耶律德光效力有十載,怎麼會突然地遣人送款傳信,表示投誠之意。”

“魏仁浦只知其然,張夢臣性情中人,效力與契丹只因遼主厚待,以報其恩罷了!”馮道說道:“其本是唐臣,無奈而身入契丹,又豈有一心爲北狄盡力的道理。很少有人知道,張夢臣在契丹,曾心念故國,有逃還南國之舉,只是爲遼主所察,派騎兵索之。”

劉承祐聽着馮道的話,總感覺哪裡有些不對勁,仔細想了想,回過味來,這彷彿在說他自己一般。他們這些晉臣,可同樣降服契丹,爲彼朝公卿,雖然時間不長,但是,終究是當了一段時間遼臣......

眼神在馮道身上轉悠了兩圈,劉承祐目光中已帶上了些許玩味。

只見馮道繼續說道:“張夢臣以漢臣身份爲遼主信重,深受人嫉恨,再加上其剛直性格,得罪了許多契丹貴族。遼主既亡,若久待於契丹,必無善終。此次殿下於欒城,一戰而大敗契丹,有此聲威,其有還國歸附之心,並不算太出人意料。”

慢慢消化完馮道所說,劉承祐心中瞭然,這老翁,看似在替張礪洗,實際上還是在替自己洗......

手撐起了下巴,劉承祐問道:“馮公,果然見多識廣,對張礪與契丹人的情況,都是如此瞭解啊!”

馮道拱了拱手:“老朽不過年紀大的,經歷的事情多了,認識的人不少,僅此而已。”

說完,又補充了一句:“不過,張夢臣畢竟在契丹,身處虎狼之營。突發此信,也許當真是契丹人的詭計,那永康王也算小有才具,殿下也不得不防。”

馮道這一轉變話風,劉承祐是真服了這老狐狸了,當真是穩若老狗。正話反話都讓他說了,如何決定,就讓劉承祐自己去判斷......

不過,與馮道一席話,劉承祐倒也有些收穫,至少心裡做下了決定,對此信,置之不聞。以此時局勢的發展,不管遼軍撤或不撤,劉承祐都可穩坐釣魚臺,駐兵欒城,整兵經武,繼續消化欒城一戰的勝利果實便可,實在沒必要有太多的騷想法。

心中有了決定,面上卻根本不露一點聲色,輕舒一口氣。看着始終微垂着眼瞼的馮道,心中不免感慨。與之交流,總歸能有些收穫,就是,這老兒說話實在喜歡繞。

留馮道,一併吃了頓飯,方纔將之禮送還帳。老人家嘛,不好吃得太油膩,飯菜比較清淡簡樸,不過,這老翁看起來如食珍饈。

......

不足兩日,北邊傳來了真定的消息,遼軍當真撤了,將真定洗劫一空,一路掠奪而還。與張礪所書大類,也不出此前劉承祐與魏仁浦所議。

聞其訊,劉承祐使騎兵繼續尾隨監視,自領主力仍屯於欒城,等確認遼軍走遠後,方纔率衆北上。穩妥起來的時候,劉承祐也是謹慎得過分。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劉承祐針對契丹人的撤退計劃,大搞其事。以河北“抗遼總指揮”的身份,派出了數十路使者,分赴各州,傳示檄文,大肆鼓動州縣軍民,殺胡虜,復國仇。

而隨着欒城一戰的消息逐漸擴散開來,劉承祐名聲大噪的同時,河北的“抗遼”事業也徹底紅火起來。欒城一戰,當真打出了國人的心氣,一泄十數年來河北軍民被契丹人入侵掠奪欺壓之憤。

契丹十幾萬精銳大軍都被一戰而敗,剩下的,又有什麼值得畏懼的。隨着此類的思想傳開,深陷河北的契丹軍隊的撤退之路,註定不會平坦。

不提其他遙遠的地方,就鎮州附近州縣,如恆、趙者,義軍蜂起。

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160章 平定第113章 軍改伊始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75章 敖萊小城第20章 威臨荊南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295章 難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43章 “梳理”、“優化”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62章 薨逝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18章 侯益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381章 功臣閣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77章 嚇人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154章 滅門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71章 叛軍勢蹙第104章 在真定第132章 進宮第80章 一意孤行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80章 春夜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87章 兄弟第1809章 餞行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362章 分封?第167章彈冠相慶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3章 臺懷之事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7章 風波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37章 迂迴之師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5章 襄陽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82章 不手軟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114章 三月爲期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130章 陳橋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341章 向錢看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79章 勢孤危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18章 詔議國策第115章 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