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〇章 策問比試

文華殿內,司禮監太監過來幫忙,每位大臣跟前都添置了桌椅和文房四寶,以便將心中計劃寫出。

這對主持兵部事務的熊繡來說並非難事,甚至連太子朱厚照寫得也很順手,可對於其餘大臣來說,倉促間草擬一份行之有效的計劃,要求顯得高了些。

“幾位大人,你們快些寫啊,陛下,還有大明太祖太宗皇帝,可都在等着諸位!”蕭敬看到衆大臣落筆艱難,心中無比着急。

在他看來,只有眼前這些肱股之臣才能拯救大明於危難,但除了熊繡外,其他人似乎對京畿防備之事並無太好見地。

劉健和李東陽,對於京畿防務有過商談,但多屬老生常談。在他們看來,京畿防備無非是在於守住城池,但對於細節就不甚了了。掌五軍都督府的英國公張懋,雖然聲望卓絕,但少有臨戰機會。

等朱厚照洋洋灑灑寫出幾百字,擡起頭來,才知道原來他崇拜的幾位老臣,這會兒都還在乾瞪眼。

朱厚照立即催促:“幾位愛卿,爲何不動筆?再不寫,本宮可寫完了,別到那時說本宮不知道尊老愛幼!”

劉健和李東陽對視一眼,又看了看馬文升和張懋,目光最後落在熊繡身上。

實在不行,就讓熊繡出來主持軍務!

畢竟滿朝大臣,似乎只有擔任兵部侍郎多年的熊繡能當此大任。

朱厚照繼續埋頭書寫,謝遷一咬牙,也開始在白紙上落筆,他提出戰略,主要在於一個穩字,固守京師不出,等各地勤王兵馬抵達,再跟韃靼人交戰。

劉健和李東陽乾脆就沒動筆。

張延齡使出吃奶的力氣寫了些,但無非是城門城牆如何防備,大局觀太差,大家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謝遷、熊繡二人身上。

“本宮寫好了,幾位卿家還需要多久?”

朱厚照第一個放下筆,他撰寫的軍事方略字數多達上千,洋洋灑灑十幾篇,但筆記就不敢恭維了,朱厚照的字,連基本的工整都做不到,中間有不少塗鴉的部分,看上去烏七八糟。

熊繡第二個放下筆,五百字已是他竭盡所能。

至於謝遷,最晚動筆,但所寫內容相對殷實,字數跟熊繡大致相當,加上張延齡一份不到三百字的方略,一共四份答卷擺在衆大臣眼前。

劉健和李東陽正要上前拿起策問查閱,朱厚照上前阻止:“幾位卿家,你們還沒說好,如何定勝負?”

劉健回答:“太子殿下,當然是以切實可行爲準則,若所提方略得體,便可中選,上呈天聽!”

朱厚照有些不滿:“說來說去,還是要由父皇定奪,如果父皇有主意的話,早就拿出決定來了……他若知道這份策問是我書寫,一定不會同意我主持軍機。幾位卿家,這樣不公平!”

謝遷勸解:“太子殿下,天下兵馬調度之事,素有都由皇帝定奪,若太子對於軍務有見地,陛下自會贊同。”

謝遷的意思是,這天下都是你們老朱家的,你老爹對我們這些大臣不信任,才遲遲沒有定下誰來統兵,但若你這個儲君有能力,你老爹高興還來不及,怎會不同意?

“好,那就開始吧……本宮第一個交卷,字數最多,可別弄混了!”朱厚照很怕這些大臣賴賬,親自站在桌案邊監督,他想傾聽別人對他的評價,很想知道,自己才能如何,說白了他對自己也缺少一個客觀的瞭解。

……

……

劉健和李東陽等人,率先閱讀的是謝遷的答卷。

謝遷“穩守不出”的方案說白了就是依靠京城的城牆跟韃靼人周旋,堅決不出城跟韃靼浪戰,拱手將戰場主動權交出。

這方略看似窩囊,但卻是眼下老臣的第一選擇。

受中庸思想影響,絕大多數大臣都抱着“無過便是功”的看法,認爲只要能守住京城就是勝利,如此一來龜縮不出便是最好的選擇。

李東陽道:“固守固然有其必要,但若狄夷兵馬日夜不停歇,連續發起攻城,不知京師可保幾日安寧?”

謝遷回道:“京師城牆高深,即便日夜攻打,也足以堅守兩月以上,完全可以等到各地勤王兵馬抵達!”

“唉!”

張懋嘆了口氣,道,“如此等於放棄居庸之險,若西北各軍鎮邊軍無法將北寇殘留在宣府、大同周邊兵馬清剿,這一戰就會轉入相持,三五月內都未必會有結果,如何能確保京畿安全?”

言外之意,張懋對於這種消極的應對方案不贊同。

固守不出意味着京城外所有地區都會被放棄,屆時京城將會陷入孤島狀態,就好像土木堡之戰的翻版,即便京城防禦再穩固,兵馬和糧草數量始終有限,如果韃靼人堅持圍城打援的戰術,長此以往,京師終究會陷落。

謝遷道:“難道有更好的方略?”

劉健道:“於喬切勿心急,有些事並非你想的那麼簡單,久攻之下必有失城,無論是城防,還是守城將士,一旦一環出現問題則京城危哉,此不可輕易嘗試!”

劉健雖然對軍事不太懂,但他讀史書很多,知道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那就是久守必失。

大軍壓境,城池總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紕漏,有可能是在出兵時不小心被敵軍所趁,諸如靖康之恥;又或者是城防駐守人員投靠敵軍,諸如靖難之役等。

要守住城池,單靠防守很困難,駐守將士注重的不是國仇家恨,他們在意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祿,即便外夷入侵,仍舊會有貪生怕死之徒爲了自身榮華富貴,充當蠻夷的走狗。

所以,謝遷這篇純防守的策略並未得到贊同。

隨即是熊繡的策略。

熊繡這篇策問的中心思想,也是固守待援,但熊繡軍事上的造詣,明顯要比謝遷高深許多,他提出來,要在穩固防守的同時,調動京畿周邊兵馬,分別駐紮於京城周邊的堡壘,互成犄角之勢,牽制韃靼人。

李東陽道:“熊侍郎這篇軍務策,不失沉穩,與狄夷兵馬周旋,攻守兼備,是爲上乘!”

在兩篇軍務策比較中,李東陽更支持熊繡的作戰思想,謝遷對於京畿防備知之不詳,他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安排,而熊繡因爲在兵部任職多年,對於京城的軍隊和地勢瞭若指掌。如此一來,自然能提出更多切實有效的策略。

李東陽詢問了劉健的意見,從反饋來看,也對熊繡的觀點讚許有加。但問題是,熊繡只是兵部侍郎,讓熊繡出來主持軍務難以服衆。

上一次京城保衛戰的總指揮于謙,怎麼說也是兵部尚書,如今臨陣將劉大夏的兵部尚書撤職而換上熊繡,明顯不合時宜,畢竟劉大夏在寧夏鎮也獲得勝利,現在還在領兵回京勤王的路上,此時撤換劉大夏,會令三邊將士軍心不穩。

馬文升道:“不如,以汝明爲副帥,劉少傅掛職正印,與韃靼兵馬一戰!”

謝遷並未因自己的策問沒選上而苦惱,點頭附和:“如此甚好,不若即刻上奏陛下,請陛下定奪?”

幾名大臣旁若無人評說,朱厚照聽得雲裡霧裡,心裡琢磨:“這就商定完了?怎麼沒聽到對我那篇軍務策的評價?還是說他們已經評價完了我沒留意?”

“喂!”

朱厚照終於忍不住開口,“幾位卿家,你們在說什麼?本宮這篇策問,你們可有看過?這可是本宮辛辛苦苦寫出來的……從小到大,我還是第一次寫這麼多字呢!”

同樣不滿的還有張延齡。

只是張延齡在這班老臣面前,沒什麼說話的資格,而且他知道自己所寫基本是臨時拼湊兒成,根本不頂用。

劉健看了朱厚照一眼,見他一臉堅持,只好將朱厚照的軍務策拿起來閱讀。

第一七三〇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一一四九章 合兵一處第二四一四章 君君臣臣第四三五章 謝恩日第六七三章 回京城,見佳人第二三三九章 奉旨收禮第一六二章 術業有專攻第五三六章 皇后的囑託(第一更)第二〇一五章 特殊的賄賂第一七一四章 消息傳來第二五四三章 漏洞百出第一八九八章 在劫難逃第一三五四章 分憂(求月票)第一六四章 算計(求訂閱和月票)第四二三章 畫中倩影(第六更,盟主加更)第八〇八章 老友同行(第一更)第九四七章 佯攻南澳島第二二四八章 國師之位第一七〇八章 各有立場第二四八〇章 爾虞我詐第二二五六章 後患無窮第一二五八章 城門失火第一〇八七章 非常規戰役(第三更)第一六四五章 宮市第四五六章 皇帝賜宴(第五更,祝新盟主)第二二六一章 飛不出鳥籠第一八七〇章 徒勞無功第二六八章 拜訪第一一六一章 日常第一二二四章 死也不得安寧第一二七五章 寒心第二〇五八章 戰時衙門第二七三章 惴惴不安第七〇七章 預產期(第一更)第二二〇一章 羣狼第二五二八章 頓悟第二五七五章 愛情觀第一〇〇五章 沈家的寶貝第七二一章 心學之風(第二更)第一三〇二章 沒着落第七四五章 太子的買賣(下)第二〇五九章 傾向決定立場第一四一〇章 沒了脾氣第四三七章 張氏外戚(第三更)第七五五章 開彌封之前最後一道關口第一一七章 合作難第一五四五章 戰時優先第二三五四章 講心不如講利第一三九五章 微服出巡第一二七六章 姑奶奶第一三九四章 習慣就好第一〇五七章 各方反應第二一六六章 喪心病狂第一三六一章 理清亂麻(第三更)第二四二九章 沈國公第一八〇七章 小團體第二五五四章 時機第一六〇章 一無是處的男人第八七七章 哄孩子專家第一一一章 捆綁銷售第七四〇章 小郎他娘死的早第二〇〇八章 自有天意第一四一五章 西進第一八三章 籠絡第七十九章 請人第一七一七章 麻雀變鳳凰第九〇四章 誰說這是行賄?第四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二六三五章 裂隙加深第二八二章 院試第二第一七七五章 兩方應對第九九〇章 成大事者(第三更)第二六四一章 案歸原主第一五三一章 內宅相安第一五六三章 順應潮流第二三五一章 不方便第一九四五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二十八章 考校學問第二二五章 前恭後倨(第六更)第一九九章 以棋會友第二四六〇章 趕鴨子上架第二一六五章 用人之道第二五八三章 爲害一方第一五四章 投桃報李(求訂閱和月票)第五八九章 一年兩升官(第二更)第二四二八章 見風使舵第二五九九章 預謀刺殺第一四一九章 紛爭第二〇〇章 苗女第一九一一章 時間差第五二八章 稚子高見(第三更)第一三九六章 逼宮第一四五一章 過問與否第二三〇〇章 聖心難測第二一六〇章 聯合告狀第二一八二章 打怕了第二九四章 危急關頭第二五二二章 謀逆第一一八章 成藥生意第七八七章 不主考,但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