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抑兼併不是破兼併

bookmark

請人寫墓誌銘,說明二人交情匪淺,更是一等認可。

治平年間時,王安石雖非宰相,但能給章友直寫墓誌銘,並將他喻爲列子,莊周所稱讚的那等君子,不僅對他品行讚譽,更重要的是宰相的肯定和讚譽。

章友直分明就是列子,莊周稱讚的那等閒雲野鶴之士,所以不追逐名利,而非是什麼南唐遺臣,因懷有滅國之恨,不肯仕宋。

你鄧潤甫若有不服,儘管去找王安石算賬。

這就是請名人寫墓誌銘的好處,就算是王安石本人也不能貿然推翻自己曾經說過的話。

至於章越片刻之間,已是尋到道義上的解決辦法。

官家本就覺得此事乃子虛烏有,什麼南唐遺臣,就算章谷是,章友直也不是。

就算是!這也不能打消他要用章越的決心。

卻見章越心底有所波動,自己從汴京被貶至閩幾千裡,剛到家鄉還沒進到家門說說話與同窗故舊說說話,卻因爲天子一封詔書立即返回汴京。

若是有什麼緊急之差遣也就罷了,但這時候鄧潤甫欲阻止自己復位受到重用,便惡意地上疏稱自己是南唐遺臣之徒。

自己千里往返便是與官家解釋嗎?

難道做官唯有‘求’字一路嗎?

章越道:“此事荒謬至極,有奸臣意圖中傷,毀臣之名譽,並涉及老師清譽,故剖析心跡。但縱然陛下信任,臣又百般言辭,亦有何用?”

“縱使白璧,言之便是微瑕,無論是否言之有據?”

官家聞言知道章越動怒了,但重臣名譽豈能疑之。若章越起了性子怎好?

官家不能安坐龍椅上,連出聲安慰道:“章卿,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些許言臣之辭,何必放在心上。”

官家說完,卻立即明白自己說錯了話,‘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說明章友直的事還是有疑點的。

章越聽了官家的話,雙眼一眯轉而道:“陛下,在三司大火之前,臣負責三司會計司之時,臣除了審計一事,並另有所獲。”

在旁的李憲一聽心想,章越是否要掀牌了攻訐呂惠卿,據他所知章越一定不利於呂惠卿的證據,如今正好在廟堂上攻訐呂惠卿。

官家其實也猜到呂惠卿授意鄧潤甫在章越回京時彈劾對方,但這是他允許的異論相攪的範圍。

不過章越若回擊過去……

官家道:“章卿請說!”

章越道:“臣合計去歲天下戶數,一等戶計有耕田三百五十畝,二等戶兩百畝……而以此推算天下出租耕田計有兩萬七千五百八十萬畝……”

官家吃了一驚道:“章卿如何推算出的?”

李憲也是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他們原以爲章越去三司是審計查賬的,沒料到章越卻用了他在三司所查的資料辦了另一件事。

章越看了不看其他,彷彿眼前有憑空一本書稿般當堂念出:“其中三等戶下,四等戶耕田分別是百畝,六十畝……而本朝地租有定額地租,但大體而論用對分制,這便是歲田之入,與中分之如民法,除了地租外,還有牛租等。”

“舉江西的民俗而論,募人耕田十取其五,用牛者取其六……”

“而民戶稅賦有兩稅,免役錢,青苗錢,和買,身丁錢……臣算出天下每畝地稅爲六十一文錢。”

官家聽了道:“天下每畝地稅六十一文,那麼每畝地所出是多少?”

章越道:“中等田畝,畝產米麥一石半,但還有不宜種糧的山,蕩,另計拋荒休耕,畝產當計爲一石二,稻子兩石折米一石,麥的出面粉則爲八成,以開封府計米一石爲八百文至一千文上下,麥則爲三百文上下。”

“北方多種麥,又兼陝西,河北都當西夏,遼國,故民稅差不多是在二成以上,還不計官府其他攤派。”

見官家沒有問話。

章越繼續道:“臣算過天下鄉戶除了耕田,還有牛,絲,麻,茶,秸稈等收入,均其歲入四十五貫八百三十文,其中一等戶爲六百三十一貫,五等戶則三十一貫,客戶爲十八貫。”

……

外人聽來不知所云,官家聽得津津有味,不僅是章越列舉數據翔實,最要緊的這些數據若是確切,這都是國家民生大計的事。

天下那麼多的大臣言事,都是之乎者也,引經據典,但要讓他們拿出詳細的數字,但一個個都是傻了眼。

即便是王安石也是拿出一個大概而已,從沒有似章越列舉這些仔細。

一言概之,那就是用數據說話。

老百姓過得好不好,國家方針對不對,數據代表了一切,不是在官員口頭說好不好。這麼多大臣之中,除了張方平外,恐怕也只有章越有這個能力。

不過張方平還需拿着本子照本宣科地念出這些三司統計上來的詳細數據。

可章越完全不需要,這些關乎國家命脈的經濟數字,似乎他在君前奏對前都背誦下來,熟悉在胸了一般。

這一手着實震驚了官家。

這說明什麼,天下的賬目皆瞭然於胸。

宰相者,宰的是什麼?還不是替皇帝管好這個國家嗎?

國家最基本經濟數字都不清楚?也配談治國?

如何才能做到章越這般胸中有數,全盤在握?

反正官家知道憑自己的本事,要將這麼多數字全部記在心底,如數家珍般道出,他自己是一輩子也辦不到的。

所以皇帝只是皇帝,九五之尊終歸只是凡人而已,治國之事還需請能者爲之。

章越繼續道:“其中一等戶戶數不過一千戶有其五……五等戶最多佔天下戶數四成,客戶則接近三成……”

“臣將此排列以一等戶至五等戶戶數再與歲入相除,所得一圖計得百之四二……”

章越列舉的是後世有名基尼係數,零代表絕對平均,零點二或三則是貧富相對平均,一般是以零點四以內爲貧富差距相對良好,而以零點四以上爲頗大,零點六以上爲極大。

而宋朝是零點四二,這個數字說明貧富確實比較不均,但問題並不大。

章越道:“衆所周知本朝從不抑兼併,土地任由買賣,如今雖有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但是破兼併非最要緊之事,以抑兼併治之就好。”

呂惠卿講破兼併,認爲兼併家勢力極大,必須剷除,但章越講抑之就好了,實不必如呂惠卿般窮追猛打!

第838章 非召章越回京不可第674章 渡河第406章 商人第530章 商議第808章 書信第900章 縱火和救火第247章 考試政策第567章 論王安石第573章 蘇軾三言第45章 圈套第1025章 一之(兩更合一更)第913章 如何鬥爭第890章 國是第454章 歐陽修父子第571章 章衡回京第150章 相贈第1008章 權勢赫赫第401章 新差遣第479章 章家又出了兩個進士第1005章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兩更合一第788章 城下第447章 安國寺塔記第172章 成例第716章 藉機生事第259章 朋友圈第326章 入對第365章 拜師第938章 底線和規矩第926章 起復二蘇第726章 道賀第437章 章越射虎第669章 渡河後再議封賞第98章 建陽(感謝~~愛啊!~~雙盟,)第216章 靠自己第428章 出差第306章 讀漢書第72章 食店第163章 恩惠第360章 章越授予何職?第198章 上元夜第633章 爭執第328章 授等第199章 尋覓第541章 年輕的官家第222章 結童入學,白首空歸第403章 鈔鹽法第141章 家風門風第782章 金牌之下勒令退兵第562章 易風移俗第7章 翻案第807章 平河湟策第760章 消除誤會第476章 不作官了第816章 銘記第881章 共識第843章 如何用力第706章 經略安撫使第526章 光耀門楣第868章 事先第550章 章惇和曾布第437章 章越射虎第244章 王安石第661章 智緣大師第273章 論名第48章 寒門之難(第一更)第90章 策問第906章 古渡題詩第66章 富在深山有遠親(感謝楠木的咖喱番書第117章 大學之大義第356章 新婚燕爾第284章 論名第305章 半路回京第536章 深宮大雪第507章 梯子沒了第455章 人才第838章 非召章越回京不可第400章 賜緋與魚袋第325章 聖意在誰?第801章 保舉第476章 不作官了第1002章 國事與恩怨第606章 皇帝一句話頂你一車話第390章 圈套第967章 遼道宗第909章 後來者第112章 未道再見(感謝propheta書友的盟主第173章 傳頌第294章 及第之日第659章 圖窮匕見第910章 夢筆山下第921章 賢相否第9章 孟子第116章 安定先生第439章 蔡襄的難處第51章 小溪西流第699章 二將爭功第168章 易否第915章 投機(第二更)第889章 版本不同第199章 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