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容忍更重要

陳昇之出面道:“陛下,章越此言失當,本朝不以言論罪人,更沒有殺致仕宰執或在任宰執的先例,若是如此還有哪個宰執肯盡心竭力爲國謀事,只想着如何謀身自處了。”

蔡挺亦道:“所以自太祖以來不殺文臣,更不殺言事之人。”

官家點點頭,太祖誓碑中有言‘不殺士大夫,不殺言事之人’。

不僅宰相不殺,普通官員也不能殺,甚至你雖是個平民百姓,若是因言事獲罪也不能殺。

這太祖誓碑只有歷代宋朝皇帝知道,從不對外人言,但外面官員卻總結出宋朝皇帝不殺文臣的祖宗家法。

官家道:“朕不行商鞅法,此乃祖訓。不過章卿只是一時失言,朕想去這不是他的心底話,只是急於分辯而已。”

官家對章越是絕對的袒護到底,絲毫不介意他對呂惠卿喊打喊殺,用天子的權威主動將此事揭過,令呂惠卿的精心反擊消弭於無形。

章越對官家道:“臣謝過陛下。”

章越說完看向呂惠卿心想,人家馮京請罷相是真的罷相。

而王安石請罷相,多是負氣之舉,你說老子幹得不好,老子就不幹了,你愛用不用。甚至有些似妹子拿分手作賭氣的意思。

可你呂惠卿請辭呢?

那是以退爲進。

呂惠卿見章越對自己的貿然被天子一句話即輕輕揭過,心底大恨。

他嘆了口氣道:“陛下,昔孟子去齊,千里見王,住了三宿而後出晝,猶自道:‘齊王庶幾必再召我。君子不忍棄其君,是以如此之厚也。”

“有人問孟子曰:“夫子何爲不豫?”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爲不豫哉?臣之自負似孟子如此,即便無從事君,亦是無憾了。”

孟子當年見齊王話不投機,猶自厚着臉住了三日,走了時候還說齊王一定會再次召見我的。

有人問孟子爲什麼不高興?孟子說我哪有不高興,要治理這天下,捨我其誰。

呂惠卿這一番話可謂甚是淒涼,稱得上以退爲進的典範。

官家聽呂惠卿堅決請辭,心想如今自己正用變法,尚離不開呂惠卿。

譬如似首實法,朝中唯獨呂惠卿敢提了犯衆怒的章程。

所以官家尚缺不了呂惠卿,需要由他來主持‘國是’。

官家連忙安撫呂惠卿道:“商鞅曾言,疑行無名,疑事無功。朕既委卿變法之事如何能不信呢?朕不允。”

呂惠卿料定如今官家離不開他繼續推行變法,所以一定會再三地挽留他,不肯他走。

“並非臣不見陛下重用,只是小人得廁其間,正論非不見容,然邪說亦有時有用,故臣寧避位以證清白,若非有小人所擾如何成功。”

呂惠卿言下之意,就是要罷章越。不是我要走,是有小人(章越)在。

官家有點不高興,他要留用呂惠卿,但也堅決不肯罷去章越。

呂惠卿怎麼就聽不明白了。

章越出班道:“陛下,呂惠卿使馮京出外的緣由,就是要壞祖宗異論相攪之政。”

呂惠卿既被章越說中心事,此刻索性也不掖着藏着了。

呂惠卿非常‘真小人’地道:“陛下,若朝堂都是異論相攪,治道如何能承?臣以爲陛下既是用人,但與任事之臣同心同德,協於克一,方可成功。”

章越道:“陛下,臣年少時追求隨心所欲,而如今立朝爲學士,則反常勸人容忍,是臣變了嗎?臣未變。只是臣明白,年少時的隨心所欲,皆是他人的容忍所來。故而容忍之事比隨心所欲更要緊。”

“而權操一人之手,似可以隨心所欲,但他日旁人也可隨心所欲。今日有人壞了朝廷異論相攪之策,尚可退位自保,他日便起黨爭,又豈是退位自保能夠避之?”

你呂惠卿罷馮京,目的就是壞異論相攪,這與王安石罷三舍人都是一個意思。

你有底線,我也有底線。

你先壞了規矩,他日我也壞規矩。

之前有異論相攪下,你辭相還能留個體面,以後黨爭一起,你不體面別人就幫你體面。

爲什麼說容忍比隨心所欲更重要?

你呂惠卿不想容忍了,那麼就要承擔起隨心所欲的這個後果。

“難道孟子云,治平天下,捨我其誰,是空口無憑嗎?”

呂惠卿看着章越言道,他言下之意,只要我能治平天下,壞之又如何?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

官家道:“好了,章卿呂卿不必再爭了。”

章越與呂惠卿各自退下,樑子算是結下了。

衆官員們看着二人在殿中脣槍舌劍一番。

呂惠卿道:“陛下,馮京之事證據已足,既他已請出外,臣請陛下從之。”

官家對一直沉默馮京道:“朕知卿或有委屈,便加觀文殿學士出外吧。”

馮京喜出望外,這一次出外他以爲是以原官出外,這就是被貶了。

但若加觀文殿學士出外,就是正常之舉,當初歐陽修被蔣之奇彈劾,以及韓絳在羅兀城無功,王安石被鄭俠上流民圖後都是以觀文殿學士罷去相位的。

總而言之,馮京不是以罪臣的身份罷去的,他日還可以隨時以宰執身份返回朝堂。

如果是罪臣,還要先赦免罪責,然後方纔允許回朝。

官家這個決定是對章越,呂惠卿意見的折中。

呂惠卿見沒有徹底打倒馮京不由大恨。章越則稍稍鬆了口氣,馮京出外固使他的局面被動,但至少也讓呂惠卿從大勝改爲了小勝。

不過只要自己不能持國是,便一日都勝不了呂惠卿,這一切說到底還是官家不能自己出來操盤變法,韓絳自己也沒決心讓呂惠卿滾蛋,自己主持國是。

國是纔是勝負手,其餘都是戰術層面的勝負。

“至於其他人……”官家想到了鄭俠及其他人,正猶豫如何處置道,“諸卿有何高見?”

呂惠卿道:“首犯鄭俠證據確鑿,當革去其出身文字,再處大辟之刑!”

章越嘴脣一動,韓絳則道:“陛下如此太過,不可殺言事之人!以後朝堂如何有人敢說話。”

章越心想韓絳終於出手了,我死命保了馮京,你方纔姍姍來遲保了鄭俠。

爲何自己進京勸天子要廣開言路?都是衝着呂惠卿來的。

官家點點頭道:“既是韓卿開口,就交中書議處吧!”

第202章 給他第318章 打壓第310章 青松第307章 月影第215章 夏雨第825章 名將來投第598章 司馬光的態度第87章 星河第803章 西夏求和第258章 真話第15章 孝經第716章 藉機生事第438章 改元第865章 會食第498章 離開第1016章 蔡卞進京第461章 同年小聚(第一更)第15章 孝經第362章 太常因革禮第403章 鈔鹽法第804章 朕等不及第1047章 熟狀第630章 天子之恩(兩更合一更)第651章 興亡百姓苦第591章 薦人第42章 神童舉(感謝我愛怪仔盈盈成爲盟主)第515章 聽宣第453章 撕破臉第345章 韓絳第210章 暢談第28章 借書第578章 齊道德第532章 薦人的風險第221章 考場夜雨第800章 各自用力第260章 孤臣(第一更)第144章 心事第946章 翁婿主張第387章 嘉祐八年第531章 我有人推薦給官家啊第174章 老師的話第174章 老師的話第120章 歐陽家的公子第900章 縱火和救火第228章 秋夜第250章 君心似我心第667章 初出茅廬第279章 水幾是道第455章 人才第551章 分歧第575章 臣附議第172章 成例第376章 好朋友第51章 小溪西流第931章 工匠也可爲官第1048章 高樓第648章 屈身通判第483章 翁婿第1001章 野望(兩更合一更)第446章 投名狀第377章 宮中第986章 交鋒第6章 抽絲剝繭第291章 催婚第984章 耶律宏第732章 師兄弟第601章 吳府壽宴第883章 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操耳第287章 唱名第283章 平邊策第605章 章呂分歧第353章 卻扇第170章 家宴第547章 比喻第986章 交鋒第164章 俯視第964章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第274章 議親第116章 安定先生第429章 太平宰相第1034章 重開天章閣第908章 本錢第518章 特旨升遷第846章 還有機會嗎?第345章 韓絳第770章 玉帶第16章 沒事莫裝逼第622章 找我何事第82章 雪景第957章 整頓河北兵馬第620章 強勢復出第1032章 閩地一寒門第173章 傳頌第509章 皇太子第401章 新差遣第776章 正副之爭第961章 宋軍操演第930章 表態第171章 不在曲中求第503章 沒有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