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單個道教傳教地域的詔書很快就下達到帝國各郡縣,各地郡守縣令看了詔書有點莫明其妙。大漢帝國這些年,邊境地區多有遊牧部族的侵擾,內地基本平靜,還沒有聽說道徒有謀反的傾向。詔書沒有取締傳道的意思,只是限制地域。一旦違反,以叛逆罪論處。這可是大罪,要誅九族的。對於詔書下達前已經跨郡傳道者,可暫不論罪。但必須在建寧元年十二月底前召回在外郡的傳道者和道觀分枝。
帝國的郡縣級官吏可不敢馬虎,立即派員進行盤查摸底。他們怕萬一自己的地盤弄出個叛逆大案來受到牽連。
詔書驚動了一位雄心勃勃的道士,鉅鹿人張角。
鉅鹿地處華北平原,北邊是安平國,與清河、廣平、趙國、常山郡爲鄰。面積不大,人口密度卻很大。鉅鹿郡現有人口六十多萬,比整個涼州(監察區)還多。
張角出生在鉅鹿城北一箇中型地主之家,有良田數百畝,家道殷實。少年時期,張角勤奮好學,一心想考入帝國太學進入仕途。但帝國太學和各地郡學的名額被帝國的官僚佔了一大半(帝國教育制度規定,六百石以上官員的子弟可直接進入太學讀書,三百石以上官員子弟可直接進入帝國郡學讀書),剩下的名額在鉅鹿這樣的人口大郡,學子們竟爭相當激烈。張角參加過三次帝國拔舉太學和郡學學子的五經答辯,儘管他對五經已背的滾瓜爛熟,但還是名落孫山。不談帝國太學,連郡學都進不了。
鉅鹿是一個人口大郡,豪族林立。張角的家境和名望,指望郡守舉孝廉入仕的機會渺茫。到張角十八歲時,他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作了重大調整。決定放棄入仕的想法,做一名醫者,濟世救人,也不枉爲人一世。醫者儘管被帝國上層子弟看不起,但在民間還是大受歡迎和尊敬的。
張角是一個很執着的人,認定了的事情就會全身心地去做。但張角學醫的路上也碰到了很大的障礙,就是良師難尋。在鉅鹿及周邊地區,一些醫術高明的醫者一般都被大家豪族高薪聘去當私家醫者了,而一些遊方醫者醫術就差多了(遊方醫者一旦醫術有了積累,名聲鵲起,也會被豪族聘走。因爲當豪族的私家醫者待遇高,人又輕鬆)。張角跟了一個遊方醫者學徒兩年,也只做到略通醫理。
張角曾向豪族家的醫者求教醫術。好不容易有了幾次機會,別人卻高談闊論,閃爍其辭,根本不願傳授具體的治療病例。張角費了好大的周折,收集到三本醫書。細細研讀後,收益不大。每到關鍵處,或深晦難懂,或語焉不詳。而且醫書之間,相互矛盾,讓張角難以取捨。張角就這樣邊研習醫術,邊爲人治病。
直到二十五歲,張角的醫術還是沒有大的進展。求他看病的人,有吃了他開的藥病情減輕的,也有沒有效果的,還有少數病情加重的,更有三五例被他治死的。其中最嚴重的是鄰村李家的獨子吃了他開的藥兩天後死了。李家不肯罷休,還是看在張角態度好,又賠了十石糧食,纔沒有拉他去見官。
爲此張角很苦惱。他行醫的目的完全是想減輕病人的痛苦,對一些家境貧寒的人少收錢甚至不收錢,不僅沒有贏得名聲,很多病人還不能理解他的一片苦心。
一日,張角上山採藥,途中口渴,到山上一座道觀裡討碗水喝。碰上道觀裡自稱南華老仙的道士很健談,就向南華大吐苦水。
說了一大通自己的經歷後,張角問南華:“爲什麼自己一心想解除病人的痛苦,病人不理解,甚至拒絕他的治療呢?”
南華聽了張角的述說,感到自己碰到了知音。因爲南華年輕時就是魏郡一帶行走江湖的半吊子醫生,與張角有相同的經歷。二十年前,行走到此地,碰上老道士不行了,以觀相托纔在這裡做了道士。南華有心幫這位年輕人一把,就把自己這幾十年悟透的道理說給張角聽。
南華對張角說道:“人生了病,身體很痛苦。醫者告訴他實話,病人聽了不舒服,或者根本不願意聽。然而,你如果告訴他,是因爲他得罪了某位神仙,降罪於他,那麼他就會驚恐。你再以異人的面目出現,把藥當作符水施給他,他就會千恩萬謝。治好了,他就會對異人心存感激;治不好或者治死了,他也只會怪自己把神仙得罪的大厲害了,神仙不肯原涼自己。”
一席話說得張角茅塞頓開。
因爲話很投機,南華給張角講了自己的經歷。自己懷着一顆赤誠的心,在魏郡老家行醫十來年,到後來幾乎沒人找自己看病了。不得已才外出遊方,到了此地。接手道觀後,參悟道家理論,才使自己有了新的起點。做了二十年的道士,實際上在此行醫二十年,治死的人比張角多得多,但當地方園幾十裡的人還是把南華稱爲神仙。
聽到南華把治死過人的事情都講給自己聽,張角感受到南華對自己的一片真誠,想拜南華爲師。
南華說,自己這地方小,有一個道童跟着自己就足亦。而且年紀大了,也不想鬧出多大的動靜。不過看在與張角投緣的份上,把自己收藏的道家經典《太平清領書》送給張角。讓張角自己去研習參悟。
《太平清領書》(後叫《太平經》)爲琅邪山道士于吉所著(這個于吉與三國中孫策碰上的道士于吉應該不是同一個人。兩人都有正史記載,但紀年相差較遠。前者見於《後漢書》,後者見於《三國志》)。書中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宣揚散財就窮,自食其力。書中內容繁雜,在其主要道家方術裡包含一定的養生之道和醫理,還有大量不知所云的讖緯之語。其中有名的“蒼天當死,黃天當立”就是經中的兩句讖語(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不是經中讖語。是張角的行動命令)。
自孝章皇帝白虎觀會議後,凡含有讖語的書籍不經皇家審覈是不允許在民間流傳的。原因就是怕一些野心家利用讖語,挑起民衆作亂,威脅皇權。但讖語隱晦而繁雜,在皇家審覈時也不大搞得清楚哪句讖語會被人利用(比如三國時的袁術不知從那本經書找來一句“代漢者當塗高”的讖語,略加推演,就成爲他袁術取漢而代之的理論依據)。
孝順皇帝年間,于吉的弟**崇把《太平清領書》獻給順帝。順帝看這書的主要思想不錯,就獎賞了宮崇,並允許這本書在民間流傳。自此以後,民間的道觀就以此書爲經典。
張角得了《太平清領書》,如獲至寶,日夜研讀。三個月後對外宣稱,不做遊方醫者了,做道士了,自命大賢良師。但他一開始傳道時同樣碰上了麻煩,他家附近的人曉得他的斤量,不大願意喝他的免費符水。一年後的夏天,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鄰郡清河發生疫病,而這種疫病是張角治療過最多的病症,治好或減輕病情的把握比較大。張角抓住時機,帶着四五個道徒,還帶了幾車事先配好的符水,趕往清河傳道。
不到十天時間,張角的傳道在清河一炮打響。大賢良師在當地的流民和貧民中間,簡直成了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有了第一批信徒後,張角決定成立太平道。把自己的家重新建造,成了太平道總觀。並在鄰郡廣收道徒,設立分觀。只是符水的配方只有張角的幾位核心弟子知曉,一般弟子只是拿着現成的符水,作法治病。三四年後,太平道已經在冀州各郡都有分觀,有了較大的影響力。隨着影響力的增加,絡續有了些富家信徒。這些富家信徒捐起錢來出手大方,讓太平道財源滾滾。
只是有一個怪現象,太平道總觀附近的人不大相信太平道。反而是幾十裡外甚至更遠的人源源不絕地來求取符水。
也怪張角太急於求成,膽子也太大了點。天底下哪裡有一方治百病的道理(就象前些年國內的某位大師敢拿芒硝治百病,某位作家還把他包裝成參透了《黃帝內經》的人,哈),所以發生了宣家小妾鄒氏被當場治死的事件。
發生了這事後,張角當然知道事件的原因,但他一點辦法也沒有。他總不能告訴大家,太平道的符水原來是一種配好的藥水,只針對某些病症有效。只有硬着頭皮走下去。
他現在的信衆沒有一萬也有數千了。他自認爲自己的本意是爲百姓着想的,應該受到萬人的敬仰。
正在他信心百倍地準備向臨近州郡擴張太平道時,官府裡的信徒把帝國新下的詔書的內容相告,尤如當頭一盆冷水把他的雄心澆滅了一大半。張角儘管野心勃勃,但眼下對抗朝廷是萬萬不敢的。因爲他的實力不夠,對抗的結果只有死路一條。他得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