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

不過,我倒爲陸氏門徒憂心起來,若活至今,莫非當絕茶斷飲乎?君不見江河色變,水華盡殆,即便依庭燦所囑,汲水時跑遠一點,“須遣誠實山僮取之,以免石頭城下之僞”。可如今從任一城池出發,方圓百里,恐難覓一活泉。至於那趨“山幽”、避“市喧”,更無從談起了,凡奇山險峰和藏泉之地,哪個不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塵囂甚上,真水絕矣。

《續茶經》裡,陸庭燦還有段話,雖不經意,卻讓我吃驚,“餘在京三年,取汲德勝門外水烹茶,最佳”。

德勝門,那地兒我熟啊,其水居然最佳?

不過聯想其他舊事,便也不疑了,比如一本京城談吃的書裡就說:晚清時,阜城門外的河裡產大青蝦,東直門外產大白蝦,皆有名,菜館趨之若鶩。

舊京還有句俗話:玉泉山的水,東直門的冰。意思是東直門一帶的冰最好,老北京過去有挖窖存冰、冬儲夏用的習慣。冰好,水肯定也不差啊。

真是江河日下,恍若隔世啊……

可憐天下嗜茶人,生不逢水,爲時晚矣。

4、橋是水的情書

橋,水樑也。

——許慎《說文解字》

在北方,有句長者譏笑後生的話:我吃的鹽比你咽的糧多。到南方,這話換成了: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

南方水盛橋密,以橋佐證一個人的生涯和閱歷,確不虛妄。如小城紹興,古譽“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至清代,尚存河道六十公里,湖池近三十,石橋逾二百。再看那描繪城郭的古詩,無不渠滿塘漲,水色爛漫——

“據龍蟠虎踞之雄,依負山帶水之勝。”(南京)

“片葉浮沉巴子國,兩江襟帶浮圖關。”(重慶)

“五嶺北束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廣州)

“七條琴川皆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

不過,前輩對小兒的上述矜誇,恐今後不宜說了。

因爲水沒那麼盛了,水萎則橋頹。況且,橋的含義也變了。

孩提時,我用蠟筆在紙上畫橋,末了,總要在下方仔細描幾條曲線,象徵波浪。近日觀兒童畫展,遇幾幅橋,但覺哪兒不對勁,後倏醒:橋下無水!如今小兒畫裡,橋下已然旱地街衢,車水馬龍。

白駒30年,橋的邏輯大變。水紋,被時間的橡皮擦去。

回頭想,兒時的我腦子裡是有定式的:水生橋,橋生水;無橋之水和無水之橋,皆爲殘疾。二者,天然即廝磨關係,彷彿姊妹,彷彿脣齒,彷彿伴侶。

也可以說,水是橋的魂曲,橋是水的情書。

這天設地造的姻緣,不僅是我稚時的天真,也是幾千年的風物常態。

《說文》雲:橋,水樑也。

一句話奠定了橋和水的組合。先人搭橋,最早以木,故落“喬”音。山澗遇一獨木,即顯示此處並不荒涼,有人已來過。後石橋漸多了起來,至明,文震亨《長物志》裡說橋:“廣池巨浸,須用文石爲橋……小溪曲澗,用石子砌者佳。”

可見明人眼裡,橋還是不脫水的,一定要以水爲牀,一定要娶水才行。

這部愛情,這門婚事,又是怎麼散夥的呢?橋之背叛,還是水的嫌棄?

我想,更多還是水的早逝吧。

許多古老的橋仍在,以碑的名義,曝曬於灘壁。

水已遙遠,像傳說,像嗚咽的風。

橋,不再波粼盪漾,不再煙籠嫋嫋,不再青苔漉染,不再垂柳映月。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風化的煎熬,是皴裂的滄桑。

猶如鰥夫寡娘。

無數新橋轟鳴降生,鋼筋水泥,旱地拔蔥。

現代化的天橋、高架橋、立交橋,已完全和水沒瓜葛了。其墩樑,已無水淫浸痕;其腦海,已無水之記憶。

從“躍水”到“凌空”,橋的古義已變。橋,不再是水的共棲詞,不再留戀水的婚牀。那條萬年的絲帶,渙散了。

沒有愛情的橋,大概無須徘徊,甚至不值得看罷。

我從未在立交橋上散步過。它是物理的,無體溫,無靈魂。你沒法和它交流,一句也不想說。

老北京的地名多含橋,“白石橋”“虎坊橋”“高粱橋”“雙橋”……說明舊時水是很盛的。現在橋更多了,從二環到六環,每個疊岔口都叫橋,但已和水絕緣,乃徹頭徹尾的旱橋,也是最讓人迷路的地方。

其實不該叫橋,叫啥都行。

走在福建,最驚訝的是,八閩先人竟如此捨得在戶外下工夫,那麼多銀子和心思花在了橋這種公共設施上。而橋之精美、之文氣,又遠超實用,真應了《長物志》裡那些講究。

泉州古稱刺桐,因海貿沸騰,有“市井十洲人”之說,在那兒,我偶遇兩座宋代跨海石橋:一是當地郡守、書法家蔡襄督造的洛陽橋,長834米,闊7米,首創“筏形基礎”以造橋墩,種植牡蠣以固橋基,雖沐千年風雨,巋然完好;另是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藏於晉江安海鎮,橋長2225米,俗稱五里,它屬漫水橋,潮起潮落,暮伏晨出,其齡僅比前者短80年。

洛陽橋、安平橋,其橋程和雕飾,僅走馬觀花就各耗我半日,尤其那五里橋,真是名副其實的長啊,幸好不斷有橋亭歇息。立其上,遙想當年的煙波浩淼,先人的視界、手筆、匠心乃至消耗,皆讓人動容。

古代納富之地,必臥虹藏橋。如此浩大的石方工程和建築標準,1000年前,除“東方第一大港”,誰還有實力和胸懷收留它們?

聽說,這兩座橋,都是民間集資修的。

而在福建的屏南、連城,我又屢屢邂逅世間最浪漫的橋——木拱廊橋,它們像是被鳥兒從某處叼來,突然擱在了那兒似的。這些空中走廊,銜山躍水,遮日蔽雨,專供旅者休憩。如今,僅屏南一地,尚存56座,至於早年多少,唯鳥兒知曉了。

如此深僻之地,如此精美建構,究竟要滿足誰的目光、誰的驗收呢?

無論海邊的千年石橋,還是深山的木拱廊橋,我都欽佩那背後的完美主義和詩情畫意,欽佩那打造永久性建築的決心和定力。

它們不妥協,不打折,不偷工減料,不唯利是圖。且有一共徵:橋亭或橋屋,皆有記載建橋年月、工匠、董事和捐資人姓名的碑銘。爲什麼呢?

我猜有二:一是答謝和瞻仰,以激勵過往,促人效仿;二是質量監督和輿論問責,誰直接或間接築橋,名刻於上,或流芳千古,或速朽速亡,自個看着辦吧。

諸橋雖逾千年卻完好傳世,是否和此機制有關呢?

不像現在的橋,雖說鋼筋混凝土,卻這兒塌那兒陷,人走着走着就掉下去了……

而且,也沒聽說古時哪些橋是收費的。

橋,作爲跋涉必經,是人生最珍貴的路段之一。

橋,作爲露天公器,是社會最重要的標點之一。

它的質量、美醜、品格,不僅是某個地域的名片,也是一個時代的臉面。

八閩,乃朱熹朱文公故里,橋好,理所當然。

爲什麼好建築都是古人造的?

爲什麼好文章都是古人寫的?

爲什麼好戀愛都是古人談的?

……

最後,想起沈從文一句話來。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說得真好,輕飄飄的一句,把人間大美都串在了一起。

沈先生去世有年,也算古人了。

5、誰偷走了夜裡的“黑”

1

你見過真正的黑夜嗎?深沉的、濃烈的、黑魆魆的夜?

兒時是有的,小學作文裡,我還用過“漆黑”,還說它“伸手不見五指”。

從何時起?晝夜的邊界模糊了,夜變得淺薄,沒了厚度和深意,猶如墨被稀釋……漸漸,口語中也剝掉了“黑”字,只剩下“夜”。

夜和黑夜,是兩樣事物。

夜是個時段,乃光陰的運行區間;黑夜不然,是一種境,一種棲息和生態美學。一個是場次,一個是場。

在大自然的原始配置中,夜天經地義是黑的,黑了億萬年。即使有了人類的火把,夜還是黑的,底蘊和本質還是黑的。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這是《詩經·庭燎》開頭的話,給我的印象就是:夜真深啊。

那會兒的夜,很純。

一位苗寨兄弟進京參加“原生態民歌大賽”,翻來覆去睡不着,爲什麼?城裡的夜太亮了。沒法子,只好以厚毛巾蒙面,詐一回眼睛。在他看來,黑的濃度不夠,即算不上夜,儼然摻水的酒,不配叫酒。

習慣了夜的黑,猶如習慣了酒之烈,否則難下嚥。

宋時,人們管睡眠叫“黑甜”,入夢即“赴黑甜”。意思是說,又黑又甜纔算好覺,睡之酣,須仰賴夜之黑:夜色淺淡,則世氣不寧;浮光亂渡,則心神難束。所以古代養生,力主亥時(約晚10點)前就寢,唯此,睡眠才能佔有夜的深沉部分。

現代人的“黑甜”,只好求助於厚厚的窗簾了,人工圍出一角來。

僞造黑夜,虛擬黑夜……難怪窗簾生意如此火爆。

2

晝夜輪值,黑白往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乃自然之道、人生正解。

夜,是上天之手撒下的一塊布,一座氤氳的罩體,其功能即覆護萬物、取締喧譁、納藏浮塵,猶若海綿吸水、收雜入屜。無夜,誰來叫停芸衆的熙攘紛擾和勞頓之苦?何以平息白晝的手舞足蹈與嘈沸之亢?夜,還和精神的營養素——“寂”“定”“謐”相通,“夜深人靜”意思是夜深,心方靜遠……而這一切,須靠結結實實的“黑”來完成:無黑,則萬物敗露,星月萎怠;無黑則無隱,無隱則無寧。

所以我一直覺得,黑,不僅是夜之色相,更是夜的價值核心。

黑,是夜的光華,是夜的能量,是夜的靈魂,也是夜的尊嚴。

“不夜城”,絕對是個貶義詞。等於把夜的獨立性給廢黜了,把星空給擠兌和欺負了。它侵略了夜,醜化了夜,羞辱了夜,彷彿闖到人家牀前掀被子。

將白晝肆意加長,將黑夜胡亂點燃,是一場美學暴亂、一場自然事故。無陰潤,則**;無夜育,則晝疲。黑白失調,糟蹋了兩樣好東西。

往實了說,這既傷耗能源,又損害生理。我一直納悶爲何現代雞發育那麼快。真相是:籠舍全天照明,雞無法睡覺,於是拼命吃。見光吃食,乃雞的秉性,人識破了這點,故取締了黑,令其不捨晝夜地膨脹身子。

現代雞是在瘋狂的植物神經紊亂中被速成的。它們沒有童年,沒有青春,只有起點和終點。人享用的,即這些可憐的被篡改了生命密碼的雞,這些一聲不吭、無一日之寧的雞。畢其一生,它們連一次黑夜都沒體會,連鳴都沒打過。

我想,應給其重新起個名:晝雞,或胃雞。

無黑,對人體的折磨更大,可謂痛不欲生。據說逼供多用此法,不打不罵,只用大燈泡照你,一兩日挺過去,第三天,你會哭喊着哀求睡一會兒,哪怕隨後拉出去槍斃。

3

黑夜,不僅消隱物象,它還讓生命睜開另一雙眼,去感受和識別更多無形而貼心的東西。

成年後,我只遇上一回真正的夜。

那年,隨福建的朋友遊武夷山,在山裡一家賓舍落腳。夜半,飢餓來了,大夥驅車去一條僻靜的江邊尋夜宵。

吃到一半,突然一片漆黑,斷電了。

等**過去,我猛然意識到:它來了,真正的夜來了。

億萬年前的夜,秦漢的夜,魏晉的夜,唐宋的夜……來了。

此時此刻,我和一個古人面對的一模一樣?

山河依舊?草木依舊?蟲鳴依舊?

是,應該是。那種瀰漫天地、不含雜質、水墨淋漓的黑,乃我前所未遇。

星月也恢復了古意,又亮又大,神采奕奕。還有腳下那條江,初來時並未聽到嘩嘩的流淌,此刻,它讓我頓悟了什麼叫“川流不息”,什麼叫“逝者如斯”,它讓我意識到它已在這兒住了幾千年……

我被帶入了一幅古畫,成了其中一員,成了高山流水的一部分。

其實,這不過是夜的一次顯形,恢復其本來面目罷了。

而我們每天乃至一生的面對,皆爲被改造過的不實之夜。

幾小時後,燈火大作,酒消夢散。

21世紀又回來了。

這是一次靠“事故”收穫的夜。

對都市人來說,這樣的機會寥寥無幾。第一,你須熄掉現代光源,遭遇或製造一次停電。第二,你須走出足夠遠,甩掉市聲人沸的跟蹤,最好荒山野嶺、人煙稀少,否則一束過路車燈、一架紅眼航班,即會將夢驚飛。

所以,這是運氣。

4

夜的美德還在於,其遮蔽性給人生營造了一種社會文化:個體感和性。

如果說,白晝之人,不得不在光天化日、衆目睽睽下演繹集體生活模式,那麼,黑則讓人生從“廣場狀態”移入角落狀態,夜成了除住宅空間外更遼闊的私生活舞臺。所以,“夜生活”即同義於“私生活”。

我向來覺得,生活的本質即私生活,私生活纔是真正的生活。白天,人屬於人羣,不屬於自我,正是夜,讓世界還原成一個個私人領地和精神單元,正是黑的降臨,才預示着生活帷幕的拉開。

但棘手的是:現代之夜的“黑”,明顯減量了,不足值了。

現代生活和城市發展的一個趨向是:愈發地白晝化,愈發地廣場性。風靡各地的“燈光工程”“不夜工程”、無孔不入的攝像頭,即爲例證。

凡誘惑之物,必成爲一種資源,進而孕育一份產業。

終於,有人瞄上了“黑”,並把它變成巧克力一樣的東西——

2005年,北京商務區開了一家名爲“巨鯨肚”的黑暗餐廳,顧名思義,這是個伸手不見五指的人造空間。該餐廳分亮光區和黑暗區,客人先在亮區點餐,將手機、打火機、錶鏈等發光品存儲,再由佩夜視鏡的侍者引入暗區。

一時間,該餐廳生意火爆,預訂期長達一週。說是進餐,不如說獵奇,因爲沒人把吃當回事,據說飯菜並不可口,大家消費的是黑——絕對的、久違的、正宗的、業已消逝的“黑”。

我想,誰要打造一個名叫“夜未央”的詩意空間,肯定更賣座。

我也會去消費。夜如何其?夜未央,夜未央……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一點不厭光,相反,我深愛星月之華、燭火之燦。

夜裡,微光最迷人,最讓人心蕩漾。

我厭倦的是“白夜城市”“不夜工程”,它惡意篡改了大自然的邏輯和黑白之比,將悅目變成了刺眼。

對“黑”的偏見和驅逐,讓這個時代有點蠢。

我覺得,人類應幹好兩件事——

一是點亮黑夜,一是修復黑夜。

同屬文明,一樣偉大。

6、追着井說聲謝謝

掘井而飲,耕田而食。

——《擊壤歌》

“井”,一個標準的象形字。

猶如大地突然睜開了眼睛。

若沒有井,人類生活會是個啥樣子呢?

恐怕仍是逐水草而居、順河沿一溜排開的格局罷。

井,改變了棲息,結束了遊蕩和漂移,使人過上了定居的小日子。有了井,才誕生了宅,“家”一詞纔有了“地點”的涵義。

漸漸,井成了錨,成了根。遠走他方又稱“背井離鄉”。

建村落,築城池,首要事即挖一眼井。

有了井,家纔有據點,人生纔有了地址。而後,纔有街衢和商鋪,纔有了社區景象。所以,民間有個代詞:市井。

據說一些邊寨,至今還有這樣的習俗:新娘進寨後第一件事不是入洞房,而是赴井挑水,目的並非解渴,而是認井——認井即認家,或者說讓井認一下這位新成員。

“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柳永和朱熹是老鄉,同住閩西的五夫鎮。那村子我去過,柳荷生煙,街心必遇古井,水澈見魚,汲飲延今。少時我不懂“井飲”和“柳詞”有何瓜葛,多年後才醒悟:井即人煙啊,這是在說一個人的知名度呢。

如此看來,柳永的粉絲比劉德華多,且世世代代。

北京乃衚衕王國。稱街謂巷的暫不算,直接叫衚衕的,明代有四百,清代近一千,現今一千三百多。衚衕之說,元代即有,元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梅香答:“我家住磚塔兒衚衕。”磚塔兒衚衕在西四南大街,至今未改名。但有件事一直折磨史學界:“衚衕”怎麼成爲街巷名的?這個古怪的發音究竟何意呢?

後研究出來了:“衚衕”最初非漢語,乃蒙古語“忽洞格”的變音,而“忽洞格”的意思即井。建元大都時,北京一片荒野,緊挨“海子”(蒙語,意湖)的地盤優先給了皇宮,百姓街區則掘井吃水,漸漸因井成巷,取名時自然也不離“井”字了。

另外,有些衚衕名頗讓人費解,要麼很難聽,要麼講不通,比如“屎殼郎衚衕”“巴兒衚衕”“碾兒衚衕”“帽兒衚衕”……其實,也是蒙語作祟,意思分別爲“甜的井”“小的井”“細的井”“廢的井”。待至明清,蒙語漸去,但被漢語修正的巷名仍戀“井”字,什麼“三井衚衕”“四井衚衕”“七井衚衕”“甘井衚衕”“溼井衚衕”“沙井衚衕”“銅井衚衕”“羅家井衚衕”……因重名太多,只好將字更易,比如今天的“鏡兒衚衕”“景兒衚衕”“前井衚衕”,原先都叫“井兒衚衕”。

着實意外啊,京城表面是衚衕的天下,幕後的操盤手竟然是井。

井,謀劃和佈局着“城”這盤大棋。

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