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生攆着幾個幹部去除草後,擼袖看了下表後,對着韓樂飛說道:“你現在就回鎮裡,去飯店買上十幾個菜回來,記住,一定要挑硬菜。”
韓樂飛指了指旁邊的自行車道:“周書記,你看我這破自行車估計回鎮裡就不早了。”
剛纔一陣小跑,周海生累得滿頭大汗,扭動了下身軀掏出手機,一看沒有信號,氣得又罵道:“鬼地方,媽了個巴子的。”
沈桐突然奇想,建議道:“周書記,我到覺得大可不必到鎮裡飯店去炒菜,你想啊,蔣廳長天天出入各大酒席,估計對大魚大肉已經吃膩了。而我們清江村,應該多的是野味,何不來一次憶苦思甜呢?”
周海生被沈桐一下點醒了,拍着腦門道:“還是沈老弟有想法,你看我都忙糊塗了。告訴你啊,清江村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野味,河裡有清江魚,山上有野雞,還有地皮菜,蘑菇等等,數不勝數,你看這些怎麼樣?”
沈桐頻頻點頭道:“就要這個,蔣廳長肯定喜歡,不知道這麼短的時間內能不能準備好?”
周海生拍着胸脯道:“完全沒有問題,魚可以現抓,野雞可以現打,地皮菜,蘑菇都有現成的,這個沈老弟大可放心。”
說完,對着一旁發呆的韓樂飛叫道:“你還愣着幹什麼,沒聽沈老弟安排嗎?你趕緊去找人抓魚打野雞。”
韓樂飛被沒有被周海生的訓斥而感到生氣,反而臉上露出了笑容,對着周海生道:“周書記,那老百姓的工錢怎麼算啊?”
“你是鎮長,你問我幹什麼,該幹嘛幹嘛去!”周海生不耐煩地一揚手。
韓樂飛朝着沈桐吐了下舌頭,悻悻離去了。
看着遠去的韓樂飛,再看看有些可愛的周海生,頓時對這種其樂融融的工作氛圍所感染。想當初在石河鎮時,書記鎮長的思想從來沒有統一過,經常鬥得不可開交。反觀周海生,一點架子也沒有,與機關幹部又打成一片,沈桐甚至有些錯覺,但事情卻真實地擺在了他眼前。
沈桐掏出煙遞給周海生,周海生連忙擺手道:“不抽了,戒菸了。你看看我這體型,三高,再抽就不要命了,呵呵……”
沈桐回頭找了一下司機老陳,只見他悠閒地坐在清江河大壩上,享受這一難得的清閒。沈桐看着老陳佝僂的背影,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傷感油然而生。
沈桐似乎又想到了什麼,急忙把前面疾步行走的韓樂飛叫住,跑上前去說道:“韓鎮長,要去抓魚打野雞多準備點,走得時候給蔣廳長,吳書記還有張主任帶上一份。”
韓樂飛腦子快,立刻明白了。有點佩服地對沈桐說道:“沈老弟,不愧是縣委辦的,想的就是周到,沒問題,我這就辦。”
跑上來的周海生也附和道:“幸虧沈老弟來了,要不然我們這工作就是抓瞎,找不北了。”
沈桐謙虛地道:“不敢,不敢,只是個人建議而已。周書記,那我們現在去找那個知青墓去。”
周海生找了個村民,帶着他們上山去了。翻過雙塔山,在一處寂靜裡的松林裡,那村民指着一個微微隆起的土包道:“裡面躺着的就是那個知青了。”
墳墓周圍長滿了雜草,幾塊石頭圍在周圍,一塊豎着的木板經過風雨的洗禮,已經有些腐爛了。但依然能依稀地看到一行斑駁的小字:“陸新之之墓。”落款:“1964年4月13日。”
沉默了片刻,沈桐對着身邊的周海生道:“我想蔣廳長一會肯定要到這裡來,我們要準備幾把鐵鍬和一些鮮花。”
面對逝去的人,周海生也有些沉重,對着沈桐點了點頭。
從山下下來,在老鄉的指引下,沈桐找到了當年曾經照顧蔣廳長的徐婆婆。看着這位將近80歲的老奶奶,沈桐想起了離開橋北村時,給自己送雞蛋的張老太,雖然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但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沈桐對着周海生道:“周書記,我看午飯就安排到徐奶奶家吧。想必蔣廳長也是個念舊的人,要不然他也不會再次到此故地重遊。”
事情一切安排妥當後,沈桐看了看錶,已經上午十點多了,估計蔣廳長他們已經在路上了,對着周海生道:“周書記,我們現在趕緊返回東關鎮,準備迎接蔣廳長他們。”
周海生似乎習慣了聽從沈桐的安排,每說一件事,他都頻頻點頭。
車子剛剛到了東關鎮,就接到了張立偉電話,詢問這邊的情況,並告訴他馬上就要到東關鎮了。又告訴沈桐,不必讓周海生下車迎接,看到車子後前面帶路,直達清江村。
等了大概有5分鐘,兩輛黑色的越野車出現在後視鏡上,前面的一輛是吳江凱的,後面的那倆應該就是蔣維升的。司機老陳對這種迎來送往十分熟練,按下了泊車燈,打開雙閃,方向盤一轉,拐到馬路中央。後面的車大燈閃了一下,司機老陳一腳油門,飛快地駛了出去。
到了清江村後,果然不出沈桐所料,蔣維升的車子在村外的排房旁邊停了下來。沈桐和周海生迅速跳下車,緊緊地跟在了後面。
只見蔣維升穿着藏青色夾克,腳上的皮鞋十分刺眼。高大的個子梳着大背頭,白皙的皮膚下有一雙深邃的眼睛,氣宇軒昂,官威十足,強大的氣場讓人望而生畏。
沈桐衝着張立偉點了點頭,緊跟在後面一同進了排房。
只見裡面髒亂不堪,幾縷陽光從破舊的房頂上射了進來,剛好打到蔣維升臉上。蔣維升用手輕輕觸摸着牆壁,已經是熱淚盈眶。
走到一個角落裡,他蹲下來尋找着什麼。過了一會,他激動地叫道:“江凱,你快過來看,這是我當年刻在牆壁的名言警句,居然還在。”
一羣人呼啦一下子圍了過去,周海生也儘量收着肚子湊到前面。沈桐仔細一看,依稀看到了幾個字,連貫起來一念,應該是諸葛亮的名言:“志存當高遠。”
蔣維升感慨地道:“在這裡,我度過了3年,現在想想,我都不知道我是怎麼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