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工業之基

第997章 工業之基

當然,前提是奧斯曼帝國同前世一樣加入德國一方,這樣除了蘇伊士運河以外,東非可以直接藉助波斯灣,再通過巴格達鐵路將物資輸送給德國和奧匈帝國。

畢竟蘇伊士運河在英國掌控之中具有一定的風險,不過即便這樣,東非也比美國優勢大,因爲美國只有大西洋一個路線可以選擇,而東非有三條貿易路線,再極端一點,東非可以開闢撒哈拉——地中海沿岸的陸上貿易路線,只不過難度太大,且不具備成本優勢。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歷史按照原本軌跡發展,且東非工業發展起來,並且有一支強大海軍保證東非的經濟利益。

前世美國能在戰爭中兩頭通吃的基礎保障,那就是美國相對而言強大的海軍實力,要不然英國和法國海軍完全有能力將美國和同盟國的貿易切斷。

要知道一戰結束後,美國海軍的總噸位已經接近英國海軍的一半,總噸位接近五十萬噸,而在一戰前中期,美國都維持中立國地位,沒有投入戰爭之中,所以一戰中,美國能兩頭通吃的的根本保證還是其強大的海軍實力。

這對於恩斯特而言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所以在歐洲全面戰爭來臨之前,東非軍隊實力也應該進行大幅度擴張和提升。

不過這並不干擾一五計劃期間東非經濟的發展政策,東非的一五計劃和前世蘇聯完全不同,蘇聯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的首要目標是發展國防工業和重工業。

而東非一五計劃相對均衡,整體以重工業爲主,但同時大力發展輕工業和農業,雖然偏向重工業,但是輕工業和農業也佔據一定份額,不像蘇聯頭兩個五年計劃那樣頭重腳輕。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兩國國情和地緣政治上的不同,蘇聯面臨着嚴重的外部危機,並且因爲地緣政治環境惡劣,隨時面臨歐洲各國的聯合武裝干涉風險。

這使得蘇聯不得不先解決自然安全問題,而這種被逼無奈的選擇也爲後來蘇聯產業結構失衡埋下隱患,所以說蘇聯的經濟發展道路是十分不容易的,而種種危機也導致兩極格局中蘇聯面對美國競爭時力不從心。

反觀東非就完全不一樣,東非的地緣政治十分安全,且距離亞歐貿易主航線不遠,海路通暢,這些對於東非經濟發展而言都是最基礎的有利條件。

而一五計劃中,東非之所以繼續將重工業作爲發展重心,和目前東非的國情有關,東非工業水平相對歐美國家,有很大的差距,這使得東非工業產值嚴重不足。

而重工業作爲最基礎的工業,完全可以稱爲工業發展之基,這一點從重工業的定義看出來,重工業也就是爲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

有了重工業打底,纔有輕工業大發展的基礎,以第一次工業發展爲例,鋼鐵和煤炭產業發展是推動英國紡織業發展的最重要推手,鋼鐵爲紡織機械製造提供原材料,同時推動鐵路和船舶製造業發展,推動了交通發展,爲英國紡織業出口提供便利,而煤炭是紡織業等輕工業的主要動力來源。

所以理論上來說輕工業的發展不能脫離重工業,沒有重工業的輕工業就是無根之萍,難以維繫。

所以對於東非而言,不管是鋼鐵,煤炭,石油,電力,化工等等基礎工業,都是一五計劃期間主要推動工業發展的目標和趨勢,尤其是鋼鐵和煤炭兩大產業,東非和美,德,英三國差距巨大,而在一五計劃完成後,東非的這兩個基礎工業領域的實力將會大幅度提升,尤其是縮小和英國之間的差距。

而這些基礎工業的發展,才能爲東非輕工業和農業發展提供原材料和生產資料,對於當前東非而言,重工業發展了,輕工業和農業也就自然而然的發展了。

簡單來說,東非一五計劃期間,最重要的就是爆發基礎產業產能,爲東非經濟發展提供最基礎的原材料供應,而這些原材料將投入到東非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設,交通建設等之中去。

所以恩斯特對着政府官員們說道:“在西部建設中,我們要在西海岸省份,建設東非新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推動當地輕重工業發展,這和我們過去的建設經驗是完全不同的。”

“過去東非偏向於農業建設,這是由當時國情所決定的,彼時東非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所以我們只能從最基礎的農業做起,而現在以上發展工業的必備元素,我們都已經集齊,這也是我們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發展重心由農業向工業過渡的主要原因。”

“當然,我們歐美國家之間的差距依舊很大,所以在現階段,重點發展基礎工業,也就是重工業是我們東非的必經之路。”

“而在重工業發展起來之後,我們才能以此爲基礎,發展其他工業,這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實際上也是上個世紀德國工業發展的特徵。”

“上個世紀,德國工業發展就是依託鋼鐵,煤炭和鐵路等起步,隨後在多個領域陸續超越英國和法國,成爲目前世界第三大工業國,我們東非受制於歷史原因,自然不可能短短几年時間裡一步到位。”

“只能通過行政和計劃手段來加速這個過程,而我的預期是東非至少在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後,工業總體水平至少超過俄國。”

目前俄國號稱世界第五的工業國家,應該排在法國和東非之間,而奧匈帝國順勢來到世界第七位。

當然,在世界各國(除東非政府外)公認的工業實力排行中,東非實際排在第七位,還在奧匈帝國之後,按照次序分別是美,英,德,法,俄,奧,東非。

不過按照東非自身對本國的工業的瞭解,東非工業實力和規模實際上應該已經超過法國,只不過東非工業總體產值較低,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重工業佔比大。

如果刨除產值因素,各國工業規模排名依次是美,德,英,俄,東非,法,奧,俄國能排在世界第四,得益於其龐大的人口規模,在這種情況下,東非工業水平雖然比俄國高,但是也無法短時間內抹平和俄國幾千萬人口的差距。

而法國工業產值比東非高,但是基礎工業領域,法國顯然不可能超過東非,因爲法國本國在列強中因爲本土缺乏工業發展原材料,這使得法國工業發展資金流向輕工業和高利潤工業。

所以法國如果和東非爆兵,那東非大概率是勝過法國的,不僅是兵源,在國防工業領域同樣如此,只不過如今東非發展重點並非軍事工業,所以使得當前階段東非在海陸軍規模,實力上不如法國。

這對於法國而言,顯然不是好消息,因爲法國被德國牽扯了大量精力,而必須維持相對龐大的陸軍規模,勢必對本國經濟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29章 艱苦行軍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56章 平衡第1272章 犀牛園第862章 後續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367章 鐵甲艦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343章 屯田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3章 在柏林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304章 調停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511章 輸血第361章 k001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66章 《東桑條約》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08章 歷史課第56章 平衡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774章 搬遷第27章 地圖第688章 巡邏兵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20章 熱帶疾病研究中心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811章 送行第50章 教育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924章 海洋第50章 教育第559章 誣陷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8章 普奧聯動第177章 放牧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063章 推力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240章 大借款第467章 觀察第359章 來了就別走了!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714章 伊林加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289章 教學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斐迪南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