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紀念地
選自《星火燎原(第九集)》
由北到南,劉鄧大軍一路荊棘,轉戰晉冀魯豫、千里躍進大別山、逐鹿中原、進軍大西南,所到之處,都留下了紅色的印記。如今,那些曾經被歲月所洗禮的紅色紀念地已被恢復重建,成爲了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
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12萬大軍,以臺前縣孫口爲中心渡口,在東西長150公里河段上,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序幕,成爲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當地羣衆把劉鄧首長乘船渡河的孫口渡口親切地稱爲“將軍渡”。“將軍飛渡處,後人緬懷情。”在當年大軍渡河舊址,臺前縣委、縣政府2005年底開始籌資建設“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
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位於豫魯兩省交界黃河北岸孫口鄉境,佔地315平方米,展出有珍貴歷史圖片240餘幅,歷史文物30餘件,通過大量圖片、文字資料及實物,生動再現了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動人場景,再現了戰爭年代老區人民和子弟兵魚水深情。
紀念館共分九個展廳:
第一展廳爲序廳,中間爲強渡黃河大型壁畫,兩側是題詞;
第二展廳是戰略態勢,展示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前的形勢;
第三展廳是渡前準備,展示爲強渡黃河所作的準備工作;
第四展廳是強渡黃河,展示劉鄧大軍12萬人以孫口爲中心,東起東阿西至濮縣300餘里,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實施寬大正面強渡,一舉突破上有飛機轟炸、對岸有重兵把守的黃河天險;
第五展廳爲渡河戰役,展示劉鄧大軍渡河後,在廣闊的魯西南平原上,攻鄆城,戰定陶,圍六營,克羊山,連戰連捷,殲滅國民黨正規部隊5.6萬餘人,繼而挺進中原,千里躍進大別山;
第六展廳爲人民支前,展示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經過戰火考驗的臺前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萬衆一心,同仇敵愾,不怕流血犧牲,不畏艱難險阻,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踊躍支前,爲支援劉鄧大軍渡河作戰、爲全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
第七展廳爲革命兒女,展示參加渡河作戰的重要將領;
第八展廳爲老區新貌,展示臺前人民繼承革命傳統、再創老區輝煌;
第九展廳爲治黃成就,展示新中國成立後,臺前在治理黃河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遵照中央指示,從魯西南重鎮菏澤出發,於8月27日千里躍進大別山,猶如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心臟,有效地牽制了國民黨,當年12月30日,將前方指揮所設在下樓房的周宅。爲再現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光輝歷史和艱苦歷程,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使之與天堂寨綠色資源相呼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經六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天堂寨易地重建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佔地面積24256平方米,包括指揮部、紀念塑像和廣場。
指揮部作爲主體建築按照原址的佈局進行設計和建設的,建築面積爲1770平方米,再現了原址的“秦磚、漢瓦、馬頭牆”徽派建築風格,整體一層局部兩層,磚木結構,青磚鋪地;五進房屋、配以廂房,達到了“走馬轉樓不溼腳”的效果和意境。其中2層5間磚木結構樓房一座,面積300平方米;一層半磚木結構閣樓2座,面積90平方米;普通磚木平房1380平方米;停車場一座,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
指揮部內布展以當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歷史事件爲軸心,以圖文並茂、實物並舉的形式,採用序時的手法完整地講述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後的歷史史實,再現了劉鄧大軍在大別山期間,克服各種困難,克敵制勝,不斷創造戰爭上奇蹟歷史場景。
展覽區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廳、作戰會議廳和金寨籍開國將軍廳,對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在大別山期間的生活起居場景進行佈置。展廳裡的圖片、文字、實物不僅豐富,而且集中、全面,使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整個戰鬥歷程得到了完整展示和再現。進入劉鄧大軍前方指揮部,展現面前的就是一幅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畫卷,可讓您身臨其境,由衷感到革命的艱難和勝利的不易,讓您頓生敬仰與感恩之情,激發您更加珍惜今天、珍愛和平,積極投身於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去。
王大灣會議舊址
王大灣會議舊址,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東南30公里的磚橋鎮,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時,在此召開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旅以上高級幹部會議的地址。
1947年秋,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我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於8月份抵達大別山地區光山縣境內。此時,劉鄧大軍面臨着諸多困難,將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在此萬分危機時刻,劉伯承、鄧小平和中原局野戰軍總部決定於9月27日至29日,在光山磚橋的文氏祠召開旅以上高級幹部會議。歷時三天的王大灣會議,極大地提高了廣大指戰員的思想覺悟,加強了黨的領導作用。它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大轉折,對大別山根據地的確立和鞏固,對實現黨中央戰略進攻的偉大決策,實現毛澤東說的“歷史的轉折點”,起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會議舊址爲清代磚木結構建築,現存房屋16間,分前後兩進,內有迴廊一週,爲一天井院落。西邊廂房分別陳列有鄧小平、劉伯承寢室展覽,二進正殿內設有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時在光山境內的戰鬥歷程圖片及部分實物展覽,每年來自全國各地遊人參觀,追尋劉鄧大軍戰鬥和生活的足跡及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者絡繹不絕,經常配合革命題材的電影、紀錄片的拍攝和媒體的採訪,《千里躍進大別山》、《挺進中原》等影視片都有王大灣會議舊址的鏡頭。舊址的前方有一西湖,湖中有座小島,是當年參加王大灣會議的旅長的居住的地方。
“王大灣會議”舊址現爲國家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魯西南戰役紀念館
1947年6月30日夜,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下,一舉突破黃河天險,挺進魯西南地區,發動了著名的魯西南戰役。魯西南戰役從1947年7月14日到28日,經過艱苦激烈的爭奪戰,共殲敵5.6萬人。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禦入戰略進攻的序幕,使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從此開始了一個偉大轉折,爲奪取全國勝利創建了有利條件。7月14日在羊山集戰役中,經過15天的浴血奮戰,全殲國民黨整編66師共計23000人,俘虜中將師長宋瑞珂、少將參謀長郭雨林等高級將領。
金鄉縣人民政府於1952年在羊山戰役的主峰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園,後改爲魯西南戰役紀念館,是爲了紀念在魯西南戰役中英勇犧牲的將士,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紀念館氣勢雄偉,佔地面積142畝。主要有革命烈士紀念塔、草坪墓羣、紀念碑亭、將軍碑廊、烈士紀念堂、羊山烈士陵園等紀念建築物。
魯西南戰役紀念館於魯西南戰役勝利五十週年之際落成。曾參加過魯西南戰役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親筆題寫了館名。魯西南戰役紀念館內陳列着一些鮮爲人知的珍貴歷史照片、電文、書信和實物等,其中有毛主席給劉、鄧首長的親筆信;有當時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發布的“渡河命令”電文;有劉伯承、鄧小平同志過黃河以後的合影;有我軍挺進大別山途中的照片;有我軍包圍羊山之敵和生俘敵整編六十六師中將宋瑞珂、少將參謀長郭雨林的照片;還有《人民日報》、《冀魯豫報》、《大衆日報》當時報導“魯西南戰役”和“羊山戰鬥”取得輝煌戰果和勝利的消息等等。
魯西南戰役紀念館是我們緬懷革命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爲“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渡
江戰役紀念館
щщщ☢ ttκá n☢ CΟ
渡江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追擊的第一個戰役,也是向全國進軍作戰的偉大起點。爲紀念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渡江戰役,合肥市政府於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西側修建渡江戰役紀念館,位於濱湖新區核心區城市中軸線的最南端,南接巢湖,北枕塘西河生態綠廊,規劃用地面積22平方米,總投資4億元。建築爲地上3層、地下1層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牆結構,建築全長126米,總寬度52米,建築高度39.665米,總建築面積15872.54平方米。
該館外形設計採用雙風帆造型,猶如兩艘乘風破浪的戰艦,結構新穎,造型獨特,主體結構最高處達40米,支撐“船頭”用支架使用3700噸鋼管,“船頭”部分“超長、超重、高、懸挑”結構在國內堪稱首例,是目前全國獨一無二的大跨度、大體積、大懸挑混凝土結構工程。
全館主要由水底廳、軍功廳、軍史廳、主展廳、渡江展廳、勝利展廳、體驗廳、多功能廳等組成。紀念館通過一條長達550多米長的紀念性軸線,展開氣勢磅礴的敘事主題。基地被分成停車區、觀衆休息區、總前委舊址、解放廣場、渡江戰役紀念館、勝利廣場六個區域。
主入口位於基地南側。以領導人羣雕作爲序列起點,以總前委成員爲原型,追憶五位指揮領導人的豐功偉績。沿解放廣場往北,鐵石鋪成的“金沙灘”宛如兩道“印痕”圍繞在廣場兩側。旁植松柏,莊重肅穆,隱喻着永不言敗的革命精神。廣場中間用兩排象徵革命之火的雕塑組織成一條通往紀念館的禮儀通道。
紀念館位於基地中央,建築造型以戰艦爲意象,登陸爲主題,象徵我軍萬艦齊發,乘風破浪勇登陸的豪邁氣概。紀念館通過狹長的時間棧道與兩岸相連。特定時間入口處的時間棧道可從水底升起,再現當年渡江戰役的艱難險阻。勝利廣場的五角星紀念塔高度達60米,象徵着軍民萬衆一心,不畏長江天險的萬丈豪情。同時,勝利塔也處在總前委指揮部舊址的視覺焦點。在勝利廣場的四角另外設計有永恆之炬,象徵着革命之火永不熄滅,與勝利塔共同烘托出厚重的歷史氛圍。
紀念館是整個序列的焦點。總體設計追求簡約大氣的風格,顯示出勝利之師的王者氣概。主體功能分展示區、貴賓接待區、多功能影視廳、辦公區、屋頂花園、地下設備輔助區等幾部分。並根據功能與流線的需求,分別設置貴賓入口、辦公入口、殘障人士入口。主入口設計在二層。
在內部空間處理上,採用樸實渾厚的紀念手法與現代高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出凝重的歷史氛圍,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紀念館於2008年10月26日工程正式開工建設,2010年4月20日主體完工,2011年10月全面完成並開館迎客,該館將成爲全國性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安徽省濱湖城市風貌的標誌性建築。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撮鎮瑤崗村,設紀念館。這裡東有店埠河,南有淮南鐵路和合肥至裕溪口公路,水陸交通方便。
淮海戰役結束後,1949年3月中旬,由鄧小平、陳毅率總前委機關,進駐於此,統一指揮渡江戰役。同時,饒漱石、張鼎丞、曾山、魏文伯、舒同率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和華東軍區機關,也進駐於此。在此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對渡江作戰作了具體部署。渡江戰役勝利後,4月25日,總前委離開此地向江南進發。原住民房115間,面積2519平方米。後有部分倒塌,現已維修,並在舊址內進行了復原陳列,成立了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
爲緬懷、學習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1985年7月,中共肥東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建立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1986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把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又將它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在瑤崗的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機要處、秘書處、後勤處、警衛營舊址也被納入保護之列。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共分九個部分:總前委舊址、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機要處舊址、秘書處舊址、後勤處舊址、警衛營舊址、醫院舊址和《渡江頌》書畫展廳。紀念館現有實物、圖片(表)700餘件,以及將帥題詞、書畫作品108幅,黨政領導題詞36幅。總前委舊址原是清末五品頂戴中書科中書銜太學生王景賢的宅第,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房子屏門格扇,地板房間,雕樑畫棟,古樸典雅。
一進正屋東房爲陳毅臥室,西邊一間是時任華東局常委、宣傳部長、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的臥室,最西邊一間是劉伯承的臥室,兩側廂房是警衛人員的居室。二進正廳是總前委會議室。正面屏風上懸掛毛澤東、朱德的畫像。北側正中的展櫥裡展出的是渡江戰役前夕,鄧小平主持召開的一次總前委、華東局聯席擴大會議,部署渡江作戰任務和接管江南新區及支前工作會議的紀要等文字材料。
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的臥室在二進的東間,室內按原狀陳列着架子牀和一套西式辦公桌,還有鄧小平當年用過的一盞煤油燈。這盞燈是鄧小平離開瑤崗時送給房東的。“文革”後,房東的後代捐贈了出來,這盞燈得以重新與遊客見面。緊挨着總前委舊址西邊的是機要處舊址。它是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原是王景賢二弟的宅第,總前委進駐瑤崗後機要處工作人員曾生活、工作這裡。再往西南行50米,便可見到防空洞遺址。總前委在瑤崗那段時期,國民黨經常派飛機空襲這一帶。爲防國民黨飛機空襲,開挖了這個防空洞。防空洞深約6米,空間約60平方米,中間留有直圓形土柱。防空洞東南約60米,是墩塘遺址,墩塘水面現已不大,塘中央有一土墩,墩上有一涼亭,飛檐翹角,古樸典雅。遊人可從石板橋走向涼亭。這裡原是王景賢夏季納涼之處,總前委進駐瑤崗後,鄧小平、陳毅等領導人經常在此談兵論政下棋休閒。
華東局舊址位於總前委舊址的東北部,爲兩進兩廂四合院。門上方的“中共中央華東局瑤崗村舊址”匾額是原華東局第三書記魏文伯題寫。一進是時任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華東局常委、組織部長張鼎丞和財委主任曾山的辦公和住宿處。二進是會議室和工作人員辦公和住宿處。從華東局舊址往西行約200米,便可見到又一座綠樹掩映中的四合院,它青磚小瓦、風火高牆,這便是總前委參謀處舊址。參謀處現在爲渡江戰役及解放戰爭期間部分珍貴革命文物展廳,這裡收藏並陳列着渡江戰役及解放戰爭期間的各種槍支、槍套、斧頭、報刊、肩章、被褥和各種生活用品,以及曾經在這裡工作過的同志回憶錄和渡江戰役紀念館工作人員對他們的訪談錄。
在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內,現設有名爲“渡江頌”的書畫展廳。“渡江頌”匾額爲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親自題寫。展廳共分三個部分,首先看到的是“將帥題詞廳”,內設三室。第一室爲元帥、大將、上將廳,你可以看到陳毅、徐向前、聶榮臻、粟裕、劉華清、李德生、張震、遲浩田等38位將帥的真跡。第二室爲中將廳,第三室是少將廳。接着是黨政幹部題詞廳,最後是書畫廳。書畫廳裡展有舒同、賴少其、鄒德忠和郭公達等書畫界知名人士的墨寶。
總前委舊址紀念館作爲歷史見證、革命聖地,現已成爲南京軍區及安徽大學、合肥炮兵學院等幾十所院校的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自開館以來,共接待觀瞻者600萬人次,特別是2008年2月23日,紀念館在全省率先免費對外開放,更是觀衆如潮,現在年接待量近40萬人次。此次被命名首批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是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繼獲得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紅色旅遊十大景區、國家級3A旅遊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後的又一殊榮。
渡江戰役二野司令部遺址
解放戰爭渡江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部(簡稱渡江戰役二野司令部)舊址,位於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學校園內。1949年4月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戰
室設在中學圖書室內,此係一幢高臺基的近代建築,面積231平方米,坐西朝東,擡樑式磚木結構,下爲磚石壘砌臺基。面闊一間,進深三間,四周設迴廊,寬1.2米,迴廊設16根木柱,墊以四方石柱礎。磚砌隔牆,東設大門,南北牆各設五個券窗,兩旁設邊門。西牆設兩個券窗。樑架結構露明,五根碩大七架樑,四角用扒樑與之連接。屋頂四坡水,小瓦鋪蓋。現闢爲“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館”,向海內外開放。
據《二野大事記》和二野司令部《陣中日記》記載:4月15日二野在此召開師以上幹部會議。鄧小平傳達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劉伯承號召部隊:“用最大力量,進行渡江作戰準備和加政治思想工作”。4月17日,劉、鄧向西線部隊下達了於21日開始渡江作戰的命令,決定所屬三、四、五兵團渡江的部署。4月19日,“野司首長均至桐城指揮”。4月21日,“二野所屬部隊遵命於17時30分開始炮擊,17時55分開始登船渡江”。渡江戰役取得全線勝利後,司令部於4月28日離開桐城,經合肥、全椒,4月29日到達南京。
1980年,桐城縣政府將渡江戰役二野司令部舊址列爲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中共桐城縣委將該舊址命名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中共桐城市委黨史辦公室在舊址上建立渡江紀念館。
二野四兵團作戰會議遺址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編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簡稱“二野”)。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結束後,二野先遣兵團南進,直抵長江北岸。3月27日,二野四兵團先遣部隊第15軍第43、45師從太湖南部進抵宿松,解放高嶺、長鋪等沿湖以北地區,4兵團先遣第27支隊推進至築墩。4月11日,二野4兵團第13軍、第14軍揮師東進,出鄂東,進駐宿松沿湖一帶,抓緊水上練兵。
同時,4月初,二野4兵團15軍進駐望江縣華陽一帶,籌備水上練兵事宜。水上練兵從上下船、船隻操縱、救生器材試驗和各類兵器水上射擊等一般性課目,轉入到航渡編隊、指揮聯絡、步炮協同及登陸突破等戰術動作。通過短期訓練,絕大部分戰士學會了搖櫓划槳,600人能夠掌舵撐篷,連編隊行船速度可達每分鐘70公尺,全連登陸動作只需30秒。4月11日,15軍4師組織130團進行渡江模擬演習。
14日,二野4兵團司令部進駐宿松長嶺鋪第45師師部駐地,陳賡司令員在長嶺鋪主持召開兵團作戰會議。會議制定了4兵團渡江作戰具體方案:第15軍爲左縱隊,在望江華陽鎮附近強渡,是兵團主要突擊方向;第13軍爲右縱隊,在楊灣強渡;第14軍隨第15軍之後續渡跟進,其第41師配屬第13軍指揮,作爲右縱隊渡江的安全保障。會後第2天,陳賡司令員率兵團司令部到達太湖徐橋鎮。
4月18日,4兵團司令員陳賡、15軍軍長秦基偉分別從太湖徐橋、長嶺金家新屋移駐至涼泉陳氏衝陳家祠堂,前線指揮。4月21日,在二野司令部的統一號令下,4兵團13軍從楊灣起渡、15軍從華陽起渡,軍民同舟,千帆競發,炮火紛飛,敵軍倉皇潰逃,二野4兵團勝利完成渡江作戰光榮任務。
二野4兵團作戰會議遺址原爲長嶺鋪集鎮洪氏地主私家宅院,土改後大部被沒收分配,一部分主人至今未變。上世紀50年代設區機關於該集鎮,後區糧站建於該遺址前。隨後集鎮重心移至公路西側。如今老街變化雖小,但舊痕跡亦消失殆盡。
幾處起渡點遺址所在地現在均建設了防汛工程,沿江多沙灘,栽種了大片意楊,林木鬱鬱蔥蔥,江面波光粼粼,景色宜人。
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二野”司令部洪安舊址
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二野”司令部洪安舊址位於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洪安鎮邊城居委會洪安組洪安碼頭。
該舊址坐南朝北,爲四合院佈局,磚木結構樓房,硬山式屋頂,豪式樑架。前屋通面闊三間12.7米,通進深二間11.65米,通高9.1米。後屋通面闊三間12.7米,通進深二間8.8米,通高7.2米。建國以前爲復興銀行,建國後爲農行洪安營業所,現營業所已遷出。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百萬雄師過大江,寧、滬、杭相繼解放。8月,湖南長沙和平解放。1949年11月1日,劉伯承、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與從川北入境的賀龍部隊遙相呼應,採取大迂迴、大包圍的戰略進軍大西南,劉、鄧大軍由湖南常德沿川湘公路向重慶挺進。
1949年11月6日下午,劉、鄧大軍3兵團12軍36師106團前衛部隊到達花垣縣吉峒坪。國民黨守軍派兵把守,封鎖洪安與茶洞之間的所有通道,把停靠在水路的上百船隻,全部放到上、下游偏遠處港汊中隱藏,截斷水路交通;並放火燒掉了川湘公路跨入西南唯一的茶洞大橋,截斷陸路交通,妄圖阻止劉鄧大軍入川。
解放軍先頭部隊在兩岸百姓的協助下,用木船改裝成簡易渡船,在重機槍強大火力的掩護下,20多個搬運工人撐着船,載着數十名解放軍戰士向洪安碼頭邊打邊進,洪安守敵一觸即潰,向縣城方向倉皇而逃,戰鬥不到半個小時就宣告結束,解放軍勝利進入大西南第一鎮——洪安。隨後,他們在清水江上架設浮橋,讓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向秀山挺進。劉鄧首長率領二野前委、二野司令部進入洪安後,駐紮在當時的復興銀行。當晚,司令部用柴油機發電,滿街燈火通明,劉鄧首長走上街頭,親切看望了當地的父老鄉親。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二野”司令部洪安舊址於1987年4月被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佈爲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0月被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爲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成都戰役烈士陵園
成都戰役烈士陵園位於蒲江縣西來鎮銅鼓村,建於2008年4月,佔地面積22.77畝,投入建設資金1200萬元。陵園內綠化覆蓋率達80%,蒼松翠柏,環境莊重幽雅。“成都戰役紀念碑”爲成都戰役老師長、海軍後勤部原部長王曉老將軍題書,“成都戰役紀念館”爲成都戰役老兵、北京軍區原司令員李來柱上將題書。主題浮雕是由省軍區對口援建,烈士陵園內有烈士墓區、成都戰役紀念碑、成都戰役紀念館、主題浮雕等紀念設施,紀念廣場可容納約800人進行悼念活動。
成都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在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的配合下,在解放祖國大陸作戰中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此次戰役中,解放軍共有110名指戰員長眠蒲江,就地安葬在蒲江縣5個烈士陵園,其中縣烈士陵園44名、鶴山鎮烈士陵園12名、壽安鎮烈士陵園5名、西來鎮烈士陵園25名、復興鄉烈士陵園19名,另外,由其家屬遷移回原籍的烈士5名,因分散安葬在鄉鎮的烈士陵園,由於條件簡陋、交通不便等情況,已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各界緬懷革命烈士的需要,應左良、荊浩等成都戰役健在老兵以及社會各界的建議,爲褒揚先烈,教育後代,蒲江縣委、縣政府決定在當年全殲國民黨胡宗南匪軍主力李文兵團最後決戰的主戰場——蒲江西來古鎮修建成都戰役烈士陵園,集中安葬在成都戰役中犧牲在蒲江境內的革命烈士。
成都戰役紀念館佔地330平方米,分爲上下兩層。作爲四川省國防教育基地,這裡裡集中展示的文物、圖片、書籍等以不同的載體,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生動形象、客觀真實地記錄和再現了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征戰西南、決戰川西、解放成都的戰鬥歷程。
“解放戰爭是中國戰爭史上波瀾壯闊的篇章,而成都戰役是其中精彩的一節;四川的解放戰爭是一部威武雄壯的英雄史詩,而成都戰役是其中精彩的一篇。”一位成都戰役的參戰老兵於此題下這樣一句話。
目前,成都戰役烈士陵園已建成集瞻仰、憑弔、遊覽於一體的園林式烈士紀念建築重點保護單位,併成爲緬懷先烈、教育後人、激勵未來、弘揚革命優良傳統、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已被省政府和省國防教育委員會正式命名爲“四川省國防教育基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