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

得中原者得天下

解放軍總司令朱德曾說,“自古誰得中原,誰得天下”。

中原地跨鄂、豫、皖、蘇、陝五省,北至黃河,東起運河,南臨長江,西迄伏牛、漢水,地域遼闊,人口衆多,物產豐饒,自古以來爲兵家必爭之地。只要解放軍能在中原立足生根,就可東懾南京,西逼西安,南扼長江、武漢,直接威脅敵人的長江防線和江南統治區,迫使敵人的主力從山東、陝北戰場回援,從根本上改變戰局。

戰略新轉折

江北的隆隆炮聲,讓時在廬山的蔣介石日夜惶恐不安。

1947年11月,蔣介石親自宣佈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部”,由國防部長白崇禧兼任主任,直接掌管豫、鄂、湘、贛、皖5省軍政大權,要以“總力戰”與共產黨爭奪中原,並確保其長江大動脈,而首先要集中兵力“肅清”大別山解放軍。

白崇禧受命之後,即組織15個整編師和3個旅的兵力,並以駐漢口戰鬥機、轟炸機等及海軍艦艇部隊作支援,於11月27日對大別山展開全面圍攻。

面對愈益嚴酷的敵情,劉、鄧冷靜地分析了情況,決心採取分兵作戰的方針,即抽一部分主力留在大別山,利用大別山的複雜地形、在內線進行小的戰鬥和游擊戰爭,打擊和牽制敵人;在外線再開闢三個戰場,其中以一縱隊由大別山內線向北轉出,前進五百里,北渡淮河,在淮西展開。

根據這一戰略決策,鄧小平與劉伯承分開了。

鄧小平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李先念、參謀長李達組成前線指揮所,指揮大別山內線開展游擊戰爭。由劉伯承和張際春率野戰軍司令部後方指揮所、中原局和第一縱隊北渡淮河,向淮西一線展開,擴大根據地,擔負外線作戰任務。

大別山作戰分爲三個回合:第一個回合:迅速實施戰略展開;第二個回合:積極尋機殲敵,進一步完成戰略展開;第三個回合:把內線作戰和外線作戰相互配合起來,實施戰略再展開,粉碎敵人對大別山的瘋狂進攻。

以劉伯承率部進入臨泉爲標誌,第三個回合的生死較量在內外線全面展開。

爲何選擇臨泉?

千里躍進大別山時,劉鄧率領司令部直屬機關警衛團,經沈丘縣的蓮池第一次進入臨泉境內。1947年8月19日,劉鄧接見了沈(邱)項(城)臨(泉)縣委、縣政府的負責人。鄧小平對沈項臨縣長彭亞英說:“沙南(沙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兵多糧多,物產豐富,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大軍挺進大別山以後,這個地區顯得更加重要,要很快開闢,建立政權,使南北連成一片。”由此可見,臨泉戰略地位重要,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後,成爲連結豫皖蘇和大別山的紐帶,加之臨泉1947年10月已解放,羣衆基礎較好,劉伯承選擇這裡可說是經過了深思熟慮。

12月24日,劉伯承在韓老家召開了後方指揮所、中原局幹部及豫皖蘇軍區前指團以上幹部會議,針對離開大別山的目的及今後任務,作了《形勢與任務》的報告。他說:“現在暫時離開大別山,是爲了更便於堅持大別山殲滅敵人和土地革命。我們到了此地,可以少走彎路、便於工作,但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大別山,今後的任務是加強工作效率,以使前線取得勝利。”

12月28日,劉伯承與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商定,着手開闢位於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中原腹地、擁有400餘萬人口的淮西新解放區。隨後,劉伯承籌劃了一系列出擊敵人側背的作戰行動,僅十來天時間,便開闢了息縣、臨泉、項城、上蔡、正陽等10餘個縣的地區。

在外線,1縱、10縱、12縱分別在豫皖蘇桐柏、江漢展開,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新的根據地;陳(賡)謝(富治)兵團、華野西線兵團在鄭州、信陽間,開展大規模的平漢路破擊戰,先後攻克許昌、漯河、駐馬店等重要城鎮,解放了23個縣城,控制了平漢鐵路的鄭州至信陽段。在多個地區的再展開,特別是平漢線上大量殲敵,迫敵總計由大別山先後抽出13個旅,減輕了大別山的壓力,有力地配合了大別山內線的反“圍攻”鬥爭。

三個回合後,劉鄧大軍共殲敵19萬人,解放縣城100餘座,在4500萬人口的江淮河漢廣大地區建立了中原根據地。此後,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劉鄧以軍區部隊繼續堅持大別山根據地的鬥爭,及時將主力轉出大別山,同華東野戰軍和陳謝兵團會師,實行大規模的機動作戰,縱橫馳騁,掃蕩中原。

1948年初,中共中央軍委爲了使中原的野戰軍集中作戰,指示劉伯承、鄧小平率主力轉出大別山,統一指揮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陳士榘、唐亮兵團,打中等或大的殲滅戰,並配合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一部準備挺進江南。

1948年2月24日,正值元宵節。

當晚,鄧小平將率領“前指”到達韋寨,與“後指”會師。

此時,劉伯承早已等候在韋寨村外的野地裡。他穿着一身在大別山自制的,稻草灰染的灰棉衣,有的地方都磨白了。人也顯得老了。但他腰扎皮帶,頭戴軍帽,衣冠整潔,精神飽滿。

劉伯承身後是兩排長長的歡迎隊伍。劉伯承在踱步,眼睛始終盯着前方。75個日日夜夜雖不算漫長,但這畢竟是劉伯承和鄧小平最久的一次分別。

“鄧政委來了!”一個戰士喊起來。夜色中,馬蹄噠噠。

劉伯承看不清,向前走了幾步。只見鄧小平遠遠地跳下馬,朝劉伯承走來。

沒有言語,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良久,鄧小平望着劉伯承滿臉的皺紋和銀白的髮絲,語重心長地說:“司令員,你的白髮又多了。”劉伯承幽默地說:“沒啥子事,這回出山可要與蔣介石、白崇禧周旋一番了。”說完,劉伯承上上下下打量着鄧小平:“鄧政委,你瘦了。”

鄧小平微笑:“總而言之,我們都還活着,這就是蔣介石最頭疼的問題。”

劉伯承開懷大笑:“記得進大別山的時候,我就說過,我劉伯承還不想死,我還要睜着一隻眼睛,試看中原逐鹿,鹿死誰手?如今,離這一天不遠了。”

進大別山前,即1947年7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出征時的實力統計:

第1縱隊32,357人,

第2縱隊31,000人;

第3縱隊26,468人;

第6縱隊26,322人;

野戰軍直屬隊6,370人,

總計南下122,517人。

堅持大別山鬥爭到1947年11月29日,野戰軍司令部向軍委彙報實力統計:

第1縱隊23,000人;

第2縱隊19,000人;

第3縱隊24,000人;

第6縱隊22,000人;

野戰軍直屬隊3,000人;

共計91,000人。

此時比南下前減員31,517人。

主力轉出大別山後,未經補充時的實力:

第1縱隊15,363人;

第2縱隊11,627人;

第3縱隊15,384人;

第6縱隊14,280人;

除去野戰軍直屬隊不計,尚存56,654人。

由浩浩蕩蕩的12萬大軍變爲不足7萬人馬,爲了實現偉大的戰略轉折,劉鄧大軍付出了巨大的艱難、困苦和犧牲。

從出擊隴海到南渡黃河,從魯西南大戰到搶渡汝河、淮河,再到大別山戰略展開和反圍剿,劉鄧大軍的指戰員揮師挺進中原大地,把全國戰局從防禦帶入進攻。逐鹿中原的鬥爭又跨進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軍戰中原——洛陽之戰

1947年7月至1948年7月是全國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它在中共中央“大舉出兵,經略中原”戰略計劃的指導下,以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爲標誌而展開。

1948年3月,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親自決策下,以華東野戰軍第3、第8縱隊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第9縱隊爲主力,由華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統一指揮,乘隴海路潼關至洛陽段國民黨軍守備空虛之機,採取突然奔襲和強攻相結合的方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了洛陽戰役。經過七晝夜激戰,一舉攻克了被國民黨軍自詡爲“金城湯池”的古都洛陽,全殲守軍第206師及地方武裝兩萬餘人。

洛陽是中原戰略要地,地扼秦晉豫三省要衝,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國民黨政府曾於1932年定洛陽爲“行都”,在政治、軍事、交通等方面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同時,洛陽又是鄭州與西安之間的聯絡中心和補給重地。蔣介石對洛陽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他曾親自召見守備洛陽的206師師長邱行湘,指示他“洛陽的地形很好,易守難攻。洛陽的邙山、龍門、西工都非常重要,必須加強工事,嚴加防守,教育部隊。飛機場也很重要,必須確實控制”。

早在2月下旬,西北野戰軍發起宜州戰役,胡宗南爲確保西安,急調原據守潼關至洛陽段的裴昌會兵團全部增援西安。原在鄭州南下的孫元良兵團,也龜縮回鄭州,準備以兩個旅加強汜水、黑石關一線的防禦。原位於平漢線上遂平、駐馬店的胡璉兵團,正以一部襲擾我集結在沙河、淮河之間休整的劉鄧大軍。在魯西南地區監視在黃河以北休整的華東野戰軍的邱清泉兵團,有回師隴海路鄭州以東的徵候。

胡、邱兩兵團,是當時敵人在中原地區可用於機動作戰的主要兵團。這樣,在洛陽以東至鄭州,以西至潼關370餘公里的沿線上,只剩下據守在洛陽的國民黨青年軍206師,別無其他正規部隊。很明顯,此時敵人已陷入孤立,實爲攻打洛陽的良機。

爲了掩護劉鄧大軍和粟裕兵團的休整,配合西北野戰軍的行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中央軍委不失時機地決定,由陳賡、陳士榘、唐亮指揮華東野戰軍第3、第8縱隊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第9縱隊10餘萬兵力立即發動洛陽戰役。

邱行湘的第206師是蔣介石嫡系,206師全部是美械裝備,火力較強,技術水平較高,守城之敵除此之外,還有中央炮兵四個連和獨立汽車第5營,共約20000人。其士兵多是西北等省失業、失學青年,長期受法西斯訓練和教育,戰鬥力較強。

當時敵軍的部署是:師部率1團擔任城內西北運動場及洛陽中學、城西北關帝廟至城東北站段守備;2團除派出一個連駐守美國醫院,一個營駐守上清官爲外圍據點,其餘爲全師預備隊;3團擔任東北門至城東南潞澤會館段守備;四團除一部分守備城西門南北段外,其餘爲師部控制的守備隊;6團擔任城西周公廟、火柴公司和西工發電廠等處守備;師工兵營駐守東、西車站;整編39師炮營、8團三3連、14團之一部爲第一炮隊,位於西北運動場及菜市場,擔任支援第一線部隊及城周圍之戰鬥;師屬炮兵營爲第二炮隊,分散配置於各城角,配合步兵作戰,營部位於文峰塔附近。炮兵總觀察所設於文峰塔上,敵人計劃除特種兵外,其他守備部隊均留出三分之一兵力作爲預備隊。

同時,洛陽城內外的防禦工事也是十分堅固的。其構築和組成有幾個特點:第一,陣地選擇高地要衝,利用自然地形或孤立建築物爲依託,構成核心陣地。但又各自成爲獨立支撐點,互相策應,並能獨立堅守,從而構成外圍據點、城垣主陣地、核心陣地三道防線;第二,有層疊的地堡。每一陣地都以梅花形的諸多碉堡構成,碉堡之間且互相連接,單人工事與班、排、連工事互相連通。在兩丈多高的城牆上,有很多城堡,上設有兩三層射孔,從而構成城牆上下、房子內外、溝壕上下公開的、隱蔽的、真的假的互相結合;第三,城垣前沿築有複雜多層次的輔助防禦工事,如外壕、拒馬、鐵絲網、交通壕、地霄羣等。外壕一般深五米,寬五至十米。東門外東西不足兩米的距離內,即設有五道鐵絲網、四道拒馬、三層潛伏地壕、兩道外壕。在各工事間隙中密佈地雷羣,僅周公廟陣地就有地雷1500多個。每個陣地都貯備數日食品、飲料和大量彈藥,還有炊事所、水井、寢室、廁所等。大的核心陣地還備有地下電線、地下掩蔽部,其最大的可容一二百人。這就是敵人號稱“銅牆鐵壁”的工事。《洛陽日報》當時曾吹虛洛陽是雙層袋形陣地,“易進難出”,“共軍如攻此城,無疑自投羅網”。

3月5日,陳賡等指揮部隊從襄城、伊陽、禹縣地區向洛陽開進,3月7日敵發現陳賡部隊有進攻洛陽的動向時,便令孫元良、胡璉兵團待命增援洛陽,但其距離較遠。而陳賡率隊經過新式整軍運動後,戰士覺悟空前提高,戰鬥情緒極旺。於是,迅速展開部署:華東野戰軍3縱擔任對城東、城北面的包圍,並由東、北門攻城;陳賡兵團3縱擔任對城西、城南面的包圍,並由西、南門攻城;華東野戰軍8縱搶佔黑石關,負責阻止由鄭州西援的敵軍;陳賡9縱隊襲擊並控制新安、澠池等地,阻擊可能東援的裴昌會兵團,並於戰役發起後,以主力靠近洛陽,爲戰役總預備隊。

3月8日,陳賡兵團、陳唐兵團開始向洛陽外圍之敵發起攻擊。8縱、9縱迅速切斷了隴海鐵路,攻下洛陽周圍十數座城鎮,掃清了洛陽外圍百里以內之敵,完成了對洛陽的全面包圍,然後將主力部署在洛陽東西兩線,準備阻援。

次日黃昏,負責攻城的3縱、4縱分別強渡伊、洛兩河,從東北和西南兩面進攻洛陽外圍陣地。到11日下午,奪取了除西工發電廠、九龍臺和潞澤會館外的其餘全部外圍陣地。

11日晚7時整,洛陽攻堅戰開始。

攻東門的是3縱第8師。洛陽東門是敵人整個城防的重點,工事堅固複雜。從瀍河東橋頭到甕城門150米距離內,設有五道鐵絲網,四道鹿寨,三層伏碉,過了瀍河接着是一道城壕,其對面又有背靠甕城的兩座大梅花堡,甕城門洞內塞有裝滿沙土的汽油桶,厚、高各5米。甕城的後面,纔是洛陽東門和高聳的城門樓。

爲了突破東門,3縱隊孫繼先司令員和丁秋生政委親臨東關陣地查看地形,瞭解敵情,並親自給8師指導員作戰鬥動員。根據敵人設防情況,縱隊決定:採取以營爲單位的突擊梯隊,實施強攻,連續攻擊。突擊營由23團一營(張明任營長)擔任。總攻開始後,僅僅30分鐘,城壕外的12道障礙均被我炮火擊毀。厚厚的甕城門,也被爆開,我後續部隊即從這裡源源不斷地涌進城裡,向敵縱深實施。

攻打西門的是4縱10旅。在西門外,敵人築有一道又寬又厚的城牆,且牆外挖有一條10米寬的護城河,只有一座土木橋,敵人在橋頭兩側佈滿了鐵絲網、拒馬等障礙物。當兩次爆破均未成功時,我軍於12日決定強攻西門。12日13時,10旅將全部炮火集中,向西門守敵實施猛烈炮擊,遂將城牆上主要碉堡和橋頭兩側障礙物摧毀,接着步兵破開橋上的鐵絲網和拒馬,打開了一條通路,工兵立即發起衝擊。在火力掩護下,衝過橋樑,向城牆缺口撲去,很快殲滅甕城守敵。後繼部隊相繼突入城內,沿西大街向核心陣地發動進攻。

攻打南門的是4縱11旅32團和13旅37團。南門守敵頑固抵抗,再加南門靠近洛河,無法展開兵力,致使攻擊受挫。12日6時張明營從東門入城,直插南門,內外夾擊,最終突破南門,並殲滅大部守敵,剩餘殘敵狼狽地向西南角逃跑。突擊一營跟蹤追擊,其他部隊向北發展。逃向西南角之敵很快被殲,西南角敵陣地即被佔領。

到12日15時,攻城部隊已突破洛陽所有城門,各路大軍會師城內,對敵進行分割包圍。城內四處潰退下來的敵軍,被壓縮到了西北隅的核心陣地裡,其餘城區全部被我軍控制。

當夜,各路大軍向核心陣地外圍發起攻擊。13日夜,再次發起攻擊,經過4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殲敵2000餘人。邱行湘帶着殘敵,逃進西北角陣地旁邊一所高大建築物內,這是敵人最後退守的據點——洛陽中學。這裡是一個長寬不到100米的地方,敵人在此構築了堅固的工事,包括地面的和地下室,而且,這裡還集中了敵206師的主力,共計5000餘人。邱行湘幻想着憑藉這些做垂死掙扎,等待援軍的到來。

這時,蔣軍分別由登封、偃師趕來的兩路援軍,均遭到我阻援部隊的頑強阻擊。而城內雙方又進行多次交手。由於敵人在壕溝底密佈着槍眼,左右側火力猛烈,使野戰軍兩次攻擊都未奏效。

次日16時半,各路大軍集中炮火向敵核心陣地實施轟擊。幾十門大炮、一百多門小口徑曲射炮在四十分鐘內朝敵百米見方的陣地上發射1萬多發炮彈,敵人被炸得死的死,傷的傷。隨後,大軍向敵陣地發起攻擊,很快肅清殘敵,邱行湘及其部下全部成了俘虜。在我軍攻城戰鬥強大聲勢震撼和威逼下,13日敵潞澤會館一個連投降,14日西工發電廠敵一個營和九龍臺的一個連均向解放大軍繳械。

至此,解放洛陽戰役勝利結束。

洛陽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挺進中原後,對國民黨堅固設防中的中等城市旗開得勝的一次漂亮的攻堅戰,共殲滅敵青年軍206師及地方武裝2萬餘人,生俘中將師長邱行湘、少將副參謀長符紹基、副師長趙雲飛等15000餘人,斃傷敵49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及其他物資。攻克洛陽,切斷了中原國軍與西北軍隊的聯繫,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豫陝鄂根據地。

組建中原野戰軍

爲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擴大作戰規模,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於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原軍區,並將晉冀魯豫野戰軍團改稱中原野戰軍。中原軍區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毅任第一副司令員(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李先念任副司令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中原軍區轄鄂豫軍區(有5個軍分區),王樹聲任司令員,段君毅任政治委員;皖西軍區(有3個軍分區),曾紹山任司令員,彭濤兼政治委員;豫皖蘇軍區(有8個軍分區、1個獨立旅),張國華任司令員,吳芝圃任政治委員;豫西軍區(由第38軍軍直與第4縱隊後方司令部合併組成,有6個軍分區),李成芳代司令員,張璽兼政治委員;桐柏軍區(有3個軍分區及第28旅),王宏坤任司令員,劉志堅任政治委員;江漢軍區(有3個軍分區、1個獨立旅),張才千任司令員,劉建勳任政治委員;陝南軍區(有兩個軍分區及第12旅、第17師),劉金軒任司令員,汪鋒任政治委員。

中原野戰軍共有7個縱隊:第1縱隊(轄第1、第2、第20旅),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第2縱隊(轄第4、第6旅),陳再道任司令員,王維綱任政治委員;第3縱隊(轄第7、第8、第9旅),陳錫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治委員;第4縱隊(轄第10、第11、第13、第22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第6縱隊(轄第16、第17、第18旅),王近山任司令員,杜義德任政治委員;第9縱隊(轄第26、第27旅),秦基偉任司令員,黃鎮任政治委員;第11縱隊(轄第31、第32、第33旅),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芝任政治委員。

中原野戰軍組成前後,與華東野戰軍主力協同作戰,先後進行了洛陽、宛西、宛東、豫東、襄樊等戰役,削弱了中原敵人的有生力量,爲解放大軍爾後進一步開展中原和華東戰局,求殲敵軍主力於長江以北創造了條件。

“一個小的模範戰役”——襄樊戰役

1948年初,中原大戰在即,蔣介石任命康澤爲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駐守襄樊。襄樊,“北通汝路,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關越”,險要的戰略地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6月下旬,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令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統一指揮第6縱隊和桐柏、陝南兩軍區部隊共14個團的兵力發起襄樊戰役。

在中原戰場上,6縱隊是劉、鄧落下的一顆重要棋子。

7月2日凌晨,天空中飄着毛毛細雨,6縱三個旅藉着夜色掩護,從唐河悄悄開拔,晝夜急行80餘公里,奇襲老河口。

這一天,是駐守襄樊的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康澤44歲的生日。晚23時,生日舞會在司令部進行得正酣,情報處長董益三急匆匆走到康澤身邊,耳語幾句,共軍五六萬人正猛烈攻打老河口,老河口告急!康澤臉色大變,生日舞會草草收場。總部設在武漢的“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接到康澤電報,大驚:“胡扯!共軍都在豫東打亂仗呢,哪來這麼多共軍?”

康澤聽從了副司令郭勳祺的建議:防守襄陽,把駐守老河口的163旅撤回來。

而此時,集結於草店的解放軍陝南12旅隱蔽東進,將撤退的163旅堵截在谷城。前遇堵截,後有追兵,163旅潰不成軍,大部被殲。老河口和谷城宣告解放。至此,襄樊

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

接下來,就要攻襄陽。襄陽三面環水,西臨羣山。兵家歷來認爲“欲攻襄陽,須先取山,山存則城存,山失則城亡”。欲取襄陽,須先劈開扼守襄陽西大門的真武山、琵琶山和西門外的鐵佛寺三道關卡。

6縱17旅旅長李德生主動請戰,領受“刀劈三關”的攻堅任務,王近山同時令陝南12旅繼續佯攻山頭,牽制並迷惑敵人。

7月9日、10日,17旅相繼攻佔琵琶山、真武山後,卻沒了動靜。“李德生,你搞什麼鬼?”王近山急了,抱着作戰電話吼道。

“王司令,你給我三天時間,我一定給你拿下鐵佛寺。”李德生在電話中不急不躁地說。

當時,敵人火力密集,還布了地雷陣,根本寸步難行。於是,李德生就想了個法子:將交通壕向敵人窩邊挖。太陽一落山,就往敵人縱深裡挖;太陽一露頭,就往溝底深入挖。戰士們站在交通壕裡直着身走不露帽,擡着擔架剛好過。

按照這個方法果然奏效。當交通壕挖到距敵人只有50米遠時,連鐵佛寺圍牆上的槍眼都可以數清。這樣的好處就是,與敵人對戰,對方開炮會因射程太遠打過了,可扔手榴彈也扔不了這麼遠,躲在戰壕裡,敵人的機槍也打不着。所以,這個妙招着實讓敵人乾着急。

戰鬥之前,李德生還專門派出力量排雷。趁着夜色,掃雷組的戰士就手持長竹竿,躍出戰壕,把地雷一個個破壞掉。

13日夜,李德生率部從地面、地下雙路進攻,一舉拿下鐵佛寺。

“三關”失守,康澤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日數電向蔣介石求援,豫東戰場的節節慘敗讓蔣介石已無力顧及襄陽。

城牆一破,6縱三個旅、桐柏軍區3分區及陝南軍區12旅依次架梯入城,並按事先的作戰計劃,分別負責肅清城東南與城西南之守敵後,向康澤司令部所在的楊家祠靠攏,形成合圍之勢。入城部隊在城內分割穿插,與頑抗之敵展開激烈巷戰,將城內守敵衝得七零八落。

午夜時分,城東南和西南相繼升起紅色信號彈,這兩片區域已被解放軍全部控制,康澤只剩下司令部巴掌大的一塊地方。“舉起手來,繳槍不殺”的喊聲不絕於耳,負隅頑抗的敵軍士兵軍心動搖,紛紛棄械投降。董益三、郭勳祺等人則被涌入楊家祠的解放軍活捉,唯獨不見康澤的身影。

康澤是國民黨中央委員、大特務,從他這裡能夠得到很有價值的情報。於是,王近山下令:“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康澤挖出來。”

6縱18旅在康澤司令部各隱蔽處、坑道內來回找了一遍又一遍,終於在一條地道的死屍堆中揪出了康澤。被俘的康澤的隨從傅起戎做嚮導再去搜索。在康澤司令部門口下面的一條地道里,他們發現一個洞口,洞口塞着一具死屍,他們把屍體拖開,洞內有五具屍體。翻到一具滿身塗滿血污的“屍體”時,傅起戎急忙轉身就往外跑,氣喘喘地指着“屍體”說,他就是康澤!

康澤的脖子擦破了皮,傷得並不重,他被押到6縱司令部後,見到王近山的第一句話就問:“貴部有醫生沒有?我的脖子該不會殘廢吧?”

康澤被俘,至此,襄樊戰役宣告勝利。

襄樊戰役前後共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7月2日開始,中原野戰軍以突然奔襲、東西對進的戰法,頂風冒雨一晝夜行軍80多公里,至3日攻佔老河口、谷城,殲敵第163旅大部;第二階段,圍攻襄樊。7月6日,包圍樊城,攻佔南漳縣城。7日始攻襄陽。15日以絕對優勢兵力發起總攻。此役,解放軍傷亡3719人,共俘虜或斃傷敵人2.1萬人,活捉國民黨第十五“綏靖區”司令、著名特務頭子康澤。襄樊戰役大捷,被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譽爲“我軍的一個小的模範戰役”。

襄樊戰役後,中原逐鹿,勝負已見分曉。

奏響勝利的序曲——鄭州戰役

解放戰爭打到1948年5至7月,中原地帶的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都相繼完成了宛東、宛西、襄樊、洛陽、開封、豫東、確山等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殲滅了大量敵人。然而,隨着濟南戰役的打響,鄭州逐漸成爲一座孤城。

解放鄭州,成爲了解放大軍的下一個目標。

8月底,中原局、中原軍區召開著名的寶丰會議,陳毅傳達了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重要指示,並決定準備奪取鄭州。

蔣介石對鄭州十分重視,1946年7月,設立鄭州綏靖公署;1947年6月,鄭州綏署改爲國防部陸軍總部鄭州前進指揮所。鄭州守敵原爲第16兵團,1948年9月,當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的時候,孫元良奉蔣介石命令,於9月下旬率兵團東調徐州,增援濟南。而鄭州城內守備比較空虛。

截至10月上旬,鄭州之敵計有第106師,第268師全部(該師轄三個團,原系暫編第26旅,後改屬第99軍,編爲師),第39師一個團及汜水、滎陽、新鄭、鄭縣保安團,分駐鄭州至黃河鐵橋間,鄭州城內守備比較空虛。

關於鄭州戰役的具體部署,確定由陳賡和陳錫聯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第1、第3、第4、第9縱隊及豫西軍區、豫皖蘇軍區武裝,在華北野戰軍第14縱隊的配合下,於10月下旬發起作戰,並責成陳賡和陳錫聯制訂詳細作戰方案。

10月13日,1、3、4、9縱隊的司令員楊勇、陳錫聯、陳賡、秦基偉在禹縣制訂了鄭州戰役作戰計劃,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看了十分滿意。鄧小平在指示中指出:我軍奪取鄭州,李振清勢必乘機北逃新鄉,只有這一條路,爲此,務必派出一個強有力的部隊,切斷敵北逃通道,全殲守敵不放走一個敵人,才能確保黃河大鐵橋不被敵人破壞,務必確保毛主席指示的落實。

鄭州,是黃帝軒轅的故里,商代早期的都城,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近代以來,鄭州成爲中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所以,它的得失,常常決定中原戰局的成敗。更重要的是,黃河大鐵橋始建於清政府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當時,清政府從國庫中撥出420萬兩白銀由比利時的商人承包建成,從而貫通了平漢鐵路。當時黃河大鐵橋爲亞洲第一大鐵橋。

18日,劉、陳、鄧下達鄭州作戰的基本命令。具體部署是:以第1、第3縱隊爲東兵團,在鄭州城南至東北方向實施突擊;以第4、第9縱隊爲西兵團,由鄭州西南至正北方向實施突擊;以豫皖蘇軍區第1、第5軍分區的3個基幹團兵力,位於開封以東、以西地區,破壞隴海鐵路,牽制和阻擊可能由開封西援之劉汝明部,並截擊鄭州可能東逃之敵;以豫西軍區第四軍分區基幹團和9縱第77團組成北支隊,直插平漢路黃河以南,阻擊新鄉南援之敵,並防鄭州之敵北逃;華北野戰軍第14縱隊則在黃河北岸新鄉至黃河鐵橋之間發起攻勢,協同作戰。

遂以第一、第三縱隊爲東兵團,由鄭州城以南至東北方向突擊,以第四、第九縱隊爲西兵團,由鄭州城西南至正北方向突擊,以豫皖蘇軍區第1、第5兩軍分區三個基幹團隊位於開封以西以東地區,破壞隴海鐵路,阻擊開封之敵西援並截擊可能由鄭州而來的逃敵。

10月19日夜,鄧小平和陳毅乘吉普車開赴鄭州前線,劉伯承、李達等則留在寶丰,指揮第二、第六縱隊及桐柏、江漢、陝南軍區部隊,將黃維、張淦兩兵團引向桐柏山和大洪山地區,防其北援。

10月21日晚,中原野戰軍各路攻城部隊逐步完成了對鄭州的四面包圍。第四縱隊進至城南外圍,北支隊進至鄭州以北之雙河橋、甦家屯、薛崗一線,第一縱隊進至城北側,第三縱隊進至城東南。22日,第九縱隊進至城西北和西北的須水鎮、蘭寨、大李寨地區,豫皖蘇第五軍分區部隊攻佔了鄭州至開封間的中牟縣城。

在10月22日7時之前,九縱隊主力進至鄭州城西北及以西須水鎮、蘭寨、大李寨地區。“北支隊”已佔領雙橋,月葛、東司馬、薛崗、甦家屯一線陣地,並控制了南陽寨車站。第22旅22日2時進抵蘭寨、石佛、南流、布袋莊、許莊(均鄭州西北十五公里)地區。其先頭控制了五龍口及三官廟以北諸要點。第27旅(欠第79團)於22日7時進抵大李寨、西南崗、曹莊、府君廟地區。

此時,1、3、4各縱隊亦相繼逼近鄭州城郊。第1縱隊於22日5時,攻佔祭伯城(鄭州東北三公里);豫皖蘇第五軍分區部隊佔領中牟城(鄭州、開封間)。鄭州守敵發覺解放大軍後,不敢固守,遂於22日6時,沿公路向西北方向潰退。

22日拂曉,北逃之敵先頭部隊在薛崗遇到“北支隊”堅決阻擊(隨後有專題報道),從古滎鎮、邙山來援之敵向向雙河橋、杜崗陣地攻,亦被打退。第268師、106師主力沿鐵路、公路兩側向薛崗、固城解放軍陣地發起猛烈攻擊,其主力蝟集於老鴉陳寨內。

戰鬥打得異常激烈。下午3時,第9縱隊主力發起部攻,全殲老鴉陳地區逃敵。這時,被北支隊阻擊在村莊一帶的敵人,發現主力被殲,即回頭逃至邙山頭,憑險頑抗。

第九縱隊乘勝追擊,將敵人合圍於邙山頭,戰至23日晚,全殲邙山及黃河鐵橋守敵。此時,華北野戰軍第14縱隊也殲滅了黃河北岸橋頭守敵。至此,鄭州戰役大獲全勝,總計殲敵11000餘人。

鄭州戰役是解放戰爭中的一個小戰役。但是,這個戰役的成敗直接關係着淮海戰役,它的勝利,爲接下來的淮海戰役奏響了序曲。

淮海戰役中的中原野戰軍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爲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歷時66天。

隨着華東野戰軍一舉攻克山東重鎮濟南的消息傳來,蔣介石在損失10萬重兵的窘境下,急忙在南京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

相對於中共會議的熱烈氣氛,蔣介石官邸召開的這次會議明顯冷清了許多。在蔣介石的淫威下,他的“一言堂”作風導致將領們唯唯諾諾,根本不敢發表什麼意見,這樣的後果想必也讓蔣委員長哭笑不得。

最後,仍然是“英明”的蔣委員長拍板制定了國民黨的應對計劃:首先,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統一指揮孫元良的16兵團、黃維第12兵團、張淦第3兵團。分別由鄭州、遂平、唐河三個方向向豫西解放區發起進攻,依仗精良的美械裝備尋求與中原野戰軍決戰;其次,杜聿明指揮第2兵團向魯西南發起佯攻,黃百韜第7兵團向蘇北解放區發起攻擊,李彌的第13兵團沿津浦路推進。

國民黨軍隊的大規模調動引起了中共的警覺,1948年9月24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和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司令員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分別向中共中央發來了電報。現在,這兩份電報就擺在毛澤東的桌上,從屋裡繚繞的煙氣來看,想來這兩份電報的內容已經讓毛澤東思考了很久。

巧合的是,這兩封電報雖然出自不同之手,卻都提到了一個相同的戰役構想,那就是“淮海戰役”。

粟裕在電報中向中央軍委提出建議:爲了在中原戰場上打開突破口,逼使國民黨軍退守津浦線,以便於華東野戰軍進入隴海線以南作戰。這樣一來,華野既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便利,又能爭取到華中地區人力和物力的支持。這樣,就需要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淮海戰役。

劉伯承和陳毅的電文內容和粟裕大同小異。毛澤東自然相信這些久經沙場的優秀將領的敏銳眼光,但是他作爲一個決策者,就要着眼全局,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

解放戰爭進行到現在,解放軍在兵力上已經佔據上風。而毛澤東也是歷來主張集中優勢兵力對敵的。但是,國民黨在淮海地區集結的總兵力達到80萬,而解放軍只有60萬,60萬對80萬,即使解放軍在指揮和士氣上佔有一定優勢,但武器裝備的差距同樣是不容忽略的問題。

毛澤東沉思良久,決定相信前線將領的能力,“要敢於吃夾生飯”。9月25日,毛澤東向華東野戰軍發出覆電,明確表示:“我們認爲舉行淮海戰役,甚爲必要。”

10月31日,粟裕向中央軍委建議,鑑於“此戰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翌日,中央回電,同意組成以陳毅、鄧小平爲首的前敵委員會,統一指揮中原、華東兩支野戰軍部隊。至此,國共雙方在淮海地區陳列重兵,戰爭一觸即發。

人民解放軍參戰序列:(兩大野戰軍,23個縱隊,共60萬人)

總前委:鄧小平(總前委書記)、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代司令員粟裕)

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

蘇北兵團司令員韋國清、政委陳丕顯

第1縱隊 司令員 葉 飛

第2縱隊 司令員 媵海清

第3縱隊 司令員 孫繼先

第4縱隊 司令員 陶 勇

第6縱隊 司令員 王必成

第7縱隊 司令員 成 鈞

第8縱隊 司令員 張仁初

第9縱隊 司令員 聶鳳智

第10縱隊 司令員 宋時輪

第11縱隊 司令員 胡炳雲

第12縱隊 司令員 謝振華

第13縱隊 司令員 周志堅

兩廣縱隊 司令員 曾 生

渤海縱隊 司令員 袁也烈

魯中南縱隊 司令員 傅秋濤

特種兵縱隊 司令員 陳銳霆

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

第1縱隊 司令員 楊 勇

第2縱隊 司令員 陳再道

第3縱隊 司令員 陳錫聯

第4縱隊 司令員 陳 賡

第6縱隊 司令員 王近山

第9縱隊 司令員 秦基偉

第11縱隊 司令員 王秉璋

國民黨在淮海戰場上共投入5個兵團,共80萬人。

總司令:劉 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韓德勤、李延年等

第2兵團:司令邱清泉,下轄16個師,1個獨立旅,1個騎兵旅

第6兵團:司令李延年,下轄10個師

第7兵團:司令黃百韜,下轄12個師

第8兵團:司令劉汝明,下轄6個師

第12兵團:司令黃 維,下轄12個師

第13兵團:司令李 彌,下轄10個師

第16兵團:司令孫元良,下轄4個師

第3綏靖區:司令馮治安,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下轄8個師

宿縣之戰

在淮海戰役中,中原野戰軍的獨立任務是斬斷徐蚌線,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1948年11月3日,劉伯承自河南寶豐縣向陳毅、鄧小平並中共中央發報,提出攻打宿縣、切斷徐蚌路的建議,電文如下:

蔣匪重兵守徐州,其補給線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斷,故令孫元良兵團到宿縣,邱清泉、劉汝明兩股亦有如陳鄧所料之趨勢。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變化,陳鄧主力似應求首先截斷徐蚌間鐵路,造成隔斷孫兵團,會攻徐州之形勢,亦即從我軍會戰重點之西南面斬斷敵人中樞方法,收效極大。蓋如此,則不僅孫兵團可能北援,便於我在運動中給予殲滅,即邱兵團亦可能被迫南顧,減輕其東援對我之壓力,對整個戰役幫助極大。請陳鄧切實考慮,機斷行事。

攻克宿縣,切斷徐蚌線,這是對國民黨的斬腰之戰。這一招,充分說明了劉伯承高超的指揮藝術和洞察全局的遠見卓識。對於星羅棋佈的淮海戰局,劉伯承一下子就抓住了整個鏈條的受力點——攻克宿縣。宿縣在淮海戰局中的地位,恰如錦州之於遼瀋戰役,拿下錦州,就能在戰略大局上佔據上風。

中共軍委也很快同意了劉伯承的設想,毛澤東發電至前線:“徐州之敵有總退卻模樣,你們要按照敵人退卻的估計,迅速部署截斷敵退路,以利圍殲是正確的。你們應集全力攻取宿縣,殲滅孫元良,控制徐蚌段,斷敵後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

11月11日晚,中原野戰軍司令部在臨渙集文昌宮召開縱隊司令會議。鄧小平親自將攻克宿縣的意義向各縱隊司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濃重的川味口音迴盪在臨時的會議室內:“我們佔領了宿縣城,控制了徐蚌兩側廣大地區,就有了戰場,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黃維兵團。”

鄧小平看了一眼各縱隊司令,再次強調說:“淮海戰役關係到中國革命的進程,必須全力以赴,不惜任何代價,堅決大膽地去奪取戰役的勝利,有困難嗎?”

縱隊司令員們異口同聲:“沒有。”

陳毅司令員沒有再說什麼,站起身來與縱隊司令一一握手,看着他們矯健地躍上馬背,疾馳而去。陳毅的心中突然涌起了萬丈豪情,脫口朗誦出了明世宗嘉靖帝《送毛伯溫》的名篇,渾厚的聲音在夜空中久久迴盪:“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宿縣又稱“南徐州”,位於徐州和蚌埠之間,掌握着南北交通的要道,是一處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要地。內戰開始後,宿縣就成了徐州的後方基地。蔣介石在這裡囤積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服裝等軍需物資。正因爲如此,蔣介石下令將宿縣打造得異常堅固。其城牆又高又厚,工事堅固繁密,護城河又深又寬,實在是一塊易守難攻的“硬骨頭”。

國民黨在這個不大的縣城裡,部署包括裝甲部隊在內的1.3萬餘人。最高指揮官是國民黨津浦鐵路交警護路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兼宿縣城防最高指揮官——張績武。

這次主攻宿縣的任務由中野陳錫聯的3縱擔任。第3縱隊是參與挺進大別山的老部隊。雖然在常年的戰爭中減員嚴重,但部隊的士氣很高。陳錫聯在與各旅指揮員仔細觀察宿縣防禦後,確定了作戰方針:由8旅從東、北兩個方向對宿縣進行包圍,佔據宿縣火車站,掃清外圍據點,而後伺機支援其他方面;主攻方向定在東門,由7旅擔任;9旅從西、南方向合圍宿縣,繼而由西門攻城;其餘部隊作爲預備隊待命。

戰役發起前,中原野戰軍司令部傳來好消息,將1縱和9縱的兩個炮兵營劃歸3縱使用,配合攻城。陳毅親自打來電話叮囑道:“部隊行動越快越好,這一仗關係重大,只准打贏,不準失敗!”

在清除宿縣外圍敵軍後,11月15日下午,中野3縱7旅在東門發起了總攻。由於有炮兵營的支援,宿縣守軍被壓制得擡不起頭。解放軍數十門重炮半小時的轟炸已經將守軍打得幾近崩潰。趁守軍尚未組織起有效抵抗,7旅戰士在東門城牆上炸開了一個近3米寬的缺口。可缺口距離地面太高,衝到城牆下的戰士們始終無法爬上缺口。這時,7旅的一名排長楊永保急中生智將身體伏在缺口下,讓戰士們一個個踩着自己的身體爬上缺口。7旅後續部隊隨即蜂擁而至,迅速打破敵軍防守,攻入城內。

7旅在東門開始攻城的時候,更爲慘烈的西門爭奪戰也拉開了序幕。當時西門外的石橋被國民黨守軍炸燬,擔任主攻的9旅要想衝到西門下發起進攻,必須在護城河上臨時架設浮橋才行。

架橋任務落到了25團的7連身上,連指揮員馬上組成7個架橋班輪流跳下護城河架橋。可就在這時,國民黨守軍在西門兩側設置的暗堡突然開火,強大的火力瞬間封鎖了河面。負責架橋的戰士一組一組地倒在了冰冷的河水中。戰士們連續衝擊了6次,都沒能架起浮橋。

關鍵時刻,旅部調來了火箭炮,終於打開了僵持的局面。兩側的暗堡被炸燬了。7連的戰士再一次跳下河架起了浮橋。擔任前鋒的8連戰士含着眼淚,踩着戰友的身體飛奔過河,躍上城牆與守軍展開肉搏戰。不甘失敗的國民黨守軍又組織起部隊反撲,8連戰士則寸步不退,堅守缺口。在連續打退敵人兩次反攻後,9旅完全控制住了西門。戰爭進行的異常慘烈,此時,8連120名戰士只剩下14人,而7連120名戰士僅剩下3人。

不久,攻進城內的部隊開始了巷戰。中野3縱各部逐步推進,已經將剩餘的敵人以及宿縣最高指揮官、國民黨中將張績武圍困在福音堂內。福音堂是一座三層的基督教堂,張績武將指揮部設在這裡。

本着減少傷亡的想法,3縱司令員陳錫聯向負隅頑抗的張績武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其命令屬下放棄抵抗。張績武不從,3縱的攻擊再次展開。戰士們利用繳獲的裝甲車,向教堂射擊。眼看頂不住解放軍的猛烈攻勢,曾誇下海口要與宿縣共存亡的張績武帶着僅剩的兩個中隊兵力倉皇出逃。可是衝出福音堂不遠,張績武即被解放軍戰士發現,隨即被俘。

11月16日,中野部隊全殲宿縣守敵

1萬餘人,俘獲津浦路中將副司令兼宿縣最高指揮官張績武,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

在3縱攻擊宿縣之時,中野其餘部隊趁機攻佔了宿縣以北的夾溝,消滅了孫元良兵團的一個軍部及一個整編師。與此同時,豫皖蘇獨立旅及地方武裝向蚌埠一帶進逼,控制了曹村至固鎮之間大片地區。

這次的3路出擊,大大震撼了殘餘的國民黨軍隊,使徐州以南、蚌埠以北的津浦鐵路完全由解放軍控制,切斷了敵人的聯繫,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雙堆集之戰

在黃百韜兵團被包圍在碾莊圩時,除了邱清泉、李彌兵團被蔣介石派來增援外,還有一支國民黨軍精銳部隊被華東野戰軍阻擊在了碾莊圩之外,這就是國民黨軍第12兵團,司令長官是黃維。

黃維,江西貴溪人,早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期,曾赴德國深造。黃維一路追隨蔣介石,反共態度十分堅決。蔣介石也視其爲心腹,將五大王牌之一的第18軍(即整編11師)交給黃維指揮。1948年9月,蔣介石命令黃維擔任新組成的第12兵團司令官,下轄4個軍和1個快速縱隊共12萬人。

淮海戰役初期,黃維兵團奉命駐守豫南。不久,邱清泉及李彌兵團奉命趕往徐東救援黃百韜兵團,大本營徐州空虛。權衡之下,蔣介石下令黃維急速向徐州靠近,北上增援。

黃維立即率部從河南確山出發,日夜兼程向東進軍。爲了牽制黃維的行軍速度,給予主力部隊足夠的時間部署包圍圈,中原野戰軍6縱、9縱、4縱分別在黃維進軍沿線佈置阻擊。

黃維這一路走得很辛苦,除了華野和中野的阻擊部隊外,還有無數的地方武裝不斷進行騷擾侵襲,破壞橋樑鐵路,使其機械化部隊無法快速通過。一路損兵折將之後,直至11月22日,黃百韜兵團全部被殲滅時,向宿縣前進的黃維兵團被中原野戰軍阻擊在了澮河南岸的南坪集地區,距離徐州尚有100公里。

11月24日,黃維兵團一頭扎進了早已布好的“口袋”。黃維發覺形勢不妙,立即命令各部向南收縮,準備沿澮河南岸向雙堆集、固鎮方向前進,先同李延年兵團會合,然後沿津浦路北進。

但爲時已晚,當日黃昏,中原野戰軍全線出擊。第1、第2、第3、第6縱隊分別從孫町集、五溝集、白沙集、曹市集,由西向東突擊;第11縱隊從靳縣集由東向西突擊,第4、第9縱隊從伍家湖、邵瓦房由北向南突擊。至25日晨,將黃維兵團包圍在宿縣西南以雙堆集爲中心、縱橫約7.5公里的地區內。

11月24日下午15時,毛澤東發電文至劉伯承、鄧小平、陳毅,並轉發粟裕等人,原文如下:

二十三日二十二時電悉。

(一)完全同意先打黃維。

(二)望粟陳張尊劉陳鄧部署,派必要兵力參加打黃維。

(三)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陷入包圍的黃維驚恐萬狀,他彷彿看到了自己走上了黃百韜的覆轍。身爲國民黨高級將領,黃維深深知道國軍系統內的鉤心鬥角,沒有人會冒險救自己脫困,想活命,只有靠自己。

11月26日,國民黨軍第85軍110師師長廖運周剛剛到達雙堆集附近,黃維就派人把他找到兵團部。

黃維對廖運周說:“剛纔空軍偵察報告說,午後十五時,共軍對我兵團的包圍圈已經形成,他們正在構築工事。你對此有什麼主張?”

廖運周說:“司令官有何決策儘管下命令,我師保證完成任務。”

黃維說:“我想乘敵立足未穩,打他個措手不及。因此,決定每個軍挑一個師,四個主力師齊頭並進,迅猛突圍。”廖運周說:“司令官的決策英明。我師請求打頭陣,願當開路先鋒!我們既然能攻佔共軍堡壘式工事和河川陣地,現在突破共軍臨時構築的掩體當然不在話下。我請求立即回去準備行動!”

從國民黨軍隊內部派系和淵源上講,廖運周所在的第85軍不在黃維的勢力範圍內。第12兵團組建的時候,與黃維私交甚好的國民黨軍第九綏靖區司令官李良榮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出任第12兵團副司令官,並把自己的基本部隊第28軍帶過來。經過黃維和李良榮兩人的共同請求,蔣介石發佈了調動命令。但是,由於第28軍隸屬白崇禧的華中“剿總”建制,部隊被白崇禧扣住不放,李良榮又被蔣介石調任福建省府主席。於是,國防部臨時以第85軍替代第28軍編入黃維兵團,並經何應欽提名,任命第85軍軍長吳紹周爲第12兵團副司令官兼第85軍軍長。

黃維感到很詫異,還真是有不怕死的啊。其實,黃維原本對85軍並不信任,但是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頭,這位年輕師長的勇敢不由得讓黃維心生感慨,當真是疾風識勁草啊!此時此刻,就連自己的嫡系部隊,號稱王牌的第18軍都畏縮不前,更沒有誰能表現出如此的忠誠和勇敢。如果此次整個兵團能在110師的衝鋒下一鼓作氣突破解放軍的天羅地網,那麼這個廖運周將成爲自己軍事生涯中的最難忘的人。黃維在心裡暗暗發誓,如果逃過此劫,一定保這位廖師長飛黃騰達。

廖運周果然沒有讓兵團司令“失望”,很快就用自己的行動給黃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

27日清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霧瀰漫天地,能見度極差。廖運周率領110師5000餘人告別了滿臉希冀的黃維,藉着濃霧的掩護開始了突圍。早在前一天的作戰會議上,廖運周就曾向黃維建議,應該趁解放軍的包圍圈還沒有徹底合攏,利用伏擊隊伍之間的空隙大膽穿插出去。這個看似膽大妄爲的主意獲得了黃維的支持。這個時候,除了相信那一絲虛無縹緲的運氣外,還能怎麼樣呢?

不得不說,廖運周和他的110師真的受到了幸運的眷顧,順利地從一處缺口走出瞭解放軍的包圍圈。按照約定,廖運周立即通過無線發報機向黃維報告了突圍成功的消息和突圍路線。黃維喜出望外,急忙傳令部隊按照原定計劃向廖運周指出的路線靠攏。

可是,黃維萬萬想不到的是,毫無防備的部隊遭到了解放軍猛烈的襲擊。密集的炮火很快使部隊亂成一團,在混亂中如無頭蒼蠅般撞來撞去。突如其來的襲擊讓黃維呆若木雞,他實在想不清楚,爲什麼廖運周就能一槍未放地走出包圍圈,而自己卻遭到了如此猛烈地阻擊?

其實很簡單。黃埔5期畢業的廖運周1927年春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北伐戰爭。自1928年起,廖運周就接受中共黨組織的安排秘密潛入國民黨33軍從事地下兵運工作。1937年,廖運周所在的部隊開赴河南焦作,與豫北管區合併成師,當時的豫北管區的司令官張軫,北伐時曾是以程潛爲軍長、林伯渠爲黨代表的第6軍的一名師長,因此政治立場是反蔣的。廖運周迅速與黨組織取得聯繫,黨組織交給他的任務是:“在這個部隊隱蔽精幹,發展勢力,掌握兵權。”自那時起,廖運週一直隱蔽在110師,歷任團長、旅長、副師長和師長等職。這一漫長的潛伏過程是艱辛和危險的。而110師的官兵在廖運周的影響下,早已不願爲蔣介石賣命。來到雙堆集後,廖運周迅速與黨組織取得了聯繫,聯手演了一出好戲。

黃維被氣得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經過一番激戰後,負責先期突圍的4個師損兵折將,丟下大批屍體狼狽地退回了雙堆集。首次突圍失敗了。

28日,不甘心的黃維再次組織起大規模的突圍衝鋒。這次黃維下了血本,將王牌18軍調到了前面,以3000名裝備精良的死硬分子爲先鋒,嚎叫着向解放軍的陣地發起一波波的猛烈進攻。這種盲目的自殺式衝鋒持續了兩天,黃維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試了一遍。撞得頭破血流之後,黃維終於死了心,將部隊收縮至以雙堆集爲中心,東西約13裡,南北約10裡的狹小地域內。

既然突圍無望,黃維重新調整了部署,固守待援。剩下的時間,就是接連不斷地向蔣委員長拍發求救電報了。

蔣介石知道黃維兵團被包圍後,不由得焦頭爛額。他手上僅餘的部隊別說前往救援,恐怕一個照面就會被解放軍消滅,連塞牙縫都不夠。蔣委員長只好畫了一張又一張的大餅,爲包圍圈內的黃維充飢。他派飛機向雙堆集灑下了漫天的“嘉慰令”,實在是令黃維哭笑不得,心裡暗暗痛罵之餘,嘴裡還要感謝委員長的信任和嘉獎。

雙堆集內一片愁雲慘霧,糧草供給早就斷了。國民黨士兵把雙堆集內活着的東西全部抓來果腹。百姓的雞鴨貓狗吃光了,士兵們殺軍隊的騾馬吃。包圍圈內的東西也都被士兵燒光了,就連蔣介石空投的彈藥都被散扔在地上,彈藥箱也被搶去當做了柴火。因爲爭搶糧食而發生的火拼,每天都在上演着。凜冽的寒風中,國民黨傷員的呻吟聲格外刺耳,一個寒夜過後,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再也見不到清晨的太陽。

在中央軍委的指示下,解放軍一面加固陣地,增強防禦,一面發起了強大的政治攻勢。同時,中野及華野領導也數次對黃維勸降,無奈黃維拒不投降,揚言甘願爲“黨國盡忠”。

1948年12月5日,劉伯承司令員、陳毅司令員、鄧小平政委聯名爲全殲黃維兵團向各縱隊頒發了總攻命令。

6日16時30分,中原野戰軍全線發起攻擊。由第4、第9、第11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特縱炮兵主力及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編成的東集團,由第1、第3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及炮兵一部編成的西集團,由第6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陝南軍區第12旅編成的南集團,同時對當面之黃維兵團各軍發起突擊,戰鬥空前激烈。

激烈的戰鬥進行了7天7夜,至13日,中野將黃維兵團壓縮在東西不過1.5公里的狹長地域。劉伯承、陳毅司令員適時發出《促黃維立即投降書》。但是黃維仍然負隅頑抗,拒絕放下武器。爲迅速解決戰鬥,中共淮海前線總前委再次調整部署,以華東野戰軍第3、第13縱隊加入南集團作戰。當日晚,解放軍發起總攻。至15日黃昏,黃維兵團全部被殲。

諷刺的是,一直叫喊着要爲“黨國盡忠”的黃維並沒有隨着兵團的滅亡而奮戰到底,而是混入了俘虜中,隱姓埋名,企圖矇混過關,但終被解放軍識破。一番苦費心機,不過是徒增羞辱罷了。

雙堆集一戰,是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人民解放軍消滅國民黨軍1個兵團部4個軍11個師,共10萬餘人,其中俘虜中將兵團司令官黃維以下官兵4.6萬餘人,斃傷4.6萬餘人,起義5500餘人,投誠3300人。繳獲各種火炮870門、坦克15輛、汽車300餘輛,及其他大批武器彈藥等。

旌旗南指大江邊

在淮海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各野戰軍重新統一編制番號。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稱爲第四野戰軍。

第二野戰軍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野戰軍轄第3、第4、第5兵團,共9個軍。

第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治委員謝富治,轄第10軍(由兵團副司令員杜義德兼任軍長、王維綱任政治委員)、第11軍(曾紹山任軍長、鮑先志任政治委員)、第12軍(由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兼任軍長和政治委員)。

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轄第13軍(周希漢任軍長、劉有光任政治委員)、第14軍(李成芳任軍長、雷榮天任政治委員)、第15軍(秦基偉任軍長、谷景生任政治委員)。

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轄第16軍(尹先柄任軍長、王輝球任政治委員)、第17軍(王秉璋任軍長、趙健民任政治委員)、第18軍(張國華任軍長、譚冠三任政治委員)。

不久,成立野戰軍特種兵縱隊,下轄1個榴彈炮團,1個戰車隊,1個工兵團,由野戰軍參謀長李達兼任司令員及政治委員。另外,擴建了野戰軍後勤領導機構和部隊,由段君毅任後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經過整編,第二野戰軍的總兵力達28萬餘人,裝備大大加強,擁有各種火炮1500門,開始由單一步兵向合成軍隊和現代化的建設方面邁進了一大步。

根據中央指示,解放軍投入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以及第四野戰軍的南下先遣兵團等以渡江作戰。渡江作戰的前線最高指揮機關是渡江戰役總前敵委員會(簡稱總前委),成員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委譚震林組成。

渡江作戰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大進軍,是人民解放軍空前規模的大兵團行動。它把正規化這個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劉伯承在3月份向毛澤東遞交了工作報告。報告圍繞着部隊整編工作,系統地表述了有關正規化建設的意見。提出了組織調整、兵員補充和後勤建設等3個問題。關於組織調整,他說:“要把部隊按照新的編制和三三制的原則改編爲兵團、軍、師的建制,這裡不僅是名稱上的改變,而且是組織的變動或擴大整編,這就必然牽動其他組織的調整。”他還強調,“統率機關,包括司令部、政治部和後勤部,尤其是特種兵的組織,在正規化建設急需之中……應成爲我們必須抓緊的一件大事”。

關於兵員補充,他詳細分析了補俘虜、補新兵、地方部隊升級與歸建等不同形式。他認爲:第二野戰軍“兵員補充的來源是複雜的,按地區有冀魯豫、豫西、豫皖蘇、鄂豫、皖西五個地區。俘虜也是各地各兵種來的,而且有許多老弱及警察、機關、差役等非戰鬥兵;按時間說則是參差不齊的,整個整訓期間都在陸續零星的補充中,原來在中野正規軍建設中曾提出反對遊擊主義,現在又添加了這樣一些因素,就必須在一個時期內加強政治教育,提高組織性、紀律性,鞏固部隊等。同時在正規化的口號下,對那些指導不深入部隊實際的官僚主義是要堅決反對的”。

關於後勤建設,他認爲時至大兵團作戰的今日,必須建立起軍械、軍需補給與輸送勤務等一整套的機構及制度,方能適應部隊大縱深行動的需要。鑑於淮海戰役前後數十萬大軍雲集於狹小地域,道路不暢通,部隊物資擁擠和一切物資要當地人民供應,造成人民負擔過重的教訓,他指出:“正規軍軍械軍需的補給,火車、汽車及其道路的整理,汽油站的設施,軍械修理場的建立,應有計劃地進行。但我們最主要的應照顧所處的環境條件,照顧政策,實事求是,儘量把各地已有的物資與輸送工具充分組織起來,供軍隊急需,不可能者才依靠後方,這應成爲今後後勤工作的方針。”

劉伯承爲渡江戰役所做工作的周密細緻,深深地打動了毛澤東。

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開幕,劉伯承因年後剛從中央返回,便留在商丘主持渡江準備工作。鄧小平與陳毅等出席會議。會議期間,毛澤東又專門與鄧、陳等人研究了渡江作戰問題,因長江水位會在5月初“桃花汛”期上漲,解放軍準備於4月間發起渡江作戰。

在離開西柏坡的前夜,毛澤東和鄧小平再次商談渡江作戰問題。他們談了許久,也都沉默了許久。之後,毛澤東堅定地說:“江南這扇門我們是要開啓的,長江是開啓這扇門的鑰匙,我們一定是要過江的。”

夜色愈濃,毛澤東最後用6個字結束了他們的談話:“交給你指揮了!”

鄧小平從中央回到總前委後,在蚌埠南郊的一個村莊茅屋裡組織召開了總前委會議,傳達中央關於渡江作戰的指示,同時,針對渡江計劃進行了討論。

總前委擴大會開了四五天,對渡江作戰進行了具體的研究,最後決定渡江時間延遲到4月15日黃昏。

此後數日,鄧小平一直在推敲渡江作戰的總體方案。他集思廣益,多次召開會議,把三野指揮部機關幹部全部發動起來,主持制訂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綱要於3月31日完成,第二天即發往中央軍委審覈。

《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發出後,鄧小平和陳毅就於4月1日動身前往直奔總前委渡江戰役的指揮部所在地——瑤崗。瑤崗是一個不大的村子,一條小河從村子中間穿過,將它隔成兩半。之所以選擇瑤崗爲渡江戰役總前委駐地,是因爲瑤崗的地理位置比較重要,以瑤崗爲中軸,劃出175公里至200公里的線,它的東北方緊靠津浦鐵路南京終點的前站滁縣,東南緊接蕪湖至九江的防線。此外,這個村子曾駐過第27軍偵察營的官兵,因此周圍社會情況相對清楚。

4月3日,鄧小平和陳毅到達新的指揮所後,收到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電報:4月1日電悉。同意《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

根據綱要規定,第一階段在湖口至江陰的長江沿線上完成渡江任務,並實行戰役展開,然後第二階段完成分割和包圍國軍的任務,並控制(南)京滬線、浙贛線鐵路一段,切斷國軍退路,最後階段分別殲滅包圍之敵。佔領蘇南、皖南及浙江,攻佔南京、上海、杭州(三地當時簡稱“京滬杭”),最終目的奪取民國政府政治、經濟中心。

解放軍渡江作戰部隊作戰地域劃分爲: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第20、第26、第34、第35軍)、第10兵團(第23、第28、第29、第31軍)作爲東線集團,作戰地域在長江揚州三江營至鎮江張黃港江一段,由粟裕、張震(第三野戰軍參謀長)負責指揮;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第21、第22、第24軍)、第9兵團(第25、第27、第30、第33軍)作爲中線集團,作戰地域在長江裕溪口至樅陽,由譚震林負責指揮;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第10、第11、第12軍)、第4兵團(第13、第14、第15軍)、第5兵團(第16、第17、第18軍)作爲西線集團,作戰地域在長江樅陽至望江,由劉伯承、李達(第二野戰軍參謀長)負責指揮;另外以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第40、第43軍)以及部分軍區部隊掩護西集團側後,在武漢以東、以北,鉗制武漢方面兵力抽調轉用於(南)京滬,策應渡江作戰。第三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的炮兵部隊分別配屬東集團(三個團又兩個營)、中集團(兩個團又一個營)支援渡江作戰。

4月20日18時,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7、9兵團組成的中線集團率先發起渡江作戰,21時,第9兵團第25、第27軍和第7兵團第24、第21軍組成的第一梯隊渡江登陸,標誌渡江戰役正式開始。

4月21日夜,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以木帆船爲主要渡江工具,開始強渡長江,實施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方法,一舉越過湖口至江陰間的長江防線,解放軍登上灘頭陣地,突破國軍防禦,國軍的多次反擊被打退。解放軍先後爭取了敵人江陰要塞守軍和中華民國海軍第二艦隊倒戈,控制了江面,從灘頭向縱深發展,多路穿插分割敵人的防線。

22日解放軍東集團、西集團分別佔領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敵人的長江防線完全崩潰,其最早動搖的是第8兵團,於21日開始撤退,22日下午,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開始實施向浙贛鐵路沿線、杭州、上海方向總退卻,第一“綏靖”區22日開始撤退;第七“綏靖”區和首都衛戍總司令部23日開始撤退,企圖在上海、杭州、浙贛鐵路沿線組織新的防禦戰線。

解放軍東集團佔領丹陽、常州、無錫等地,切斷(南)京滬線鐵路,並進佔鎮江。解放軍中集團佔領蕪湖,展開追擊戰先後捕捉殲滅了國軍第七“綏靖”區部分守軍。

第二野戰軍組成的西集團爲切斷湯恩伯、白崇禧指揮的兩個集團的聯繫,堵其退路,在近四百里寬的正面上分多路向浙贛鐵路追擊。

5月3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佔領浙贛線的上饒—貴溪一線;第5兵團佔領衢縣;第3兵團佔領金華,與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在諸暨會師。國軍在浙贛鐵路沿線建立防禦戰線的計劃落空。5月5日佔領浙贛線上的重鎮鷹潭,40師解放了鐵路南面的金溪縣城。

此後,部隊繼續向南、向西挺進。按照第二野戰軍司令部指示,第15軍向福建省追殲敵人,第14軍南下奔襲臨川、南城,第13軍沿浙贛鐵路向江西省會南昌進擊。5月10日,陳賡部接到野戰軍前委“作接管南昌的準備”的命令。

5月16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第13軍第37師接到“搶渡撫河,解放南昌”的命令,向南昌進軍。同日,佔領進賢。5月17日,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渡過長江進入江西后,解放贛西北地區,並配合第二野戰軍向南昌方向挺進。5月21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37師開始進攻南昌,在城東謝埠鎮與國軍發生激戰。5月22日拂曉,守衛南昌的國軍夏威兵團撤退,並炸燬贛江上的中正橋,37師佔領南昌。

解放大軍如滾滾洪流,先後涌入南京、南昌、武漢和上海,取得了一次次的勝利。6月2日,第三野戰軍第25軍攻佔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百萬大軍渡江南征的歷史性進軍的雄偉場景,觸動了無數詩人的革命豪情,指揮東線大軍南下的第三野戰軍陳毅司令員,南進途中譜寫了新的豪邁詩篇:

(本章完)

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二章 千里躍進大別山章一章 晉冀魯豫逞英豪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四章 進軍大西南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章五章 二野虎將章六章 記憶:烽火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