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躍進大別山
“勇往直前,不要後方,不向後看”是劉鄧大軍的進軍號令,也是劉鄧大軍意志和勇敢的寫照。解放軍渡過黃河之後,蔣介石慌忙調集兵力,企圖逼迫劉鄧野戰軍北退或者背水一戰。7月,劉鄧大軍發起魯西南戰役,經過28天激戰,殲滅敵2個師部、9個半旅共5萬6千多人。接着,部隊長驅南征,經過20多天艱苦跋涉和激烈戰鬥,劉鄧大軍越過隴海線、跨過黃泛區,強渡渦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險阻,從國民黨數十萬軍隊的包圍當中殺開一條血路,於8月底勝利到達大別山區,完成了千里躍進的壯舉。
強渡黃河天險
1947年6月3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遵照中央軍委“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中央突破、南渡黃河,直趨大別山”的戰略方針,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大軍,從山東陽谷以東150餘公里的8個地段上強渡黃河,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黃河防線,拉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時間進入6月,解放區軍民抗擊國民黨進攻的戰爭進行了一年,戰爭的形勢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國民黨軍總兵力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減少到373萬人,其中正規軍由200萬人減少到150萬人。由於重兵深陷在山東、陝北兩個戰場,國民黨軍在這兩個戰場之間的魯西南、豫皖蘇直至大別山區的兵力十分空虛,形成兩頭強、中間弱的啞鈴形的佈局。
與國民黨軍方面的情況相反,人民解放軍貫徹執行積極防禦的方針,堅持內線作戰,大量殲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解放軍的總兵力由127萬人增加到195萬人,其中正規軍由61萬人發展到100萬人以上。在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之後,又使它對山東、陝北的重點進攻受到嚴重挫折,並在晉冀魯豫、晉察冀、東北等戰場轉入局部反攻。
雖然如此,人民解放軍面臨的局勢還是相當嚴峻的。戰爭開始的第二年,由於戰事深入解放區腹地,許多地方的生產遭到破壞,人民生活陷入困境,解放軍的人力、物力補充上遇到很大困難。
相對而言,國民黨軍隊雖然削弱,但在數量和裝備上仍然佔據優勢。1947年7月,國民黨政府通過《厲行全國總動員方案》,頒佈《動員戡亂完成憲政實施綱要》,決心採取更加殘暴的手段鎮壓愛國民主運動,搜刮人力、物力、財力,繼續貫徹執行其將戰爭引向解放區的戰略方針,繼續以重兵向山東、陝北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力求迅速取勝,再轉用兵力向其他戰場,最後達到摧毀解放區的目的。
爲了打亂國民黨的戰略部署,發展有利形勢,早在1947年初,中共中央就考慮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向中原出動,轉至外線作戰的問題。這年6月至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根據整個戰局的發展情況,針對國民黨的戰略方針以及國民黨軍隊在南線的不利態勢,先後做出了新的戰略部署:
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於6月底自魯北強渡黃河,先在魯西南求殲敵軍,然後逐步向豫皖蘇地區和大別山地區進擊,在長江以北的鄂豫皖邊地區實施戰略展開。
陳賡、謝富治統一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第38軍和新組成的第9縱隊,自晉南強渡黃河出豫西,在豫陝鄂邊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協助陝北戰場擊破胡宗南系統,同時協助劉、鄧經略中原。
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的6個縱隊組成華東野戰軍的西線兵團,並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在豫皖蘇邊地區實施戰略展開,策應劉鄧大軍南進。
以上三路大軍的任務是挺進中原,以“品”字形陣勢配合作戰,機動殲敵,創造新的中原解放區,調動敵人主力回援,以策應內線兵團作戰。
中共中央還決定,以華東野戰軍4個縱隊組成東線兵團,由許世友、譚震林指揮,西北野戰軍由彭德懷指揮,分別在南線的兩翼,即山東和陝北戰場鉗制敵人,以策應三支南進大軍的行動,並準備在敵主力回援中原地區後,尋殲剩餘敵軍,收復失地,擴大解放區。
這樣,就逐步形成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戰略態勢。另外,東北民主聯軍、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等部,繼續在內線作戰,收復失地,擴大解放區,策應外線作戰,併爲最後全殲內線敵軍創造條件。
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是:不等到完全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和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超過敵軍,就將人民解放軍的主力打到外線,調動敵軍回防空虛的後方,徹底粉碎敵軍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破壞國民黨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的戰略方針,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禦,改變敵我之間的攻防形勢,將中國革命推向新的**。
根據這個戰略計劃,中央軍委向晉冀魯豫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發出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的指示,要求晉冀魯豫野戰軍爭取於6月1日前休整完畢,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魯豫區和豫皖蘇之敵進擊。並指示,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佔領大別山爲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羣衆,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進攻打運動戰。指示陳(賡)謝(富治)大軍按照原計劃出潼關、洛陽,切斷隴海路,配合作戰;陳毅、粟裕大軍在6月10日以前,集中全力(27個旅)尋求與創造殲敵機會,並準備於6月10日以後配合劉鄧大軍出擊。
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對渡河作戰進行了戰前分析。
當時,國民黨軍的主力集中於山東、陝北兩個戰場,在兩個戰場的中間,即從風陵渡到濟南,構成約2000公里的正面黃河防線,憑藉這個天然屏障,只以少數兵力設防。鄧小平指出,蔣介石把兩個鐵錘放在山東和陝北,中間是黃河天險,剛好是個“把”。劉伯承把這種戰略態勢稱爲“啞鈴”——兩頭粗,中間細,並指出這次渡河南下作戰,是晉冀魯豫野戰軍在敵戰略態勢上的一次重要轉變。在劉、鄧看來,如此漫長的防線上,連接兩個戰場的黃河,是國民黨軍防線上的薄弱環節。
爲準備渡河作戰,劉伯承、鄧小平以一個月的時間對部隊進行整訓。在隊伍中普遍進行了大反攻的形勢教育,開展立功運動,召開英模大會,展開熱火朝天的練兵運動。6月10日,劉伯承、鄧小平召開各部隊首長會議,討論轉入戰略反攻的各項準備工作。21日,鄧小平在野戰軍直屬隊營以上幹部會議上作動員報告,解答了關於時局和任務的有關問題。22日,劉伯承頒發《敵前渡河戰術指導》。當晚,劉伯承作動員報告,分析一年來的形勢,指出“拿一隻拳頭打擊出去”的重要意義,要求部隊做好連夜出擊的準備。同時,對預定渡河地段的地形、敵情作了周密的勘察和調查。劉鄧指出,這次渡河作戰:
(1)處於夏汛前的水勢;
(2)處於敵劉汝明在南岸寬300多裡的地帶組織河防封鎖狀況之下;
(3)處於南岸老解放區游擊戰爭的有力掩護之下;
(4)處於我軍已準備了渡河器材的狀況之下,加之守備黃河南岸的敵軍,自恃水深河寬,麻痹大意,這正是我們發動戰役的良機。
與此同時,解放區人民也掀起了支援晉冀魯豫野戰軍渡河作戰的熱潮。
鑑於黃河不久就要回歸故道,冀魯豫區黨委早在2月10日就發出關於成立黃河河防指揮部的決定,任命王化云爲司令員,劉茂齋爲副司令員,郭英爲政委。指揮部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南北交通和河防安全。爲了保證任務的完成,先後在高固(北壩頭)、李橋、張莊、林樓、孫口、位山、齊河等處設立7個航運大隊,每隊500至600人,20至30只船,每個大隊編4至6箇中隊(連)。這些人員,均是經過挑選的熟識水性、能撐船、思想進步的積極分子。他們全部實行部隊編制,享受與軍人同等的待遇,集中駐守、集中學習、集中訓練,軍事化行動。3月,冀魯豫行署發出“封購各村大樹用以造船”的通知,將造船任務下達給沿河各縣。
4月21日,冀魯豫行署又下達了向“沿河各縣徵購萱麻以應急需”的訓令,要求東阿、平陰、河西、張秋、壽張、範縣、濮縣、鄄城、昆吾、長垣等11縣,於本月底完成徵購萱麻3萬至5萬斤的任務。5月28日,冀魯豫區黨委發出向長垣、昆吾、濮縣、範縣、壽張、張秋、東阿、河西8縣徵調水兵、水手的通知,要求於6月5日前完成。
6月17日,冀魯豫行署又下達了“整修軍運大路及協助軍運”的21號訓令,要求沿河羣衆整修道路、安全運輸、保護物資。爲了保證造船任務的完成,冀魯豫黃委會主任王化雲主持召開沿黃各專員、縣長和黃河修防處主任會議,部署建廠、籌料、造船、徵船工作。會後,各地立即行動,籌料建廠,除建起四個較大的造船廠外,沿河各縣均建起了一些小的造船廠,僅範縣就建起十幾個小廠,動員木工300餘人,鐵匠100餘人,武裝民兵400餘人,共造新船54只,修理舊船100多隻。經過數月奮戰,沿河各縣圓滿完成了造船、修船任務。
爲了支援劉鄧大軍渡河作戰,解放區人民除了修路造船以外,同時組織起擔架團、輪戰團,併爲部隊騰房安排住處,爲部隊做鞋、磨面、準備吃穿,4、5月份還掀起了參軍熱潮,爲部隊補充兵員。總之,從各個方面,全力以赴,保證大軍渡河。
之後,劉伯承對渡河作戰提出了若干指導原則:我軍在敵前渡河的行動上必須有秘密而周到的準備,突然而果敢的實施;在渡河指揮上,南岸部隊(包括地方武裝及民兵)應背擊河防之敵,先肅清、掃除我軍渡河點的河岸之敵,以掩護我軍主力渡河登陸;我軍主力應乘夜間黑暗,突然實行寬大正面的渡河,務期抓住敵人弱點,突破其縱深,再由敵側背力求由南向北果敢兜擊敵人,壓迫敵人於河岸,各個殲滅敵之一部或大部。
6月26日,劉鄧發出《晉冀魯豫野戰軍魯西南戰役作戰命令》,並命令冀魯豫軍區獨立第一、三旅於27日秘密渡河,和原在黃河以南的獨立二旅共同接應渡河大軍。同時調動部分主力部隊於29日出擊,攻克豫北的封丘、延津、滑縣、汲縣四城,進而再下博愛、沁陽,使新鄉之敵陷於孤立,以形成我軍沿平漢路出擊的形勢,造成我軍聲東擊西之勢,以迷惑敵人,便於我主力突破黃河。至此,在軍事上已做好了強渡黃河的一切準備。
此時的國民黨黃河防線,主要是由其第四綏靖區劉汝明的55師、68師共6個旅結合地方團隊防守,其分佈是:55師部率29旅位於鄆城、皇姑庵地區,74旅位於鄆城北之肖皮口、蔡莊、師集地區,181旅位於鄄城、臨濮集地區;68師位於菏澤,其81旅位於東明及以西地區,143旅位於杜集、白莊、劉集地區,119旅位於畢寨地區。另有70師的兩個旅位於嘉祥地區作爲機動。從東阿經平陰至長清,則由二十綏靖區的兩個旅駐守。豫北地區駐有王仲廉部9個半旅,冀皖蘇地區駐有4個半旅。沿黃堤、岸、灘佈滿地堡羣,還挖有戰壕和掩體等工事。
爲了一舉突破黃河防線,劉鄧大軍決定突破河防後首先殲滅劉汝明的兩個師,再於運動中分別殲滅來援之敵,然後躍進大別山。具體戰役部署是:冀魯豫軍區獨立一旅於6月27日先期秘密渡河,接受1縱楊勇、蘇振華指揮,圍住肖皮口之敵,並於30日拂曉,以一部秘密開至戴廟至孫口段黃河南岸隱蔽,黃昏時到達渡河點,掩護1縱渡河。獨一旅主力同時於拂曉包圍封鎖鄆城及割裂其北部之敵,待1縱、2縱主力趕到後共殲該敵。獨立二旅接受6縱杜義德、韋傑、鮑先志指揮,配合所在軍分區武裝,圍住或殲滅皇姑庵之敵,並於30日拂曉以一部秘密到達舊城集至臨濮集段隱蔽,黃昏抵達黃河邊渡河點。該旅主力同日拂曉包圍封鎖割裂鄆城及其以北之敵,勿使縮集鄄城,待六縱趕到後分別殲滅。獨立三旅驅逐沿岸之敵,首先割裂陶樓、張莊、鄄城之敵,策應主力渡河。
6月30日晚9時,劉鄧大軍按照預定計劃,在從濮縣至東阿縣300華里的黃河防線上,同時發起渡河戰役。渡河部隊在強大炮火掩護和先期渡河部隊的接應下,300只船齊發,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突破蔣介石謂之天險的黃河防線,蔣介石苦心經營多年的“黃河戰略”破滅。
7月4日晚,劉伯承、鄧小平從範縣的孫口渡口,乘坐“愛國號”平頭大船渡過黃河。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後,乘勝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偉大的轉折之戰——魯西南戰役
遵照黨中央“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的戰略方針,1947年6月10日,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第1、第2、第3、第6縱隊組成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執行挺進中原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戰略任務。
1947年6月23日,野戰軍指揮部率南征大軍由安陽地區向樓陽、壽張地區出動。6月30日晚,劉鄧野戰軍4個縱隊12萬餘人在冀魯豫軍區部隊的配合下,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4個師部、9個半旅6萬餘人,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魯西南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爲實現千里躍進大別山、挺進中原,實行戰略反攻的作戰計劃,於6月30日至7月28日,在魯西南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殲滅戰。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解放戰爭第一年的偉大勝利,使全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軍隊被迫由“全面進攻”轉向“重點進攻”,將進攻的重點置於解放區的東西兩翼——山東和陝北解放區。黨中央審時度勢,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從這一戰略意圖出發,中央軍委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敵,徹底粉碎國民黨的戰略方針,把中國革命推向新**,並把“大舉出擊,經略中原”作爲舉行全國性反攻的一個重大戰略步驟,將出擊和進攻的矛頭,指向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瞰制中原的大別山區。
中央軍委按照預先制定的戰略進攻計劃,於1947年5、6月,指示劉鄧大軍於月底發起渡河作戰,實施中央突破。
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劉鄧大軍在軍事上、政治思想上、物資等方面進行了積極而縝密的準備。在豫北反攻勝利結束後,劉伯承、鄧小平命令第1、2、3、6縱隊轉入休整,進行爲期一個月的大整訓。
期間,部隊進行了整頓,組編了新的野戰軍縱隊,有4萬青壯年農民充實了部隊。在整訓中,部隊普遍進行了大反攻的形勢和任務的教育,認真學習了野戰軍司令部頒發的《敵前渡河戰術指導》,開展了規模空前的評功、記功、賀功活動和熱火朝天的軍事訓練。全軍上下,士氣飽滿,整裝待發。6月22日,劉伯承作了強渡黃河,實施魯西南戰役的動員報告。
此時,國民黨軍隊的主力正集中在山東和陝北兩翼作“重點進攻”,魯西南及其附近的國民黨軍隊均處於防禦態勢,妄圖以黃河天險阻止劉鄧大軍南進。
從開封至東阿的250公里黃河防線,僅有國民黨第四綏靖區劉汝明之整編55師、68師共6個旅,結合地方團隊防守。魯西南外圍的情況是:東面,國民黨第二十綏靖區兩個旅防守東阿至長清一線,70師兩個旅位於嘉祥一帶機動;南面,豫蘇地區有國民黨軍隊4個半旅;西面,豫北地區有王仲廉集團9個半旅。由此可見,儘管國民黨軍隊在魯西南地區河防薄弱,戰鬥力不強,但鄰近地區尚有一定的機動兵力。一旦遇到強大攻勢,黃河正面國民黨守軍能夠迅速地收縮,並可能從豫北、豫皖蘇等地抽兵來援。因此,要奪取魯西南作戰的勝利並非易事。
1947年6月30日夜,正當豫北、豫皖蘇兩戰場的解放大軍虛張聲勢,積極行動之時,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共4個縱隊,12萬大軍,在臨濮集至張秋鎮150公里寬正面上,選擇國民黨軍隊防禦的翼側和結合部,從8個地段上,發起渡河作戰。當夜,一舉突破黃河防線。
劉汝明集團在劉鄧大軍突如其來的打擊下,不得不迅速收縮,以求固守。其部隊除部分被殲滅外,其74旅、29旅兩個旅倉皇退至55師師部駐地鄆城;143旅、181旅退守68師師部菏澤。爲迅速圍殲敵55師,劉鄧大軍第一縱隊在冀魯豫軍區獨一旅配合下,完成對鄆城的包圍。第2、3、6縱亦渡過黃河,位於鄆城、鄄城、黃安地區待機打援,使鄆城的國民黨軍隊完全孤立。7月4日,一縱在鄆城南關殲滅國民黨87團,並肅清四關的國民黨軍隊,兵臨鄆城城下,積極準備攻城。
劉鄧大軍突破黃河防線後,華東戰場數十萬敵軍受到嚴重威脅,蔣介石慌忙將守河防的國民黨55師主力退守鄆城,並從豫北、豫皖蘇抽調國民黨第32、66、58等3個整編師和63師的153旅,在王敬久的指揮下,從隴海鐵路分兩路北援。蔣介石想以55師堅守鄆城,吸引劉鄧大軍屯兵城下,以東路軍結成重點攻勢,從鉅野向西伏擊劉鄧大軍側背,和西路軍形成鉗擊之勢,迫使劉鄧大軍背水作戰,企圖將劉鄧大軍消滅於黃河和運河交叉的三角地帶,或將劉鄧大軍重新逼過黃河以北。
劉伯承、鄧小平看穿了國民黨軍隊的意圖,將計就計,根據國民黨軍隊分路北進,便於在野戰中各個殲滅等情況,決定採取“攻其一點,誘敵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的戰術。首先殲滅鄆城和西路弱敵,開闢戰場。遂以第一縱隊和軍區獨立第一旅積極圍攻鄆城,引國民黨軍隊來援;以第2、第6縱隊從東、西兩路國民黨援軍之間向西南直進,攻取定陶、曹縣兩城;同時,以第3縱隊南進至定陶以東冉固集、汶上集地區,待機割殲東路國民黨援軍。
7月5日,第2縱隊冒雨急行180華里奔襲曹縣,國民黨地方守軍望風而逃,曹縣城被第2縱隊收復。7月7日夜,第1縱隊以多點突破的手段對鄆城國民黨守軍發起總攻。經過一夜激戰,全殲國民黨守軍1.5萬餘人,殲滅盤踞在鄆城的國民黨第55師師部及其29與74兩個旅,收復鄆城,取得了大反攻中的第一個勝利。
10日晚21時,第6縱隊總攻定陶。16旅、18旅分別由東、北兩面發起攻擊,17旅在城西、城南網殲逃敵。18旅、16旅先後由北門、東門入城。各部隊突入城內後,迅速將國民黨軍隊大塊割裂包圍,採取迫擊炮平射,工兵爆破與步兵突擊相結合的方法,連克數堡,與國民黨守軍巷戰至凌晨5時,終於攻下國民黨軍隊負隅頑抗的最後堡壘——天主教堂,全殲國民黨守軍63師之153旅4000餘人。在定陶戰役中,聞名全軍的戰鬥英雄王克勤在北門登城時光榮犧牲。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發來唁電,並號召全軍深入開展學習王克勤運動。
至此,戰役第一階段宣告勝利結束。它不僅使國民黨軍隊鉗擊劉鄧大軍的計劃完全歸於失敗,而且使劉鄧大軍開闢了北起黃河邊的鄆城、鄄城,南至隴海鐵路北的定陶、曹縣的廣闊戰場,並且長驅直進至國民黨軍隊主力的側背,完全處於主動地位。
7月10日,在定陶之戰告捷的同時,國民黨東路援軍第70師師部及140旅、139旅,第66師師部13旅、185旅,分別進至金鄉縣西北至鉅野縣東南一線。這時,劉、鄧首長根據毛澤東關於“要放手消滅敵人,殲敵越多對山東粉碎敵人重點攻勢,乃至爾後躍進大別山均極爲有利”的指示,決心抓住戰機,不給國民黨軍隊調整部署的時間,連續作戰,揮戈直指國民黨東路援軍,斬斷其長蛇陣,擴大戰果。
劉伯承、鄧小平立即作了部署:第1縱隊由鄆城進至六營集、獨山集以東的鉅野、嘉祥交界地區,至國民黨軍隊右側背,插入國民黨70師、32師、66師的間隔地帶,切斷其三個師的聯繫,並以一部兵力阻擊可能由濟寧、嘉祥來援的國民黨軍隊,重點割殲國民黨32師,爾後攻殲國民黨70師;第6縱隊由定陶經章縫集東進至六營集以西的薛扶集地區,協同1縱割裂、圍殲32師;第3縱隊由汶上集東進至羊山集以東、以南,割殲國民黨66師;第2縱隊由曹縣向東北,殲擊謝集的66師一部後,協同三縱割殲羊山集的國民黨軍隊。另以冀魯豫軍區獨立第1、第2旅在萬福河一線阻擊由金鄉北援的國民黨軍隊;以魯西南地區軍分區地方武裝牽制菏澤的國民黨軍隊。
7月13日,劉鄧大軍各縱隊按預定計劃,迅速完成了對國民黨軍隊的分割包圍。14日,國民黨32師由獨山集、鹿灣向西北方向突圍,倉皇向70師靠攏。第1縱隊抓住32師向北運動的機會,立即以19旅附騎兵團予以追擊,並以6縱18旅由薛扶集向東兜擊,通過對國民黨32師的分割、追擊和截擊,殲其149旅大部,斃其旅長以下1400餘人。國民黨32師師部僅帶殘部141旅與70師會合於六營集。
同日,第6縱隊主力趕至六營集以西之薛扶集,配合第1縱隊,對六營集緊縮包圍圈。縱隊司令員楊勇考慮到如果野戰軍繼續四面圍攻,必將逼迫國民黨軍隊作“困獸之鬥”,徒增解放軍傷亡。所以,他向野戰軍首長提出網開一面,虛留生路,縱敵突圍,在運動中殲滅國民黨軍隊的建議。劉、鄧審時度勢,虛心聽取前線指揮員的意見,當機立斷,採用“圍三闕一”的打法,虛留生路,暗設口袋,縱敵向濟寧方向突圍,於運動中將國民黨軍隊殲滅。遂以1縱2旅及6縱主力從六營集南、西、北三面猛攻;以1縱19、20旅在六營集以東、紙坊以西的開闊地帶布成袋形陣地,圍殲國民黨軍隊。
當晚20時,國民黨軍隊果然利用夜色和青紗帳做掩護,以國民黨三十二師爲左翼、七十師爲右翼,向東突圍。當國民黨大部兵力進入野戰軍的預伏圈時,頓時伏兵四起,1縱第1、2旅動作迅猛,從兩側合圍,割裂、擊潰了國民黨32師、70師的隊形。國民黨軍隊在密集火力打擊下,爭相奪路逃生,互相踐踏,潰不成軍。至15日8時結束戰鬥,全殲國民黨32師、70師共1.9萬餘人,國民黨70師師長陳頤鼎、副師長羅哲東被俘。
國民黨32師、70師覆滅後,只剩下畏縮於羊山集的國民黨66師一個半旅了。這個師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他們依託的羊山集,北面靠山,三面環水,易守難攻。國民黨六十六師在羊山集街巷及四圍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除控制“羊頭”、“羊身、“羊尾”各制高點外,還派兵一部扼守西北1公里處的葛山,力圖憑險死守待援。
15日,第2、第3縱隊即發起對羊山集的進攻。當日,2縱一部攻佔葛山。但進攻部隊遭國民黨軍隊“羊身”制高點火力猛烈反擊,加之受連日大雨和積水影響,除葛山外,均被迫退出陣地,進展不大。
19日,蔣介石飛往開封坐陣指揮,從西安、潼關調整編第10師、騎兵第1旅,從洛陽調青年軍第206師,從豫北調40師,從漢口調52師82旅,從山東調第7、第48、第85、第5師,立即馳援羊山集;嚴令王敬久就近率58師及66師之199旅,立即由金鄉北渡萬福河,解羊山集之圍。
這時,爲更有效地殲滅金鄉北援的國民黨軍隊,劉、鄧首長指示部隊,在萬福河正面敞開一個缺口,在河北岸張開口袋,誘國民黨先頭部隊199旅北渡萬福河,然後切斷其與國民黨58師的聯繫,於運動中將其殲滅。
22日,國民黨199旅在王敬久“限令即日晚12時到達羊山,否則軍法從事”的嚴令下,渡河北進。羊山國民黨守軍亦以13旅38團突圍接應。劉鄧1縱獨立第1旅、2旅、3縱等部迅速將國民黨軍隊包圍,冒着傾盆大雨,激戰兩小時,全殲國民黨66師199旅全部、38團全部、58師一部,共5200餘人。
此時,中央軍委電示劉、鄧:爲迅速擴大已取得的主動權,對羊山之敵,確有迅速攻殲的把握,則攻殲之。否則,應立即短期休整,直出大別山。
劉、鄧二人認爲,國民黨各路援軍尚在途中,金鄉的國民黨軍隊已無力北援,菏澤的國民黨軍隊在魯西南地方武裝打擊下,只能消極防守,亦無力東援,羊山的國民黨軍隊已經削弱。而人民解放軍主力則可全部集中,完全有迅速殲滅羊山國民黨軍隊的把握。因此,決心不放過戰機,迅速全殲羊山的國民黨軍隊。
劉鄧大軍經重新偵察後,調整部署,以第2縱隊由西向東攻擊,以3縱第7旅和6縱16旅由北向南進攻,以3縱一部由東向西攻擊,並調用野司榴彈炮營、1縱炮兵團加強火力,奪取羊山各制高點。25日,2縱五旅攻佔“羊尾”,向“羊身”和羊山集西北部攻擊。六旅攻佔羊山集西街,攻入西門。3縱八旅攻佔“羊頭”,九旅攻佔羊山集東部。此時,由於連日大雨,整個戰場一片泥濘,戰壕裡的許多戰士浸泡在齊腰深的水中。傷員傷口泡得發爛,膿血直流。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羊山的積水。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雙方都有較大傷亡。
27日夜,劉鄧大軍對羊山集發起總攻。各路突擊隊一齊衝出,殺聲震天。7旅19團3營的史玉倫,帶領突擊班首先登上了羊山山頂。經過戰士們前仆後繼的浴血戰鬥,羊山各制高點全部爲解放軍奪取,國民黨軍隊全部被壓縮於羊山集村內。次日,戰鬥勝利結束,全殲國民黨66師師部及13旅、185旅旅部,共計1.42萬餘人。戰鬥結束,劉、鄧首長肅穆靜立,凝望羊山,無限感慨地說:“勝利之後,我們要在這裡建一座高大的紀念碑,讓人們永遠記住,在羊山戰鬥中爲中國人民的解放陣亡將士的豐功偉績。”
至此,魯西南戰役勝利結束。
魯西南戰役歷時28天,殲滅國民黨正規部隊4個整編師9個半旅,共5.6萬餘人。它同山東、陝北以及東北、華北等戰略區的反攻和進攻相配合,形成了對國民黨軍隊的全國規模的巨大攻勢,使解放戰爭從此開始了一個偉大的轉折。戰役的勝利,爲人民解放軍挺進中原,躍進大別山,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開闢了道路,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
南下!南下!
自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以來,人民解放軍經過一年的作戰,整個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軍隊總兵力由內戰初期的430萬下降爲370萬,人民解放軍則由100萬發展到195萬,其中,解放軍的機動兵力較國民黨軍多。解放軍的裝備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敵我力量的變化,使得人民解放軍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由戰略防禦轉變爲戰略進攻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及時作出了戰略進攻方針和主要進攻方向: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嶽兵團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轉戰蘇魯豫皖地區。三路大軍突出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後,展開外線機動作戰。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西起漢水,東至海邊的廣大中原地區向國民黨軍隊發起戰略反攻。
1947年7月23日,魯西南戰役激戰正酣。此時,毛澤東已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於是,毛澤東於當日致電劉、鄧:“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當時,魯西南戰役已經進入最後的關鍵時刻,羊山集攻堅戰正在激烈地進行。守敵宋瑞珂部系蔣軍嫡系部隊,戰鬥力較強,加之佔據了易守難攻的羊山制高點,火力猛烈,致使劉鄧大軍第2、3縱隊在15、16兩日施行攻堅時傷亡較大,戰鬥一度進入膠着狀態。
針對這種情況,中央在電令中特別指示:“劉鄧對羊山集、濟寧兩點之敵,判斷確有迅速攻殲把握,則攻殲之。否則,立即集中全軍休整10天左右,除掃清過路小敵及民團外,不打隴海,不打新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佔領大別山爲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羣衆,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
接電後,劉伯承、鄧小平進行了周密細緻的分析研究,認爲敵各路援軍尚在途中,而第1、2、3、6縱隊可以全部集中,有迅速全殲羊山敵人把握,於是調整部署,27日晚對羊山集發動了總攻,激戰一晝夜,劉鄧大軍以全殲守政第66師的戰績宣告了魯西南戰役的結束。
一場大戰宣告結束,劉鄧二人並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且及時向中央反映了隊伍的困境,以及對未來戰事的計劃:
(一)完全擁護中央所示方針,惟現有如下困難:
甲、南渡後連續作戰,共殲滅4個師部、9個半旅約5萬餘人,戰果不小,但消耗甚大,傷亡約13000人,炮彈消耗殆盡,新兵沒有,俘虜至少需20天爭取(約可補足傷亡),炮彈無法可補,醫院已患員滿,一時難於抽出。
乙、我原來打算第一步依託豫皖蘇,尚能保持後方接濟。所需經費只法幣數10億元,煙土1000斤,不足半月開支。一到南面即發生冬衣困難。
(二)我們當前敵人既有17個旅,除40師外,戰力均不強,山東敵人又往西調,仍有內線殲敵機會。如果在隴海線南北機動兩個月,並消滅其8個旅以上,則南下更少困難。
(三)但我積極作行動準備,立即休整半個月。
(四)如我們推遲,陳謝渡河,以先掃清垣曲、白坡、焦作爲好。如晉冀魯豫中央局能在8月底補充5萬新兵(包括陳謝各部),東北一批炮彈運到,則陣容更爲整飾。
在接到劉鄧二人的彙報後,黨中央同意了他們“立即休整半個月”的申請,覆電指示:命令部隊抓緊時間,休整半個月左右,到8月15日前後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再作下一步的安排,或在內線繼續作戰,或挺進大別山。
7月29日,毛澤東、中央軍委給劉伯承、鄧小平等做出了更加明確的指示:“在山東敵不西進及劉鄧所告各種情況下,劉鄧全軍休整半個月後,仍照劉鄧原來計劃,第一步依託豫皖蘇,保持後方接濟,爭取大量殲敵;兩個月後看情況;或有依託的逐步向南發展,或直出大別山。”這也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在充分考慮劉鄧大軍無後方作戰的困難後,改變了直出大別山的意見,推遲了向大別山進軍的時間。
正所謂,三思而後行。雖然劉鄧向黨中央彙報了部隊的實際情況和計劃,並得到了批准。但是他們還在努力地尋找挺進大別山的最佳方案。究竟是逐步向南發展,還是直出大別山?這個問題被深深地刻在了劉、鄧二人的心裡。部隊休整期間,他們每天都在研究南進問題。
經過反覆研討,他們認爲“直出大別山”對全局最爲有利。很快,他們便把這一想法及時彙報到了中央:
“連日我們再三考慮,軍委梗電(7月23日)方針確好。頃奉豔電,決心於休整半月後出動,以適應全局之需。照現在情況,我們當面有19個旅,至少有10個旅會尾我行動,故我不宜仍在豫皖蘇,而以直趨大別山,先與陳謝集團成掎角勢,實行寬大機動爲適宜。準備無後方作戰。要求下列數事:
(一)請山東令渤海儘量趕運炮彈取用,可能條件之外能再給1000發山炮彈,我們已派車去德州接運。
(二)請邯鄲局(即晉冀魯豫中央局)即當千方百計派大批幹部接受現有之10000傷員,好抽醫院出動。
(三)請邯鄲局將現存法幣××,全給我們。
以上務請限於15號前完成。
此外,建議陳唐兵團在魯西南拉一下敵人。山東抽出原皮定均旅到大別山作軍區骨幹。
毛澤東、中央軍委接電後,當即指示了直出大別山的具體措施及兵力配備問題:
(一)開一次團長以上幹部會,除告以各種有利條件外,並設現行種種困難條件,建立遠征意志。
(二)營長以上每人發鄂豫皖3省有縣境的明細地圖一份,油印的亦好。如能每連發一份更好。使一切幹部明白地理環境。
(三)大體確定徵糧徵稅辦法,告知一切幹部。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辦法,所得不多,名譽又壞。在我方政權未建立以前,仍應暫時利用國民黨下層機構及稅收機關(在我黨有力人員監督指揮之下),以大體的累進方法徵稅,惟免除赤貧人口負擔,方能解決大軍給養。國民黨人員未逃跑者除極壞分子外,均可利用,逐步過渡到人民政權。
(四)如皮定均旅一時調來不及,請考慮以趙基梅縱使用於大別山,該縱由潼、洛渡後直趨大別山。
(五)如你們決定直趨大別山,決心不要後方,亦應使陳謝建立此種決心。
根據中央指示,劉、鄧立即召開軍事會議進行部署。劉伯承說:“我建議停止休整,大軍南進,必須立即行動,要當機立斷,抓緊時間,行動越早越好,機不可失、時不待我。”接着,他根據對情況的分析後宣佈:立即實施戰略進攻,向大別山挺進,今天就下達命令,明天晚上開始行動。
第二天,也就是8月7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出行動的決定,大家對此都感到極爲突然,思想上沒有準備。當時,一些人主張在內線打一仗或幾仗後再實施戰略進攻,有人要求按中央的指示休整到8月15日再開始行動。有這兩方面的想法,無可厚非:當時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連續作戰,十分疲憊,需要時間休整;在魯西南戰役後入伍的新戰士,還沒有經過很好的教育培訓;後方支援的經費、炮彈、藥品等還未運到;1.3萬名傷員尚未轉移。這些問題確實給部隊馬上行動造成極大的困難。
鄧小平看出了與會者的心思,便堅定地說道:“劉司令員的意見和部署非常正確,我完全同意。”鄧小平認爲,這樣的決定不僅涉及全軍的安危,更重要的是出於全國戰局的需要,部隊只有克服困難,下決心不要後方,向敵人統治中心的大別山推進,逼向長江,把戰火引向敵佔區,才能打亂敵人的部署,調敵回援,配合全國各個戰場的作戰,扭轉全國戰局。
休會期間,鄧小平還針對大家的不同看法,分別找縱隊的主要指揮員交換意見,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鄧小平分析指出:
(一)提前行動是對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戰略意圖堅決貫徹、靈活執行的表現,既可吸引大量敵人,又可粉碎敵人水淹我軍的陰謀,同時可減輕魯西南地區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的壓力,分散敵人的兵力,創造各個殲敵的有利時機。
(二)提前行動會使敵意想不到,大大減弱部隊前進途中的阻力,同時也使敵人使用重兵對我軍進行鉗形攻擊的企圖落空,而我軍卻能贏得時間和空間。
(三)提前行動可調動敵人,將敵我交鋒的戰場由解放區提前轉向敵佔區,陝北、山東之敵也可紛紛調出,打亂敵人重點進攻的部署,這將加快解放戰爭的進程。
通過鄧小平的深刻分析,廣大幹部很快認識到,提前行動是從大局出發的正確決策,最終大家一致認爲立即行動利大於弊,紛紛表示堅決執行首長的決策。其實,鄧小平的心裡還藏着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毛澤東前不久發來的絕密電:“現陝北情況甚爲困難。”當時陝北的敵情很嚴重,黨中央、毛澤東率小部兵力轉戰陝北,處境艱難。在這種情況下,馬上行動,部隊確實面臨許多困難,可鄧小平想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安危,什麼困難都必須克服。
鄧小平的一番苦心沒有白費,大家思想已基本達成了一致。之後,他又強調指出:“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廣大指戰員要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在動員會上,鄧小平說,在進軍途中,敵人必然會前堵後追,我軍在淮河以北主要是消滅敵人的地方武裝,要避免與敵人主力糾纏與作戰,千方百計地直奔大別山腹地,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
鄧小平說到這裡,看到劉伯承滿意地點着頭,就對李達參謀長說:“立即起草電報,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報告決心和部署,同時向部隊下達準備行動的命令。”
全軍上下統一意見後,劉、鄧迅速擬定了南下步驟:
(一)爲恐黃河決口及敵情變化過大,擬提前於8月15日左右出動,望陳謝亦同時出動。
(二)爲迷惑敵人,於出動對第一步到隴海路,而以陳唐位於敵之側背,僞裝汴鄭。休息一二天。第二步進至鹿邑、太康線,以陳唐位於隴海路北側。爭取休息兩天。如在此間敵人好打,則結合陳唐殲滅其三四個旅;如敵不敢進,迴向汴鄭集結,則我第三步以十天行程到大別山。
(三)陳謝出動後,以先佔新(安)澠(池)宜洛山區,再看形勢。
(四)擬以張才千部同時進至桐柏山。
(五)動員方面,我們6月時在豫北做過,頗深入,現幹部戰士南下均無問題,當再深入動員。
(六)冶陶組織彈藥之運送,並按時接收傷員。
至此,劉鄧大軍休整後直趨大別山的決策最終敲定。
從魯西南到大別山遠隔千里,前有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礙,後有蔣介石十幾旅的部隊窮追不捨,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漲,道路泥濘,暑氣蒸人。
南下!南下!劉鄧做出了無怨無悔的選擇。這,註定是一着險棋。
開弓之箭:跨過隴海路
劉鄧大軍南下,隴海路是他們遇到的第一道坎。前面是一道道天然障礙,身後是國民黨重兵追逐,劉伯承和鄧小平必須想出個好法子,快速且安全地跨過隴海路。
經過討論,劉、鄧決定採取疑兵之計。所謂疑兵之計,就是用示形欺騙敵人的方法,使敵人產生錯誤的判斷,從而爭取更大的勝利。具體部署爲:一路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和各軍區地方部隊,僞裝主力,在魯西南地區積極進攻敵人,並在黃河渡口佯動,造成大部隊渡河北返的假象,以迷惑吸引敵人繼續合圍,另一路由豫皖蘇軍區部隊破擊平漢路,斷敵交通,造成敵南下堵擊之困難。同時,爲解除大軍南下後顧之憂,暫歸劉鄧指揮的華北野戰軍外線兵團5個縱隊,在魯南、魯西南地區機動殲敵,掩護劉鄧大軍南進。目的是迷惑敵人,調動敵人,便於主力隱蔽,突然地實施躍進。
在安排任務時,劉伯承對新建的第11縱隊在司令員王秉璋、政委張霖之說:“你們的任務是在黃河岸邊佯動,迷惑敵人,牽制敵人,掩護野戰軍主力實施躍進。最好造成一種我們要渡河北返的聲勢,把敵人吸引到黃河邊上。如果敵人要想過河,設法不讓他竄過河去,把他拉回來。如果敵人往南,到隴海一線,就積極開展攻勢,再把他引向北邊。總而言之,不要叫他尾追挺進大別出的部隊。”
作爲政委的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你們能在黃河渡口一線牽制敵人愈多、愈久、成績就愈大。要記住,你們的任務是迷惑敵人,牽制敵人,不要貪‘小便宜’,不要戀戰,該打的時候就狠狠地打他一下,打一下就走,要多走路,設法牽着敵人的鼻子走。”
顯然,跨過隴海路的關鍵是第11縱隊的“誘敵”行動。
在之後的幾天時間裡,第11縱隊在進行了戰前動員,隊伍整訓和安排戰鬥任務。一切部署妥當後,第11縱隊於8月6日開始行動。
第11縱隊的第32旅在旅長鬍華層、副旅長程紹祥、政委湯成功的指揮下,出南旺北進到鄆城以北地區,一路上各單位用石灰粉在各主要道路的交叉口標上向北的標誌,或是在一些能通過部隊的徒涉場、渡口,用高梁杆撂成向北的箭頭。這讓敵人誤以爲劉鄧大軍要北渡黃河。不僅如此,部隊時不時放出的空槍,更讓敵人信以爲真。
1948年8月7日,第11縱隊各旅全部集結在黃河南岸的高河崖一帶。這樣一來,就連蔣介石都以爲劉鄧大軍要北渡。於是,他立刻調集部隊尾隨第11縱隊向北,繼之又調來封鎖黃河渡口的羅廣文兵團、王敬久兵團進到馬樓、連樓一線。
蔣介石調遣的第10師、第40師陸續趕來,開始向高河崖陣地發起猛攻。面對敵人的進攻,第11縱隊的戰士進行了頑強的阻擊。不僅如此,爲了顯示出劉鄧大軍將要過河的態勢,第11縱隊對敵人部隊又進行了反衝擊,由此,加重了敵人的錯覺。
得知這一情況,蔣介石更加肯定了劉鄧大軍會在黃河岸邊集結,並隨時可能渡河北返的猜測。於是,他當即命令在金鄉、定陶一線的五六個師迅速北進。以重兵向鄄城、鄆城包圍過來。
隴海線上敵人調動頻繁,第11縱隊在敵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撤出敵人包圍目標高河崖一帶,穿插於敵重兵之間,在菏澤東北李莊,一舉殲滅敵第68師一部。敵以大部兵力留在魯西南地區,封鎖黃河渡口,派小部兵力南下阻擊劉鄧大軍。
第11縱隊的牽制行動,爲劉鄧大軍的戰略行動做了很好的掩護。就這樣,敵人徹底上當了。直到8月15日,敵人才恍然大悟。當然,敵人的下一步一定是調兵南下追擊。這一步棋,早已在解放大軍的預料之中。爲造成敵人難調的困難,豫皖蘇軍區主力部隊奉命西進,破壞平漢路之和尚橋南北段,計炸燬缺、石、木橋各一座,掀掉鐵軌,一度截斷了敵人在中原的軍事大動脈平漢路,遲滯了敵調兵南下的行動。
陳粟大軍外線兵團根據劉鄧指示,以小部牽制致人,大部機動殲敵,有力地掩護了劉鄧大軍的南下行動。
沒有了後面的追兵,劉鄧大軍向一支開弓之箭,迅速向南進發。隊伍出現在南下的各條大路、小路上,日夜兼程。兩天時間,部隊走出了200裡,9日收復了單縣縣城,行進到單縣西南的青堌集一線。
11日拂曉,全軍急行軍,到達離隴海路50裡的地方停了下來,進行過路的動員和準備工作。進入深夜後,一個連的戰士悄悄包圍張閣站併發起猛攻。不到一個時辰,就把守車站的小股敵人包圍,敵人見無路可逃,便將槍支從門洞和窗戶裡扔出來,舉手投降了。被俘的43名敵兵說,聽說劉鄧大軍要來,他們夜裡不敢在車站睡,常常跑到高粱地裡過夜,近幾天下了雨,他們只好跑回車站,誰知昨夜剛睡了一個安穩覺,結果全部被俘。從此以後,“捉摸不透劉伯承,神機妙算鄧小平”就在當地流傳開了。
與此同時,馬牧、柳河、小壩等火車站也被攻佔。解放大軍控制商丘東西鐵路120餘里,造成合圍商丘的氣勢。蔣軍第7師、第48師在由定陶增援途中,被解放軍擊退,返回曹縣附近。當夜,劉鄧大軍三路人馬浩浩蕩蕩地越過隴海路。
8月12日天亮後,張閣站的牆壁上、線杆上貼着許多劉鄧大軍的標語,在鐵軌上走動的也都是解放軍戰士,伸向遠處的鐵路上不時傳來“轟隆隆”的爆炸聲。這爆炸聲不是劉鄧大軍向敵人發射的炮火,而是劉鄧大軍在炸橋樑,炸鐵軌,致使蔣介石用於內戰的這條大動脈嚴重癱瘓。
首戰告捷,順利跨過隴海路。
緊接着,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於8月12日電令,及時指出了在遠征途中應該注意的幾個重要問題,併爲劉鄧大軍遠征指明瞭方向。
中央軍委提出:第一,中央鑑於25000里長徵時期休息太少,疲勞太甚,減員太多,而那種性急有許多是不必要的,提出此次我軍南進,必須減少不必要的性急,力爭少走路多休息。情況緊張時應當走幾天長的,但應跟着休息幾天,恢復疲勞;第二,在目前幾個星期內,必須避免打大仗,專打分散薄弱之敵,不打集中強大之敵,待我軍習慣於無後方外線行動,養精蓄銳,又在有利於我之敵情、地形條件下,方可考慮打大仗。
劉鄧大軍主力部隊於8月11日至13日跨過隴海路,把敵人甩在了黃河北岸,爭取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爭取了主動,爲千里躍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鼓舞了全軍的士氣。
千軍萬馬涉汛區
向大別山進發,劉鄧大軍分三路開進:1縱並指揮中原獨立旅爲西路,沿曹縣、寧陵、柘城、項城之線以西,直搗羅山、宣化店、黃陂地區;野戰軍直屬隊和2、6縱隊爲中路,沿虞城、亳縣、界首、臨泉之線以西,經息縣以東渡淮河,直奔大別山腹地;3縱隊爲東路,沿城武、虞城、鹿邑、界首之線,直插固始、金寨、六安、霍山地區。
1947年8月13日,中路大軍抵達界首縣境。
界首縣位於鄲城以南,沙河以北,東鄰太和,西到周口,南北90裡,東西80裡。橫貫縣境內有蔣介石1938年決開黃河大堤造成的黃泛區,南沿還有水面寬百米左右,長達80裡的大河,範圍雖小,道路卻極其難行。
黃泛區是擺在劉鄧大軍面前的又一道難關。1938年6月蔣介石在花園口決提,黃河朝着東南方向奔騰而下匯入淮河。黃水所到之處,沖垮了田園,捲走了村莊,每逢黃河漲水,這一帶就鬧水災,因此被人們稱爲“黃泛區”。
如果把這裡稱之爲“死亡區”也不爲過。原二野司令部軍政處處長楊國宇將軍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沒有到過黃泛區的人是很難想象這裡的情景的。這裡雖然已成了一片死水,但還是一片汪洋,除了能隱隱約約地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和偶爾從空中掠過的幾隻野鴨之外,再也看不見什麼別的東西。即使是無水的地方也盡是稀爛的膠泥,前腳起,後腳陷。”
1947年8月上旬,豫皖蘇軍區急電二分區副政委李一非到軍區接受任務,軍區司令員張國華說:“你們要接受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我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即將南下作戰,經過我區,挺進大別山,你們要負責掩護主力南下。軍區另有任務,不能前去,必須在15日前(一
周以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
張國華所說的任務是:一、修好黃泛區道路,以利大軍行動;二、準備好渡河的器材,搭好浮橋;三、支援大軍解決行動中的一切困難。你們要盡一切努力,完成這一任務。
爲保證大軍順利通過黃泛區,軍區予以了極大的支持。李國華向李一非承諾,軍區能夠撥給他們一個工兵連、一個通信連,外加一部電臺和報話機。
李一非接到任務後,根據軍區的指示迅速做出了決定:
一、整修黃泛區道路,在黃泛區設路標,並配備熟悉情況的地方部隊帶路。
二、在劉鄧大軍經過地區設茶水站。
三、準備架浮橋及渡河器材。以軍區工兵爲骨幹從地方部隊抽調幾百名熟悉水性的戰士組成工兵部隊,協助配合工兵連架橋。
四、動員部隊幹部及地方幹部支援主力。
從此,地、縣、區黨政軍民日夜奮戰,開始了修路搭橋的準備工作。
黃泛區寬30多裡,遍地積水污泥,淺則及膝,深則沒臍。沒有人煙,沒有道路,村莊被水分隔着,泥水漚得發出令人作嘔的臭味。即使無水的地方,也是舉目無際的黃泥灘。
8月13日,李一非親自率領一個團及工兵和通信部隊進駐槐店,在河岸建立指揮所,加緊發動羣衆準備木材、高粱稈、門板,徵集民船等渡河器材。與此同時,界首縣委書記吳忠培、縣長兼縣大隊長馬捷、副政委齊世欽等,遵照分區指示,在黑龍廟設立指揮部,發動全縣幹部羣衆,搶修黃泛區道路。
當時,黃泛區從皇姑河到南大堤有三十多裡寬,遍地泥濘,沒有路基。他們就發動羣衆擡土填路。後來,劉鄧大軍選擇了新安集、下溜、槐店、倒栽槐四處渡口爲據點。其中,新安集的地理位置很有優勢。它位於界首和槐店中間,緊靠沙河北岸,是農村中一個較大集鎮。北有通往石槽、鄲城、鹿邑的土公路。南岸劉集有通往沈邱、新蔡的土公路,交通較爲方便。河面坡度大,水面窄,離城遠,目標小,有利大軍渡河。因此,這裡被定爲重要據點。
以新安集爲重要據點。二分區、界首縣委決定在新安集的中渡口、上渡口、關帝渡口,一公里內架設三處浮橋,在新安集西八里的下溜架一座浮橋。他們不分晝夜,發動羣衆,徵集民船,籌集糧草、牲口、大車、高粱稈、門板等器材,廣大羣衆紛紛響應。有人出人,有物出物。
經過四晝夜的緊張工作,於8月16日四處浮橋全都架好。爲了順利越過黃泛區,各部隊的政工幹部積極行動起來,向全體指戰員說明了跨越黃泛區的困難,勉勵大家要團結互助,爭取不掉隊。
8月17日至23日,2縱、6縱和野戰軍總直屬部隊、南下幹部大隊先後從槐店、下溜、新安集等處,勝利越過黃泛區。
再看看劉、鄧率領的3縱隊是如何越過黃泛區的。
8月17日傍晚時分,部隊開始在黃泛區跋涉。劉伯承、鄧小平親自率領部隊指戰員排成了8路縱隊,在泥沼地裡行進。道路越來越泥濘,行走特別困難。一開始,劉伯承和鄧小平還騎着馬,後來,他們就下馬和戰士們一起走。只見鄧小平正架起劉伯承的胳膊,說道:“我們一定能涉過黃泛區。由我扶着你,咱們一定早日到達大別山!”
真是舉步維艱,在如此泥濘的道路行走,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劉伯承和鄧小平身體力行,互相扶持,走在全軍最前。於是,共產黨員、基層幹部也以身作則,扛機槍,背雙槍,扶病號。在指戰員的帶領下,戰士們開始肩膀搭着肩膀,以班爲單位,協力前行。
戰士們輕裝上陣都如此困難,可想而知,押運200輛軍械車的戰士們更是備嘗艱苦。
軍械車每輛裝載1500斤,走在部隊的後尾。剛開始走在泥地裡,還只是個別車輛陷在深溝裡,於是就用5匹牲口把車拉出來。可是沒走多遠,所有的大車就都完全陷在這泥沼裡,既不能前進,也不能後退。時間一長,路兩邊的泥水越來越多,大車的深陷程度也越大。
在困難面前,解放軍戰士是不會低頭的。車輪動不了,就靠人力搬走軍械。在軍械科長的帶領下,戰士們一個接一個地扛起彈藥箱,在泥地裡步行3裡地,把軍械安放在一處小村莊,然後再返回來扛第2趟,第3趟……直到把車上的東西搬空。空車的重量減輕了不少,戰士們又想盡一切辦法,把深陷在泥潭裡的車一輛輛“救”出來,再拉到前面的小村莊,重新裝滿軍械。
就這樣,3縱隊的戰士們在茫茫的泥海里,奮不顧身地拖着大炮,攜着槍彈,擡着擔架,拉着輜重,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直到8月18日上午,他們終於憑藉堅忍不拔的毅力,征服了黃泛區。
血戰汝河
1947年8月下旬,在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途中,劉鄧率領中原局、野戰軍直屬隊在第6縱隊的掩護下進至汝河北岸時,前有阻敵,後有追兵,中間還橫着一條正值汛期的汝河,情況萬分緊急。
23日夜幕剛降臨,鄧小平和劉伯承率野戰軍指揮部趕到汝河邊。此時,河對面的敵人已加強了防守,後面的敵人同掩護劉鄧大軍的部隊即將交火。敵人的目的很明確,企圖利用汝河水深、沒有船隻的情況,拖住劉鄧大軍的主力,從而打亂劉鄧進入大別山的戰略計劃。
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搶渡汝河,關係到整個戰局。
在這緊急關頭,劉、鄧馬上召集前線指揮員開會,研究部署渡河作戰計劃。劉伯承說:“情況確實是嚴重的,如果讓後面的敵人趕到,把我們夾在中間,不但影響戰略躍進,而且還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狹路相逢勇者勝,同志們明白吧,從現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敵人的飛機大炮,我們要以進攻的手段對付進攻的敵人,從敵人的陣地上打開一條血路,衝過去!”
劉伯承隨即命令:18旅從中間殺出一條路,頂住兩邊敵人,作爲野司的前衛,奮力攻擊前進;16旅保護浮橋,保護大軍安全渡河;17旅繼續在左翼遲滯敵軍西援。一向與劉伯承配合默契的鄧小平接着說:“聽到了吧,情況十分緊急,要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打過去!”
聽了劉、鄧的指示後,官兵們羣情振奮。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政委杜義德都下到團指揮,各旅長下到營指揮。浮橋架好後,劉、鄧繼續下令,部隊立即輕裝,中原局、野戰軍直屬隊和隨軍南下開闢新區工作的地方幹部分3個梯隊抓緊時間強渡。
這時,距離第二天還有四五個小時,絲毫耽誤不得。時間緊任務重,16旅除以46團擔任後衛阻擊追兵外,還要接替汝河南岸渡口兩側陣地,抗擊敵人,保護浮橋和通道,掩護全軍過河。
於是,縱隊首長命令:46團要在全軍過河後才能撤退,如果來不及脫身,就留在當地打游擊,以後再歸建。領受任務後,16旅尤太忠旅長和張國傳政委立即趕到46團,傳達作戰任務,決定由已在46團指揮作戰的旅參謀長賴光勳帶電臺繼續指揮46團以機動防禦阻擊追敵,保證大部隊安全過河,堅持到最後勝利。尤太忠旅長即同張國傳政委親率47、48團奔過浮橋,接過汝河南岸渡口兩側陣地。他指揮部隊一邊抗擊敵人,一邊加固工事,準備迎接天亮以後敵人更大規模的進攻。
次日拂曉,敵人以飛機、大炮向汝河渡口兩側陣地狂轟濫炸。接着,又分兵幾路同時向劉鄧大軍陣地猛撲,企圖切斷南進通路。敵人幾次衝鋒始終未能突破陣地。
在敵人強烈炮火下,浮橋曾被打斷,尤太忠旅長立即命令工兵連幹部帶頭搶修,保證機關和部隊過河。激戰到下午,陣地仍牢牢掌握在野戰軍的手中,敵軍未能前進一步。
此時,左路軍掩護縱隊炮兵和輜重部隊已從下游嶽城過汝河,李德生同政委何柱成率17旅由南岸向汝南埠火速開進,從敵後側發起攻擊,配合16旅打擊敵人。炮火中,劉鄧首長、中原局和野戰軍機關、縱隊直屬隊、南下工作團於24日16時全部安全地渡過汝河,沿着先頭部隊殺出的通道,迅速向南推進,闖過了躍進大別山的一道險關。
血戰汝河,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途中最緊要、最嚴峻、最關鍵的一次戰鬥,也是一場最激烈的戰鬥。汝河之戰,展示了劉鄧首長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偉大氣概,沉着、冷靜、果斷的性格和卓越的指揮才能,也顯示了英雄的第6縱隊官兵不怕犧牲、勇往直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保證了戰略躍進任務的完成。
談笑過淮河
1947年8月24日下午1點,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南下的中路大軍——中原局機關、野戰軍指揮部及2縱、6縱主力到達集結地息縣彭店。
彭店位於息縣西北部,離淮河15公里,是汝河、淮河之間的一個重鎮。集結於此,正是爲了渡過淮河做準備。
淮河,是華東地區介於黃河和長江之間的一條最大的河系,山西向東貫穿子河南商部與安徽全境,在這一帶形成了一片縱橫交匯,疏密錯落的水網地帶,在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的途中,形成了一道天然鴻溝。
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河深水急。當時,從天而降的雨水墜入淮河上游,河水隨之上漲。更加緊急的是,敵人追兵已經距離劉鄧大軍僅15公里,如果在兩天之內不能渡河,劉鄧大軍恐怕要背水一戰。
所以,劉伯承和鄧小平一到彭店,即令18旅旅長肖永銀帶所屬部隊25日拂曉前攻下淮河北岸的息縣縣城,奪下淮河渡口,準備渡河器材,以使部隊能在次日開始渡河,進入大別山。
25日拂曉,肖永銀率18旅先頭部隊在炮火掩護下,猛攻息縣縣城北門。不足千餘人的國民黨息縣保安團經不住解放軍的攻擊,棄城南竄。解放軍乘勝追擊,奪下淮河北岸渡口——大埠口、小王灣等地。
26日,當劉伯承、鄧小平率中路大軍到達淮河北岸時,眼前無橋、無船、河面又寬的情形讓他們頓時感到渡過淮河比他們想象中還要難。
先頭部隊18旅打下息縣縣城,佔領北岸渡口後,徵集到十幾只船和木排。但是,這對於要渡河的7個旅的人馬來說,顯然是不行的。此時,尾追劉鄧大軍的國民黨19個旅的兵力已迅速追上,其先頭部隊已在距此不到30裡處向劉鄧大軍的後衛部隊發起攻擊。
шωш _Tтká n _C〇
加之作爲掩護和策應中路大軍的右路軍3縱和左路軍1縱,已分別於23日至26日先期從三河尖、正陽等地渡過淮河。這樣,中路大軍失去了左、右兩翼的策應和掩護;已渡到淮河南岸的部隊,因指揮機關仍在淮河北岸,不得不停留在南岸待命。前有天塹,後有追兵,如不能迅速渡過淮河,中路大軍和指揮機關將背水而戰,形勢十分嚴峻,千里南征的種種努力即有毀於一旦的危險。
26日深夜,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在淮河岸邊的小王灣召開緊急會議,在聽取了李達參謀長的敵情分析後,鄧小平果斷提出:劉伯承司令員、張際春副政委先行渡河,自己和李達留在淮河北岸,由他指揮部隊阻擊敵人,李達指揮部隊渡河。劉伯承聽罷,說:“政治委員說了就是決定,立即行動。”
決定雖作出了,但當務之急是部隊採取什麼方式渡過淮河。劉伯承反覆詢問部隊指揮員能否徒涉,他向18旅政委李震問道:“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嗎?”“河水很深,不能徒涉!”李震回答。
李震的回答是有根據的。劉鄧大軍渡淮的地方正處淮河上游。8月以來,淮河上游地區連降暴雨,河水猛漲,山洪暴發,劉鄧大軍抵達淮河岸邊時,河水水位仍很高,但前一個洪峰過去,河水開始緩慢下降,剛到淮河邊的李震並不知道這種情況。對此,李震特地詢問了當地的羣衆,當地羣衆告訴李震,汛期的淮河河水忽漲忽落,從沒有人敢在漲水時徒涉。
聽了李震的回答,劉伯承仍沒有放棄架橋或徒涉淮河的想法,他讓警衛員找來一根長竹竿,帶上警衛員,來到岸邊,登上竹排,乘着夜色,緩緩地向南岸劃去。
竹排一離開北岸,劉伯承就用竹竿不時地探測河水的深淺,囑咐警衛員在水淺的地方插上竹竿作爲標記。竹排劃到河中央,劉伯承興奮地向一直站在北岸的李震喊道:“能架橋呀!我試了好多地方,河水都不深,告訴李達參謀長,叫他堅決架橋!”
就在李達組織人員準備架設浮橋的時候,一個令人意外的情景出現在劉伯承眼前。晨曦中的淮河彷彿退去了昨日的桀驁不馴,平靜了下來,水退了。
也就是說,趁此時,能夠徒涉過淮河。看到這種情景,劉伯承下令:“不要架橋了,部隊迅速徒涉淮河!”迅速組織隊伍過河。徒涉淮河,誰能有如此膽量,但這個好事恰好就落在了劉鄧大軍頭上。立即過河!劉、鄧二人相視而笑。
天亮後,千軍萬馬沿着河面上的標記,兵分多路,徒涉淮河。浩浩蕩蕩的隊伍,從8月27日起至28日止,歷經兩天時間,快速渡過了曾讓人望而卻步的淮河。
劉鄧大軍剛過完河,吳紹周的第85師就來到了淮河北岸。眼見劉鄧大軍過了河,吳紹周也讓國軍效仿。他立即命令部隊涉水追擊,不料人馬一下水,整個先遣隊便被淹沒在河水之中。原來,吳紹周部渡河時,河水驟然暴漲,上游又下來了洪峰。敵軍30萬追兵到了河邊,卻只能隔着洶涌的淮河,看着劉鄧大軍漸漸走遠。
回想起徒涉淮河的情景,鄧小平難掩笑意:“那一路真正的險關是過黃泛區,過淮河。過淮河,劉伯承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剛剛可以過人。這就是機會呀!我們剛過完,水就漲,就差那麼一點點時間,運氣好呀。以前,從來不知道淮河能夠徒涉,就這麼探出條道路來了,真是天助我也!”
整軍經武——王大灣會議
1947年秋,劉鄧十幾萬大軍遠離後方,千里南征,深入敵後,在無後方依託條件下實施戰略展開,所遇到的困難和艱險很多。由於部隊長途跋涉,連日征戰,指戰員們都十分疲乏;後勤供給方面,人缺糧食,畜缺飼料,槍炮彈藥也越來越緊張;北方戰士初到大別山,大米吃不慣,又走不慣山道田埂,聽不懂方言土語。
在此情況下,有些人思想上產生了右傾情緒,甚至對堅持大別山鬥爭能否勝利也產生懷疑。少數部隊一時紀律鬆弛,甚至出現違反羣衆紀律的現象,直接影響了戰鬥力。針對上述情況,劉伯承、鄧小平決定開展陣中治軍、戰場整軍。
在進行斜山寨戰鬥的時候,各縱隊旅以上幹部即接到命令:27日到光山王大灣參加旅以上高級幹部會議。但將軍們在地圖上怎麼也沒有找到王大灣這個地名。參加會議的將領們均由總部派來的騎兵專程引導,一程一程地把他們送到“王大灣”。
將軍們眼前的“王大灣”,其實是光山縣磚橋街南端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院落。前廳後堂與東西廂房組成一座四合院。將軍們恍然想起,50天前,南征之際,爲保密起見,各指揮部都以各部參謀長的姓氏取村名作爲代號;劉鄧統帥部的代號是李家莊,1、2、3、6縱的代號分別是潘店、王家園、曾家莊、姚官屯。此次來到“王大灣”,會議被稱作“王大灣會議”。
會議的主旨是:統一對堅持大別山鬥爭的思想認識,着重解決增強部隊鬥志,克服右傾情緒,進一步整頓紀律等重大問題。劉伯承司令員首先講話,指出:“增強鬥志,反對右傾情緒,克服紀律鬆懈現象是殲滅敵人,發動羣衆,建立大別山根據地,實現黨的戰略進攻方針的根本環節。”他說:“對敵人鬥爭喪失勇氣,就不是一個男子漢,勇敢的‘勇’字就是男子漢戴上一個英雄冠。”他號召,“每一支部隊,每一個共產黨員都必須做到黨指向哪裡,就戰鬥到哪裡,不能講任何價錢……”
鄧小平政委的講話高屋建瓴:“黨中央對我們這次行動的意義,作了充分的估價。現在我們不但保存和鞏固了原有解放區的基本區域,而且把戰爭引向蔣管區,迫使蔣介石把戰線由黃河移到長江。同志們可以看到中央這步棋下得多麼英明,多麼有遠見。可是,我們有些同志只看到自己的困難,而看不到全國戰局這種新變化,個別人甚至產生右傾情緒和違法亂紀現象,這種錯誤傾向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對於眼前的各位幹部,鄧小平毫不留情:“越是在困難的時候,高級幹部越要以身作則,鼓勵部隊堅決勇敢地殲滅敵人。我們既反對在條件不可能的時候輕率地去作戰,更要反對在條件可能的時候不敢勇猛地去作戰。”
部隊必須認真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鄧小平強調說:“毛主席在井岡山建軍之初規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絕不是什麼簡單的規定,而是黨的路線和政策的體現,能否堅決執行,關係到我們在大別山能否站得住腳。一定要牢固地樹立起以大別山爲家的思想,堅決克服怕打硬仗、紀律鬆弛等右傾思想情緒。”
除此之外,會議還研究部署了發動羣衆、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打殲滅戰,解決部隊給養等問題。要求各級幹部明確紮根大別山的思想,帶領部隊戰勝困難,擔負起勝利殲敵、做羣衆工作、自己籌集給養等三大任務,儘快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劉鄧在光山磚橋文殊寺舉行的“王大灣會議”,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後在軍事、政治鬥爭中有深遠影響的重要會議,對於重建大別山根據地,打破蔣介石總體戰略,實現黨中央戰略進攻的偉大決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大灣會議之後,各部隊迅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軍政競賽,各項工作都有很大進步。在王大灣會議精神的鼓舞下,劉鄧大軍戰勝了重重困難,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和飽滿的鬥志,取得了軍事鬥爭和羣衆工作一系列重大勝利,很快扭轉了戰局,打開了新局面。
高山鋪大捷
1947年10月下旬,劉、鄧大軍在鄂東高山鋪地區進行了一場伏擊殲滅性戰役,這場戰役不僅促進了大別山根據地的建立,而且在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進攻的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
大別山雄峙於鄂豫皖三省邊界,縱臥中原,是敵人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區。這裡曾經是老革命根據地,羣衆基礎堅固。1947年夏,中共中央英明地把戰略進攻的突破點選定在大別山區。8月底,劉、鄧大軍以千里躍進之方式勝利到達大別山。接着,以鄧小平爲首的中共中原局立即號召部隊和地方幹部義無反顧地爲重建大別山革命根據地而鬥爭。
當時,劉伯承和鄧小平決定乘敵主力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別山地區敵人力量極爲空虛的有利時機,實行北阻南進,分兵運動之策,迅速實施戰略展開。爲此,劉鄧大軍只是“打些小勝仗,肅清土頑,安置後方,爲大量殲敵和重建根據地創造條件”。
9月27日,劉、鄧組織召開了王大灣會議,會議重申了“創立大別山解放區是我黨我軍正確的戰略方針和堅定不移的政治任務”的戰略精神,同時強調部隊必須克服右傾,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次會議對更好地開展大別山鬥爭,打好高山鋪戰役起了重要的作用。
9月底,劉鄧大軍乘國民黨軍統帥蔣介石調集主力於大別山北麓,而山南兵力薄弱之機,以主力由山北分兵南下,連克廣濟、望江等數城,直逼長江。蔣介石懼怕解放軍渡江南進,急令整編第40師(少1個團)及整編第52師第82旅經團風、浠水向廣濟疾進,企圖將解放軍殲滅於江邊。
在劉、鄧大軍看來,這正是殲敵之良機。而且劉鄧大軍也十分需要打一個較大的殲滅戰,把敵人的氣焰壓下去。劉、鄧經過實地偵察,周密的部署,決定在蘄春境內的高山鋪設伏殲敵。具體部署是:第1縱隊並指揮中原獨立旅,利用漕家河東南高山鋪公路兩側山地,布成袋形陣地;以第6縱隊尾隨而進,待其進入設伏圈後,佔領張家灣、獨山有利地形,截斷其退路,協同第1縱隊圍殲之。
10月26日9時,第40師及第82旅進入高山鋪地區。第1縱隊各部即依託螞蟻山、紅武腦山、茅菴山與其展開激戰,經反覆爭奪,於當晚將其壓縮於清水河與高山鋪谷地。27日拂曉,第6縱隊先後佔領高山鋪西北的獨山和東北的馬騎山等地,封住了袋口,隨後,解放軍打退了第40師及第82旅奪路逃跑的行動,至14時將其全殲。
正是劉、鄧的英明決策纔有了高山鋪戰役的勝利。當然,只有策略,沒有執行者的戰役是打不贏的。此次高山鋪戰役中,全員的出動,出色的表現纔是關鍵。
第54團1營通信員馬來山在高山鋪戰役時剛滿18歲。敵人被3連擊潰,放羊般地亂跑。馬來山見機,端起槍衝到敵人中間捉俘虜。他找不到自己人,剛好發現不遠處有一座房子,便捉一個俘虜往裡送一個。後來敵人捉得多了,他就挑了一個俘虜軍官,替他站在房子門口看守。他滿山遍野地跑,把敵人往房子裡趕。戰鬥結束,他清點了一下,共捉70個俘虜,繳了兩挺輕機槍、24支步槍,還有兩匹大洋馬。
2營司號員劉金纔是在湯陰解放過來的。總攻開始後,他跟着部隊衝下山,先用手中的號嘴頂住敵人的腰眼,空手奪過一挺手提式機槍。打着打着,他不知不覺地和部隊走散了。當一股敵人向他跑來時,他仍然以爲自己的身後是強大的隊伍,便大喝一聲:“繳槍不殺!”這一喊,着實把敵人嚇了一跳,他們心裡犯怵,不知道周圍藏了多少人,就乖乖地把兩挺機槍、一大堆步槍整整齊齊放在地上,舉手排隊投降。
就這樣,劉金才一個人竟俘虜了十個敵人。
這時,又有五個敵人扛着一門迫擊炮過來。劉金才這時已經知道了周圍的情形,卻沒有慌,而是鎮定自若地,喊道:“同志們,扛炮!敵人送炮來啦!”敵兵如驚弓之鳥,就地放下炮,不敢再動。
第49團7連的王醜是全軍出色的機槍射手,在高山鋪戰鬥中,他隻身端着機槍到村子裡搜索。他發現在一個院子裡窩着一堆敵人,就用機槍堵住門口,命令一個敵兵替他收武器。共俘敵105人,繳步槍36支、輕機槍3挺、小炮一門、手提式機槍兩支、電話機兩部。事後他說:“我光顧樂了,啥也沒聽見。”從此,大家都叫他“聾英雄”。
第52團1連文書嶽巍洪是第17旅的模範文書,打仗的事卻總輪不到他。這次高山鋪戰鬥,他也隨全連出發了。沒有手榴彈,他就邊跑邊扔石頭。一塊石頭飛過去,敵人便以爲是真彈,轟地散開了。他見戰友們有的赤着腳,就撿敵人跑掉的鞋追着分送給大家穿。在一個山腳處,他捉住敵人五匹馬,剛要往回趕,從山上又跑下來100多匹馬。又是轟,又是趕,一個人忙前忙後,成了地地道道的“牧馬人”。
高山鋪戰役,是人民解放軍進入大別山後所進行的一場關鍵性戰役,保證瞭解放軍軍事戰略的展開,提高了部隊在複雜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和信心,大大地鼓舞了廣大人民羣衆,沉重打擊了蔣介石集團,爲發動羣衆,重建根據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是人民軍隊進行戰略進攻的先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