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三下五除二

士大夫們想不納稅,想讓子嗣門蔭當官,這些其實都可以理解的。

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就要去交給朝廷,如同那些泥腿子一樣,這還是士大夫,官紳嗎?

哪怕在後世,大美利堅,富豪們都勤設基金會,躲避遺產稅,傳承子孫後代,更何況眼皮子淺的士大夫了。

一畝地,一斗糧,若是算上脫殼等,其實就是一斗半,一畝地最低兩石糧食,十五稅一。

多麼?其實不多。

但,這點糧食,他們仍舊不想繳納,只想享受。

家有幾百畝的都說不上話,只有那萬畝以上的官紳們,家裡有官的,纔會有意見。

有句話不得不說,在唐宋之際,遺留自門閥時代的思想,這羣士大夫們從來沒有把普通百姓當做人,只是當作韭菜。

科舉大興後,寒門階級上臺,但依舊不把百姓當人。

王安石變法時,文彥博在與宋神宗對談時,反對變法說道:“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

宋神宗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

文彥博回答說:“爲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陛下,這天下是您與士大夫的,而不是屁民的,他們不過是韭菜罷了,割的時候糊弄一下就得了,您還當真了?

所謂“士大夫”,根據《資治通鑑》備註,在當時來說就是“內外在官之人”。也就是指整個文人官僚體系。

“真是豈有此理,他們以爲我會屈從嗎?”

皇帝的冷笑,讓吳青、劉文、田忠三人齊齊打了個冷顫。

李嘉怕嗎?不,他不怕。

因爲官僚從來不是一體的,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孔夫子的思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哪怕是北宋,依舊有範衝淹、王安石等一羣人進行變法。

他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而並非是士大夫打下來的。

李嘉完全不懼怕這羣文官,但卻忌諱宰相們合一。

最初,皇帝跟何人共治天下,靠的是出力的多寡,也就是所謂的“血酬定理”。

西漢劉邦因功勳老臣得天下,所以共之;東漢劉秀靠地方豪強支持,贏得了天下,所以東漢與豪強共天下,黨錮之禍,失去豪強心;五代時的皇帝靠藩鎮、軍漢支持,所以跟藩鎮共天下,企圖削藩的皇帝都沒有好下場。

但,李嘉是擁有軍隊開始的,依靠着勝利,土地,錢糧,禁軍將校完全站立在他這邊。

某種層度來說,百官的不滿,恰恰凸顯了他們對於軍隊的忌諱。

皇帝屠殺百官,歷史上又不是沒有發生過,況且,不要忘了,這是五代亂世,武夫當國的時代。

所以,李嘉只要牢牢掌握軍隊,誰都不用怕。

既然知曉了始末由來,李嘉就毫不畏懼了,他冷聲道:

“自古以來,結黨營私,一向是朝政敗壞之始,前唐時,牛李黨爭,禍害百餘年,看來還是躲不過啊!”

一旁三人瑟瑟發抖,皇帝這是要直接給他們戴帽子啊!

是的,沒錯,李嘉對於團結一致的政事堂很不滿,所以,就要潑髒水與他們,爲自己佔據道德制高點。

但,李嘉卻不會直接下場,爭鬥,亦或者直接貶職什麼的,太低級,跌份。

這羣舊官僚,科舉出身的很少,大部分是賄賂、門蔭、提拔、恩寵上來的,思想不正,依舊是五代時期那套思維,自私自利,顧小家而忘大家,有奶便是娘,毫無忠義廉恥。

稍微觸碰到他們的利益,就緊張,逼迫,但又畏懼軍隊。

明面上是皇帝與士大夫的鬥爭,其實,只是皇帝與舊官僚的鬥爭,

李嘉不是一個人在鬥爭,科舉進士,軍隊,地方上的秀才、舉人,都是他的支持者。

表達了對於宰相們的不滿後,李嘉動作很快。

首先,在弘文館、集賢院、史館這三個繼承自前唐的館閣後,李嘉又設立文淵閣、文忠殿,一閣一殿,招募翰林進士,文淵閣是編撰皇室圖冊,對皇家進行畫像,文忠殿,則是負責對皇子教育一事。

新設兩閣殿,在朝堂上掀起了巨波。

衆所周知,館閣之人,一向是皇帝的親近之官,位卑而權重。

如後唐設立的端明殿學士,就是爲了協調樞密院與皇帝之間的軍政大事,人物有,翰林學士、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馮道,翰林學士、中書舍人趙鳳,都是宰相之才。

後周時,王樸就以端明殿學士身份權判開封府事。

翰林們、各部官吏們都緊張不已,希望能夠進入其中,成爲天下近臣。

隨後,長沙府尹李淮,成爲文忠殿大學士。

然後,長沙府轉運使胡賓王,成爲了文淵閣大學士,升任轉運副總運使。

所有人都羨慕不已,這等於是一躍而起啊!不僅身居要職,而且還是天子近臣。

之後,李嘉又讓吏部尚書鄧斌白麻宣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成爲宰相。

具有深意的是,吏部尚書由原長沙府尹李淮,新任的長沙府尹,爲曾經的承天府尹,皇帝的堂兄,宣王李駿長子,李郜。

帝相失和的第三日,荊南府知府孫光憲,曾經的南平國老臣,加戶部左侍郎,白麻宣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爲第六位宰相。

這下子,宰相們瞬間就慌了。

新設館閣不說,吏部、戶部,轉運使司衙門,至關重要的衙門,轉眼間就失去了;五軍都督府在,兵部毫無威脅;工部和禮部純粹是無用,只有刑部有點用處,但權力又被大理寺和御史大夫分割。

某種意義上來說,只要皇帝一句話,整個政事堂瞬間被架空。

如今在手的權力,也不過是對皇帝聖旨的封駁之權,但殺敵一百,自損八千,一用,宰相位置瞬間到頭。

三下五除二,宰相反倒成了孤家寡人。

政事堂。

“哎,我等真的錯了?”崔泉望着寥寥無幾的政事堂,不由得疑問道。

平日裡一呼百應,還真以爲權勢大,百官附和,誰知,幾步下來,瞬間門可羅雀了。

ps:求票,求訂閱

第兩百八十章楚國命運第六百零八章一樁樁,一件件第八百八十七章第九百八十七章驚慌第1313章大御前會議第1238章護法第三百三十三章軍隊第兩百八十三章亡國之人第一百二十三章歷史新篇(上)第六百五十九章交流第五百九十四章羞辱第一百四十八章話裡有話第四百五十九章倖進第1385章分以四國第四百五十七章武魂殿第1150章安北第1112章老君山第四百零二章大理第三百四十一章功利第1273章條法第一千零七十四章歸都第七百一十五章熱鬧第一百一十二章嶺南不安(下)第1128章中秋宴第八百零七章宗法第六百七十章敘職第三百七十八章駕崩第六百零五章憤怒第1200章唐奴第四百零九章風波第1399章大動作第七百七十九章度田困境第一千零六十八章熱鬧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第一百五十三章北伐暢談第八百五十一章人心第九百二十章白重贊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六百六十一章驚詫第九百章第九百五十六章第七百一十三章上書房第九百四十七章兵來第一百章自由貿易第五十三章閒棋子第八百一十七章飛鴿第1162章戰之第1304章成婚第九百一十三章拋石車第1125章唐末六朝傳第七百五十九章開京之盟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1327章內軋第八百四十一章御營第一百三十一章酒暖人涼第一百六十八章轉運使司第七百三十七章茶稅第三百八十八章元正第六百五十三章第八百八十八章待會填充第八百四十四章第三百七十八章駕崩第1211章第三百五十四章城破第五百八十章荊國公薨第一百三十二章西北軍中第四百九十八章無題第三百三十章世家心思第九百六十七章安排第九章第十章在作品相關裡第六百一十章致仕第四百三十九章秀才(上)第兩百四十一章欣喜萬分第一千零八十章第兩百零六章洞庭水師第八百九十七章三趙第1176章贖人第兩百三十七章大興科舉(續)第十六章人心奔涌(上)第四百八十二章第1286章分封第八百八十章第一千零二章條件第八百六十六章第1143章柔情第1287章第1325章黑水都護第六百九十章第1394章巡遊與治黃第四百一十八章折騰第四百八十八章攻伐第一百一十七章暗流不止(中)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九百七十章漸漸第兩百六十八章楚王身卒第五百四十八章孟昶心太慌第兩百零五章文人抱怨第兩百零四章梅山之亂(中)第1295章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