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府,是之前的秦王府,再之前的天水王府。
李瑄知道他爲太子的日子短暫,所以沒有將家人接到太極宮的東宮之中。
他沒有徹底坐上皇位之前,不會違規基本禮制。
在這關鍵時刻,道政坊聚集的天策衛越來越多,幾乎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崗。
與李瑄同居住在道政坊的王公貴族,見證李瑄將獲得凌駕一切的權力。
李瑄回到太子府的時候爲下午,他今日沒有心情去處理軍政事務。
“拜見陛下……”
裴靈溪、姜月瑤四女出門向李瑄拜道。
這段時間禪讓鬧得沸沸揚揚。
今天上午之時,李隆基禪讓李瑄,李瑄含淚受恩的消息,經羽林郎傳遞至太子府。
裴靈溪也忍不住激動,她爲李瑄獲得九五至尊的權力而感到高興。
她早有準備這一天,只是沒想到這一天來得如此之快。
她的夫君到位置後,終於可以大展鴻圖。
“諸位娘子請起。”
李瑄下車後,讓裴靈溪等女免禮。
他又一次向他的女人展現成就。
在家中面對自己的妻兒的時候,他才能暫時卸下重擔,放下天下蒼生。
向自己的妻兒證明他是征服天下的男人。
他給不了裴靈溪、姜月瑤、霜兒、長離太多,他儘可能給她們最多。
以爲他處理後宮之事。
明日過後,她們將會封后封妃。
“世事無常,今我主天下。將更要注重德行。如果政務繁忙,兒女的事娘子們要多加照看。高陽、太平的故事要引以爲戒,兄弟之間要相親相愛,情同手足。”
李瑄叫裴靈溪四女在府中湖畔的閣樓上,召開一個小會。
最後,他又說道:“子不教,父之過。我也會找時間考察兒女們。”
大義滅親,說着容易。
殺旁系的時候,咬咬牙就刀了。
真輪到兒子,誰能眼不眨地大義滅親?
他真希望兒女們能成器,繼承他的事業。
“陛下放心,妾身等一定督促奕兒、淞兒、蓁蓁,請有學問的老師教導他們。”
裴靈溪能聽出夫君的話很委婉。
她深感責任重大。
先帝的殘忍故事,使她們心悸。
“不必苛責他們,也要勞逸結合。尊重他們的興趣。”
李瑄又說道。
他也總結有自古以來,把太子、皇子養成廢物、偏執狂的案例。
請老師是一定的。
最主要的是,妻子們經常能陪伴子女。
以往皇子們經常看不見皇帝。
皇帝也不斷地出入三宮六院,顧不過來。皇子公主只有舉行宴會的時候,才能看到父親,還不一定能說上話。
李瑄只要在國都,不論如何,都會三兩天見一見兒女們。
“妾身遵旨!”
他們說話的時候,小兒女在閣樓下湖邊遊玩,現正是百花盛開的季節。
願他們一直如現在這般親密!
“以後國家會逐漸廢除宦官的制度,宮中事務,由女官代替。我不管後世如何,在我承天命的時間,宮女有數百足矣。”
李瑄向自己的妃子透露這件事情。
歷朝歷代,皆有宦官干政事情發生。
宦官貪污受賄,更不計其數。
當然,李瑄也清楚宦官的好處,可以作爲皇帝的耳目。
在皇帝無法掌握朝臣的時候,可以用宦官。
但那時候國家崩壞也是一定的。
另外,用宦官可以在宮中幹一些力氣活,有的活宮女幹不了。
讓侍衛入後宮,有淫亂後宮的風險。最起碼與宮女偷換是肯定的。
但李瑄又不要三千佳麗,不可能有這種風險。
更沒有什麼活讓宦官去做。
禁止男子成爲宦官,可以增加國家人丁。
當前,大唐有太極宮、興慶宮、大明宮、紫微宮、上陽宮,五座皇宮。
還有次一點的華清宮,兩都散落的宮殿羣、行宮更是不計其數。
一共數萬宮女宦官,太過離譜。
他會陸陸續續關閉一些宮殿,向天下宣佈他提倡節儉的決心。
作爲一個開先河的君主,他自己是不可能用到宦官制度的。
他有足夠的掌控力。就像開國皇帝一樣,沒有哪個開國皇帝,會依靠宦官爲自己辦事。
同時,他也不希望後世還會有宦官這個羣體出現。
“妾身等無知,只聽夫君的安排。”
她們聽到李瑄的話也很吃驚。
皇帝沒有宦官在旁,怎麼能襯托出威嚴呢?
這已經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再不喜歡宦官,也覺得彆扭。
但裴靈溪、姜月瑤等女對李瑄言聽計從。他相信夫君的安排有良苦用心。
“我也不會選秀女,會好好待你們。”
李瑄向裴靈溪她們說道,讓她們不要有壓力,就像在王府時一樣。
四女性格互補,情同姐妹。
一旦有大量的嬪妃充斥後宮,但凡出現點意外,就會後院起火。
而且李瑄也不喜無緣無故去納妾。
他幾個娘子都愛不過來。
他要將其他精力放在改革上。
“陛下不可,皇帝採選,是爲皇帝開枝散葉,是宗廟社稷的大事,不可例外。”
裴靈溪連忙向李瑄勸道。
沒有女人願意分享自己的男人,特別是可能數月不見,獨守空房。
但她身爲正妻,必須大度,有氣量。
現夫君只有三個子女,一妻三妾。
與李瑄尊貴的身份完全不符合。
如果李瑄沒有三宮六院,是她們的失職。
在開元年間,李隆基爲充實後宮,特意設立花鳥使,不斷地爲他尋找天下美女,以至於皇宮內宮女嬪妃,達到歷史之最。
宮怨詩能在盛唐興盛,不是沒道理。
大多數宮女,採選的妃嬪,終生未見李隆基一眼,他們猶如進入冷宮之中。
宮女思春能思到將信件放在邊軍將士的棉衣裡。
但沒有大臣拿李隆基到處找美女說事。
可見大臣認爲這是習以爲常的事情。
“不用勸說我。這件事情你們做不了主,我更清楚我在做什麼!到太極宮,我們一起居住在紫薇殿中,此殿足矣,沒必要分開各居冰涼的殿宇。”
李瑄制止裴靈溪等女的勸說。
“今後娘子們要像長孫皇后一樣,勸說我失德、失公允之事。你們應該瞭解我,關於禮法和束縛,無法對我進行約束。我與娘子們齊心,一年所節約的錢財,夠二十個大郡吃穿用度。”
李瑄又向裴靈溪說道。
他是用開元年間比喻的,並且還十分保守。
更別說畸形的天寶年間。
榮華富貴即可,奢靡沒有必要。
省下的錢財用以建設道路、橋樑,間接性創造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他將偌大的後宮,保持的和他的秦王府一樣。
“妾身清楚,會鼎力輔助夫君。”
四女眼中淚水漣漣。夫君如此做,使她們覺得家和地位,兩全其美。
“啓奏陛下,宋王來了。”
就在這時,沈籍向他稟告。
“我明白了。”
與妻子們說得差不多了,李瑄要去迎接李適之。
他帶着裴靈溪四女下閣樓,女兒李蓁蓁看見立刻從湖邊跑過來。
李瑄捏了捏她的臉蛋,帶她去見李適之。
“蓁蓁,你知不知道你現在是什麼封號?”
李瑄向李蓁蓁問。
Www .ttкan .c ○
“阿爺,蓁蓁是金城郡主。阿孃說這是父親在戰場上爲蓁蓁搏來的,讓蓁蓁珍惜。”
李蓁蓁話語流利。
自兩年多以前開始,周圍的奴婢們都稱呼他爲小郡主。
她還不知道此的具體含義。
金城郡主,意義重大。
因爲只有皇太子的女兒,可以封爲郡主。
但李瑄打敗大食,硬生生將大唐的版圖推至裡海,使李隆基高興,破格加封。
“哈哈……阿爺明天再給你升一級,封你爲公主如何?”
李瑄笑了一聲。
“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兒嗎?”
從小接觸禮儀,這些知識她是知曉的。
貪玩的她還不知道短短几個月時間,阿爺就要當皇帝了。
“是啊!我的永樂公主。”
李瑄又揉了揉李蓁蓁的腦袋。
李蓁蓁還未放在心上。
再過幾年,她就會明白她的父親是多麼偉大。
“拜見陛下……”
李適之未在前廳,而是在前廳門前,等待李瑄到來。
塵埃落地,他終於可以放下心。
畢竟他的兒子乾的是小宗代替大宗的事情。
但李瑄的掌控,讓李適之覺得自己瞎操心。
文武大臣,一個個精明強幹。
就比如中書侍郎劉晏,頻頻整治保守派老臣,使中書省穩如泰山。
他和門下侍郎楊綰一起,輔助尚書省,執行策令。
不單單是武將,李瑄識中的文臣強健有力,不僅保持相對的清廉,還使李瑄節省諸多力氣。
“是我要拜見父皇。”
李瑄放下李蓁蓁,趕緊向李適之回拜。
“這從何說起,陛下登基以後,當立刻封聖人爲太上皇,讓天下人看到陛下的正統性。”
李適之詫異,向李瑄說道。
七郎是李隆基的義子,雖是名義上的,但以此成爲太子。
按理說七郎一定知道其中的因果關係,不能落人口實。
對李適之來說,看到兒子登臨皇位,他已經心滿意足。
他有沒有“太上皇”的尊稱都一樣,誰還敢因此不尊敬他?
“我欲同封父親和聖人爲太上皇,自然可稱父皇。”
李瑄向李適之回答道。
可以有兩個太后,就可以有兩個太上皇。
太上皇,即皇帝的父親。只是一個稱謂,沒有實權。
李瑄只要在太上皇前加尊號,就是兩個太上皇。
他立禪位的李隆基爲必然的,他是太子,不是異姓王。不能貶李隆基爲王侯。
大唐以孝治天下,作爲孝子,將生父立爲太上皇也無可厚非。
封太上皇后,也可以接李適之到皇宮居住。
“陛下要多加考慮,朝野少一些爭論也好。”
李適之勸說李瑄三思。
“父皇相信我,百姓只會稱讚此事。”
李瑄握着李適之的手說道,讓李適之不要多想。
“父皇今日我們小飲一杯。”
李適之還想說什麼,卻被李瑄打斷,他拉着李適之到廳內小酌一杯。
當然,李瑄也不能盡情。
等晚上的時候,監禮官會將登基大典的流程告訴他。
還有臨時剪裁的龍袍要試穿。
……
乾元元載,二月十二日。
在這萬物復甦的明媚季節,這一日終將被載入史冊。
雖然李瑄在昨日已經被稱皇帝,但完成大典後算真正的名正言順。
天還未亮,李瑄就帶着妻兒到達太極宮。
晨曦降臨,在文武百官到達太極宮時,朱雀大街上,無數百姓齊聚街頭,以慶祝今日的登基大典。
許多文人拿出越來越成熟的大唐月報。
這是昨日飛馬送至長安的大唐月報第五期。
記錄一月的全國大事。
上千份報紙,今早一到長安,立刻銷售一空。
百姓們圍在一團,聽文人們念報紙,十分期待最後的神話故事。
一些有先見之明的文人士子不會錯過一期報紙。
他們認爲把所有發行的報紙看完,比觀看聖賢書更利於科舉及第。
連商人們都很關注李瑄的登基。
有消息傳出,李瑄登基爲帝后,會着手廢除劃分商人等級的“市籍制”,使商人如良家子一樣在官方的身份劃定上,不受歧視。
千年的市籍制,重農抑商,使商人卑賤。
商人做夢都期待這一天到來。
只要市籍制被廢除,哪怕商稅重一點,他們都願意。
太極宮,太極殿前。
祭壇連夜搭建,文武百官已準備就緒。
外國使節,畢恭畢敬。
十年時間,李瑄東征西討,莫不臣服。
今是天將軍將成爲天可汗。
這是比太宗皇帝威名更勝的天可汗,誰會不畏威?
雖然登基大典並沒有搞得富麗堂皇,但這簡樸之中,透露出大氣。
心目中神聖的男子,勝過任何壯麗。
辰時三刻。
“陛下至!”
李瑄穿着嶄新龍袍、戴着冠冕,一臉嚴肅地走到高臺上。
他身後宮女執五明扇跟隨,側翼有華蓋,還有儀仗隊。
氣氛一瞬間變得莊嚴,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瑄身上。
“臣等拜見陛下!”
文武百官向李瑄拜道。
誰能想象,擁有無上豐功偉績的李瑄,又一次開始他的傳奇。
那穿着龍袍,威武的身軀,如天地間的唯一。
他一展袖袍,揚聲喊道:“衆卿平身。”
“謝陛下!”
文武百官、勳爵散官、外國使節,皆齊聲呼應道。
“宣詔!”
接下來,開始宣讀登基大典的詔書。
非宦官宣讀,而是秘書監內一名聲音洪亮的學士宣讀詔書。
“華夏曆三四五四年,乾元元載……”
詔書最先提到華夏曆,在年號之前,使無數人好奇是什麼意思。
頒佈華夏曆的事情,僅僅有大臣們知曉。
和普通的登基大典詔書不同。
詔書從李瑄的血脈開始,以李瑄的視角自述,從太宗皇帝嫡長子李承乾的曾孫,到李隆基的義子。
表達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然後又自從軍開始立下的赫赫武功,如何使百夷心服口服,然後纔回到繼承皇帝后的感言。
“……荷乾坤之眷顧,蒙宗社之靈長。朕之先皇,聖德御宇,布仁風而化育萬民,施善政而潤澤四方。然天數有定,神器虛懸,肆予一人,恭承天序。
當此之際,朕感雙肩之重,思守成之艱。必謹遵祖訓,率由舊章,敬天法祖,勤政愛民。進賢能而退不肖,崇節儉而戒奢靡。務使河清海晏,國泰民安,致吾大唐之隆盛,保斯民於安康……
新皇登基,改元乾元,天地剛建,萬象更新。免天下郡縣一年租、庸,以寬百姓之衣食,以蘇民困;大赦天下,凡姦淫、殺人殘人、劫掠者不赦,刑獄之中,察冤情而伸正義,慎刑罰而恤蒼生。百官臣僚,當精忠報國,奉公守法,共輔朕躬,同臻郅治……
嗟呼!踐祚伊始,矢志彌堅。願上蒼垂佑,祖宗庇廕,克紹鴻圖,永延帝祚。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秘書監用一刻鐘時間,宣讀登基詔書。
“萬歲!萬歲!萬歲!”
完畢後,文武百官大呼恭賀新皇。
這是開天闢地的壯舉。
李瑄使文武大臣充滿憧憬與政治抱負。
這種催人上進的政治抱負,將化爲國家前進的動力。
在場之中,除了少部分人,也只有李隆基的兒孫難爲情。
李亨不服。
李俶不服。
他們認爲是先皇壓制自己的兒子,使他們這一脈沒有在朝野獲得威望。
使得李瑄有謀朝篡位的機會。
殊不知大勢拍浪而來,根本無法阻擋李瑄登基。
李瑄在萬歲的喝聲中,持傳國玉璽,在登基大典詔書上,蓋上印章。
然後,李瑄踏上黃土,邁入祭壇,在鼓樂齊鳴中,進行祭天儀式。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李瑄這段時間一直喊天命,但他深知努力還要靠自己。
祭天是以獨享祭祀天帝權力體現他的合法地位,也爲向百姓展現“君權神授“的觀念,維護皇權。
歷史上,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大事。而祭祀的祭壇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建築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
但李瑄不想勞民傷財,只是把上次的祭壇架子,臨時搭建一番。
“百官入太極殿!”
李瑄完成祭天儀式,親自宣讀祭天典文後,向太極殿而去。
五品以上職事官、散官、勳爵,有資格進入太極殿再拜,聽新皇教誨。
大殿內,黼扆、躡席、薰爐、香案等已經設好。
只是在帝座兩旁,分別有一個臨時座位。
李隆基和李適之大眼瞪小眼,坐在兩旁。
李瑄在宮女擁護下進來時,李適之立馬正神。
很明顯,兩人先前有一場針尖對麥芒的鬥爭。
李隆基被馬嵬驛政變後第一次見李適之,他把李適之好一頓數落。
虧他這麼信任李適之,爲李承幹、李象遷移墳墓,陪葬昭陵。
竟養一個逆子,來篡奪他的皇位。
他把李適之數落地體無完膚,罵他居心叵測。
本來李適之不想和李隆基計較,但見李隆基沒完沒了,回懟幾句,言其重用李林甫、楊國忠,寵信安祿山,使國家遭逢大難。他兒只是順天應時,拯救黎庶。
這讓李隆基覺得李適之翅膀硬了。
還有,李適之坐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難道李七郎敢不封他爲太上皇嗎?
見李瑄來,李隆基輕哼一聲。
今天他是被強拉來的,很不開心。
李瑄入殿到臺階時,向李適之和李隆基一禮。然後踏上九層臺階,到達帝座前,平正坐下。
這是他第一次坐上傳說中的“龍椅”。
李隆基眼睜睜地看着李瑄坐上昔日他的位置。
李適之撫摸鬍鬚笑着。
“拜見陛下!”
不一會兒,文武百官盡數入太極殿,再拜李瑄。
此事,李瑄還沒有封太上皇。即便李隆基坐在臺上,也不必拜見。
在這太極宮正殿中,文武大臣只拜君。
“衆卿平身!”
“謝陛下!”
文武百官,諸王公卿在監禮官的指引下落座。
他們也奇李適之和李隆基。
“改元乾元,立意深刻,這是變革的時代,萬象之氣,唯有變革,才能富民。”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自古武功之盛,不過圖有虛名,真正的盛世,則是百姓豐衣足食,公平公正。大唐的武功威名遠揚,但國家內部千瘡百孔,朕羞愧之!”
“朕在天寶六載時,擔任宰相、吏部尚書。變革失敗,終爲朕之遺憾。數載以來,朕痛定思痛,總結前因後果,此方重來,必推行新政到底,希望諸卿與朕一起披荊斬棘,君臣一心,流芳青史……”
李瑄開門見山,直切主題。
大人虎變,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變革的時代,讓文武大臣有所準備。
朝堂上,想升遷只有一個聲音。
變革派!
即便是失敗,也是變革派的失敗。
功過自有後人評定!
而保守派的出現,只會浪費李瑄的時間,加劇內鬥。
誰敢阻撓變法,會被李瑄調出雄職。嚴重者,會勒令其回家養老。
“臣等願傾力輔佐,共推新法,變革盛世!”
宰相李峴起身拱手。
其餘大臣重複李峴的話。
當然,一些不上道的王公,被李瑄無視。
旁邊的李隆基臉色陰沉,他總感覺李瑄在嘲諷他。
天寶年間的變革不堅定,有他的責任。
如果他支持李瑄變法下去,會不會結果不一樣。
李隆基在來太極殿的路上,得到一份大唐月報。
第五期的大唐月報,有一名秘書監學士藉着今年的元夕節,分析李瑄曾經的名詞《青玉案》。
文章直切要點,指出“衆裡尋她千百度”,中的“她”爲太平盛世。說從作此詞起,李瑄便開始謀劃登基事宜。
雖然“文章大膽”,但平民百姓讀了卻很舒服,因爲李瑄當皇帝是爲生民百姓,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