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

bookmark

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

孔穎達的年紀很大了,教書教着他老人家自己就睡着了。

李治與李慎深吸一口氣外面的空氣,便覺得精神百倍。

“張柬之這個賤人,我們受傷時他笑得那樣,現在想起來就牙癢癢了。”

李慎連忙道:“皇兄,千萬要冷靜,要是再闖禍我們就要被趕去封地了。”

李治雙手揹負,“你放心,還不想現在動手教訓他。”

李慎鄭重地點頭,思來想去被父皇教訓了一頓之後,張柬之那張臉笑得就沒停過,如今想來也覺得牙癢。

李治道:“走,我們去找許少尹。”

來到京兆府,兩兄弟沒見到許少尹,聽這裡的人說是與杜荷公子查看各縣去了。

李治與李慎也出了長安城,對趕車的護衛道:“去涇陽。”

這個時候許少尹去見杜荷,除了忙造紙作坊的事,沒有其他的原因了。

到了涇陽縣之後,果然找到了許少尹與杜荷。

許敬宗看到兩個皇子正在快步跑來,又道:“今天就到這裡吧,老夫先回京兆府與他們商議。”

杜荷道:“也好,許少尹還要向太子殿下稟報的。”

“咦?許少尹這是要走了嗎?”

“嗯,有事忙。”

李治作揖道:“許少尹慢走。”

許敬宗黑着一張臉,翻身上馬就朝着長安城而去。

李慎小聲道:“皇兄……我們不跟着許少尹走嗎?”

李治回頭看向杜荷,又看看遠去的許敬宗,又將目光落在了杜荷身上,道:“今天是來找杜荷兄的。”

如今的涇陽造紙作坊還有不少人在勞作,杜荷翻看着手中的賬冊,又看向還站在一旁的兩位皇子。

李治行禮道:“治,見過杜荷公子。”

“在下近來很忙,不知晉王殿下有何吩咐?”

“這隆冬時節,有什麼忙的。”

看杜荷依舊地笑着,李治又不耐煩地問道:“你在忙什麼?”

“武功蘇縣的士族近來也在馳援支教,說是往後蘇氏子弟不再以蘇姓自居要廣納學子,傳播學識,將武功縣之學傳遍關中。”

李慎道:“慎也聽聞此事了。”

杜荷走出造紙作坊,又道:“京兆杜氏也不能坐視不管,也要廣開學舍收納學子。”

“那往後京兆杜氏的人豈不是更多了?”

“京兆杜氏如今都是叔叔在做主,他老人家說京兆杜氏傳家的學識教給更多的孩子,所以並不是京兆杜氏的人多了,而是我們杜氏學識的人會更多。”

杜荷接着道:“其實早該這樣了,如果指望一個大家族人丁興旺,可後輩們總歸是良莠不齊的,不如早點變通。”

“杜荷兄的叔叔是杜楚客?”

“嗯,他本是魏王府的長史,也已告老了。”

杜荷道:“聽聞晉王殿下善於造一些奇巧之物?”

李治重重點頭。

李慎道:“皇兄造出了榨汁桶與風車,都是很好用的。”

杜荷道:“若晉王殿下,能夠造出更好的印刷之術,在下便可給晉王銀錢。”

“當真?”

“我杜荷向來待人以誠。”

“好!待治回去,定給一個交代。”

言罷,李治拉着李慎就又要離開。

臨走前,李慎還伸手抓了一把杏仁放入懷中。

等兩位皇子走遠,年邁的應公武士彠從後方走來,“你給晉王與紀王這般承諾是不好的。”

杜荷將賬冊放在書架上,回道:“與其讓他們一直來尋,不如給他們一個機會,若能辦好也就罷了,若辦不好也會知難而退……最好不過。”

老邁的武士彠拄着柺杖,這兩年他老得特別快,又道:“其實東宮很富有,晉王與紀王不需要銀錢。”

“我知道。”

“那你還……”

“晉王與紀王是有雄心壯志的,他們想要靠自己來闖出一番事業。”

“你插手皇子的事,總歸是不對的……唉。”

杜荷顯得很輕鬆,他想起一些往事,道:“東宮給的,總歸不是他們自己的。”

離開涇陽之後,李治與李慎漫無目的地走着,兩人走到咸陽縣時就遇見了狄仁傑。

“晉王,紀王!”狄仁傑站在遠處高呼着。

李治邁着信步走上前,“你怎麼在這裡?”

狄仁傑指了指不遠處的顏勤禮,“跟着來看看。”

李治道:“你不看着崇文館?”

狄仁傑作揖道:“在下現在是顏主事的弟子,不是崇文館看門的。”

李治低聲道:“杜荷答應了。”

“是嗎?給多少銀錢?”

“給……”李治又是一想,道:“很多。”

“很多是多少?”

“反正就是不少,你不用問。”

李慎吃着杏仁,給狄仁傑分了一些,道:“這個好吃。”

狄仁傑拿過杏仁,“謝紀王。”

“你我之間不用言謝。”

李治看嚼着杏仁的李慎與狄仁傑,他忽然覺得自己要做大事了,不能像個小孩子一樣。

李慎嘴裡嚼着杏仁,撞了撞狄仁傑的胳膊,問道:“他們在吵什麼呢?”

“開設作坊。”

“關中的作坊還不夠多嗎?”

狄仁傑蹲下身,拿起一根樹枝在地上畫着道:“有三戶人家要一起開設作坊,起初承諾其中兩家出一百貫錢,其中一家出三百貫錢,三家分利,但準備出三百貫這一家忽然手中暫時沒錢,借給隔壁縣了。”

“爲何?”

“這件事說來話長了,京兆府讓他們各家出字據,必須要銀錢到位才能開設作坊。”

“要是拿不出銀錢,在賬目中做手腳,銀錢出了差錯,壞得不僅僅是三家的利益,甚至會影響各縣勞工的銀錢。”

“每個作坊內各縣官吏首先要保障各縣的勞工一定要拿到工錢,這是底線,反之京兆府是要捉拿並且關押的。”

“因此各縣縣官在京兆府的高壓與監察之下,有人說關中各縣的縣官皆是酷吏,京兆府治下官吏也都是酷吏。”

“反正關中民風向來彪悍,也沒人會去在意什麼愛民如子。”

別看狄仁傑是三人之中年紀最小的,可要說起關中治理的現狀,狄仁傑這小子總是能夠娓娓道來。

張柬之科舉沒法及第,那狄仁傑肯定是能及第的,光看他在崇文館這麼多年月,眼看着崇文館從一無所有走到現在,小小年紀可資歷不容小覷,就連很多崇文館的人遇到難事都要詢問他。

“紀王殿下有所不知,所謂治理就要有法可循,若法度不嚴,法度不明,關中發展就早晚會亂,於現在的京兆府而言,寧可多此一舉,也不能有疏漏。”

“因此啊……我們現在不僅僅在爲民爲社稷爭利,小子說句大言不慚的話,我們還在爲唐律做嘗試,或許將來會一直修律法。”

李慎嘴裡還嚼着杏仁,狄仁傑說了一大堆,他根本沒聽進去多少,詢問道:“那個罵得最兇的人是誰?”

“那是劉仁軌,是咸陽縣的縣令。”

李慎瞭然點頭,“本以爲各縣開設作坊很順利。”

“是啊,真的要辦起來就沒有這麼容易,各縣的縣令都很忙,以前的縣官哪裡懂得經營商賈之事,一邊到處辦事還要到處詢問,許少尹這些天總是在問詢杜荷公子,打算與杜荷公子商議出一些方略來。”

“什麼方略呀?”

“管作坊建設的方略呀。”

李慎又撓了撓頭,看了看四下,道:“咦?皇兄呢?”

護衛回道:“回長安了。”

李慎依舊吃着杏仁,看着遠處的風光。

遷入關中的人很多,已有一些作坊開設起來,招募了不少勞工,就像是募兵一樣,每一個進入作坊的人都要記錄戶籍與名字,分爲長工與短工。

李慎詢問道:“這麼多人住在哪裡?”

狄仁傑道:“關中修了好多好多房子,遷入關中的人也會自己動手修房子,都是京兆府在忙,關中各縣的人口都翻了好幾倍,以前的小縣將來都會成爲大縣,老師說不出五年,發展較快的縣的人口,可能會與一個州府相當。”

“有這麼多?”

“那是自然,自從太子殿下執掌關中建設就有近十年了,有這般成效是當然的,再者說不然你以爲關中積攢實力這麼多年爲了什麼,正是厚積薄發之時,如今還有許多人在遷入關中,往後他們在關中定下了戶籍,那都是關中人。”

李慎細細盤算着,正如狄仁傑所言,京兆府主持關中建設沒有十年,也有八九年了。

狄仁傑道:“數年積累,一朝薄發,關中劇變,正當此時。”

“慎,還有一問。”

李慎是不敢小瞧狄仁傑,直接改了稱呼,充滿了敬意。

狄仁傑嚼着杏仁,胖臉也跟着動,“但問無妨。”

“作坊勞作的工錢比以前種田更多,往後豈不是沒人種田了?”

“呵呵……荒謬,紀王殿下莫要聽那些目光短淺之人的話語,還說關中人會餓死,當真是謬之千里。”

“天山都能種稻米了,鬆州都能屯田了,再者說田地是關中發展的底線,他們不知道效益與田畝的關係,只會怨怨自艾。”

“糧食漲價了田畝纔會更值錢,田畝值錢了農戶種田的收穫就更多了,現在河西走廊的情形他們沒有見過,現今運入關中的糧食比運出去的糧食都多,哪怕潼關不再運糧,關中人都餓不死。”

Www Tтkд n c○

正說着,狄仁傑忽然擡頭道:“咦?爹!你怎麼來了?”

狄知遜深吸一口氣,道:“你娘回來了。”

“啊!”狄仁傑欣喜道:“家母回來了。”

狄知遜低垂着頭,“回家吧,你娘是戴孝來的。”

聞言,狄仁傑的神色呆愣,他明白娘先前一直都在幷州照顧病重的爺爺,現在娘回來了。

爺爺這個年紀是不可能痊癒的,娘會回來只有一個原因,他老人家過世了。

狄仁傑跟上了父親的腳步,回了長安。

崇文館內,狄母正在大發雷霆,她將狄知遜罵了許久。

而狄知遜一直低着頭,任由妻子責罵,身爲兒子他在父親臨終時不在身邊,的確不孝。

李慎拉了拉狄仁傑的衣袖,小聲道:“你娘竟這般彪悍。”

狄仁傑剛想開口。

“豎子!過來!”

聽到家母一喝,狄仁傑嚇得一個激靈,低着頭走上前。

隨後狄家父子便在靈位前磕頭大拜。

狄母披着孝衣,也沒了剛剛的氣焰,跪在一旁抽咽着。

其實狄知遜已很出息了,他雖說沒來得及參加科舉,但在京兆府任職之後,如今官拜刑部侍郎,也算是沒有敗壞狄家之風。

皇宮的太液池邊,李淵看着一卷書信,低聲道:“他也走了,唉……”

這封書信是從幷州送來的,狄孝緒過世了。

李承幹聽着爺爺又說起了當年,當年爺爺與狄孝緒在年輕時就相識,那時候爺爺從晉陽起兵,就想要拉攏狄孝緒,後來父皇即位之後,也給了他老人家許多官職。

奈何他老人家不願意奔赴長安,只能給一些虛銜,享朝中俸祿。

他老人家那時候開始就在幷州養病了。

再之後,狄家的三個孩子,一個在江陰任職,還有一個在益州任職,最年輕的一個便是狄知遜,在長安任職。

狄孝緒還是念着前隋的,他是大唐立國之後,要復辟的前隋官吏中較爲可惜的一個。

好在他的兒子們,都在爲李唐效力。

李淵感慨道:“有朝一日,朕也會過世的。”

李承乾道:“舅爺說他老人家還想着看孫兒登基。”

“那你怎麼還不登基呀?”

“父皇坐着皇位呢,兒臣已與鄭公商量好了……”

一旁的母后忽然咳嗽了兩聲。

李承幹側目看去,又見到了母后身邊的楊妃,此刻楊妃的笑容凝固,神色頗爲古怪。

就連李恪也瞪着眼珠子,半晌說不出來。

李承乾重新端正一番坐姿,看了看天色道:“爺爺,今晚想吃什麼?”

李淵撫卹思忖,“家裡還有牛肉吃嗎?”

“牙口不好就不要吃牛肉了。”

“朕可以喝肉湯。”

“牛肉湯上火,別喝,上次貪嘴就難受得兩天才消下去,只能喝藥祛火,爲此還拉了肚子,幾番折騰才熬過去,別碰牛肉了。”

“哎呀,那朕還能吃點什麼?”

“吃麪吧。”

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85章 兵馬未動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190.第190章 下蛋了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第559章 不可分割第96章 以前的事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第176章 唐人的城第6章 小女徐慧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533章 冬至大壽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186.第186章 杜正倫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337.第337章 “奇觀”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309.第309章 發兵第170章 多錢善賈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243.第243章 雪後191.第191章 查到底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420.第420章 戰象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第35章 越活越平庸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298.第298章 中秋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第85章 兵馬未動第49章 上架感言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132章 豪傑依舊第168章 一夜第168章 一夜第52章 爺孫倆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47章 伏允的下場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33章 孫神醫第83章 頡利的近況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513章 華清宮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517章 大宛360.第360章 歸心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第93章 苦惱的舅舅197.第197章 叔叔們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第35章 越活越平庸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98章 奉命放假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