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

bookmark

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

興慶殿內,東陽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神色平靜又帶着一些笑容,在這麼多兄弟姐妹中,也就東陽最平易近人,也對弟弟妹妹們最溫和。

她跟着孫神醫學醫這麼多年,學醫術給人治病,總是要和善一些的,尤其她還是一位公主。

這麼多年以來,以往只會低聲細語講話的妹妹,如今出落大方又很有自信。

這種自信與溫和對病人來說,就是最好的心理安慰。

只要她說沒有大礙,就一定沒大礙。

李治疼得齜牙咧嘴,疼得臉都在抽。

一旁太監若有所思,也不知爲何,近來陛下的脾氣越來越大了,兩位皇子正是在最不該闖禍的時候,闖了禍。

東陽倒上一碗茶水,遞給皇兄。

李承幹接過茶碗,道:“最近還在整理病歷嗎?”

“嗯,挺累人的,小武與小慧又不懂醫理,只能妹妹自己來。”

李慎忽然又擡頭道:“皇兄,能讓父皇換個人嗎?”

李承幹“換誰?”

“只要不是孔老夫子就好。”

李承幹瞧着躺在木板上的兩個弟弟,又道:“爲何?”

李慎趴在木板上側着頭道:“孔穎達老夫子年事已高,弟弟擔心把他老人家氣死了。”

“氣死?”

“嗯……”

眼看兩個弟弟的語氣越來越低,東陽提着藥箱就要離開,又叮囑道:“不要沾水,不要坐。”

“知道了。”李治有氣無力地回話。

李承幹對站在一旁的內侍道:“擡着他們回去吧。”

李治道:“皇兄……”

李承幹無奈道:“換不了。”

“哦……”

李慎委屈道:“既然是父皇的旨意,自然是改不了的。”

眼下還要爲東征的事做準備,還要去看望鄭公。

也就不想去管這些事,其實這兩個弟弟的心思還是純良的,出手也是頗爲仗義的。

倘若他們能換個方式,結果應該會更好。

殿內又安靜了下來,李承幹注意到從父皇那裡來傳旨的太監還站在這裡,便問道:“是不是父皇覺得孤沒有管束好弟弟。”

這個太監低聲道:“回殿下,陛下倒是沒說。”

“那是有別的話?”

“陛下說了,東征的事還未有消息。”

“你先回去吧,就說孤知道了。”

“喏。”

眼看着這個太監離開,李承幹收回目光,繼續看着奏章。

手中的奏章,正是鴻臚寺這些年所記錄的高句麗形勢,有一個叫淵蓋蘇文的人發動了叛亂,殺光了高句麗王的大臣,在百濟的義慈王暴虐無道。

如今的遼東局勢很緊張,大抵的勢力分爲三塊,北面是高句麗,而從高句麗南下便是百濟與新羅。

新羅使者金春秋如今還在長安,看樣子短時間不願離開。

到了傍晚時分,烏雲又遮蔽了陽光,李承幹走到興慶殿外,看着陰沉沉的天空良久不語。

一陣陣冷風吹過,看起來是又要下雪了。

李承幹邁步走回東宮,這兩年的冬季一直都是如此,每到隆冬時節都會冷得徹骨,這種寒冷多半要持續到來年的開春。

回到東宮,李承幹看了眼正在玩着積木的女兒,她也不知道要將積木拼湊成什麼樣,總是拿起又放下,這孩子喜歡黑色兩色,又不喜歡太過豔麗的。

李承乾道:“於菟呢?”

正在整理書卷的蘇婉回道:“多半還在母后身邊。”

母后與父皇很喜愛這個孫子,時常親自帶着他。

“爹!”

聽到女兒呼喚,她又邁着短腿跑來,這孩子走路搖搖晃晃,似乎是腦袋很重。

等她到了近前,李承幹抱着她道:“嗯,今天想吃什麼?”

小靈鵲擡頭看着爹爹道:“肉。”

李承幹撫着她的頭,道:“你怎麼和你兄長一樣,都愛吃肉。”

“兄長……”小靈鵲明亮的目光看了看四下,她黑亮的眼眸倒映着這裡的一切,而後擡頭目光又看了看爹爹。

而後她坐在爹爹的懷中,見找不到兄長,便自顧自把玩着手中的積木。

人到這個年紀活得越簡單越好。

來年就二十四歲了,或許對別人來說二十四五歲的年紀應該是對事業最有衝勁或者是一腔熱血的年紀。

李承幹飲下一口茶水,道:“平時若能總是這樣,也挺好的。”

察覺到丈夫的情緒變化,蘇婉問道:“殿下,這怎麼了?”

李承幹搖頭道:“沒什麼,最近想過得安靜一些。”

國事就擔在丈夫的肩膀上,要說安靜些,又能安靜多久呢?

翌日,關中又下起了大雪,李承幹早早就睡醒了,收拾一番便獨自離開了東宮去看望鄭公。

走到皇宮外,薛萬備便領着幾個侍衛跟了上來。

“太子殿下,聽聞近來各地士族都對殿下頗爲不滿。”

李承乾道:“怎麼了?”

薛萬備跟在一旁,低聲道:“似乎是有人在給朝中的官吏遊說。”

“嗯,沒關係,不用害怕他們。”

走出皇城,來到熱鬧的朱雀大街上,薛萬備的目光警惕着四周。

鄭公家的府邸也在朱雀大街上,就在舅舅家邊上。

本想着鄭公與舅舅是兩個性格十分衝突的人,沒想到這兩位會是鄰居。

在朝堂上,鄭公在政見上與舅舅相左,經常在朝堂上爭吵。

李承幹走入鄭公府邸,魏徵的兒子魏叔玉連忙前來相迎,“太子殿下。”

“鄭公可好?”

“家父就在臥房中。”

鄭公的府邸與奢華的舅舅府邸相差甚遠,這處府邸處處顯着樸素與簡單,屋子也沒有特別的裝點。

李承幹跟着魏叔玉走入臥房內。

就見到了坐在輪椅上的鄭公。

魏徵作揖道:“太子殿下,老臣……”

李承幹上前扶住就要站起身的鄭公,道:“父皇與孤都很牽掛您的病情,讓孤前來探問。”

魏徵輕咳兩聲,道:“老臣失禮了。”

李承幹注意到書桌上放着的正是羣書治要,這卷書就是鄭公主持修撰的。

拿起這卷書,低聲道:“此書,如今還未編修好?”

魏徵的後背靠着輪椅的靠背,雙手放在扶手上,擡眼看着這個正值年輕氣盛的東宮太子,微笑道:“當年陛下說要偃武修文,要治國安邦,臣便與虞世南,褚遂良他們修撰此書,可如今虞世南過世了,褚遂良忙於朝政,老臣還是要接着修撰的。”

李承幹翻看着這卷書道:“應該多休息纔是,東陽說過鄭公不能再勞累了。”

“臣明白。”

“朝中的事,有孤在。”

言罷,李承干將自己的大氅取下來,披在鄭公的身上,推着他老人家出了臥房,來到屋檐下。

魏徵灰白的鬍鬚隨風而動,他的手顫顫巍巍拿出那副琉璃眼鏡,因手有些顫抖,戴上眼鏡有些困難。

好不容易戴上之後,擡頭終於看清楚了太子的神情。

“殿下長大了,也越發像年輕時的陛下了。”

“嗯,很多人都這麼說。”

“唉……”魏徵嘆息一聲,心中的感慨在寒風中化作一團霧,道:“將來殿下若登基了,臣恐怕不能輔佐。”

李承幹仰頭看着漫天的雪花落下,“鄭公是大唐官吏的榜樣,要安邦治世需要鄭公這樣的人,孤希望往後的朝臣也能如鄭公這般,鄭公的精氣神能夠流傳下去,令後世之人追隨。”

“殿下過譽了,臣實在不敢當。”

“若皇帝親近您這樣的人,朝中大臣也會涌現許多忠直之臣,若皇帝親近小人,這朝堂便會皆是爾虞我詐之輩。”

“殿下能夠警醒,老臣此生也就無憾了。”

李承乾道:“不瞞鄭公,其實父皇準備東征了。”

魏徵似乎是早就知道攔不住,閉着眼感受着四周的氣溫,“臣知道,就連太子殿下也是支持東征的,收復遼東勢在必行,但中原凋敝已久,也該休養生息。”

“老師擔憂如今不東征,往後反對的人會更多。”

魏徵緩緩道:“殿下打算如何安排?”

“此戰的兵馬糧草都已備好,兵馬不多,糧草充足,但怎麼打還未想好,高句麗地勢複雜,不像西域那般一馬平川。”

魏徵緩緩點頭。

李承乾道:“有些事,還在想。”

魏徵忽然一笑。

魏叔玉神色訝異,父親竟然笑了,從隨陛下出游回來之後,可從未這般笑過。

李承幹又道:“對李唐一朝來說,說得私心一些,若出動千餘人兵馬可以征服遼東,可以得到天下人對皇帝的認可,並且能夠人心與擁戴,這無疑是很值得的事。”

“光想利益也是不對的,還要付出成本,這一戰的成本不能太高,一旦成本高了,而收穫太小,就顯得不那麼值得。”

魏徵道:“一個心懷大義的儲君,不該有這種計較的。”

“那若不出徵,好好治理社稷,也能夠收服人心,各地士族與世家即便是不支持,大不了多殺一些人。”

魏徵低聲道:“陛下可以東征,但不論東征成敗,太子殿下都要登基。”

“鄭公深謀遠慮。”

“臣應該的。”

又在鄭公家裡多坐了片刻,李承干與這位老人家說了許多,說了如今的一些瑣事,以及西域治理上的事。

早在當年如何教化突厥一事爭執時,鄭公就極力進諫,讓突厥臣服大唐必須從禮教着手。

因此如今在治理西域上,利用儒家教化,鄭公事很滿意的,十分符合這位老人家的胃口。

很多時候,李承干與這位十分現實的老人家很合得來。

父皇東征成敗與否,都需要有一個強勢的皇帝登基。

一來,鄭公是擔憂東征失敗了,各地士族與中原萬千人會對唐人失望,他們會覺得大唐與大隋沒什麼區別,而父皇又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

二來,東征就算是勝利了,父皇會在一片稱頌聲中而自大,從而恐會做出一些錯事。

這大抵就是鄭公所擔心的情形。

等離開鄭公家府邸,魏叔玉親自送太子出了門。

“殿下,家父許久沒有這般高興了,太子能來看望正是家父所期盼的。”

李承幹神色瞭然,看着純真的魏叔玉頷首。

恐怕就連鄭公的兒子都沒有察覺到,其實今天與鄭公說得這番話,他老人家有點交代身後事的意思。

人或許是知天命的,鄭公恐怕覺得他時日不多了。

回宮的路上,薛萬備感覺到太子的興致並不高,便也不想再說話了,只是安靜地跟着。

見了太子之後,魏徵寫了一道奏疏,就讓兒子送去了宮中,交給陛下。

皇城的西苑觀德殿內,當今皇帝正在與程咬金,尉遲恭兩人打着牌。

牌局上的形勢很焦灼,三方都拿着手中的牌,如臨大敵。

太監雙手捧來奏章,道:“陛下,鄭公的奏疏。”

李世民先將牌收起來,放在一旁,拿過奏疏看着。

尉遲恭也收起手中的牌,揉着眉間放鬆着精神。

程咬金的眼神則是看看左右,神色凝重,道:“末將的牌太差了,當真是時運不濟,李淳風呢!給某家算算。”

看完了奏章之後,李世民道:“今日就到這裡吧。”

“嗷……末將告退。”

走之前尉遲恭匆忙將一地的牌收拾好,放在了桌上,兩人告退走出了觀德殿。

程咬金停下腳步,看了看身後的大殿,道:“敬德。”

“嗯?”

“是不是有人給鄭公報信,說了陛下在觀德殿打牌,纔會作罷,老程輸得都還沒贏回來,氣煞老夫。”

尉遲恭安慰道:“不見得。”

“還能是什麼事?”

“你老程平日裡的靈醒去哪兒了?”

觀德殿內,李世民拿着魏徵的奏疏沉默良久,而後安靜地將其放在一旁,閉目坐着。

熬了半月之後,李治與李慎終於是恢復了生龍活虎的樣子。

本來給兩位皇子教書的孔穎達正一手撐着腦袋,一手拿着書卷在打瞌睡。

“皇兄,老夫子睡着了。”

李治小步上前,目光盯了良久,伸手在老夫子面前晃了晃,確認真是睡着了,便與李慎一起離開了王府。

走之前,李慎給他老人家披上了外衣,再扶着老夫子睡下,小心地將老夫子的頭放在枕頭上,又對一旁的僕從道:“一定要照顧好老夫子,等醒了就送老夫子回去。”

“喏。”

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467.第467章 運糧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376.第376章 封禪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第104章 夕死可矣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第88章 活得明白第168章 一夜471.第471章 河東裴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80章 漠北恩怨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第92章 兄弟三人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第132章 豪傑依舊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第176章 唐人的城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467.第467章 運糧第11章 圖表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49章 上架感言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314章 臘月269.第269章 蘇勖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207.第207章 演武第91章 及冠賀禮187.第187章 合適的環境第73章 “肥羊”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第165章 難免的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第137章 波斯奇物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第92章 兄弟三人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第27章 長安傳聞第163章 杖責第80章 漠北恩怨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23章 太子游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