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財有定數

“那麼所要涉及的便多了。”徐格顯然也知道我不可能選擇適才所說的方法,點了點頭回答道:“三省六部中的三省,皆是傳承、審覈與執行皇上旨意的部門,管理西川自是不用。但這六部卻是大體不能少,能少的,只是由於其中某兩部的事務相對於國家來說較少,而可將其合爲一部而已。”

“哦,徐先生不妨將六部細說。”此時在我心裡,對如何管理西川還是一點底都沒有,但是若知道朝廷是如何管理國家的,我至少可以知道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吏部,是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覈、升降、調動等事務。”

嗯,我點了點頭,這個一定要讓可以信賴的人負責,否則有一天我便會突然發現,自己的部下都是別人的親信了。

“戶部是掌管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

這就是財務大臣了,我皺了皺眉,這直接關係到百姓是否富裕,軍隊是否有錢、有糧打仗,也是最困難、衝突最多的一個問題。對這個部門的任何改革,必然都會牽涉到地主、商人的利益,如果處理得不好,這些地主、商人甚至還會利用他們手上的農民發起暴動。而且這些地主、商人免不了和各地方官甚至與京官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雖然我要自立自然用不着怕他們,但現在我在西川立足未穩之時,還不是與他們公開鬥爭的時侯。

“禮部。是掌管典章法度、宮內紅白事、祭祀學校、科舉考試、接待外賓等事務。”

這個部門倒可以省下不少事,我眉頭略展,典章法度暫時可以延用大宋律法,至於學校、科舉,所授、所考地無非便是那些之乎者也之類的,對戰爭並沒有多大的幫助。而且那些書呆子想必也古板的很,想改革卻是難上加難。倒不如聽之任之吧。

“兵部,是掌管各地軍隊的培訓。調動和管理。”

兵部?我輕輕一笑,很快就想到了未來的兵部尚書李庭芝。不過這裡面卻有很多東西有待改善,比如頻繁換任而導致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傳統是一定要改地。

“刑部,主管全國刑政,複審特大要案。”

最高人民法院,聽到這裡我很快就想到了這個詞。這一個部門倒是可以與其它部門合併,畢竟在這戰亂時期,每個案件都要審得一清二楚,那的確不是人力所能做到地。我們所能做到的,只是盡力維持治安而已,判案就要丟給那些地方知縣了。

“工部,主管城建大事,負責造兵器、錢幣、玉器等。”

城建、兵器?這個倒是十分重要。我摸了摸鼻子。這是改革效果最顯著的一個部門,他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敗和軍士的傷亡率,這個部門我倒是可以在其中做很多事。

“有勞先生了。”待徐格說完,我心裡對該如何入手西川的內政,已經有一個大慨的瞭解,於是我便點了點頭對徐格說道:“待鄭言喚來各位統領。還要勞煩先生再說上一遍。”

————————————

“置使大人是想讓我等參與內政吧!”議事廳內,衆將聽完徐格所說六部地分工之後,都明白了我的意圖。而張珏出身於官宦世家,對此事自然頗爲敏感,所以他首先提出疑問道:“可是如今朝廷已封大人爲西川制置使,那麼想當然不過半月,朝廷便會派官員入川,到時我等……”

“這點無需張統領當心,鄭言自會解決。”我呵呵一笑,心裡早已打定了主意。這時侯是該讓王夔客串一下他的老本行——山賊的時侯了。對付那些平時壓榨百姓。戰時望風而逃的貪官,想必王夔也是十分樂意這樣做的。

“大人該不會按朝廷的六部來打理西川吧!”李庭芝說道。

“自然不。”我點頭說道:“我等要管的是西川而不是一個國家。而且目前我們人手也不足,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鄭言歸納了一下,以爲當務之急便是治民、治軍、城建兵器…。其餘地可以暫緩,各位統領以爲如何?”

“屬下等自是無異議。”聞言衆將互相對望了一眼,都知道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拖的。

王堅皺着眉頭說道:“但是如何治民,如何治軍,置使大人可否說得詳細些?若還像宋廷一般治理,又何須我等動手?”

“自是與宋廷不同。”聞言我笑道:“治民方面,鄭言以爲應當改革稅制,鼓勵生產,增加西川的財政收入,如此民兵纔不至於發不出軍晌、軍糧,否則日久必生變。”

“可是大人。”聞言張珏不解地說道:“所謂錢物只有一分,不在官就在民,如我等以術取財,在不歸官即歸民的原則之下,不是增加百姓的負擔嗎?”

“此話怎講?”我聽了半天也聽不明白張珏在說什麼,心中暗道這張珏果然不愧是一個出生於官宦世家的讀書人,說地話都是這麼深奧。

徐格在忙一旁解釋道:“張統領所說的,實則是天禧年間,名相司馬光的主張。司馬丞相曾說過,‘財有定數’,國家富有,民間必窮。張統領所說的大致便是這個意思。”

啊!還有這麼一回事,聽到這裡我總算明白了張珏所要表達的意思。同時暗叫一聲難怪了,難怪宋朝作爲中國歷史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一個朝代,但是財政的窘迫卻至始至終一直伴隨着它直到滅亡。我以前就在奇怪,爲什麼宋朝不管是明君還是昏君,無論百姓是富有還是窮困,朝廷都是一個窮光蛋,有時竟然窮得連郊祭的打賞都發不下去。這其中當然少不了三冗的原因,但這與朝廷和讀書人都相信司馬光這種“財有定數,國家富有,民間必窮”的謬論卻是脫不了干係。

第54章 奇襲劍門關(2)第54章 成都之戰(9)第23章 請降第33章 燕京之戰(7)第6章 戰友之歌第12章 貪官第37章 與民生息第8章 驚奇第60章 天雄關第52章 釣魚城之戰(20)第17章 淮河之戰(1)第8章 湍灘之戰(2)第16章 過河拆橋第4章 火攻第22章 回汴京第56章 成都之戰(11)第2章 接旨第4章 襄陽第27章 籠絡第5章 湍灘第39章 下等人第20章 三峰山之戰(4)第43章 釣魚城之戰(11)第40章 丁黼第52章 圍城打援第9章 國用司第59章 成都之戰(14)第18章 淮河之戰(2)第34章 不辭而別第4章 練兵第26章 破鏡難圓第65章 利州第15章 三峰山之戰第16章 過河拆橋第29章 洛陽之戰(2)第15章 紅顏禍水第63章 同舟第49章 釣魚城之戰(17)第9章 脫軌第3章 打草驚蛇第7章 賈似道第51章 意外第56章 軍心第8章 湍灘之戰(2)第41章 考覈第5章 順流而下第43章 埋伏第14章 老城定計第51章 意外第11章 說服第51章 釣魚城之戰(19)第47章 絞肉機第8章 試探第30章 燕京之戰(4)第52章 圍城打援第7章 堅城楚州第11章 草料第33章 燕京之戰(7)第33章 燕京之戰(7)第34章 洛陽之戰(7)第37章 鐵子第42章 備戰第35章 冰釋前嫌第31章 叢林追蹤(1)第73章 投鼠忌器第57章 漏網之魚第65章 利州第48章 攻城第17章 人質第38章 比試第54章 成都之戰(9)第26章 回城第2章 協同作戰第42章 備戰第25章 丁口徭役第2章 面聖第29章 爲帥之道第71章 得勝歸來第26章 破鏡難圓第7章 鏢稅第42章 備戰第5章 鄞人第28章 柳暗花明第56章 蔡州之戰(9)第6章 王夔第72章 特使第19章 前途第57章 釣魚城之戰(25)第25章 去後顧之憂第5章 脫險第5章 閱兵第21章 北伐第54章 釣魚城之戰(22)第5章 倚翠樓第50章 智破蒙軍第8章 驚奇第44章 奔赴前線第12章 燕兒第24章 水戰(2)第6章 非鄞則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