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卿說的是,若汴京也設爲都城,我之後,臨安便不再有皇帝。”趙構坦然答覆。
“史官請如實記錄。”陳康伯道。
“大人放心,職責所在,斷不會出錯。”一旁記述的史官平聲應道。
“皇上金口玉言,既然這麼說了,老臣也就放心了。”陳康伯的心緒漸漸平復。
而後陳康伯看向湯思退等人說道:“大宋分設南廷和北廷,立南都北都,皇上在朝,則兩都地位平等,機構設置相同,不缺不少,兩廷分管江北和江南,若皇上駕崩,南廷是否裁撤,那時再議,可能到那一天我們都不在了,此事便留給後人處置,如何?”
“兩廷機構設置相同,軍隊財賦如何分配?”趙構的意思已經很明白,陳康伯也讓步,湯思退便不再爭執兩地高低。
“江南少戰亂,百姓安居樂業百年,財賦富足,江北幾十年來戰亂不斷,這幾年北伐下來,江北之地千瘡百孔,田地荒蕪,民生糜爛,五年之內收不上多少財賦。如今要在汴京設北都,而汴京被金人佔據三十多年,損毀嚴重,百廢待興,都需要錢,現今的江北根本拿不出錢,所以建都之需,得有臨安出錢。另外,此後五年,江南財賦每年分五成給汴京,五年之後江北之地可漸漸恢復元氣,但要當地財賦維持朝廷運轉也很勉強,故十年之內,江南財賦每年分三成給汴京,十年之後,兩廷穩固,到時再議便是。”
陳康伯說完之後,看向楊存中,軍隊的事還是由他來說較爲合適。
只聽楊存中道:“若設南北兩廷,財政分離,軍隊自然也要分離。因北伐之事,如今絕大多數兵力都在淮河以北,而敵國也在北方,南北兩廷財賦可以分,但兵力並不合適平分。江南除暴民外,沒有敵國襲擾,有十萬軍隊也就夠了,北伐軍中李顯忠部調回建康,其餘軍隊仍然駐守北方,以防金人乘機南下,再侵江北。至於川蜀,以我之見,還是歸汴京爲好,吳璘如今還在跟金人對峙,隨時都有可能再次爆發大戰,若川蜀歸汴京統轄,川蜀與大名府、濟南府便可協同形動,共御金人。若川蜀歸臨安,一旦金人襲擾,南廷北廷不能及時協調互援,等金人攻破川蜀,沿長江直下,攻入大宋腹地,後果不堪設想!總之,我的意思是對外戰事,不論是金國還是西夏,都交給北廷,南廷不插手北方戰事,打不打得贏,打得如何,南廷都不過問,以後也別向南廷借兵。”
“川蜀吳璘部那麼大一支軍隊歸北廷,財賦怎麼辦?如今北伐軍幾十萬人吃飯都成問題,再加上川蜀近十萬軍隊,根本無法供養,除非川蜀之地的財賦也歸北廷,不然北廷拿什麼養軍隊?”陳康伯立即發問。
“長江以北的土地已經不少了,還要川蜀可就說不過去了。川蜀必須歸臨安統轄,如若不然每年財賦各分五成,吳璘部軍隊全歸北廷供養。”湯思退立即表明態度。
川蜀乃天府之國,歷來都是財賦重地,怎能不爭。
“若是這樣,川蜀就仍歸臨安統轄,吳璘部也歸臨安,北廷統轄區域西以江陵府、南以長江爲界,江北之地歸汴京,其餘大宋土地都歸臨安,如何?”陳康伯索性談起轄區劃分,定下轄區,其他事項他們自會斟酌。
“咳,川蜀山高路遠,離臨安千里迢迢,來去一趟多耗時日,往來極不便利,若金人攻川蜀,臨安難以照應,不如就以國公所言,川蜀歸北廷。諸位愛卿都是大宋忠臣、良臣,爭來爭去,都是爲了大宋好,可現在時局不穩,久拖不決,於朝廷、百姓無益,多從大局着想,請勿在細枝末節上糾纏。我倦了,諸位愛卿先議着,議出結果再報吧。”
趙構說完,不等臣下多言,便在一名內侍陪同下離座而去。
待趙構走後,陳康伯道:“議吧,今日不議出結果來,誰也別想離宮。”
“咳,湯相,皇上的意思很明白了,川蜀之地,山高水遠,臨安還是不要繼續統轄爲好,劃給汴京纔是上上之策,到時候北廷面對金國、西夏,對敵戰事他們承擔,而臨安只需平定一些暴民叛亂,便可安枕無憂,何樂而不爲?”
“是啊,我們從北方顛沛流離來到江南,不就是因爲不想打仗,也不願打仗,既然已經決定要分家了,留着川蜀做什麼,那邊又是西夏,又是金國,戰亂不休,就是個**煩。如今好戰的都在北方,川蜀就交給他們,讓他們跟金國、西夏繼續打好了,我們就在江南過我們的安穩日子,好好養老,安享晚年。”
“諸位所言有理,我們奔忙了一輩子,不就是求個榮華富貴,兒女滿堂,子孫環繞,安享晚年嘛,如今老都老了,還爭什麼?好好維護好我們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外面的事讓年輕人去辦吧。”
“只要有皇上在,江南就還是安穩的,臨安也是安穩的,要不要川蜀,要不要軍隊,其實都不重要,諸位大人覺得呢?”
“話是這麼說,要是萬一出點什麼事,怎麼辦?”
“能有什麼事?大宋的天下兩百年了,靖康之亂都挺過來了,還能有什麼事?”
“那我就實話說了,要是汴京恢復元氣之後要吞併臨安,我們該何以自處?”
“想遠了,汴京要恢復元氣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有十年時間北方的金國也恢復元氣了,汴京想南下,不考慮背後虎視眈眈的金國嗎?若汴京真的動了吞併臨安的想法,那大宋的江山也就到頭了,這個罵名和罪責沒人敢承擔。我想兩廷分立之後,江北江南還是能和平共處的,可能會有勾心鬥角之舉,但兩廷直接發生戰爭的可能不存在。你們要想想,北廷的門生故舊有多少在江南,臨安又有多少親屬子弟在北邊,江南江北糾纏不清,盤根錯節,誰想發動戰爭,誰就得被生吞活剝!”
“也是,再怎麼樣有矛盾,南北雙方也不至於發生戰爭。兩廷能存在多少年,還不是要看我們?若是將來撤銷臨安朝廷對大宋無益,何必要撤銷?我們還是議定兩帝共存、兩廷分治的具體方略吧,皇上在等消息,興仁府也在等消息,都在看着我們呢!”
衆大臣在趙構離開後,各抒己見,議論紛紛,但對於製造這個困局的始作俑者趙構,沒人敢多說一句他的不是。
“陳相,你代表的是興仁府,你先說說興仁府的具體想法吧,我們大家一起聽聽,如何?”衆人停止議論後,湯思退說道。
“我不是代表哪一個人,哪一方,我一切出發點都是爲了整個大宋!”陳康伯語氣不善,他很不喜歡湯思退的論調。
“好,我也不說陳相你代表誰,就說說你的要求,我們大家議一議。”趙構明確了態度,湯思退也不便再糾纏,只要他的利益不受損,什麼條件他都能接受。
陳康伯轉頭,目光從在場的所有大臣臉上掃過,而後說道:“方纔皇上在時我已經說的清楚,南廷北廷可以共存,江南江北可以分治,但臨安不得另立儲君,也就是說以後臨安可以繼續設立朝廷,作爲江南的留守朝廷,三省六部二十四司都可以存在,負責治理江南八路數百軍、州,但臨安不能再有皇帝,皇上駕崩之後,南廷必須效忠北廷的皇帝,大宋最終只能有一個皇帝,此事皇上方纔已經當衆應下。除此之外,我沒有其他要求,剩下該怎麼議大家就怎麼議。”
“就算儲君之事不提了,陳相就沒有其他要求了?兩廷統治轄區、軍隊、財賦、官吏調配、百姓遷徙等等,問題很多,陳相不提要求,我們大家怎麼議?”
湯思退一副準備好了討價還價的神情,讓陳康伯很是不爽。
“那是你們的事了,我今天來就是確定兩帝共存、南北分治的構想,既然諸位對這個構想沒有異議,已經同意在汴京另立北廷,我此行的目的便已達成,剩下事是大家的事,不是我一個人的事,你們其他人也說說吧,達成一致,才能形成最終方略,都不要藏着掖着,有什麼說什麼。”陳康伯將問題拋了出去,他不想跟衆人對立,也沒必要跟他們對立,解決困局纔是當務之急。
一言之後,衆人不言,勤政殿內一時安靜下來。
片刻之後,楊存中道:“好,那我再說說我的想法。北廷面對金國威脅,北邊的軍隊必須歸北廷統轄,吳拱部、楊叢義部留在北邊,川蜀吳璘部要同時面臨金國和西夏威脅,北廷遲早是要攻入函谷關,收復京兆府、平涼府,重新打通川陝與中原的聯繫,所以吳璘部最好也歸屬北廷,北廷只有統一指揮調配所有軍隊,才能徹底收復失地。至於北伐中軍李顯忠部,江南如今兵力空虛,還需要他回來震懾宵小,平定亂匪暴民。諸位以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