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下旬,一支大宋軍隊自北向南渡過黃河,於二十五日抵達興仁府轄下東明縣境內,安營紮寨。
二十七日,諸軍統制赴行營,拜見皇帝趙昚。
三月初六,一個消息飛馬傳回臨安,朝野震動。
消息中說,北伐右路軍統帥楊叢義忽然親率十萬大軍進駐興仁府,攜五十員戰將赴行營,拜見趙昚,君臣相聚三個時辰,期間密議天下局勢,當天多數戰將返回駐地,而統帥楊叢義則始終在行營內,截至消息傳出,仍未曾離開。
大宋天下經不起折騰啊!
得知這個消息的陳康伯急的差點昏死過去,好一番調理,才緩過氣來,當天便面見楊存中、湯思退等人繼續商議如何平息亂局。
及至深夜,還是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爭論不休。
湯思退認爲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太上皇重臨朝堂,那麼大宋就只能有一個皇帝,不在臨安,不在中樞,自然不能是皇帝,堅決擁護趙構重登帝位,力主下詔廢除趙昚,貶爲庶人。
楊存中原本也支持湯思退,一國不能有二主,靖康之亂後,是太上皇趙構於大宋風雨飄搖之際,重建了臨安朝廷,護住了大宋半壁江山,至今已有三十多年,論功勳資歷,趙昚都無法跟趙構相比,即使是在趙昚當皇帝之後收復了失地,收復了汴京。
但如今楊叢義從大名府率軍南下興仁府,聲援趙昚,讓楊存中有了顧慮。
楊叢義的東路軍有多少兵馬,楊存中雖沒有確切的數字,但從楊叢義控制的黃河以北包括整個山東在內的地盤來說,軍隊數量不會少於十五萬人,甚至可能會達到二十萬人。
手裡擁有如此數量的軍隊,楊叢義的決定足以影響天下大局。
按兵不動許久,如今忽然率軍進駐興仁府,那麼很顯然,楊叢義要公然支持趙昚。
趙昚登基年頭不長,羽翼未豐,除了恩師史浩,整個臨安並沒有幾個心腹大臣,況且朝中那些老臣跟趙構的時間遠超過跟他,若無軍隊支持,想要廢除他,也就是一道詔令的事情。
可現在趙昚有手握重兵的楊叢義支持,想要廢除他,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搞不好就是天下大亂,若給北方的金國喘息之機,大宋恐怕就要亡在楊存中前頭!
所以,此時的楊存中開始考慮陳康伯的建議,兩帝共存,設南廷北廷,劃江而治!
太上皇趙構趁皇帝御駕親征在外,重臨朝堂,便已註定大宋天下不可能再平靜,宰相陳康伯匆匆返回臨安就是想從中尋找穩定天下的萬分之一的可能。
可翻遍史書也未曾見到過統一的國家同一時間有兩個皇帝共同執政,更別說有兩個朝廷。
但若不讓天下百姓承認兩個大宋皇帝同時存在,廢除任意一個皇帝,天下立馬便會紛爭四起,剛剛北伐成功,收復汴京等北方失地的大宋便會重蹈靖康之亂的覆轍,到時候丟掉的就不僅僅只是汴京,而是整個大宋!
陳康伯作爲大宋宰相,他決不允許這一切發生。
醞釀許久之後,“兩帝共存,分設南廷北廷,劃江而治”的構想在他心中漸漸形成。
不過如何讓趙構、朝臣和百姓接受這個構想,卻是一個大問題,畢竟這等事,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並未出現過,南北分治之後,如何消除巨大的隱患,以防南北相互攻殲,並沒有合適的解決辦法。
但對陳康伯來說,解決眼前兩帝共存的問題遠比如何消除隱患要重要的多,若兩帝無法共存,大宋馬上就會爆發戰亂,若解決了共存的問題,雙方就有時間坐下來,慢慢商議如何避免攻殲。
可惜的是,陳康伯的構想一開始便遭到湯思退爲首的前朝老臣的猛烈批判,說他是要分裂大宋,居心叵測,紛紛上書,要求罷免陳康伯宰相之職。
趙構是絕對的聰明人,因爲北伐,幾支大軍都駐守在北方,李顯忠、吳拱、楊叢義,三人手握三十多萬軍隊,如今大軍在外,局勢未明,而趙昚穩居興仁府,擁護他的也有不少老臣,他們的門生故舊遍佈天下,很多都在地方爲官,握有實權,一場成功的北伐,讓趙昚的名望如日中天,臨安雖在趙構手中,卻不敢輕易動他。
陳康伯作爲宰相,主戰派首腦,幾年來一直在主持北伐,居中協調,與支持北伐的趙昚幾乎捆綁在一起,一榮俱榮,北伐成功,他的名望在一衆朝臣之中,無人能及,況且他從興仁府率一衆朝臣返回臨安,思慮的是天下,同時也代表趙昚回臨安尋求一個說法。
趙構雖膽小,但並不愚蠢,他不能罷免陳康伯,也不會罷免陳康伯。
如今趙構跟趙昚基本失去面對面溝通的可能,陳康伯可能是他和趙昚唯一共同信任的人,一旦罷免了陳康伯,他跟趙昚失去聯繫,後果不堪設想。
天下大亂,便擾了他安享晚年,這並不是趙構所求。
於是湯思退等人請求罷免陳康伯宰相之職的奏摺,被趙構統統駁回。
等北伐右路軍統帥楊叢義率軍入駐興仁府,拱衛行營的消息傳回臨安,朝中大臣原本糾纏不休,難以決斷的事,很快明晰起來。
十五萬北伐右路大軍支持趙昚,就代表黃河以北、山東東路、山東西路、河北等地全部站在趙昚一邊,不但如此,在趙昚登基之後,北伐大軍收復的淮河以北地區,就民心所向來說,必然也必然支持皇帝趙昚,而不是幾十年來棄他們於不顧的趙構。
在朝中明眼人看來,楊叢義從大名府率軍拱衛趙昚行營,便預示着趙昚至少得到了淮河以北廣大地區的支持,即使臨安能夠控制北伐中軍李顯忠和左軍吳拱,一旦臨安昭告天下,與趙昚決裂,李顯忠和吳拱便無法在汴京、洛陽繼續呆下去,吳拱可能會退回襄陽,而李顯忠則只能退回淮西。
由於局勢已經漸漸明朗,再言廢除趙昚皇帝之位,只能讓大宋陷入極度危險之中,所以陳康伯的兩帝共存構想開始成爲僅有的幾個解決問題的選項之一,包括陳康伯、湯思退、楊存中在內的十數名大宋重臣進入最後探討之中,時間不等人,他們必須馬上拿出一個可行的方略,破解大宋眼前的困境。
勤政殿內,太上皇趙構召見湯思退、陳康伯等人一衆重臣,商議國事、家事。
商議不多時,湯思退便與陳康伯當着趙構和其他重臣的面爭執起來,驚動了殿外待命的內侍。
“兩帝共存,一南一北,設南廷北廷,共同執政,只是解決當前困局,乃權宜之計,怎可永久推行?十年、二十年尚可,若兩帝共存三十年、五十年,則天下必亂!臨安雖設朝廷三十餘年,但無天險可守,又地處東南沿海,處在大宋疆域邊緣,不比中原之地,故只可爲陪都。如今已經收復汴京,就當以汴京爲重,在汴京設北廷,以安撫北方民心,汴京爲大宋立國舊都,如今回到大宋,乃大宋都城不二之選!我以爲,當以汴京爲正,臨安爲副!”
陳康伯據理力爭,面紅耳赤。
湯思退馬上高聲反駁道:“若兩帝共存只是權宜之計,大宋天下還是不能避免紛爭戰亂,終究是要動武的,兩帝共存,天下不是更亂?我以爲,要麼徹底劃江而治,南廷不管北廷,北廷也不要管南廷,南宋北宋共存於世,要麼就只有一個皇帝一個朝廷!”
顯然,湯思退並不同意將汴京設爲都城,讓臨安爲副,在他看來,要麼地位相等,要麼全歸臨安,絕不允許汴京壓在臨安頭上。
“諸位愛卿不要動怒,都是爲了大宋好,消消氣,心平氣和,方能解決問題。”趙構一看兩人吵的不像樣,趕緊出來打圓場。
誰知陳康伯一見趙構發聲,馬上將矛頭直指趙構,高聲道:“皇上,大宋自高祖、太宗立國,傳承至今已有兩百年,期間戰亂不休,歷經坎坷,如今剛剛收復舊地,告慰先祖不久,便出了這等難題,陷大宋於困境之中,若不能妥善解決,滅國便在旦夕之間!”
“皇上,老臣只想問一句,臨安會不會另立儲君?”陳康伯雙眼直視趙構,跟湯思退爭論下去沒意義,今日必須得到趙構的明確答覆。
陳康伯此問一出,其他大臣頓時屏氣凝神,好幾雙眼睛齊刷刷看向趙構。
忽然搞出這一出復辟,給大**添禍亂,原本就理虧的趙構,頓時如坐鍼氈,眼神躲閃,不敢正面迎視陳康伯等人。
勤政殿內一時寂靜,重臣都在等趙構的一個答覆。
“咳咳......儲君從來都只有一個,他如今已經是皇帝,我只想安享晚年,不會再立儲君。”在衆人目光逼迫之下,趙構最終給了答覆。
“好。老臣代萬千百姓叩謝皇恩!”
陳康伯起身便要跪謝,被趙構擡手攔住:“陳愛卿不必如此。”
“皇上,臨安不再另立儲君,也就是說皇上駕崩之後,臨安朝廷不再有皇帝,可是如此?”陳康伯落座之後馬上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