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回到平日裡批閱奏章的書房後,嬴政深感朝會之出乎意料,立即派趙高去召李斯和王賁前來書房議事!

見到書房後,李斯拱手道:“博士學宮聯具請行封建,本在臣下意料之中不足爲奇。戰國末世改制,若是沒有分封制的聲音,反倒是怪事了。不過左丞相王綰不事先知會陛下,而是突兀力在朝堂上發難,這纔是真正的棘手。”

“老丞相歷來與聞決策,該當明白君上圖治趨向。如今突兀轉向分封制,很有可能會引發大局動盪生變。”王賁不是李斯這樣的謀臣,他看問題的角度一向以國家安危爲主,“此間動盪與其說是遲滯郡縣制的推行,毋寧說是爲天下復辟者反對郡縣制立下了一個新的根基,後患多多。”

在書房值守的蒙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綰突兀發難,很有可能是受了博士們煽惑,未必是自家真心主張;其中根源,說不定是王綰自覺新政軸心不在丞相府所致。”

“不。你們三人關於王綰的意見有三處須得澄清。”一直凝神傾聽的嬴政輕輕叩著書案:“其一,王綰之舉,絕非突兀。其二,王綰主張,絕非復辟。其三,王綰之心,絕非自覺權力失落。不明乎此,便不能妥善處置雙方的紛爭。”

“君上三說,依據何在,還請明示。”王賁一如既往地直率道。

“先說其一。”嬴政順手從文卷如山的旁案拖過一隻早已打開的長大銅匣,拿出一卷竹簡展開在案頭:“這是《呂氏春秋》,你們兩位可能不熟,不過廷尉該當明白。《呂氏春秋》明白主張封建制,而且是衆封建,諸侯封得越多越好。王綰素來信奉呂學,未嘗着意隱瞞。當此之時,王綰必感事關重大,而又無法說服我等君臣,故聯手博士,形成朝議對峙,逼交公議而決。顯然,老丞相是有備而來。三位皆曰突兀,根由在於忽視了王綰的治學根基,覺得他沒有理由主張分封制。可是如此?”

“君上明察!”三人異口同聲的回答,其中李斯棉有愧色。

“再說其二。”嬴政指點着案頭書卷:“王綰主張分封制,乃是基於治國學說,基於安秦的另一條思路!而非基於復辟遠古舊制,更非基於復辟六國舊制。此與當年文信侯根基同一。而六國王族、世族鼓盪封建諸侯,則是明白復辟。即便是博士學宮七十博士主張封建諸侯,其中大半也是基於治學信奉之不同,並非世族復辟之論。”

“君上明察!”

“再說其三。”嬴政又從旁案拖過一隻木匣,拿出一卷對三人說道:“滅楚之前,老丞相曾經向我上書請辭,理由便是‘治事無長策,步履遲滯’。十餘年來,老丞相勉力支撐,未嘗有一事掣肘,縱無大刀闊斧,亦絕非糾纏權力進退之輩。”

“臣之指斥,草率過甚!”見到王綰的請退書後,蒙毅當即肅然長跪,拱手如對王綰致歉。

“凡此者三,決我方略。”嬴政對蒙毅淡淡點頭一笑,繼續道:“其一,王綰有呂學根基,此次朝議乃是有備而發,兩制之爭當認真論爭,絕不能草率從事。其二,老丞相與博士等人並非六國王族世族之復辟,兩制之爭當以政見歧異待之。其三,老丞相此舉非關私慾,兩制之爭不涉國政權力。”

“臣等贊同!”

李斯看着嬴政心悅誠服而面帶愧色的拱手道:“王綰之於呂學,臣疏忽若此,深爲慚愧!今據君上處置兩爭之三則方略,臣以爲其中根本在第二則,即以政見歧異待之。既爲政見之爭,必涉呂學與諸家之道。此,臣之所長也。臣自請爲主力,與老丞相在朝堂衆臣面前爭一爭這其中的是非曲直。”

“廷尉主力,正當其時!”王賁拍掌大笑。

“聽說《呂氏春秋》乃廷尉當年總纂,正當其人!”蒙毅也和了一句。

“好!廷尉主戰。”嬴政一拍案:“不過此事事關重大,不能讓廷尉孤軍獨戰。”

“陛下毋憂,臣下自當妥爲謀劃。”不期用了新稱謂,李斯自己也笑了。

“臣等與廷尉協力!”王賁蒙毅立即跟上。

“好!兩制之爭乃華夏根本,務求全勝!”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李斯王賁蒙毅不期然異口同聲冒出一句久違了的老秦誓言,一時君臣四人的眼睛都潮溼了。片刻默然,嬴政喊趙高上酒。趙高捧來四爵老秦酒,君臣四人汩汩痛飲而下。飲罷,三人向嬴政躬身行了一禮,隨後便匆匆散去各自忙碌了。

在嬴政君臣四人籌劃之時,各署議治的消息也紛紛激盪開來。蒙毅總司中樞,絡繹不絕的消息都是“本署多以封建諸侯爲是,以郡縣制爲非”。蒙毅非但詳細閱讀了每一份呈報進皇城的議治書,還親自趕赴丞相府、上將軍府、大田令府、司空府、司寇府、內史府、博士學宮七大最主要官邸聽了各方議治論政,幾日奔波下來蒙毅對於種種紛爭也大體清楚了。

蒙毅將各方意見寫進奏章向嬴政呈遞上來。蒙毅將各方意見進行了總結分類,將其間情形分了四類。其一,丞相府與博士宮之議,一致以呂學爲根基,認定分封諸侯爲安秦大道。其二,大田令等治事官署,多從經濟民生出發,認爲郡縣制相較於分封制更易於凝聚國力民力,易於農耕河渠之通暢,多以郡縣制爲是。其三,郎中、御史、太廟令、太史令以及諸多皇族大臣,則多從傳統出發,認定分封制利於族羣血統之穩定延續,故以分封諸侯爲是。其四,上將軍府與國尉府最爲特異,由於王翦不在咸陽,國尉府又一直由尉繚虛領而無實際長官,故吏員之議頗爲別緻:其中大多認爲郡縣制爲戰時權宜之計,若要安定天下則應當奉行分封制。

“南海上書到了麼?”看完蒙毅的奏報,嬴政淡淡一笑。

“南海上書,剛剛到達。”

“老將軍是何說法?”

“王翦老將軍力陳封建弊端,力主郡縣制。”

嬴政聞言哈哈大笑道:“知我者老將軍是也!”

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做的我說不得?第十八章 弱國無外交第三十章 陰差第二百七十二章 人之所以能保持冷靜是因爲沒有點到自己的死穴第六十一章 偷偷的進村,打槍的不要第三百三十七章 天災不可阻,但人禍可以第四百四十七章 能者多勞第四百八十三章 磨刀石第四百四十七章 能者多勞第四百五十四章 光盡力可不夠,關鍵是要盡心第三百零三章 燕國若要求和,拿燕丹的人頭來換!第四百二十九章 自投羅網第一百五十八章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第四十六章 番吾之戰(上)第四十四章 秦子戈的野望第一百八十六章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視而不見第四百一十八章 無知纔是最可怕的第二百七十一章 活下去第三百三十五章 攤牌的東皇太一第四百一十七章 千機第四百一十二章 世上沒有失敗的人,只有放棄的人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喜我喜,君憂我憂第一百零一章 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第一百三十九章 人不如狗第三百零四章 勝者纔有說話的權利第四百四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七章 武能安國,卻不能安己第三百四十章 秦國路政(下)第三百六十章 我讓大叔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第三百零四章 勝者纔有說話的權利第四百零三章 解鈴還須繫鈴人第二百三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四百七十四章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更何況是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安定南海的利器第六十章 稷下學宮第二百一十五章 皇帝的確立與諡法的廢除第六十五章 一朵珠花引發的血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第六十二章 以身作餌,調虎離山第二百七十五章 一神帶兩坑第一百零五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第四百零五章 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第四百六十九章 水混了纔好摸魚第二百章 步步錯第七十二章 你經歷過絕望嗎第五十四章 暗流第四百七十一章 此誓,日月爲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第一百一十七章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第四百零四章 “絕對可靠”的天明第三十一章 陽錯第一百七十五章 打他蛋第二百三十九章 後會有期第四百二十二章 始皇東巡第四章 殺機第二百四十三章 鼎鼎大名的蓋聶第四百二十四章 摧枯拉朽第二百九十章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第三百二十九章 朕非貪功好名之君,爾等亦非阿諛奉承之臣第一百零四章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第七十五章 歪打正着第四百四十五章 千里不運糧第四百二十五章 天神壯士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羅地網第二百五十一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四百三十七章 放長線第三百零四章 勝者纔有說話的權利第二百三十九章 後會有期第七十六章 絕望纔是世間最好的良藥第一百五十二章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第三百三十七章 天災不可阻,但人禍可以第四十八章 人前顯聖第二百三十九章 後會有期第三百五十三章 人敬我一尺我還人一丈第一百三十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三百五十七章 擦肩而過的五百萬第七十四章 圍魏救趙第二百一十九章 半路殺出的王綰第三百三十九章 秦國路政(上)第一百六十九章 人在屋檐下第五十八章 想知道?打贏我再說!第三百七十六章 每一個吃貨都是一支潛力股第四百七十七章 若有事端殺身滅族第三百零九章 攻與防,矛與盾第七十九張 李斯,你怎麼看?第四百四十五章 千里不運糧第二百七十三章 書同文:學渣的福音第三百二十八章 青龍會的第一個大本營第八十二章 先秦儒家弟子的風骨第一百六十三章 逐出山門第一百四十二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第四百五十九章 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第五十三章 烏白頭,馬生角第二百七十九章 來自十八銅人的死亡凝視第九十五章 一人不成,那就三人成虎第三百七十八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第四百五十七章 你有張良計,我又過牆梯第一百九十六章 儒家不反秦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做的我說不得?第三百四十章 秦國路政(下)第九十八章 陷陣之志,有死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