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張春來一頭霧水的樣子,我急不可耐的說道:“我說的多清楚呀!考古發掘證實了,商朝之前確有1200多年的強盛時代,但是究竟是不是夏朝,沒有明確記錄。而且1200年的時間段,究竟是不是一個朝代,這種猜測脫離實際,歷史上可能有那麼久遠的朝代嗎!”。
《竹書紀年》,那種小國史官編纂出來的史書,有些東西別說是現代人,就算是古代人也不全信。《三字經》都學過吧!‘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是商朝,商朝距今多少年?而《三字經》裡的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只要你上過小學,你的數學知識就能讓你算的出來!有文字記載的三千多年加上四百,怎麼能算出來《上下五千年》”我道。
“哈哈哈哈”邵軍哈哈笑着說道:“關於《三字經》,我只知道人之初,性本善”。
光頭彪子也呵呵笑着說道:“那就不錯了,多少人連這六個子都不知道的”。氣氛這時變得歡快,大家都忘了之前幾個人還在勾心鬥角。
“我現在重點說黑不死之民,你們聽好了”我道。
乾隆在位時期,有一個重大的事件,叫‘天子修書’。由咱們之前說過的紀大學士主持編寫,完成之後,那部曠古絕今的書籍名叫《四庫全書》。書中對所有古代書籍分門別類,都有收錄,唯獨缺少古書典籍當中志怪鬼神的東西,對所有古代先民的習俗和信仰,崇拜鬼神的典故一點沒有提及,這一點照《永樂大典》差了十萬八千里。按照書中說的,彷彿我國古代先民從未敬過鬼神,那麼‘唯心主義思想’這個詞彙是怎麼出現的?
然而,我們的紀大學士卻在《四庫全書》完成之後,有了他自己的著作《閱微草堂筆記》。
“聽起來像是醫書”邵軍說道:“一定有很多治大病的偏方”。
“哈哈哈哈”彪子笑出了眼淚。
我繼續說道:“最開始在我家的故事裡聽到時候,我也覺得是本醫書,然而卻偏偏不是,那是一本記錄所有民間志怪秘聞的書籍,很多遠古時期失傳的故事,在其中也有提及,雖然不詳細,但是好歹也算給後人留下一點那些消逝的傳說故事”。
《閱微草堂筆記》,那書寫就手法很特別,不但對很多少有人聽聞的傳說故事有記錄,最重要的是,對傳說故事的背後所涉及的出處,都有註解和所指。
咱們之前提過,乾隆老佛爺在某年與某位大神說過的關於求法先民的故事,那些事記錄在一塊石碑上。有關求法先民的傳說,被紀大學士單獨記錄在自己的書上,你們不覺得這其中有什麼聯繫嗎!
被我一問,幾個人的神態都是一頭霧水一般。
“這其中的聯繫日後有機會再細說!這要說起來又是長編大論”趕快收住話題,石碑和求法先民詳細說下去容易跑偏。
我們的紀大學士在《四庫全書》之後寫就《閱微草堂筆記》,久遠的年代,那麼多古代的志怪秘聞只有那一本書能記載得下嗎?故事太多,還是從一起事件說起容易帶進正題:
1923年,京師紫禁城內發生一場大火。一座被封存一百多年的金色城樓在深夜被大火波及。太監宮女們一邊救火,一邊將裡面封存的先帝遺留寶物搶救出來。大火熄滅之後,遍地奇珍異寶數不勝數。然而,見慣了金銀珠寶的太監宮女們,眼光怎麼會停留在那些閃閃發光的東西上面。
張春來說道:“東家說過,這就是出身和壞境的原因,人家就在那種環境裡生活,眼中那些東西一文不值”。
給他一個眼色,示意他別打岔。
大火過後,人們在滿地寶物當中,發現一部十分精美的書盒。打開書盒,裡面是一部缺失大半的書籍,說是缺失,因爲書盒特別完整,只是一小部分外邊的蒙皮被燒壞。當時的職員解釋說,原本失火之前,這書盒裡的書就不是完整的一部,不能懷疑是誰趁火打劫中飽私囊,因爲誰也不知道,那是一本什麼書,是哪位先帝留下!
那部書的名字叫《祝由十三科》。
缺失大半,剩下的只有一小部分,分別是乾、元、亨、利、貞五冊。按照五本書只在書盒裡不足一半,當時人們覺得完整一盒應該是十三本。只有五本,可是裡面的內容詳細說明了祝由十三科的來歷。
祝由十三科,也叫祝由術。書中記載是北宋人們治理黃河水道時,在河牀裡挖出的十三塊石碑,上面密密麻麻滿是上古時期失傳的文字。即使是那些飽讀詩書的士大夫,平時博覽羣書,也不知這世上還有他們不認識的字。有人說那是商周之前的祭祀碑文,而發現它的人認爲,黃河之水天上來,石碑順水而下,一定是帶來了天上的神族旨意。
爲此,人們特意建造廟宇,供俸十三塊石碑。
直到南宋末年,有一位大神橫空出世,破解了石碑上的內容。然而,他生不逢時,來不及將石碑的內容公之於世,讓人們知曉,元兵攻入汴京,漢人亡國差點被滅種。
張春來道:“蒙元統治98年,漢人能挺過來不容易”。
“天降淮右布衣”光頭彪子道。
雙手立刻在他們面前揮舞起來,我說道:“你們別插話,咱們說不死民”。
石碑上的內容,原文文字難以理解,就連記錄的方式,也是讓人琢磨不透,好在那位大神非同凡人,逐字解讀,終於解出來石碑上的內容。根據紫禁城失火之後,看過那部《祝由十三科》的人講述,書上記載,發現黃河水道的石碑,上面的文字很像拼圖,多由很多變形器物或者人物動物圖形組合起來,形成一字,但是根據宋朝的記錄,那些單獨的一個字體,可能存在兩個或者更多的發音,意思大概是詞組或語句。
一個字可能是一個詞組或語句,根本不符合漢字的邏輯。雖然時至今天,我們中國人是全世界唯一一個還在用着古老象形文字的民族,然而我們對它的瞭解還不全面,文明雖然沒有斷代,但是中華先民也是多元化的,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古代文字不統一我相信,但是一個字同時存在很多發音,構成詞組,我是無論如何也不相信這麼離譜的事情。
“有”張春來打斷我的話道:“我記得東家說過,楔形甲骨文發展到末期,形成隸書之前,的確存在多種過渡文字,雖然出土實物很少,對於它的來龍去脈一無所知,但是考古當中的確找到過。將很多象形圖案糅合成一個字,每個字的單獨個體都有兩個或者多個發音,差不多是叫‘籀文’”。
實在頭疼,知道你跟東家學得多,這時候別打岔好嗎!本來我說得來勁,想要給大家一點神秘感,你這廝一句籀文就給我破解了。雙手撓頭,張春來意識到打亂了我的思路,趕忙說抱歉,讓我繼續。
石碑上刻錄的內容是太史之初,神族之戰大局已定,很多被打散的神族部落流散各地,一支敗走的部族越過黃河,向終年霧氣瀰漫的山野中行去。由於他們行經的地方是曾經的戰場,所以一路上艱難險阻能夠克服,但是山野中到處都能聽到死去同伴的哭號,有人認爲那是戰死的勇士靈魂不滅,怨氣難散,所以身死也不肯倒下。這讓他們心中實在不忍,紛紛落淚。
一名神族戰士向首領稟報,他在路上看到了曾經的同伴,胸前插滿箭矢仍然不死,有這樣軀體的只能來自一個族羣,族人胸前是空洞的穿匈國。曾經的同伴屍體在山野中游蕩,這讓他於心不安,所以一心想要回去引領同伴,讓他魂歸故里。
首領感念其情可憫,派出覡勿去幫他帶領同伴。
“如實則神明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能齋肅事神明也,從巫從覡”我道。
覡勿的名字,我們可能理解成就是一個勿字。前面說過的巫彭巫履,是女身巫師,這個覡勿也許正是男巫,不要以爲他們都是巫師,所用的必是邪法,‘如實則神明降之’也可以理解成,他們就像神明下凡一樣。
《祝由十三科》當中記錄着,黃河水道出現的那些石刻,並未寫明覡勿用的什麼方法,只說覡勿帶着穿匈部族的戰士,引領他死去的同伴走進終年霧氣的大山深處。
故事到這裡似乎終結了。
然而事實並沒有,前面的故事只是第一塊石刻,接下來的第二塊是故事的後續。
覡勿是跟隨首領南征北戰的人,怎麼可能事情到這裡就終結。首領交代的任務一定要完成,然而那些不會倒下的死屍源源不斷而來。他們走向大山深處,那裡終年霧氣繚繞,死去的同伴被引領着一路北上,其間山野之中到處可聞那種哭號一般的吼叫,更有尋聲而來的飛禽走獸,不停的啃咬那些行走的死屍。
“照此來看,覡勿他們兩個當時可能會做個抉擇,是繼續前行還是就地解決越來越多的死屍大軍”張春來道。
“這些關你屁事”厲聲呵斥張春來,這些東西你能想到,古人就想不到嗎!總是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