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道統之爭(下)

“經世實學”怎麼就和陸王心學嚴重對立,甚至於還讓高務實認爲這個矛盾不可調和了呢?

因爲陸王心學其實也是實學出身,至少在其早期,它也是實學這個大體系下的一部分,即所謂的“道德實學”。

或許有人會奇怪,陸王心學走到今天,不是早已經開始虛無主義了嗎?怎麼它居然還是一種實學?

而且,既然它也是實學的分支,高務實又爲何反而覺得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了呢?

這些問題還真是有些源遠流長,不是一句話能總結清楚的。

在中國學術史上,“心學”是指宋明理學中主張以人的心性作爲宇宙萬物本原的學術流派。

心學發端於儒學內部“思孟”一系的對人主觀能動精神的弘揚,如孟子所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萬物皆因人而存在,只要是能夠自返本心,依推己及人的“恕道”而行,就是一個道德上的“仁人”。

孟子又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通過自返本心,就可以瞭解人性,通過洞識人性,又可以獲得天理。

當然這裡特別要說明一點,儒學所言之天理,主要就道德修養的終極依據而言,而並非西洋哲學視野中與人的主觀世界相對峙的客觀規律。

陸王心學的“陸”即陸九淵,他繼承了孟子內向型的治學思路,他指出:“是誠之者人之道也,由大化而化則爲聖,而入於不可知之之神,是誠者天之道也。此乃孟子之實學,可漸進而訓至者。”

他認爲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求知理路,完全是爲了突出儒家“忠恕之道”的道德修養“實學”。

所以他也學着孟子的口吻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其目的,都是爲了反對當時的學者只知在書本上鑽研,在名物上考索,卻不知在自家修養上下功夫。

他又說:“古人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亦用制字,其言多少特達,全無議論辭說蹊逕,蓋古人皆實學,後人未免有辭說之累。”

陸九淵的心學,是爲了反對當時因科舉考試而形成的,將儒家經典當成進身之階,而全不落實於道德修養之實,從而導致社會風氣腐化的不良學風。

同時,陸九淵的心學,也有反對佛、老虛玄之風的傾向,在反對佛老出世主義的虛玄傾向上,心學、理學、氣學是完全一致的。

陸九淵指出:“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則得之,得此理也……古人自得之,故有其實。言理則是實理,言事則是實事,德則實德,行則實行。”

儒家之理與佛老之理相比,是儒家不追求什麼彼岸,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此岸世界的宗**常上。對此陸九淵便說:“吾儒之道,乃天下之常道,豈是別有妙道?謂之常典,謂之彝倫,蓋天下所共有,斯民之所日用。”

“別有妙道”即指佛老之道,儘管佛老之道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也具有“陰翊王化”的作用,但是畢竟不能成爲國家的主導文化。

陸九淵說:“此理(儒家文化)乃宇宙所固有,豈可言無?若以爲無,則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矣。”這是從維護封建綱常名教的立場出發。

陸九淵強調人們不僅要明“實理”,而且還要重視“實行”。他說:“宇宙間自有實理,所貴乎學者,爲能明此理耳。此理苟明,則自有實行,有實學。”

學習的目的,一定要落實到道德踐履上,否則就是欺世盜名的“虛學”,他曾不止一次地表明,學者應當“明實理,做實事”,“一意實學,不事空言。”

因此朱熹也曾經讚揚陸九淵的治學精神,說:“子靜之門,躬行皆有可觀。”

可見陸九淵時期的心學,是一種典型的“道德實學”,其出發點是爲了糾正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以來,由於佛教、道教的大發展造成的士大夫階層過分關注彼岸世界,輕忽現實倫常的“虛玄”傾向。也是爲了糾正士人只關注儒家聖賢的經籍,忽視個人道德修養的劣習。

說了陸,自然要說王。王陽明是明朝中葉的思想家,與張載、二程、朱熹、陸九淵等創立學說的思想家一樣,他們提出一家之言,都是爲了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並且因爲有一定的實效才能夠在歷史上流傳。如果是主觀主義、脫離實際的學說,早已被歷史發展的大潮淹沒了。

不過,每一個時代的思想家所面臨的歷史課題不同,故他們所反對、所提倡的學說性質也不盡相同。

王陽明所面對的歷史問題是:朱熹的理學已經被欽定爲官方哲學,是對儒家經典的權威解釋,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

衆所周知,在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下,每一個學者都會面對這樣一種歷史的悲劇:他的學說如果不被官方接受,就不可能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從而產生實際的影響;而他的學說一旦被官方接受,則立即凝固、僵化、喪失面對不斷髮展的生活現實,以及不斷調整、改造、發展的生命力。

這是政治意識形態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學術思想不斷變化的性質的內在矛盾決定,朱熹的理學也是如此。

王陽明的青年時代與那個時期大多數學子一樣,也是篤信程朱理學的,“遍求考亭遺書讀之。”但是,循着朱熹“格物致知”的思路,王陽明在“竹子”上並沒有格出天理,從此他轉向陸九淵的心學。

他說:“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王陽明繼承了孟子“萬物皆備於我”,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學傳統,將人的主體意識與萬物聯繫起來,認爲格物不是格外部的客觀事物,而是格人心中的萬物影像。

所以他又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由此,王陽明得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結論。

關於王陽明與朱熹學理上的關係,後世國內外的學者研究甚多,此處不多贅述。總之,王陽明走上反對程朱理學的道路,除了學理上的原因,更多的還有現實考慮,就是由於程朱理學成爲官方哲學、科舉教材以後,日益走上了凝固、僵化之路。

他批評當時的社會風氣說:“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慾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當時許多士人將程朱理學當成升官、發財的敲門磚,而忽視了程朱理學道德修養的意義,所以完全違背了程朱理學糾正人心,改良社會的初衷,反而導致理學出現嚴重的“虛僞化”。而王陽明弘揚“知行合一”的心學旗幟,根本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內聖外王”的經世致用傳統。

從內聖的角度講,他的“吾心”、“良知”就是天地萬物運行的“實理”。他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實理流行也。”

他將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則稱爲“實理”,而對“吾心”格致的過程,就是對這些規律的認識過程。他說:“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也?”

所以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心中之理,也是萬物之理,二者是可以完全等同的。他又說:“誠是實理,只是一個良知,實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因此他認爲,格致心中良知,就可以獲得宇宙萬物的實理,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獲得實理之途。

在獲得了“實理”以後,王陽明主張還要將其推致於日用常行之間。他曾激烈反對佛老那種脫離修齊治平路線的修養路徑。

他說:“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爲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如吾儒有個父子,還他以仁;有個君臣,還他以義;有個夫婦,還他以別。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婦的相?”

佛教將現實世界君臣、父子、夫婦的責任和義務都看成是人生的累贅,要“不著相”,其實就是要逃避。而心學堅持儒家經世致用的傳統,強調一切學問都必須服務於宗法家國的大事業。

他努力劃清心學與佛學的界限,說:“是故良知皆實理,致知皆實學,固非墮於空靈,一與事物無干涉,如禪家者流也。”凡是宣揚脫離倫常、事功而進行的道德修養,都不是儒家的“聖學”。

曾有一官員對王陽明說:“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爲學。”

王陽明回答他說:“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爲學,纔是真格物。……簿書訟獄之閒,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爲學,卻是著空。”

王陽明歷來反對脫離現實的政治、經濟、社會事務來講學術,認爲真正的心學、實學一定要能夠應用於“簿書訟獄”之類的政治實踐中。

所以他又下了一個定論:“使在我果無功利之心,雖錢穀兵甲,搬柴運水,何往而非實學?何事而非天理?”

在他看來,道德修養只是要人去除心中的私慾,迴歸社會的公德,並非要人們躲避社會的事務。如果只能在沒有錢財之處可以不貪、不盜,那麼道德修養還有什麼意義?

故王陽明提倡的“致良知”,一定是在“錢穀兵甲”之中。所以他的心學本身並不空虛,“何往而非實學?”

不僅學說如此,王陽明本人文治武功赫赫於世,恐怕也是一些“唯物主義”思想家所不及的。所以說,王陽明也是一位“道德實學”的倡導者、實踐者。甚至可以說,與陸九淵相比,他的“事功”方面的成就更爲突出。

綜上所述,心學本來也是實學一派,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

然而正如理學本是實學,卻逐漸走向虛妄一樣,陸王心學從實學走向虛妄也照例發生了,甚至這個變化的過程比理學更短——在王陽明的弟子輩就開始跑偏了。

比如王學一脈最爲著名的泰州學派(注:我依稀記得很早前有讀者讓我說一下泰州學派?)就是跑偏的典型。而且最厲害的是,這個泰州學派的“一哥”王艮,在王陽明本人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跑偏了,而且還根本拉不回來,差點把王陽明氣死。

此公三十八歲時遠赴江西往遊王陽明之門,下拜執弟子禮。王陽明一開始覺得他個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帶有靜止之意的“艮”字。

但是沒什麼用,王艮不僅經常與其師王陽明爭論,“時時不滿師說”,堅持自己的觀點,於是自創“淮南格物說”。

他主張:“即事是學,即事是道。人有困於貧而凍餒其身者,則亦失其本非學也。”強調身爲天下國家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爲倫理道德的出發點——後來演變成了極度自私的“心學末流”。

此人有一次坐“招搖車”招搖過市,遭王陽明指責。嘉靖二年,又北上入京,沿途講學,受到各方重視而轟動一時。但王陽明聞訊大爲震怒,欲設法召他回來“痛加制裁”,可惜已是鞭長莫及,他的學術思想已流傳四方——高務實認爲那根本就是流毒四方。

嘉靖五年,王艮應泰州知府王瑤湖之聘,主講於安定書院,宣傳“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求學者紛至沓來,這爲泰州學派的創立準備了條件。

王艮的門徒以平民百姓居多,“入山林求會隱逸,過市井啓發愚蒙,沿途聚講,直抵京師”,但亦不乏著名學者如徐樾、顏鈞、王棟、王襞、羅汝芳、何心隱等人,子弟至五傳共有487人,一般認爲羅汝芳爲其集大成者。

不過,這一派心學傳至如今,已經完全脫離了社會現實,比如著名的“異端思想家”李贄,就是他的幾代徒孫。

李贄的很多觀點並非不好,比如男女平等之類,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正如高務實在穿越十幾年後,已經不再考慮和身邊的家丁討論“人格平等”一般,再先進的思想也得符合社會現實,李贄以及泰州學派的很多觀點,根本不應該在明朝中後期這種時代流傳——過於超前本就是罪,何況他們除了部分的“超前思想”之外,還有很多真正的“異端”。

比如說“散漫自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這兩者都是泰州學派中人流傳很廣的思想,看起來已經“先進”到開始討論“自由”這種後世的所謂普世價值了。

但高務實從來不認可這兩種思想。

無政府主義不多說了,這玩意根本就不該出現在中國文化的土壤當中——如此大一個國家,倘若“無政府”了,那簡直是人道主義災難。

舉最簡單的兩個例子:重大天災來臨,沒有強力的政府,誰來救場?外敵兵臨城下,沒有強力的政府(軍隊),誰來救場?

而散漫自由主義——嗯,米帝感染快兩百萬啦!

可想而知,如今的心學哪裡還有一絲一毫的“實學”模樣?早已經虛妄得無邊無際,虛妄得絕不能讓他們染指國家力量了!

這,就是高務實認爲經世實學與陸王心學不得不戰的根由!

往深了說,是爲了“繼往聖之絕學”,堅持儒家最根源的“務實”;往淺了說,是要在冷熱兵器交界這個關鍵時期,保住大明這個至少相對先進的漢人王朝!

這不僅是實學的道統之爭,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儒家的道統之爭!

如此,何以不戰?何敢不戰!

----------

感謝書友“單騎照碧心”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單騎照碧心”、“書友160429212821310”、“龍.殤”、“o尚書令”的月票支持,謝謝!

PS:其實這章沒把書中這個時期的心學現狀說清楚,但是限於篇幅,我又不得不止筆,以免捱罵了。因爲後續也不會專門再說這個,感覺有點遺憾。

第213章 交心第211章 目標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169章 巡撫與鎮守第125章 可戰方和(七)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029章 遭遇響馬(下)第156章 本按十分欣慰呀第144章 這是在針對誰?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066章 天津開港第118章 駕臨凌雲城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072章 姐弟相商(上)第093章 博碩克圖的野望第039章 靠山吃山(下)第225章 三策(上)第022章 花廳議事(上)第083章 宮外反應(下)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290章 蒲州急報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第056章 太嶽燒竈(上)第013章 五伯高才(上)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第072章 緊急磋商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107章 科學巨匠(下)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002章 誰說服誰第205章 政策第128章 戰前準備(下)第101章 定調子第007章 張氏例錢(上)第124章 拜訪薊遼總督第120章 新的任命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124章 公主的決絕第113章 高戚之會(八)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下)第058章 故友劉馨,敬上第198章 三鎮總領第085章 官場百態(上)第154章 糾結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135章 蟻穴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066章 務實回京(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九)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39章 靠山吃山(下)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54章 明修棧道(上)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074章 如日中天的威望第047章 未雨綢繆(上)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082章 寧夏之變(上)第067章 小姑娘,好忽悠第071章 影帝隆慶(下)第246章 前鋒之戰第187章 此地:金港第055章 缺朝第183章 你來,還是我去?第087章 回京嘍第036章 散財童子第123章 俺答封貢(二)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007章 張氏例錢(上)第052章 各有算計第043章 步丁耗費第144章 工匠學堂第122章 蒙疆風雲(四)第162章 劃分勢力範圍第122章 覆滅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058章 微服巧遇第129章 回鄉之前(中)第081章 我的“浩然之氣”(4更破萬)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144章 背水一戰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四)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131章 謝公氣度[第4更]第096章 馮保倒臺(七)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119章 殺我還是殺你第004章 捉拿訟棍(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110章 財帛動人(下)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第034章 高欽差再臨大同(3更破萬)第226章 朱翊鈞的花樣賜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