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

派系大了,地位高了,一些事就沒有那麼容易快速做出反應。就如同此次潘晟突然選擇站隊心學派,實學派的反應就不算太快,直到半個月之後的重陽節,許國纔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再一次開會。

中國自古有尊老的傳統,不過此時的重陽日還不僅僅是尊老,更有一項傳承千年的活動,便是登高。

在京的實學大佬們則在前幾日得了見心齋送來的請帖,請帖都是統一制式的,上書:“九月九日,登高萸觴。香山白玉,靜候蒞臨。”

“香山白玉”是近年來被好事之人稱爲“神京新景之最”的一處景緻。這地方對外人來說頗爲神秘,但對高務實而言就司空見慣了,因爲說的就是他位於香山腳下的見心齋白玉樓別院。

許國許次輔召集實學派在京官員“私下”會晤,最後卻選址在了白玉樓,這裡頭說明了什麼事,本身就很引人遐思。

有些人認爲,這是許次輔駕馭不住如此龐大派系的體現,所以才最終不得不求諸於掌握了實學派三位黨魁所留“遺產”的高務實。

有些人則認爲,許次輔這樣做,其實也是和當初郭樸、張四維一樣,不得不依靠高務實手中的“高黨嫡系”,這麼做的目的只是爲了表現出他已經取得了高務實的支持。

又有一些人認爲,取得高務實支持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重陽大會”選定於白玉樓,說明的是高務實已經完成了實學派內部的“篡權”——現在的許次輔其實已經控制不了龐大的實學派,實學派的大權已經轉移到了高務實手中,許次輔不過掛名而已。

甚至還有陰謀論者信誓旦旦的表示,白玉樓“重陽大會”是高務實定下來的,許次輔乃是被迫答應,搞不好這就是一場實學派內部權力鬥爭爆發的大會,高務實一定會想辦法在這次大會中取得實學派的實際控制權,以侍郎之身力壓次輔。

高務實本人也聽高陌轉述了神京官場的這種種傳言,只不過他對此根本不屑一顧。

力壓次輔?

我爲什麼要壓他?許次輔是我的敵人嗎?

顯然不是。

他是我高某人的師兄,是現在實學派的招牌門臉,我力壓他做什麼?吃飽了撐的?

是,許師兄這個人,論個人風格,的確不像前三位實學派首輔那樣分明。

他不像高拱那樣銳意進取,凡事只要認定,永遠都敢爲天下先;他不像郭樸那樣仁厚,對皇帝忠心,對同僚誠心,對下屬關心;他也不像張四維那樣外柔內剛,看似好說話,實際上你忤逆他一下試試?回頭就給你好看。

許國這個人,正是典型的儒家官員。他有理想,但不追求唯我獨尊,對於一些簡單好辦的事,他表現得很熱烈。對於一些比較麻煩、很難判定影響的大事,他則有些猶豫,更傾向於暫時妥協,以圖後效,避免在他主政時激化衝突。

具體到這次潘晟事件,許國在聽了高務實的分析之後,就傾向於保守——也就是靜觀其變,暫不應對。

他的理由是,潘晟以前雖然相對而言略微傾向於實學派,但那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首輔爲實學派之人。而且潘晟也只是略微傾向,他至始至終都不算是實學派的人,而是個中立派。

如今,雖然潘晟倒向了心學派,但只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就會發現:那又如何呢?實學派本身的力量沒有受損。

許國認爲,在實學派三位首輔接連當政的時代過去之後,眼下不管大家願意不願意,實際上都已經進入了心學派爲首輔的新時代。在這個新的大局之下,實學派首先要做的應該是確保派系內部的團結,確保整個實學派官員仍能堅定信念,繼續以推進改革爲目的,而不是陷入黨爭,忘記了昔日高文正公再三強調的“一切爲了做事”。

然而很可惜,高務實只承認他的想法足夠崇高,卻不看好這樣做的前途。

高務實一貫認爲,派系鬥爭的本質就是戰爭,而且是不得不應戰的戰爭。

派系鬥爭和他操控和平“演變”土默特、拉攏勳貴放棄“土地財富”而轉爲“海洋財富”等等事情都完全不同。

後者都是技術手段可以解決的,因爲它們不涉及什麼政治理想,涉及的只有利益,或者說利益的重要性遠遠大於所謂的政治理想。

派系鬥爭就不同了。實學派也好,心學派也罷,按理說都是儒家,算起來甚至都還批着理學的皮,可是它們之間的矛盾偏偏是不可調和的。

在中國學術界,關於實學的性質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而在中國思想史上,實學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概念。

中國所謂實學,實際上就是從北宋開始的實體達用之學,是一個內容極爲豐富的多層次的概念。它既包括有元氣實體哲學,道德實踐之學,又有經世實學和實測實學,還有考據實學和啓蒙實學等等。”

實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高務實以爲可以歸結爲三點,即“崇實黜虛”、“實事求是”和“經世致用”,這三點構成了實學的精神內核。

儒家文化中的實學精神,其源頭還可以再向上追溯,如陸九淵所說:“人無不知愛親敬兄……此唐虞三代之實學。”從儒家整理、修訂的古代經典中,可以看到實學精神是如何逐步發展起來的。

如高務實的本經《易經·泰》六四就說:“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泰卦六四的爻辭是說家中本不富裕,但偏要向鄰居吹噓、炫耀,這是一種“失實”的心態,應當引以爲戒。

類似“尚實反虛”的思想,在三代的歷史文獻中還有許多,當時雖沒有實學這樣一個詞彙,但是日後實學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卻於此時正在凝聚生成。

春秋戰國是中國的“軸心時代”,傳統宗教的瓦解造成了社會上極大的精神空白,致使諸子百家蜂擁而起,紛紛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

孔子所開創的儒學,正是先秦諸子中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由孔子揭櫫的“崇實黜虛”的精神方向,奠定了中國實學文化的基礎。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凡是對於不能實證的東西,孔子都給予存疑的回答。面對古代宗教所遺留的龐大遺產,最虛幻的東西的就是彼岸世界了,於是“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雖然沒有徹底否定彼岸世界的存在,但是他強調自己治學的重心在於“知生”、“事人”。因此在此岸與彼岸的關係上,孔子主張“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也就是說,精明的統治者雖然尊敬鬼神,但要與鬼神保持距離,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現實的世界中。

儒家哲學的入世傾向,是“崇實黜虛”精神的必然結果。在探討現實社會政治發展規律的過程中,孔子所倡導的也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他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求學應當具備客觀的態度,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想像替代實際的學習。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學習不是爲了知識而知識,將學習當成一種智者的遊戲。

先秦諸子與古希臘哲人的重要區別在於:促使他們進行研究的動力不是形而上的興趣,而是生逢亂世,救國救民的憂患。所以孔子一向強調“學以致用”。

例如他要求學生學習《詩經》,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學習《詩經》意義重大,甚至到了“不學《詩》無以言”的地步。

但是,學習《詩經》絕不是僅僅爲了個人的欣賞或消遣。孔子指出:“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

即使把《詩經》背誦得非常準確,但是授予政權不會行使,派往列國擔任使者,在談判的時候不會對答,那學習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所以孔子特別強調“學以致用”,他說:“君子學以致其道。”

實學精神是儒家文化中的一種基本傾向,而且具有普世性的價值,這可以從儒學幾千年的發展中得到證明。

從西漢到東漢,儒生們過度開發了儒學內部外在超越性的思想資源,致使社會上出現了“虛飾浮誇”的學術空氣。今文經學離題萬里的“微言大義”,古文經學日趨繁瑣的“訓詁考據”,都背離了儒學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治學旨趣。

東漢王充一部《論衡》,就是針對社會虛浮弊病發出的戰鬥檄文,“實”與“虛”可以說是全書出現頻度最高的關鍵詞。王充還對社會上所以會產生這樣多虛浮之詞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根子就在於迷信儒家聖賢留下的所謂經典。

他說:“世信虛妄之書,以爲載於竹帛上者,皆賢聖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睹真是之傳與虛妄之書相違,則並謂短書,不可信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務實在檢索經史子集文獻時,發現最早將“實”與“學”兩個概念連用的也是王充。

他說:“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蓋謂俗儒無行操,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僞說,貪官尊榮,故不足貴。”

當然這裡所使用的“實學”概念與宋明以後學者的用法還有區別,此處的“學”是一個動詞而非名詞。但是誰都知道,漢語的語法是不嚴謹的,各種詞性可以相互轉換,後世的實學就是從這些詞彙中發展而來。

王充偶然用到實學一詞,一方面說明當時實學還屬於儒學的一種精神傾向,尚未形成穩定的學術流派;另一方面王充力闢經學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虛妄不實”的錯誤,也就是在開拓實學。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國佛教、道教發展的高峰時期,儒學發展相對停滯。宋明理學要恢復聖王的“道統”,必須重新振奮儒家原有的實學文化,故又一次在思想界掀起了“崇實黜虛”的文化潮流。

宋初儒生胡瑗首先舉起“明體達用”的旗幟,反對社會上“尚聲律浮華之詞”的不良學風,後來被黃宗羲稱爲“篤實之學”。

以後,張載主張“太虛者,天之實也。萬物取足於太虛,人亦出於太虛。”“惟太虛無動搖,故爲至實。”他以“太虛即氣”的元氣本體論思想,反對佛老宗教思想中的空無。

二程則說:“夫誠者,實而已矣。實有是理,故實有是物;實有是物,故實有是用;實有是用,故實有是心;實有是心,故實有是事。”他們把萬物的規律看成天地間的實理,以此反對佛老超自然、超人間的宗教學說。

朱熹發揮二程的“實理論”思想,指出:“吾儒萬理皆實,釋氏萬理皆虛。”一時間“崇實黜虛”成爲宋明思想界的主要話題,“實學”一詞頻頻見諸於當時思想家的著作中。

當時思想家所反對的“虛”就是佛老,這一點並沒有疑義,但是要倡導什麼樣的“實”,各家的見解並不統一。

高務實覺得,程朱陸王注重對儒家內在超越精神的發展,注重本體論的研究和心性道德的修養,所以他們的實學可以稱爲“道德實學”。

而王安石、李覯、陳亮、葉適、王廷相(注:大家注意一下這位,他對高拱的實學理論和實踐影響很大,一般看法都認爲高拱就是王廷相經世實學思想的繼承者和實踐者)等人則側重於儒家的事功思想,他們的實學可以稱爲“經世實學”。

高務實對於“道德實學”是沒有太多好感的,他從穿越以來一直都認爲“只有實學可以救大明”,這裡的“實學”其實指的就是“經世實學”,也就是高拱傳承自王廷相的實學。

可是,“經世實學”怎麼就和陸王心學嚴重對立,以至於高務實認爲這個矛盾不可調和了呢?

------------------------------

PS:這一章講實學尤其是經世實學的本質,可能又要被認爲我水字數了,但我今天動筆前想了足足一個小時,還是認爲這一章非有不可。

本書的核心,從始至終就不是裝逼打臉之類的事,這一點諸位能看到今天的讀者應該都可以感覺出來。“經世實學改革”纔是本書劇情推動的根本內核,因此我必須找一個節點把實學精神說明白,把它與晚明時期的陸王心學“道統之爭”的根由說明白,否則全書的所有內容就都成了空中樓閣——書中這些人爲什麼要爭?

因此,不僅這一章,連帶下一章我也還要把陸王心學的相關問題講一講,然後雙方對比一下,解釋一下高務實的做法根源。不過整個“水字數”的篇幅就是今、明兩章,後續我就不會集中講述了。

對於“不愛看理論”的朋友,今天這章我忘了提前說明,非常抱歉,但明天的一章您可以不訂閱,直接跳到後天的實學派高層會晤,對於“直接劇情”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

感謝書友“willwolf”、“HAMW05”、“曹面子”、“霜之寶瓶”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26章 你困了,睡吧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111章 一舉三得[第4更]第087章 岑凌到訪第128章 好消息第055章 霧裡觀花(下)第144章 工匠學堂第114章 長公主的決斷第015章 伴讀之邀(下)第032章 少年劉綎(上)第002章 歙縣逃犯(上)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140章 雷霆之前第108章 且慢動手!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019章 你敢對咱家無禮第117章 振興北瓷第048章 病起蠱毒第154章 皆大歡喜第056章 漠南之戰(七)猶豫就會敗北第019章 伯侄論財(下)第097章 黃孟宇意外到訪第095章 破虜(上)第077章 龍文鞭影(下)第186章 人口怎麼來第138章 深宮私語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217章 臺灣島第107章 科學巨匠(下)第201章 吹,盡情的吹!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054章 桂西王,桂南王第154章 糾結第059章 惟利不破(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四)第122章 相府夜會(上)第079章 拉下帷幕?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003章 徽州異相(上)第115章 務實回京(下)第125章 高務實的開平城第039章 李文進的指點第053章 善後安排(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九)第058章 實者虛之第005章 好好做,不要怕第035章 添花送炭(下)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下)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第006章 清污除弊(下)第044章 心焦創收第138章 戰爭賬(4更破萬)第099章 高拱秉國(上)第158章 借勢用勢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中)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056章 太嶽燒竈(上)第069章 新君即位第082章 寧夏之變(上)第268章 揭謎(上)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122章 蒙疆風雲(四)第125章 可戰方和(四)第002章 誰說服誰第044章 人才不少(上)第071章 影帝隆慶(下)第014章 輕重有別第226章 朱翊鈞的花樣賜婚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122章 蒙疆風雲(七)第157章 人事調整(上)第244章 千帆覆海(上)第094章 經濟控制(下)第023章 意氣高於百尺樓第086章 蛇打七寸(下)第029章 郭閣老的擔心(4更破萬字)第104章 再別京師第115章 務實回京(下)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60章 不勞而獲第118章 駕臨凌雲城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060章 異變突生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二)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第012章 母子談商(下)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040章 必有隱情(上)第134章 給朕辦他!第013章 籠絡陳矩(上)第115章 封爵?第125章 可戰方和(四)第046章 脫脫願爲欽使驅馳第065章 承意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