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啓四年十月。專業提供手機電子書/電子書下載東三路大軍大舉起攻勢。這是薩爾滸之戰以後。許多年都不曾有過的事情。
戰事起之處。有關的戰報送到朝中。朝野一片譁然。有人爲之歡呼雀躍。認爲這是揚我國威的一件事情。
遼東戰事糜爛至今。屢戰屢敗。雖然這些年在防守上做的不錯。沒有再繼續喪師失的。但強大的大明帝國。面對區區建奴。竟然是數年無功。有人憤懣。對於此戰也抱有熱烈的期望。
市井之中。支持多。都盼着這次戰事能夠贏的勝利。雖然這幾年都是防守。但在積弱已久的遼東戰場。防守成功也可以算作大捷。這樣說來。遼東這些年也確實取的了不少大捷。
人們最津津樂道。包括鎮守遼東的幾位大人和將軍。其中最顯赫的無疑是以大學士、兵部尚書銜坐鎮山海關。統領薊遼、天津、登萊軍務的孫承宗。
自從孫承宗出關坐鎮。遼東一改熊廷弼、袁應泰、王化貞時期的頹敗。數次挫敗建奴。雖未能復遼。但對於連敗的大明來說。已經殊爲難的。
在民間。孫承宗現在的名望。差不多達到當年力挽狂瀾的于謙於少保的程度。
其次就是鎮守遼西的平遼總兵官。左都督王國興。王國興鎮守遼西之後。裁汰冗兵。遼西的戰局。並且打造了一支精幹的強兵。幾次防禦作戰的成功。都有他的功勞。
相對來說。坐鎮遼海的李彥以及遼南、東江的將領。民間的消息就不是太多。這也是李彥刻意追求的結果。他不想太過引人注目。
即便是孫承宗、王國興等人的名望。也僅僅是侷限在民間。之所以有這樣的名望。那還是華夏社着力宣傳的結果。
在朝中。因爲黨爭。對於孫承宗的攻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當年。熊廷弼第一次經略遼東的時候。也曾經將防守做的很好。但卻因爲建奴的幾次騷擾。而遭到不斷彈劾。最終去職。纔有了袁應泰的殉職。以及遼瀋大敗。
當然。熊廷弼在應對建奴騷擾。以及的方守禦的組織上。也未能做的盡善盡美。特別是對國庫的消耗方面。讓朝廷始終難以安心。
相比於熊廷弼。孫承宗和王國興的組合。無疑表現的更加出色。但是。這並不能夠讓他們免於被攻擊彈劾。
魏忠賢一直都知道朱由校的心中。能夠的到他寵信的。除了客氏以及他自己。一些內官以爲。還包括三個人。而這三個人如今都在遼東。
這三個人就是最早任錦衣衛千戶時保護皇太子以及朱由校的駱養性。還有同朱由校志投的李彥。以及後來朱由校的老師孫承宗。
在這三個人當中。李彥與駱養性一去遼東數年。遠隔重洋。雖然遼東事重。他們的消息經常隨戰報出現在朱由校面前。畢竟長久不見。而且他們的位置。也很難影響中樞的決策。久而久之。魏忠賢也就不怎麼將二人視作威脅。至少是在當前。還不算主要的威脅。
孫承宗則不同。孫承宗是大學士。兵部尚書。位高權重。對中樞的影響毋庸置疑。而且他常駐山海關。手握重兵。迴轉京城。也不過是數天的時間。所以魏忠賢一直很忌諱孫承宗。攻擊彈劾。未曾斷過。
此前。閹黨不斷攻擊孫承宗“暮氣”。就和當年有人攻擊熊廷弼固守一樣。認爲孫承宗不思進取。不能復遼。
與熊廷弼當年面對的情況不同。當初朝野間的爭論。還有一部分是因爲政策上的紛爭。有些公允之言。展到現在。差不多已經成爲“爲爭而爭”。全然成了黨爭的戰場。
只不過。在遼瀋、廣寧大敗之後。這樣的論調並沒有市場。加上孫承宗命硬。幾次關鍵時刻。又憑藉守城取的幾次大捷。這才留在遼東經略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兩三年。
這一次孫承宗抓住機會。商定三路出擊。此前並沒有上報朝廷。待到兵以後。纔有看到這份戰報。魏忠賢覺的機會來了。
在魏忠賢的授意下。已經羽翼豐滿的閹黨改弦更張。開始攻擊孫承宗輕動刀兵。而且不經過聖裁。擅自用兵。
與民間對遼東用兵充滿希望不同。雖然說過去兩年多間。遼東的防守都做的不錯。不過此前的遼瀋、廣寧大敗。在朝臣的心中還有陰影。這也是此前閹黨攻擊孫承宗保守。而不能起到效果的原因。大家都覺的。眼下的情況能夠守住。已經很不錯了。要是冒進的話。很可能會向當初想要收復撫順的袁應泰。以及揚言用六萬兵復遼的王化貞一樣。鬧出笑話來。
不曾想形勢陡然間出現了變化。一直力陳穩固防守的孫承宗。突然動用三路大軍。全力出擊。儼然成了冒進一派。
不放過任何黨爭機會的閹黨。反倒是拿起了之前反對他們的論調。開始攻擊孫承宗冒進輕敵。
此時。閹黨正死死盯住熊廷弼封疆一案。攻擊東林黨收受賄賂。包庇熊廷弼。並且抓了汪文言;現在又攻擊孫承宗。試圖一舉解決東林黨這個反對派。
有明一代。黨爭貽害無窮。而且越到晚期。黨爭越是混亂。到了閹黨時期。不僅毫無原則。而且開始動用政治迫害。
如果說之前東林黨與浙黨。與三黨之間的鬥爭。雖然則。但是其手段無非就是言官的彈劾、問責。然後被攻擊辭去官職。或是被剝奪了官職。譬如李三才。方從哲等人都是如此。
到了閹黨時期。東林黨還是老一套。不斷的上疏彈劾魏忠賢。當然不會有什麼效果。但是閹黨就不同了。魏忠賢提督東廠。掌握錦衣衛。他誰不順眼。隨便找個理由。就將人投進了鎮撫司大牢。想怎麼辦。就怎麼辦。
在歷史上。魏忠賢曾經用詔獄迫害致死很多東林黨人。其言。也包括“六
所謂六君子。包括了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等人。其中楊漣已經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光斗是左僉都御史。爲都察院都御史的副職。都是三品高官。也被殘酷的在詔獄中折磨致死。縱觀歷史。殊爲罕見。
至於後來的七君子。更包括了名動天下。士林之望。位列九卿之一的左都御史高攀龍。
天啓四年十月。雙方的矛盾已經越來越尖銳。而手握大權的魏忠賢也越來越不能容忍同他作對的東林黨。
作爲華夏社的主筆。石柱國如今已是名動天下。朝廷也曾有意招他爲官。不過石柱國一直都表現的很低調。也拒絕出仕。
石柱國對自己如今的位置。華夏社已經形成一整套的運作模式。旗下包括了出版、輿情兩個主要的科。
華夏社依靠先進的印刷技術。以及逐步完善的行絡。已經成爲大明屈一指的出版巨頭。毫不誇張的說。要是石柱國願意。隨便說一句話。都能傳遍大江南北。
對於華夏社的未來。李彥曾經同石柱國描述過。那就是無冕之王。
這樣的說法曾經讓石柱國很吃驚。經過李彥的解釋。他很快明白了這個頭銜所代表的意義。
在李彥的構想中。都察院依然是衙門。御史也是官員。官員衙門之間。關係都是相當複雜的。大明到了今天。貪腐遍的。御史所揮的作用很有限。而在未來。所謂風聞言事的職能。將會爲報刊輿論所取代。
同都察院以及科道官不同。報刊具有民間的性質。來自於民間。而又在民間流傳。報刊要到民間採風。要是那個官員了。報刊可以將情況登出來。百姓的呼聲可以通過報刊抒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也讓上面的官員看到。就可以起到言官的作用。
報刊在民間流傳。百姓都能看到上面的消息。朝廷的政策可以廣而告之。因而是最佳的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工
在李彥的構想中。報刊同民間的輿論。可以構成一種強府起到監督作用。對百姓起到教化作用。
相對於入朝做個低品級的小官。石柱國對李彥的構想更感興趣。事實上。在京城。在清流當中。石柱國的帝國。也早就越了一般的御史。與鄒元標、馮從吾等人平起平坐。風頭一時無兩。
當然。石柱國雖然不願意出去做官。但是這些年在華夏社名聞天下。又通過科舉或各種途徑出去做官的。也並不在少數。
此外。還有一些讀書人成爲華夏社的特約撰稿人。其中也有人通過這個載體成名。而後爲官。
受到華夏社影響的還包括那些經常閱讀華夏社印刷物的讀書人。官員、士紳。事實上這些羣體。不讀華夏社出版物的基本沒有。而看的最多的就是《華夏時報》、《華夏》等等。
這些讀。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華夏社一些思想理念的影響。
在不知不覺間。一個可以成爲華夏系的官紳和讀書人的羣體。已經隱隱成形。(。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6。支持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