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三章 戰略處的應對

bookmark

水渠流過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上好的水澆田,一旦改道的話,那些高產的水澆田就會變成低產的旱地。

這就是最大的難題,也是疏浚水渠最大的阻礙,大明各縣目前的各條水渠,以及水渠流過那哪些田地,全都是官僚鄉紳們一代又一代人爭水的結果。

突然要疏浚水渠了,萬一自家的上等水澆田變成了旱地,這就要了官僚鄉紳們的命根子了。

怎麼補償,補償的是銀子還是田地,補償多少等等。

都是複雜到讓人頭疼的難題,這還不是一家兩家的田地,而是全縣的田地。

這些毛概思想的忠實崇拜者,卻讓宋士慧也開了眼界,見識了什麼叫做動員能力。

這些毛概思想崇拜者的動員能力,強大到就連朱舜和太子朱慈烺,還有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

從來沒有官僚鄉紳疏浚成功的水渠,他們不僅疏浚成功了,還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十年都不一定功成的難題。

只用了一個月。

簡直有些駭人聽聞了,這要是傳到京城,估計東林黨官員誰也不會相信。

朱舜和太子朱慈烺哪裡會在意東林黨的想法,不相信纔好,這樣工業派就能繼續悶聲發大財了。

土改的這一年,也成了太子朱慈烺最忙的一年了,也是最爲充實高興的一年。

密雲縣的水渠疏浚成功,接下來就是千斤水稻的推廣,以及旱地土豆的種植了。

太子朱慈烺成爲了大明歷史上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外,第二個真正知道怎麼種田的皇帝,雖然他這個皇帝現在還只是儲君。

太子朱慈烺對於一畝地的收成,旱災年的收成,正常年份的收成,全都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

甚至還知道了一畝地需要多少糧種,租借耕牛和鐵犁,採買鳥糞石等等所有的成本。

清楚的知道了老百姓一年忙到頭手裡能落下多少糧食,也清楚的知道大明老百姓被貪官污吏們壓榨到了什麼地步。

太子朱慈烺對百姓疾苦從內到外有了極其深刻的認知,下定了決心,以後絕對不能對老百姓有任何加派。

這便是朱舜要讓太子朱慈烺親自參與土改的良苦用心,就是讓他成爲真正知道民間疾苦的皇帝,而不是何不食肉靡。

朱舜和太子朱慈烺疏浚土地的一個月時間裡,四大晉商之一的王家用極低的價銀,把順天府各個官倉用來賑濟村民的糧食,全部倒賣一空。

官倉裡的糧食被賣了,全被東林黨官員換成了沙土石子,至於是用來賑濟災民還是給邊軍的糧食,他們纔不管那麼多。

只要能把銀子撈到手,別說是官倉的糧食了,就是軍糧年東林黨也敢倒賣,換來了大筆的銀子。

因爲借用了打壓太子朱慈烺和工業派的名義,王家用了一個極低的價銀,低到了王家掌舵人王大宇這段時間整天笑到合不攏嘴。

四大晉商之一王家的糧倉,所有的糧倉全都貯存滿了,又新建了七八座大糧倉,這才把糧食全部貯存起來。

與此同時,祖大壽麾下的劉澤洪,也以滿桂的名義寫了一封書信送到了麪粉宋家。

說是山海關現在很缺糧食,希望麪粉宋家能夠賣給山海關一批糧食,糧食的數目剛好耗空了宋家磨坊的庫存。

爲了確保萬無一失,劉洪澤甚至不惜燒了山海關的幾個糧庫,嫁禍給了滿清。

這封書信也就成了事實,山海關現如今是真的缺糧食了,不過寫信的人是劉澤洪罷了。

主持宋家產業的宋應升,那可是工業派戰略處大才之一,立即對書信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

開春以前,山海關剛從宋家磨坊拉走了一批土豆麪粉,價銀方面不用說了,全是以成本價賣給了山海關。

押送土豆麪粉的還是曹文詔,以曹文詔和曹家軍的驍勇善戰,這一路肯定不會出什麼問題。

這麼說來的話,山海關應該不會缺糧食了,一定是有別的原因。

宋應升放下手裡的毛筆,停下書寫給曹文詔一些戰略的建議,曹文詔自從離開大淩河堡以後,就像一隻沒了枷鎖的猛虎。

還在爲攻下大淩河堡而高興的滿清貝勒貝子們,不知道釋放了一位怎樣的凶神,要不了多久也就要自食惡果了。

曹文詔最擅長的戰法,是如同冠軍侯霍去病的那般飄忽不定讓人永遠也摸不着頭髮的戰法,守在大淩河堡反倒是成了他的枷鎖。

當初皇太極那麼快的從山海關撤離,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工業之城火炮的威力,還有一個不爲人知的原因。

那就是曹文詔離開大淩河堡以後,並沒有撤往大明,膽子大到帶上八百人就敢進攻滿清的盛京。

皇太極聽說曹文詔去進攻盛京了,再加上工業之城那邊傳來幾萬大軍全軍覆沒的消息,也就不遲疑了立即撤退了。

曹文詔押送完糧草,再次帶着從曹家軍挑選出來的八百精銳消失在了大明邊關,前往了號稱是滿清糧倉的貝海兒湖。

宋應升經過這些年的不斷讀書,腦子裡已經有了世界觀,就給曹文詔謀劃了一條聯盟沙俄進攻滿清的戰略建議。

不過現在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辦,宋應升叫來了一名廉政署的賬房:“你去查查東林黨和晉商最近有什麼大的動靜。”

一天後。

廉政署賬房滿臉焦急的推開了木門,急切的說道:“宋先生不好了,晉商又要趁着今年的大旱開始囤積居奇了。”

“囤積居奇。”宋應升唸叨了兩句,深思了很久,心裡大致明白了,東林黨和晉商這次是要藉助旱災破壞密雲縣的土改。

宋應升立即手書了一封書信,讓一名殘疾邊軍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密雲縣,送到工業侯的手裡。

朱舜收到這封書信的時候,正站在攔河大壩上,望着煙波浩渺的水庫放鬆心情。

太子朱慈烺、顧炎武、閻應元等人也都在這裡,

這段時間太子朱慈烺等人只要累了,就會來這裡觀賞魚米之鄉的風光。

密雲水庫也成了他們放鬆心情的最好去處。

朱舜看完手裡的書信,交給了身邊的太子朱慈郎,忍不住笑了:“東林黨和晉商這一次要藉助旱災,又要狠狠的坑咱們一把了。”

第二百二十五章 挖的一手好坑第五十一章 打造完畢第五百四十六章 批判大會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一百六十九章 開始招生第二百八十六章 紮根松江府第三十八章 西什庫第五百五十七章 求着被彈劾第五百三十一章 權貴們的反應第二百三十一章 昂貴的礦山?第四百八十六章 搶手的造紙作坊第四百九十八章 歡騰的京城第八十一章 機械匠第五百六十章 大明第一座水庫第四百五十五章 崇禎前往洗煤廠第一百一十五章 巴結黃永發第二百六十一章 列裝問題第四百零六章 上去就是一刀第五百六十五章 孫傳庭的信徒第五十九章 挑選鋪子第四百五十三章 東林黨三大錯覺第四百二十章 有人要割裂國土第十一章 雙喜臨門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議大淩河堡第五百五十三章 顧炎武的歸屬感第三百零三章 防化服第三百零三章 防化服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三邊基建分局第二百三十一章 昂貴的礦山?第四百二十四章 氣死東林黨第二百六十二章 全體動員!第四百九十九章 皇太極因爲輿情要大宴羣臣第四百二十二章 捷報傳到朝堂第七十二章 孫堂倌娶妻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縣治第四百四十八章 工業派窮途末路了?第三十八章 西什庫第三百四十三章 送上門的整合機會第二百三十一章 昂貴的礦山?第五十一章 打造完畢第六百一十六章 暖閣的反應第四百六十二章 煤炭和遼東第十一章 雙喜臨門第三百六十八章 新任火箭營營長第三百五十八章 實業家的啪啪打臉第一百五十一章 燒水泥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萬支鬥米式步槍第七十八章 新式廠房第三百八十九章 實彈測試第四十四章 東林黨又作妖了第四百三十九章 蠻不講理的陸軍講武堂學員第三百九十九章 當晉商碰到陸軍講武堂第五百二十八章 開始進攻了第一百七十七章 紡織協會第二百八十章 工業之城的規劃第一百七十七章 紡織協會第一百五十五章 線膛槍+夜不收的化學效應第二百三十二章 水塔運輸系統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一百零一章 怎麼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第一百一十章 活神仙第三十七章 大紡車第三百九十一章 位卑未敢第十四章 崇禎的宣德爐第一百三十一章 焦勖的性格第九十一章 女真火器局第四百三十三章 買賣煤窯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明的化工廠第四百六十八章 煤炭對於孫傳庭的作用第二百章 火箭改進型第四百三十五章 流淌的黑色黃金第三十五章 宋氏織布作坊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縣治第五百三十八章 撿漏第一百零七章 福王世子的真面目第二百六十八章 請軍直插女真腹地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鑄炮法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始建立軍火公司第二百零三章 一百火箭齊射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五百九十五章 鋼鐵工業第一百零六章 收倆小弟第二百六十七章 抵達遼東第四百三十章 煤炭的分級第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西伯利亞第八十八章 歐羅巴的科學院第一百五十五章 線膛槍+夜不收的化學效應第二百八十二章 給東林黨埋顆雷第三百四十章 科學實驗和節操哪個更重要第三百六十四章 八百斤就夠了第二百六十四章 朱舜出場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縣治第三百一十二章 橡膠娃娃第四十九章 第一波紅利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穫第一百一十五章 巴結黃永發第三百六十章 天然複合肥第二百三十八章 東林黨要壓價第九十五章 朱舜的面子第二百五十六章 工業之城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