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理學之冠

方孝孺問自家弟子道:“雲流,看到哪一篇了?”

葉雲流有些慚愧的道:“方纔看到人權篇。”

方孝孺笑道:“你不是早就想一窺全貌嗎?一日夜過去爲何方纔看到第三篇?”

葉雲流回道:“此篇太過精妙,這一日夜弟子一直在研究它,以至於忘記了後面的內容。”

方孝孺讚許的大笑道:“哈哈……不錯不錯,你能發現此篇的不凡,已然超過了多數人。”

“老夫對四梅先生,也總算是可以交差了。”

葉雲流大驚,說道:“老師何出此言?”

是你活夠了想去見我祖父,還是對我有意見,想把我逐出師門啊?

方孝孺擺擺手,示意他坐下,說道:

“我只是欣慰你終於成材,無需多想。”

然後他解釋道:“人權篇,可謂是大同世界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篇,也是大同思想建立的基礎。”

“你能察覺到這一篇的不凡,說明已經觸摸到了‘道’,爲師自然很高興。”

葉雲流感動的道:“謝老師培育之恩。”

方孝孺笑道:“無需做小兒女姿態……與爲師說說,你都悟到了什麼。”

葉雲流就將自己對人權篇的感悟,詳細的講了一遍。

並且給出了一個結論:“我有種預感,整個華夏文化,都將因爲這一篇文章,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洛陽下轄宜陽縣。

馬子纔看着手裡的《人權篇》,臉上竟露出了悲傷之意。

一旁的曹端關切的問道:“先生,怎麼了?”

馬子才忽然悲慼道:“理學……復興無望矣。”

曹端大驚,即便是被朝廷打壓,老師都始終充滿信心。

認爲只要德和理還在,理學終究會大興的。

這其實是化用了朱熹的話。

當時的有識之士,都能看的出南宋國祚不長了。

與別人憂心忡忡不同,朱熹卻毫不擔心。

他認爲這不過是一次低谷罷了,只要德和理還在,終有復興的那一天。

馬子才作爲理學大家,自然也對理學充滿了信心。

雖然朝廷現在不喜理學,可最終還是要回歸理學的。

沒有別的原因,因爲它優秀。

事實上曹端自己對此也是深信不疑,他是有名的神童,三歲能識字,五歲能書。

十五歲深入民間體會生活,十七歲就遍閱羣經。

十八歲被父親送到宜陽,跟隨大儒馬子才學習。

二十歲就提出了‘理馭氣’的思想,成爲公認的理學未來領袖。

事實上,前世他也沒有愧對大家的期望。

是“公生明、廉生威”學說的創始人。

明初最早研究倡導“程朱理學”的學者。

爲推動“程朱理學”成爲明清兩代的主流意識形態,起了決定性作用。

被尊爲“明初理學之冠”。

以“倡明絕學”的功績,被朝廷下旨從祀孔廟。

今年二十一歲的他,已然一副大家模樣。

他也同樣對理學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陳景恪要發表自己的學說,他並未如別人那般如臨大敵,反而非常高興。

“若吾輩能從學說上折服安平侯,理學自能大興。”

所以,他將這視作一次機會。

《大同世界》出版,他自然也搶了一本回來,準備陪着先生馬子才一起觀看。

互相討論互相印證,找到駁斥的辦法。

可馬子才的反應,卻讓他滿腹疑惑。

書上到底寫了什麼,竟然讓一向信心滿滿的先生,如此的絕望?

但馬子才卻並未回答他的問題,只是不停地流淚。

曹端無奈,只能自己去拿桌子上的書,想親眼看看發生了什麼。

然而,馬子才的手,卻牢牢的抓着書,不願意鬆開。

眼神裡甚至出現了一絲哀求,似乎在求他不要看。

這讓曹端更加不解,但也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先生放心,我只是看看,不會有事的。”

馬子才也知道,自己無法阻止學生,只能無奈的鬆開了手。

曹端取過書,開始從頭翻看。

第一篇在報紙上看過了,只是一翻而過。

第二篇立意很宏大,希望他後面的內容,能支撐得起這個立意。

第三篇……越看他的表情就越凝重,最終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他終於知道,先生爲何忽生悲慼之意。

因爲華夏文明堅持了幾千年的法禮基礎被動搖了。

忽然……人權的二象性?

他陷入了震驚和狂喜。

陳景恪並未否定血統賦權,而是在此基礎之上,拓展出了天賦人權。

天賦人權裡強調了‘天’,華夏文明諸子百家也都在強調天的意志。

那麼大家‘頭頂’的天,是不是同一片‘天’呢?

從陳景恪強調二象性,就可以看出,他說的‘天’也是華夏文明所說的‘天’。

既然大家頭頂的是同一片‘天’,那這篇文章就不是對傳統法禮的動搖,而是拓展。

從單一的血統賦權,變成了天賦和血賦兼具。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對整個華夏文明的拓展,儒家和理學自然也能受益。

他甚至已經有了許多想法。

只是時間太短,這些想法還都很零碎,無法形成系統的理論。

馬子才一直在關注弟子的表情,見他陷入沉默,不禁非常擔憂。

怕他和自己一樣被打擊到。

不過很快曹端就變得興奮起來,顯然並沒有被打擊到。

然而,這更讓他擔心了。

這弟子不會被文章洗腦,要改換門庭吧?

曹端不知道老師的想法,還以爲他擔心自己受打擊,安慰道:

“先生無需擔憂,我無礙的。”

馬子才遲疑的道:“正夫,你似乎並不擔心?”

曹端沒有做太多解釋,只是道:

“先生,安平侯所言的天,就是華夏數千年來所信奉的天,亦是我理學尊奉的天。”

馬子才先是一愣,繼而明白了其中的含義,轉憂爲喜道:

“是了是了,我真是糊塗了……”

然後看向曹端,欣慰的道:“正夫,你已然超過爲師矣。”

曹端謙虛的道:“先生過譽了,學生要和您學的還有很多。”

之後師徒倆就開始仔細研究起人權篇,並探討在理學中的應用。

越討論,就越是興奮。

馬子才也逐漸恢復了理智,並且說出了一句話:

“只要這天不變,我理學就不會沒落。”

然後他又讚歎道:“安平侯真乃生而知之者也。”

生而知之者,這算是對人才學的最高評價了。

就連曹端這樣的神童,大家對他的評價也只是天賦奇才之類的。

曹端亦敬佩的道:“安平侯所學,吾不及也。”

“先生,我準備去一趟洛陽,當面向其求教。”

馬子才並未拒絕,反而非常支持:

“人權篇一出,理學被壓已是必然,我們也無需做垂死掙扎。”

“好好學習他的優點,改良我理學思想,爲未來爭取機會方爲上策。”

“聽聞安平侯爲人寬容大度無私,你誠心去求教,他必不會拒絕。”

說到這裡,他遺憾的道:“我老了,不良於行,否則定然會同你一起去求教。”

曹端並不是書呆子,真正的大學問家,也沒誰是書呆子。

他對人性是非常瞭解的。

所以知道自家老師是放不下面子。

一來是老前輩的面子;二來是怕同道說他叛變。

最致命的還是第二個原因,很可能會導致晚節不保。

曹端倒也沒有因此就鄙視自家老師,反而非常理解他的顧慮。

畢竟年齡確實大了,沒有折騰的餘地了。

如果他能再活個十年八年,等學有所成回來改良理學,那就是一段佳話。

可要是學上一年半載人就沒了,就真的解釋不清了。

鐵定會被認爲晚節不保。

自己年輕名聲沒那麼大,關注的人也就沒那麼多。

向對手低頭去求學,沒什麼大的問題。

就算被人誤會非議,將來也有洗清的機會。

更何況,就算是改換門庭又如何?

年輕人學問不牢固,被別的學說吸引,實在太正常了。

別人看不過眼,最多也就是說他誤入歧途。

等他做出一番成績,誤入歧途就會變成棄暗投明。

說白了,年輕人相對來說包袱小,容錯率高。

就在曹端出發前往洛陽的時候,其他地方也有學子做出了相同的決定。

比如金幼孜、胡廣等。

只不過這樣的人並不多。

事實上,多數人其實並不能感受到人權篇的意義。

大家都知道綱常倫理很重要,要拼命去維護。

可具體有多重要,在華夏文明體系裡,又扮演者什麼樣的角色。

能真正領悟到這一點的並不多。

即便有人告訴他們原因,因爲缺少自己的理解,感悟也不是特別深。

所以多數人看到這篇文章,也只是覺得分析的很透徹,觀點也很獨特。

天賦人權聽起來似乎也有那麼一些道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反而是後面的《國》《法》《君》《民》等篇章,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人性需求理論,大同世界不同階段的標準,他們反而覺得更有意義。

這些人或大受啓發,然後潛心研讀。

或張口大罵,認爲大逆不道。

甚至已經有人迫不及待的寫奏疏,彈劾陳景恪毀謗君主,當以謀逆罪論處。

但學問深到一定境界,已經通達明理的學者,卻都視此篇爲最。

將大多數精力,都用在了研究這篇文章上面。

即便是抱着別樣目的,反對陳景恪思想的人,都不得不沉下心來研究。

——

皇宮裡,看到彈劾陳景恪毀謗君主的奏疏,朱雄英樂了:

“這些人怎麼比我還敏感,動不動就上綱上線。”

陳景恪無奈的道:“沒辦法,堅守了千年的思想,不是那麼容易就觸動。”

“況且……”他壓低聲音,說道:“聖皇他老人家你也知道,孟子都能給攆出文廟。”

“自然就會有人藉此機會大做文章。”

朱雄英賊笑道:“你敢說皇爺爺壞話,好好好,快把圓圓送進宮來,要不然我可不保證會不會亂說話。”

陳景恪:“……”

“說點正事,晉王那邊不是剛傳回消息,說已經拿下西州了嗎。”

朱雄英頷首道:“拿下西州容易,難的是長久佔領。”

“不過還好,察合臺汗國強行推廣伊教,將西州百姓推向了我們這邊。”

“有了西州百姓的幫助,三叔在那邊站穩腳跟應該不難。”

“接下來就是慢慢遷徙百姓過去屯田了。”

“如果順利,最多兩年就能正式將西州納入治下。”

陳景恪說道:“想要在兩年內完成屯田工作,需一名大才主政方可。”

“你有合適的人選嗎?”

朱雄英說道:“夏元吉此人,你覺得如何?”

陳景恪心道,這人可太行了,人家是宰相之才。

“此人能力倒是足夠,不過他現在正在工部跟隨白侍郎治水,將他抽走恐怕白侍郎不同意啊。”

治水人才難得,尤其是有學問有能力又願意學治水的人更少。

夏元吉就是符合這些標準的人才,白英可是老稀罕他了,當寶貝一樣帶在身邊。

擺明了當成繼承人培養的。

朱雄英則很無語:“白侍郎才四十出頭,繼承人可以慢慢尋找,何必這麼着急。”

“況且夏元吉也就比他年輕十歲,當他的繼承人稍顯老了一點吧。”

陳景恪也莞爾道:“就是說啊,夏元吉有宰相之才,讓他治水有點屈才呢。”

“但我和白侍郎的關係你也知道,這事兒我沒辦法出面,否則他能天天去堵我家的門。”

朱雄英大笑道:“哈哈……行,這是我自己的決定,和你沒關係。”

於是夏元吉就這樣被任命去西州擔任知府。

知府是正四品官員,現在夏元吉就是正四品,且是中樞六部官員。

去地方擔任四品知府,妥妥的貶官。

而且去的還是剛剛收復的西州,和流放差不多。

這個命令下達後,甚至不少人都在打聽,他到底得罪了誰?

竟然被貶到了那裡。

然而夏元吉本人卻大喜,連忙入宮謝恩,之後還宴請親朋好友慶祝。

這讓衆人更是不解,莫非是失心瘋了?

夏元吉卻沒有解釋,很快就完成工作交接,走馬上任去了。

唯獨有一個人不高興,就是白英。

真去堵陳景恪家的大門去了,非要讓他賠個徒弟。

哪怕朱雄英說這是他自己的意思,甚至發怒說朝廷用人豈是你能置喙的,都沒有用。

對於這樣的執拗人,是真的沒辦法。

陳景恪只能表示,將來徒弟會有的,放心好了。

白英立即就說道:“別將來,現在就要,我要帶在身邊好好培養。”

陳景恪無奈的道:“我現在上哪給你變出一個人纔來。”

白英裝作大度的樣子,說道:“算了算了,我也不爲難你了。”

“這樣吧,我去洛下書院隨便挑幾個學生,便宜你了。”

陳景恪:“……”

“好你個白英,是不是早就在打我弟子們的主意。”

“不行,那可都是我的心血。”

話雖如此,最終他還是同意了白英的請求。

洛下書院的學生與別處不同,都懂數理知識。

雖然在陳景恪看來,他們的數理知識才剛剛摸到皮毛,可在這個年代已經是頂尖了。

在技術人才看來,這就是最好的坯子。

白英打他們主意,是很正常的。

治水確實是國之大事,培養一些專門人才,還是很有必要的。

這也是陳景恪答應他的原因。

否則換個人想動洛下書院的學生,那就是癡心妄想。

171.第170章 如何動搖儒家地位第17章 六部全軍覆沒204.第203章 謀高麗第482章 人權的二象性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178.第177章 獨眼石人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第285章 衡量國力強弱的標準第247章 比武將還激進的文官集團第308章 新書構思第410章 造體系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這種病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第361章 各人的命運第339章 屬於華夏的學問121.第121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第15章 太孫伴讀第316章 偉大思想203.第202章 沒那麼簡單(新年快樂!)第268章 無題第83章 讓他當駙馬?第269章 好男兒,當如是。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第462章 kong家必須消失171.第170章 如何動搖儒家地位第334章 我們已經被滲透了第493章 有爲無爲第22章 突破口第493章 有爲無爲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第76章 因時而變第477章 用你祖宗的戰術打你第312章 敢於打爛一切第493章 有爲無爲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485章 將相之才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229.第228章 萬物之理第481章 二楊相會210.第209章 陽謀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第36章 能不能換句話?第260章 無題第85章 咱的乖孫怎麼樣165.第164章 誰說儒生討厭改革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計第277章 內閣的核心問題169.第168章 毛驤:好像哪裡不對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禪位大典152.第151章 他還得謝咱呢228.第227章 力學第350章 時代的需求第431章 良種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第467章 殺戮,開始了164.第163章 功勳九轉第419章 再補一塊短板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第292章 河西戰略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第463章 殺駙馬以正法令第300章 閃電戰第362章 大明週報97.第97章 繼續說啊第12章 大幕開啓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第336章 人才掠奪計劃第73章 皇恩浩蕩第28章 給朱元璋講史第14章 生活處處是神話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第17章 六部全軍覆沒137.第137章 朱標釀成的惡果(求月票)第417章 給過年增加點顏色第399章 血債血償第251章 新的課題第306章 師徒談心第396章 你們太欺負人了208.第207章 禪讓就是笑話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第374章 問問我的艦炮第315章 趕鴨子上架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第83章 讓他當駙馬?第286章 意外之喜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第398章 南洋亂局第494章 無題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第443章 南洋話事人第268章 無題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嗎?第80章 發個單章209.第208章 無題第292章 河西戰略184.第183章 兄弟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