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蠹蟲傳

比朱元璋先一步到達的,是他在四川的反腐成績,寫非常的詳細。

儘管早有準備,看完後陳景恪的心情依然很沉重。

“那麼多錢,誘惑力實在太大了啊。”

朱雄英冷笑道:“誘惑力確實大,但管不住手就是這個下場。”

“根據錦衣衛的反饋,凡是皇爺爺去過的地方,吏治都清平了許多。”

“幹實事兒的官員也多了起來。”

陳景恪嘆道:“基建計劃還是有點心急了。”

“老派官吏只懂得治民和收稅,這是他們接受的教育告訴他們的。”

“發展地方實業搞基建,確實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

“不懂新政又守着這麼一大筆錢,胡亂伸手也就在所難免。”

朱雄英說道:“即便如此,這也不是他們貪污的理由。”

“更何況他們已經不只是貪污了,草菅人命、禍害地方、欺上瞞下,哪一條都是死罪。”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我不是替他們說話,只是感慨,缺人啊。”

朱雄英攤攤手,說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話就寫在洛下書院的大牆上,是真急不來。”

“不過現在的局面已經非常不錯了,要學會滿足啊。”

陳景恪失笑道:“呦,你也知道滿足啊,平日裡就你最着急。”

朱雄英氣道:“我在安慰你,真是不識好人心。”

陳景恪假裝沒有聽出來他在罵自己是狗,轉而說道:

“過完年就是科舉了吧?”

朱雄英說道:“對,這次科舉會進行擴招。進士科招錄五百人,算科五百,刑名科兩百。”

常規科舉,每屆錄取三百人。

這次總共要錄取一千兩百人,整整增加了三倍。

尤其是算科,這些年錄取名額一次比一次多。

最初是每屆五十人,現在變成了五百。

剛開始文官集團意見非常大,沒少反對此事,不過全都被老朱無視了。

等到五年計劃實施,再加上大搞基建,情況就變了。

傳統的文官集團終於感受到了,來自於於會計方面的壓力。

五年計劃要求量化管理,這玩意兒靠傳統賬房先生是做不到的。

只有接受過系統的算學培訓的人,才能勝任。

目前能培訓此類人才的,只有國子監和陳景恪組建的算學圈子。

每年畢業人數,只有不足千人。

大明這麼大的國家,這麼人就是杯水車薪。

沒有會計就搞不了數據化,搞不了數據化所有的工作都開展不下去。

最怕的是自己不貪,但因爲不懂財政,被下面的人給裹挾了。

有些人倒是很喜歡混亂的賬目,渾水纔好摸魚嗎。

然而錦衣衛、監察御史、欽差,四處出擊搞檢查。

更恐怖的還是朱元璋,他一出手那都是窩案,這兩年死在他手上的官吏加起來有兩三千人了。

洪武大帝是退休了,可退休之後的他卻有更多時間來查貪官污吏。

誰不害怕?

現實需求倒逼文官集團自我調整,現在對朝廷擴大算科錄取名額,他們全當沒看到。

甚至不少人還主動向吏部討要算科人才。

至於刑名科,這個沒啥好說的。

培養一個符合要求的司法官很難,所以刑名科的考覈標準更高,甚至還要超過了進士科。

每年兩百個名額都不一定能招滿。

不過即便是招滿了,三科加起來也才一千兩百人,依然不夠用。

不過他也知道,這事兒確實急不來。

“滄海省和淡馬錫的入職培訓,已經有模有樣了。”

“明年科舉取中的人才,一部分送到滄海省,一部分送到淡馬錫。”

“在那裡考覈合格了,吏部纔會正式授官。”

聊了一會兒人才方面的事情,兩人又將話題扯回最初。

朱元璋把卷宗送回來,可不只是爲了入檔,還有個目的是刊登在報紙上。

現在的週報,默認有一個版面就是用來刊登反腐成績的。

除了老朱查辦的案件之外,錦衣衛、巡察御史等機構的成績,也會被刊登在上面。

其目的自然是爲了殺雞儆猴。

陳景恪翻了翻手中的卷宗,靈機一動說道:

“把太上皇這些年反腐的成績彙總成書,然後刊行天下如何?”

朱雄英眼睛一亮,說道:“好主意,所有新科進士全都要學習這本書。”

說做就做,朱雄英立即給翰林院下旨,派個合適的人過來負責此事。

翰林院可不敢耽擱,很快就派了一個人過來。

然而讓陳景恪沒想到的是,翰林院推薦的人選赫然是楊士奇。

就連朱雄英都有些意外,沒想到事情竟然這麼巧。

他之前調查過楊士奇,對這個人的經歷還是比較瞭解的。

楊士奇的經歷雖然算得上是勵志,但也僅此而已了。

再苦還能苦的過朱元璋?再志向遠大,還能遠的過洪武大帝?

大明作爲草根建立的朝代,最不缺的就是勵志型人才了。

唯一算是亮點的就是孝順了,母親改嫁後他在繼父家裡撮土爲香祭奠亡父。

因爲這個行爲,他得以恢復本姓。

除此之外,他的那些什麼‘窮且益堅’的特性,在朱雄英眼裡就算不了什麼了。

只是沒想到,這個人竟然入了翰林院。

這不禁朱雄英起了一點興趣。

才大半年就能從白身混到這一步,看來這個楊士奇還是有些能力的。

陳景恪則絲毫不覺得奇怪,楊士奇要是做不到這一點,那才愧對他三楊的名聲。

他感到有趣的是,編寫反腐書籍的事兒,竟然落到了楊士奇頭上。

要知道,上輩子楊士奇是個忠臣,也是個能臣,可絕對不是什麼清官。

他幹過的那些事兒,放在朱元璋時期滅九族都是輕的。

現在讓這樣一個人來編寫這部書,屬實充滿了喜感。

不過他也沒有反對,正如他之前所說。

不會給楊士奇任何幫助,但也不會刻意設置障礙。

現在翰林院派他來接手這個工作,那是他的造化。

只希望他能從這本書裡得到一些經驗教訓,約束好自己和家人,不要步了前世的後塵。

前世有人給他兜底,這輩子可沒有。

事實上,得知自己要替太上皇編書,楊士奇激動的差點暈過去。

即便是現在,他也有點暈乎乎的。

變化來的實在太快也太大,他有點不敢相信。

靠着攻擊唯物學,他又有兩篇文章登上了大明週報。

這一下他徹底揚名。

很多保守派大儒,主動向他表示了友善。

靠着這些人的關係,加上紮實的歷史功底,他成功加入了《建章大典》編纂團隊,獲得了官身。

然後沒多久,又因爲通俗務辦事有章法,開始管理一部分行政工作。

至此,他完成了三級跳。

從白身到技術官僚,再到行政官僚。

但此時的他,僅僅只是個八品下的芝麻小官。

而且翰林院也不再是進士養望之地,變成了單純的文宣機構。

離真正的出人頭地,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他本來的打算是,好好編寫建章大典,等這部書編成,自己有了政績纔好謀求別的職務。

然而,誰都沒想到,一個大餡餅直接落在身前了。

太子要編寫一部書,翰林院將這個任務交給了他。

這意味着他可以直接接觸到太子。

一旦入了太子的眼,那纔是終南捷徑啊。

他自然知道,這個工作爲什麼會落在自己頭上。

不是自己人緣好,也不是上頭的人心善,而是沒人願意接這個燙手山芋。

編寫一部太上皇的反腐書籍。

表面看這是替太上皇歌功頌德,但仔細想想,這就是一部貳臣傳。

大明每年發生那麼多事情,被查出的貪官污吏那麼多,誰也沒心情天天關注這個。

過上幾年沒人提,大家也就把這事兒給忘了。

但被寫成書就不一樣了。

凡是上了這本書的人,等於是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他們的後人也會因此擡不起頭。

對於講究身後名的華夏人來說,這後果太嚴重了。

誰編寫這部書,誰就是他們的死敵。

被太上皇處死的人太多了,這些人的親朋好友、門生故吏遍佈朝野。

負責編寫這部書的人,會受到什麼樣的責難,可想而知。

翰林院那幫子人,都不願意幹這個得罪人的活兒,所以才落到了自己的頭上。

對此楊士奇的認識非常清楚。

然後,他毫不猶豫的就接下了這個活兒。

或許這就是此生僅有的機會,一旦錯過可能就是蹉跎一生一事無成。

些許的阻礙又算得了什麼?

如果前怕狼後怕虎,又如何能成大事。

見到太子之後,他目不敢斜視,甚至都不敢擡頭仔細打量。

只是隱蔽的看了一眼,就將朱雄英的樣子牢牢記在心裡。

他關注更多的,反倒是太子下首坐着的那個人,看年齡比自己還年輕。

但他卻一點都不敢輕視對方。

能坐在這個位置的,普天之下只有一個人,陳景恪陳伴讀。

即便是和大明開國集團相比,都毫不遜色的一個傳奇人物。

雖然明面上的職務只是太子伴讀,然而誰都知道,他乾的是宰相的活兒。

在民間關於他的傳說不知凡幾。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駙馬傳系列。

民間自行演繹的版本,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版本。

通行天下的整理版,也已經出到了第十五部。

當然了,駙馬傳的故事都是杜撰的,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

一般杜撰,都會誇大主角的能力。

楊士奇研究過陳景恪,所以他知道,駙馬傳連對方百分之一的功績都沒寫出來。

什麼偵破案件、爲民請命,與奸賊鬥智鬥勇,都太小兒科了。

真正的能人,是操縱天下。

眼前這個二十幾歲的年輕做到了。

未來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除了要看皇帝和太子的態度,這個年輕人也有決定權。

所以,自己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以這本書爲契機討好太子,同時也和陳伴讀建立一定的聯繫。

他甚至已經想好了,回頭就藉着探討編書事宜,去陳府拜訪。

等熟悉了之後,就展露對新政的理解,從而獲得舉薦。

陳景恪還不知道,這個叫楊士奇的人,已經開始講注意打到了自己身上。

不過就算知道了也無所謂。

每天挖空心思討好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多楊士奇一個也不多。

只要真的有能力,自然會將他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

沒能力,說再多也沒用。

兩人詢問了一下楊士奇對反腐的看法,得到的結果自然毫無意外。

蠹蟲可恥,該殺。

又問了他對於這本書的看法,楊士奇的回答依然是斬釘截鐵,必須如實記錄。

將之作爲史書的補充,流傳天下。

“要讓那些蠹蟲遺臭萬年,如此纔可以警示他人。”

對於他的態度,朱雄英非常滿意,當場下了一道詔書,正式任命他編撰此書。

還下了一道特旨,允許他翻閱各部卷宗,所有官吏一律不得阻攔。

楊士奇自然非常的興奮,連忙謝恩。

對於這部書的名字,朱雄英和陳景恪商議之後,暫定爲《蠹蟲傳》。

正式名字,待朱元璋回來之後再做定奪。

不過一般情況下,老朱是不會駁他們兩人的面子的。

這個名字大概率也是最終名字。

拿到了旨意,楊士奇非常的興奮,終於踏上了終南捷徑。

等回到翰林院,他發現大家對他的態度變了。

不論以前關係多麼要好,此事都變得客氣而疏遠。

很顯然,是想和他劃清界限。

但他並不在意,在翰林院待了幾個月,他已經發現這裡工作的基本都是單純的文人。

道德素養沒的說,至於做事能力嗎,不提也罷。

很明顯,朝廷也沒打算讓這些人去治理一方。

既然如此,這些人的態度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之後,他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去,好早日將書編好。

另一邊,大明週報刊登了太上皇在蜀地的反腐成績,不過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實在是太多了,大家已經習慣了。

大家關注的是另外一篇關於南洋的文章。

內容的前半部分沒什麼好說的,介紹了南洋的情況,並鼓吹大分封。

徹底將此地變爲華夏領土。

但在文章的後半部分,作者卻提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南洋很大,封十個八個親王過去都不嫌多。

可現在大明成年親王不夠用啊,怎麼辦?

總不能等剩下的親王成年再封吧?

朝廷可以等,南洋百姓也等不了啊。

當然,如果每個親王的封地大一點,倒也不是不行。

可南洋的重要性一目瞭然,如果親王的封國太強,對大明朝廷來說依然不是個好消息。

所以,南洋的封國不宜太大。

那麼問題來了,成年親王不夠用,這個問題要如何解決?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一經拋出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討論。

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第13章 思烹狗第441章 他配嗎第246章 是的,我們滅了一個國家第398章 南洋亂局119.第119章 新鈔問世驚羣臣186.第185章 軍隊自有軍隊的規矩第326章 有錢任性97.第97章 繼續說啊第465章 龍鳳呈祥第275章 百萬常備軍232.第231章 扣你一個月俸祿第323章 安置成年親王第241章 漢四郡第309章 那啥無題第354章 無題第80章 發個單章第450章 無題第405章 操控輿論193.第192章 化學源於愛情?229.第228章 萬物之理第429章 無題第350章 時代的需求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辦事第438章 不要寄希望於敵人愚蠢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第412章 一票否決權201.第200章 稅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235.第234章 誰最會講葷段子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第283章 留聲機第391章 你是什麼人第441章 他配嗎第390章 太子長子第250章 南洋攻略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徵第295章 思想武裝第376章 老朱親自斟茶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484章 科技就是玩具第3章 奪嫡旋渦第282章 來自學生的質疑104.第104章 大戶就是養肥的豬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第436章 封侯和一些事的後續111.第111章 出關第335章 永恆的變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第56章 別拍咱的馬屁160.第159章 陳大師教我生兒子吧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第238章 沒有槍頭一樣能殺人第453章 孔第427章 奇觀加信仰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開線了第461章 無心之過第384章 兩極反轉第452章 明勳宗151.第150章 內部提純第378章 朱樉太卑鄙啦第417章 給過年增加點顏色第54章 目標,倭國第294章 又一新課程第352章 你特麼想反皇權?第240章 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第433章 無題第484章 科技就是玩具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第406章 父母之愛子150.第149章 太孫好像有點不正經112.第112章 方孝孺瘋了?第283章 留聲機222.第221章 太簡單了沒意思176.第175章 黃河決堤150.第149章 太孫好像有點不正經第339章 屬於華夏的學問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第418章 死亡名單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第397章 死有餘辜第241章 漢四郡第348章 屠殺繼續第84章 徐達還朝第59章 無意中改變歷史第306章 師徒談心115.第115章 你擋着我的陽光了第401章 這個鍋必須要有人背202.第201章 攤丁入畝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第13章 思烹狗第338章 設立新衙門第297章 建文?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