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泥國有多小呢,實際上在大明推出新朝貢體系發展積極的對外政策之前,渤泥國其實一直都是滿者伯夷屬國,所以它實際上是小國的屬國,直到大明接管了對周邊諸國全部的宗主關係之後,渤泥國才真正直接對大明臣屬。
誰也沒有想到,最先跳出來的是這麼一個小國,這真的有種螞蟻挑釁大象的荒謬感。
大家都懾服於大明的權威,所以對於各自內部的風聞鼓動都選擇忍耐下來,誰都知道這種種亂象背後站着的都是誰,縱然各國都清楚裝傻也是等死,但他們確實沒有直面大明的勇氣。
反而是渤泥這麼在諸國裡沒什麼存在感的小國,或許是無知無畏,卻是第一個對漢人展開了激烈手段。
其實在此前渤泥國與大明交往十分親密,十年前華運會的時候,渤泥的老國王麻那惹加那還親攜王室及隨臣一百多人親自來到大明訪問,他也是諸國國君裡唯一一個親自來到大明拜見大明天子的人,而朱標也對老國王十分優待。
也就是在十年前的時候,老國王就此病逝在大明之內,大明建業皇帝朱標遵照其“希望體魄託葬中華”的遺願,以禮葬王侯的儀式埋葬,諡恭順王,建祠祭祀,並以西南夷人身份入籍中國墳戶,世代爲之守墓。
這座渤泥國王墓正在應天府安德門外石子崗烏龜山南麓之處,是大明與渤泥國友好邦交的事實寫照。
可惜這畢竟是十年前的往事了,渤泥新繼任的國王卻不似老國王那般仰慕大明瞭,反而因爲南洋華人的逐漸遷入壯大,慢慢開始敵視起了漢人。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大原因是南洋土民眼見華人日漸富裕,並且慢慢掌控住了南洋諸島的工商行業,從而開始眼紅和嫉妒了起來。
雖然這些土民自己也不事生產,但他們還覺得是漢人搶佔了自己的財富和資源,於是矛盾和敵意也就開始出現了,只不過他們知道這些漢人背後有強大的保障,這種保障不僅僅只是南洋上橫行無阻的軍艦,更多的是那個只停留在土民們耳聞的漢人強大帝國。
這些土民多半都是短視之輩,因爲一些眼前的利益,就可以因爲貪婪而無視巨大的風險,看起來富裕而又柔弱的漢人羣體,就是他們眼中的肥羊。
而渤泥國的統治基礎,實際上就是本土土民部落的大酋長貴族,基於和漢人的這種矛盾,他們不斷的慫恿渤泥國對漢人下手,意圖劫掠漢人的財富,搶奪漢人的女子,殺害漢人的孩子。
巨大的利益可以矇蔽他們的雙眼,甚至讓他們忘記遊弋在南洋的強大艦隊,就算會招致那個強大帝國的怒火,也有國王頂在前頭,至於他們自己大可以回到叢林裡龜縮起來,然後等到下一波漢人興旺起來再出來收割。
好在渤泥的新國王雖然稱不上喜歡大明,但至少知道大明的強大,所以對於這種慫恿從來都是無視的。
可是隨着琉球內附的風波來到了渤泥,本就不喜漢人的渤泥國王更加憤怒了,他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容忍漢人了,但是現在漢人在自己的治下鼓動人心,無疑讓渤泥國王感到了威脅。其實大明這一套在渤泥效果並不好,南洋諸島和安南李朝這些地方還不一樣,他們本身並沒有太多的華夏文化痕跡,再加上漢人與當地土民本身的矛盾,就算有大明留學生在下邊鼓動也鬧不起什麼動靜。
真正讓渤泥王驚怒的是,他通過此事看出來大明背後的野心,於是雙方就存在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畢竟渤泥王不像是老國王那樣親近大明,他並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統治,所謂寧當雞頭不做鳳尾,渤泥王的想法與琉球三個國君截然不同。
而他下面的那些臣子再看準機會一慫恿,感受到法統威脅的渤泥王終於是沒有按捺住,點頭允許了針對漢人的燒殺搶掠,卻是已經打定主意要與大明撕破臉皮,甚至乾脆直接下詔向大明宣戰,揚言要三天踏平大明,橫掃整個中州大陸。
對他而言,大明都已經把主意打到自己臉上了,自己退縮也沒有用,一不做二不休掀桌子就是了,於是說起話來自然也是一句比一句囂張。
但別說,這些話還真的刺激的下面的土民嗷嗷叫,於是一個個部落的土民都是紅着眼睛開始對各處的漢人聚居點展開的劫掠殘殺。
事情發生的太快,這裡的漢人一時間遭受到了滅頂之災,但他們總歸是反應過來,很快就開始團結起來進行抵抗,並且第一時間向外界求援,然後很快就把局面控制住了,至少沒有讓土民們徹底再度擴大對漢人族羣的傷害。
事實上他們最早遭受打擊,那也是事發突然沒有反應過來,不然的話真的擺開架勢還不知道誰打誰。
縱然在南洋從來都是土民族羣最爲壯大,漢人顯得有些勢單力薄,但是架不住漢人有錢,再加上許良最早來過一趟南洋和當地漢人的聯繫就日漸深入。
後續一直有漢人往南洋開始移民,並且大明許多淘汰出去的舊武器也被運送到這裡給漢人們進行武裝,再經由大明委派的官員和人才進行組織訓練,全民皆兵的南洋漢人們具備着很強的實力。
至少在當地土民的眼裡,反應過來的漢人們突然就變成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民兵隊伍,這戰力和落後亂打的土民們根本就不在一個層級,越是打下去土民越是佔不到什麼便宜。
但不管怎麼說,土民畢竟人多勢衆,隨着時間推移漢人的防守也漸漸艱難,如今也只是強撐着一口氣等待他們最後的希望,那就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南洋艦隊!
而這個時候南洋艦隊也確實是收到了漢人求援的消息,作爲南洋艦隊統帥的鄭和一聲令下,立即整合舊港的漢人籌備物資準備實施援助,而艦隊更是一路往東浩浩蕩蕩行駛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