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帶血的糧

明面的賬,打一個月就得一州一年的正稅,打幾個月就得搭盡整個揚州府,所以仗打得越久對淮軍就越不利,因爲,淮軍的地盤就這麼點。

而這只是賬面上的數據,實際上高郵州去年徵上來的秋糧已經交過,陸四在淮安城搞到的那批漕糧就有一部分是高郵徵上來的。

現在纔是三月,離今年夏糧收割還有兩個多月,揚州各府縣包括淮安控制的地盤都沒法徵糧。

那淮軍之前的糧食從哪裡來的?

除了搶得的漕糧外,就是帶血的糧。

清鄉的成果。

初步統計,清鄉大約造成了七萬人死亡,其中以原明朝官吏士紳、地主富戶爲主的反淮勢力佔了六成。

僅夏大軍在興化清鄉就致死多達三萬人,興化數家世代傳承的望族被連根拔起,其中不乏在嘉靖年間與嚴訥、郭樸、袁煒同有“青詞宰相”一稱的大學士李春芳家(李春芳的孫子李思誠在天啓年間爲禮部尚書);崇禎十五年任東閣大學士,爲內閣次輔的吳甡家。

這些興化望族被查抄出的金銀、銅錢堆積如山,田產糧食更是不計其數。也正是靠着清鄉的成果,淮軍才得以穩定發展,併爲四鎮組建及縣鄉基層政權構建打下夯實基礎。

如今清鄉已經收尾,淮軍即將北上,不可能再興師動衆搞什麼清鄉,府縣地方政權的構架也不是爲了橫徵暴斂,那麼怎麼在夏糧收割前籌措幾萬甚至十幾萬石乃至更多的軍糧?

鄭標使了三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就是由淮安府衙出面向佔據廣大農村的“土賊”徵糧。這個徵糧是合法的,畢竟這幫“土賊”得到了大順的承認,並且很多人還被授予了大順官職。

在得到大順官職並得以繼續保持其對鄉村“統治”地位利益時,這些“土賊”就得向淮軍表示他們的誠意。

所謂權利和義務對等。

各縣土賊累計交納的糧食約有四萬餘石。

第二個辦法就是拿錢買,從任何途徑購買,前後大約購得一萬餘石。

第三個辦法則是“借”。

鄭標讓大量剛剛進入大順官府辦職的吏員書辦、縣鄉人員到百姓家打條子“借糧”,說所借之糧可以抵扣今年的夏糧,如果多出的話屆時官府可以退回並給予一定補償。

這個“借糧”在實際操作中難免會帶有半強制,一些地方爲了完成上面交給的任務,甚至手段還過激了些,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

但“借糧”總比直接搶糧要更讓百姓接受,畢竟前陣明軍在淮安境內的所做所爲百姓們不是瞎子。

所以,有條子拿總比直接被搶的好,而且再壞這條子也能頂稅不是。

通過“借”這個辦法,鄭標大概籌措了三萬多石糧食。

陸四在知道鄭標叫人向百姓“借糧”後,一開始很不高興,隨後卻讓鄭標組織人手印刷專門的借條,將借糧人由淮安府衙變成大順淮揚節度使,使之更加具有官方權威性。

同時,借鑑明朝的“捐慄納監”的辦法,允許百姓通過捐糧獲得府縣鄉地方政權的職位;如果不想當“官”,則根據出借糧食多少額定多少利息。

同時命直接張榜告示,明確“借糧條”可以全額抵扣賦稅,並在官府指定地方與白銀、銅錢進行兌換,但是兌換比例要低於市場價。

比如一百斤糧食市場價是400文的話,那一百斤的借糧條只能兌換350文。兌的越多,比例越低。

這個指定地方目前就定在淮安城原漕院衙門,如今這個衙門也是淮軍的金庫,裡面大小房屋堆積的都是從淮安城中士紳富戶查抄的家產。

鄭標擔心即便兌換比例較市面爲低,但如果那些擁有借糧條的百姓還是蜂涌前來兌換真金白銀,那樣還是會讓淮軍的“硬通貨”大量外流,造成無法發放軍餉、給爲淮軍地方政權效力人員發俸祿的局面。

陸四一想也是,他暫時還沒有精力理順經濟包括金融方面的事,所以讓鄭標每天只許兌五千兩左右。

其實也是做個小試點的意思,看看借糧條會對民間經濟結構產生什麼影響,之後再在政權穩固後加以調整改進。

鄭標前後籌措了有八萬多石軍糧,可以保證兩個月作戰需求,也能頂到夏糧收割。

三個辦法也是對淮安府境淮軍實際控制區域的變相“暴徵”,但只要淮軍能夠立足不敗,最終對百姓的傷害不會太大。

【看書福利】關注公衆 號【書友大本營】 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說白了,也是沒辦法。

爲了儘可能減少糧道拉長對運輸的壓力,以及儘可能減少運輸途中糧食的消耗,陸四以沐陽城做爲存糧基地,這樣可以縮短一百里的運輸距離。

除沐陽外,又圈定三處地方爲糧站,兩處設在運河邊桃源縣境內,一處設在海州贛榆縣境。三個糧站各囤糧五千到一萬石不等,並派兵駐守,確保淮軍主力進入徐州境內後糧草供應能跟上。

糧草運輸這一塊,陸四已決定讓第二鎮的第六旅,也就是他表大爺陳大佐那一旅專門負責。

同時,以鄭標爲首的淮安府衙也要大力發動境內百姓,比如在交通要道沿線的“土賊”和百姓都要參與運糧,甚至還要組建擔架隊支援前線。

在大部分百姓目前還沒有和淮軍融入一體,達不到軍民魚水那種程度的前提下,如何讓百姓積極支援淮軍。

陸四給出的是利誘。

就是百姓只要積極參加官府組織的運糧隊,支前隊,擔架隊,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工錢,還可以通過累積次數換取賦稅的減免。有立功的,甚至還可以得到官府給予的獎賞。

淮安境內不同揚州,存在一定的無主土地。土地的原主人多半因戰亂原因死亡,因此這些無主土地也可以拿出來做爲獎賞。

“同時,你這個淮安府尹也要讓百姓們知道,我們淮軍北上打劉澤清不是平賊那麼簡單,更是爲了保護淮揚人民的家園。”

“保家衛國”這個概念是一定要提出來的,相較“衛國”這一概念,“保家”顯然更貼近,並且更容易讓百姓懂。

第三百九十八章 皇帝親軍第六百七十三章 陸親開道,閒人勿近第六百一十八章 豫親王被圍第二百八十五章 沒事,我再問問潞王第四百五十八章 河南府第四百六十章 以侯封王第一百七十章 龍虎鬥第六百八十一章 監國乃繼統,非繼嗣第五百章 平西王的驚詫第二百二十二章 刨我祖墳者在哪第二百九十一章 加價,加價,加價!第四百六十六章 遼王可投明主第三百六十五章 陸四什麼意思?第二百零二章老營就是人質第三百九十六章 問太后一聲第五百九十八章 忠心的索尼和蘇克薩哈第四百五十八章 河南府第一百九十七章 聖賢子弟第四百二十八章 睿王就是睿智第八百二十六章 歷代太祖,哪個不是如此!第五百七十七章 別打了,和談了第五百九十三章 磨刀霍霍第一百二十二章 打回老家去!第三十四章 咱們要比官兵更狠第八百一十七章 天不亡中華第四十七章 造反還有搶先的!第三百四十四章 弘光天子我來賜第三百一十五章 拆,賣第四百一十章 山東戰區第七十二章 造反沒有回頭路第四百三十九章 要大順還是要大明第一百四十五章 二郎,請牢記你的使命!第七百四十一章 張獻忠身死第二百三十七章 我說崇禎沒死就沒死第四百六十八章 駙馬爺復都城第三百二十七章 真韃子?假韃子?第二百零三章誰讓我姓陸第二百六十一章 淮賊講話有道理第一百三十二章 敢問貴軍是否大順王師?第六百九十九章 姜驤反正 山西光復第三十八章 紅日第六百三十八章 招搖撞騙罪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北將軍 楊皇后第三百九十五章 舅舅稱帝了?!第二百七十七章 先取山東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外甥,仁義人第四百八十四章 不打阿濟格,只打多爾袞第七十七章 老叔太殘忍第一百五十四章 永昌皇帝詔第十八章 一把菜刀第二百零九章少都督與騎兵的較量第六百九十章 吹牛不犯法第一百二十八章 淮軍,中國之兵也第一百五十六章 都督陸文宗第九百九十一章 平川(下)第十七章 河工苦 豬頭肉(謝盟主趙世極)第一章 大明要亡了第五百零一章 死灰復燃的大順第七百一十七章 紅日東出,祥雲西來第一百零五章 你們都不行第一百四十四章 那支兵不錯!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跟聖公走?第七百五十章 兩手都要硬第一百八十七章 都督開會真犯困第二百六十章 嚇唬嚇唬第二十八章 人潮 一刀斬第一百五十五章 永昌皇帝,大氣!第六百五十五章 國庫 皇室 女人第三百七十章 線國安的困惑第七十二章 造反沒有回頭路第三百章 好一個雄偉的少年侯第四百一十二章 中國有強人第一百八十二章 陸四的指示第四百四十七章 你不救爹,下一個就是你第五百七十二章 馮銓的苦心第五百一十八章 太后,趕緊回老家第七百三十八章 虎焰班 跑得快第二百七十五章 佛爺度你一程!第八百零九章 武裝遊行第一百八十一章 放心,都督家的龍氣接上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孔有德不能走第一百零四章 難兄難弟 就地取糧第一百九十六章 大順軍到第八百零二章 孫二爺平賊第七百零九章 李延宗兵進遼陽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淮右太祖 淮左都督第七百零一章 捐輸第六百九十一章 平臺召對第六百六十七章 東果老格格第一百七十三章 淮軍第一鎮第四百六十五章 山東出了個陸文宗第三百二十三章 總督大人的好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一把油菜花第二百九十章 妻兒咱來養第一百六十三章 淮右太祖 淮左都督第五十四章 抽他孃的生死籤第一百四十九章 你和我家白門有一腿?第八百零二章 孫二爺平賊第四百二十章 人家說的對第五百五十四章 殺他個回馬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