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外
從長安城東城門,一直到二十里外的曠野上,在這之間的狹長官道兩側,佈滿了密密麻麻的百姓,翹首以盼着凱旋之師的歸來。
長安城裡的幾十萬的百姓在接到了劉徹的聖旨後,全都離開家門,走出城門,在長安城外二十里出排列成了一道浩蕩的長龍,迎接霍去病的凱旋之師。
上千名羽林軍將士整齊的手握長戟站在官道兩側的百姓前,以防有人搗亂。
此刻,從長安城二十里外的曠野,一直到長安城的東城門,浩蕩綿長的官道兩側站滿了前來迎接霍去病王師歸來的百姓,密密麻麻,人頭攢動,嘈雜的交談聲不絕於耳。
百姓在羽林軍的護衛下,沿官道兩側站好,手中揮舞着一些長安官府發下來的五顏六色小旗子,好奇的站在隊伍中遠方眺望,等待那名少年英雄的到來,許許多多的百姓站在擁擠的人羣中交頭接耳,興奮地議論着。
這裡面絕大多數的百姓都不認識霍去病,只是聽說他今天打了勝仗,所以陛下才讓這長安全城的百姓出來迎接他。
百姓們在接到長安官府下達的命令後,很是順從,甚至是有些興奮從家中走出,迎接霍去病班師回朝。
這些平日裡只知道辛苦勞作,養家餬口的百姓們,已經很久沒見過從邊關歸來的勝利之師了,上一次還是衛青收腹河朔之時。
當猛地聽到他們大漢的軍隊在前線打了勝仗,還是大勝仗後,所有人都忍不住心中的好奇,想要來看看這支勝利之師,而且聽說統兵的將軍還很年輕,只有不到二十歲,這一下更是激發了長安百姓心中的好奇之心。
除了那些抱着好奇心的百姓外,還有一些百姓則是發自內心的要來迎接霍去病的凱旋之師,因爲他們要來迎接......自己從邊關勝利歸來的兒子,丈夫,或者是父親.......
隨霍去病出徵河西的一萬驍騎中,不少人都居住在長安,或者是長安附近的村落之中,這些將士們的家眷加在一起足有上千人!
就比如說此刻,站在劉徹等文武百官身後一羣百姓中的倆個老人。
一名六十多歲,頭髮花白的老者,和一名五十多歲,滿臉皺眉的大娘,老倆口站在劉徹等文武百官身後擁擠的人羣中,墊着腳翹首以盼大軍的到來。
這位老爺子姓孫,大娘姓趙,他們在長安東城開了一家饅頭鋪,他們的兒子叫.......孫......孫銘。
老倆口一聽說冠軍侯率領大軍從河西凱旋而歸,那顆懸了許久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打了勝仗好啊,打了勝仗他們的兒子大概就可以休息一段時間,大概就可以.......成親了。
大娘攙扶着老者,兩張蒼老的容顏上掛着欣喜的笑容,他們從熙攘的人羣中一路擁到了東城門,擠到了二十里外劉徹率領的文武百官身後的位置。
本來倆個老人是不可能一路不停歇連續走二十里,可當他們找到了一名羽林軍的屯長,告訴那名屯長自己的兒子就是跟隨霍去病出徵河西的漢軍一員,他們倆個風燭殘年的老傢伙想要離得近一點看看兒子凱旋歸來的身影。
那名漢軍屯長沒有任何猶豫,他也無法拒絕這倆個老人的要求,隨即,親自命人騎馬將孫銘的父母送到了迎接霍去病回師隊伍的最前方。
站在一衆官老爺和皇帝陛下的身後,老倆口更是笑開了花,滿心歡喜的期待着不久後兒子騎着高頭大馬,從他們面前威風走過的模樣。
回來了好啊,回來了好啊。
........
二十里外的官道上,劉徹率領長安所有的文武百官,和他的皇子公主以及後宮的十幾名妃子站在這裡,站在最前方,等待霍去病率軍歸來。
在劉徹正前方的官道兩側同樣站滿了手持長戟,肅穆**的羽林軍將士,這些羽林軍將士足足排了上百列。
他們攥緊手中的長戟,挺直自己的腰板,要將自己最**肅穆的一面展現給那些從前線回來的勝利之師。
而就在劉徹右後方的一片空地處,安然站立着上百名大漢樂師,樂師們穿着一身暗紅色常服,手裡拿着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樂器,同樣,他們也在等待,等待霍去病率軍出現在官道上時,他們好奏響凱旋之音,讓這個大喜之日更添幾分歡慶。
眼下,劉徹正滿臉笑意的站在衆臣最前方,他的左手邊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大漢官員,右手邊則是眼含熱淚,激動不已的衛子夫,而身後,便是董仲舒,東方朔等一干文武大臣。
看着遠方只有羽林軍將士把守的官道,劉徹微微蹙起了眉頭,對着身後的小順子公公說了幾句話,聽清楚了劉徹的吩咐後,小順子公公立刻去着手準備了。
很快,上百拿着裝滿了花瓣籃子的宮女跑向了正前方的官道兩側,一人接着一人的站在了最前方的羽林軍將士身後,就在這些宮女站好不久,又是幾千名百姓涌到了宮女的身後團團站好。
原來是劉徹覺得最前方只有御林軍將士的話太過於單調,所以讓小順子公公安排一下宮女去撒花,順便在找些百姓站在那裡,熱鬧一下氣氛。
就這樣,孫銘的父母也很幸運的跑到了最前方的位置。
一切終於佈置妥當,劉徹注視着前方夾道站好的百姓和宮女,滿意的點了點頭,心中暗自猜想,去病回來的時候,如果能看到這一幕,一定會很高興。
嘴角又一次涌上笑意,劉徹微微側首,看向了自己身旁正焦急眺望正前方官道的那名五十多歲老官員,笑着和他交談道。
“李愛卿,此次貴公子李田將軍也是隨大軍一同出征河西,想必他一定取得了不小的戰果,放心,朕定會好好封賞。”
不出預料,站在劉徹身旁的這名五十多歲老者便是當朝九卿之首,太常李鴻彬,也是.......李田的生父。
李鴻彬聽到劉徹誇獎李田,老臉也是笑開了花,拱手彎腰道:“陛下謬讚,我那個劣子此次只要能不拖冠軍侯的後腿就好了,哪還敢奢望他能立功啊。”
劉徹微笑的擺了擺手道:“李大人此言差矣,李田將軍是個什麼樣的人,你不清楚,難道朕還清楚嗎?定襄城內,上郡城外,李田將軍這些年立下的所有戰功,朕都看在了眼裡,說句老實話,朕有時候都會很羨慕李大人你有這麼出色的一個兒子。”
劉徹呼出了一口氣,頗爲悵然道:“沒有依仗自己身居高位的父親,就是一個人在前線和匈奴人廝殺,用一顆接着一顆的匈奴首級換來了我大漢振軍中郎將的官位,這一切還只用了三年的時間,李大人,朕也不妨告訴你,李田將軍朕是一定要重用的,要不是看他才參軍三年,軍資過淺,朕早就將他升爲三品大將了。”
李鴻彬一聽急忙拱手推脫,“陛下萬萬不可,犬子參軍三載便已位居我大漢四品中郎將,若是在升,只怕會惹得其他人心生不滿,縱然.......縱然有才也不能提升的這麼快吧。”
劉徹點了點頭,“愛卿說的也在理,這樣吧,職位朕就不升了,但侯位......”劉徹望着李鴻彬不容拒絕道:“但侯位朕是一定要封的,按照李將軍的戰功他早已可以封侯,之前朕想在歷練歷練他,現在也是時候了。”
這一次,李鴻彬沒有在推脫很是開心的替.......替那讓他爲之驕傲的兒子謝過劉徹的賞賜。
三年之前,李田是他一生也不願意提起的兒子,可三年之後,李田就成了他此生的驕傲。
而今日,若不是有李田這層關係在,李鴻彬還真沒有什麼可能站在劉徹的身旁,因爲在劉徹左手邊可就站着衛子夫,和年近五歲,白淨可愛的太子劉據。
跟李鴻彬說完話後,劉徹從衛子夫的懷裡接過了自己的兒子劉據,摸了摸劉據的小腦袋,又親暱的用下巴蹭了蹭小劉據白皙的臉蛋,小劉據被自己的父皇逗得哈哈大笑。
劉徹一邊逗弄着自己的兒子,一邊笑道:“據兒,你去病哥哥很快就要回來了,以後沒事的時候多去和去病哥哥玩玩,日後你登臨皇位,他就是你的一大助力,明白了嗎?”
小劉據可愛的點了點小腦袋,“父皇,據兒知道了。”
衛子夫看着這一幕,輕輕一笑,心中很是甜蜜。
從剛剛的那一幕看來,劉據似乎非常討劉徹的歡心。
這是必然的,因爲如果不是他的降臨,衛子夫連皇后都當不上!
知道原因嗎?
劉據是劉徹的長子!
沒錯,劉據是劉徹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說,劉徹在此前只有公主沒有兒子,而也正是因爲劉據的誕生,劉徹大喜之下才封了衛子夫爲大漢皇后。
說來,衛氏上下都該好好感謝劉據,若不是有他,衛子夫恐怕終身都當不上皇后,霍去病和衛青也是很難有出頭之日啊。
不過.......劉徹這輩子又不可能只有劉據這一個兒子,如果劉徹一生都只有劉據這一個兒子,恐怕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事情發生了。
逗弄了幾下小劉據後,劉徹將目光投向了面前溫柔嫺雅的衛子夫身上,伸出寬厚的手掌,劉徹挽住了衛子夫的腰肢,衛子夫也急忙靠在了劉徹的懷裡。
抱着衛子夫,劉徹目視正前方的官道,深吸了一口氣,又輕輕吐出。
“子夫,謝謝你了。”
“如果不是你替朕帶來的去病,恐怕朕這一生也無法覆滅匈奴啊。”
聽到劉徹的感謝,衛子夫柔柔一笑,“陛下言重了,這些都是臣妾應該做的。”
懷抱佳人,劉徹意氣風發的笑了笑,一股指點天下的氣勢從他的身上噴薄而出。
“放心,這一次朕會好好賞賜去病,絕不會讓他吃半點虧,朝堂上之前出言詆譭過他的大臣也全都被朕罷免了,此後,去病便是我大漢第一名將!”
衛子夫笑的更甜了,靠在劉徹懷中點了點自己的小腦袋,媚眼勾人道:“臣妾多謝陛下了。”
這時,摟着衛子夫,抱着小劉據,劉徹突然回頭,看向了身後一名花容月貌,長相甜美,衣着華麗,豆蔻年華的少女。
注視着那名站在一衆妃子公主中的少女,劉徹將小劉據放回了衛子夫的懷中,衝着後方的少女招了招手笑道:“語蘭過來一下。”
“諾”,聽到自己父皇的召喚,平陰公主劉語蘭邁着小步來到了劉徹身旁,很是乖巧的低頭道:“父皇。”
劉徹輕輕伸手將自己的女兒扶起,注視着劉語蘭那絕美的臉蛋,劉徹就是一陣自豪,這麼漂亮的閨女,除了朕還有誰能生的出。
正像劉徹所說的那樣,平陰公主劉語蘭長相絕美,之前站在一衆妃子和公主中,猶如鶴立雞羣般脫穎而出。
四周很多年過六十的老大臣,在看到劉語蘭那絕美的容顏都會不自覺地愣神,就不要說是那些年輕人了,即便是安安靜靜的站在那裡,什麼都不說,便已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平陰公主當得起紅顏禍水這四個字,哪怕是現在還未成年,姿色也僅僅是比衛子夫稍遜一籌而已,在劉徹的眼中,她和霍去病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當下,劉徹和顏悅色道:“語蘭,去病不久之後就會率軍歸來,稍後,朕會安排你們見上一面,說來,你們以前見過面吧,怎麼樣,去病你可還滿意?”
聽劉徹提起霍去病,劉語蘭的嘴角勾勒出了一**人的笑意,可那白皙如玉的臉蛋卻紅了許多,低着頭,很是害羞的說道。
“一切都憑父皇做主。”
劉徹聞言爽朗一笑,“好,有你這句話,朕就放心了。”
正當劉徹和劉語蘭交談之際,一聲響亮的大喝忽然從最前方的官道傳出。
“冠軍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