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回到五十年前,我在北平讀春明女中初中的時候。有一天下課,我們幾個喜歡電影和愛活動的同學,相約去看上海明星電影公司拍外景,是胡蝶、鄭小秋演《啼笑因緣》,地點是在先農壇的四面鐘下面,階前擺着簡單的道具,不過是一個大鼓架子。在《啼笑因緣》裡,胡蝶是一人飾兩人,這時是拍她飾演唱大鼓的沈鳳喜,鄭小秋演樊家樹。人家都說鄭小秋個子矮,和胡蝶演對手戲要登上小板凳,這是故意挖苦。那天胡蝶梳着一條油松大辮子,鼓妞兒的打扮,鄭小秋穿團花緞子長袍,少爺的打扮,但那件長袍爲什麼是紫紅色的?後來聽說因爲拍黑白片,這樣纔可以使色調和諧。鄭小秋沒拍戲,看見有一堆小女生,便走過來很和氣地跟我們打招呼,問我們是哪間學校的。那天去看我所喜歡的女明星,雖是半世紀後的今天,記憶猶新。
1965年秋,我受邀訪美歸來,在日本停留一週,爲的是去看我的出生地大阪城。這時老友王渤生、林慰君夫婦也因來臺任教途經日本,我們早就約好在日本同遊。慰君當年也是胡蝶迷,不知哪兒打聽來胡蝶也正居留日本,便經友人介紹認識了,這時距離我的小女生時代,已有三十年,胡蝶也是近六十歲的人了,她高挑的個子,還是那麼端莊美麗。我當然先告訴她,我怎麼在先農壇看她演戲,那時的小女生膽小竟不敢上前,並且說我是更早打從她演《火燒紅蓮寺》、《空谷蘭》就是她的觀衆,她聽了也很高興。我問她養生之道,爲何六十歲了,還這麼漂亮,她說她不但不煙不酒,辣椒也不吃。又提起她的酒窩標記,她笑說,年輕時只右頰有酒窩,老了不知怎麼倒變成兩頰都有了!
不久以後,她自日來臺,在她往來臺日及居留臺灣的十年間,我們成了時常見面的好朋友。日漸發現她的爲人,如此次金馬獎頒獎時新聞局長張京育所說,胡蝶女士不但代表了整個中國電影史,在私底下她的待人接物處世之道也是令人崇敬的。其實還不止於此,她坦誠忠厚,且富幽默感,生活更是簡單樸素。胡蝶在天母定居的時候,生活平靜,閒來讀書、蒔花,下山來和我們聚晤,有時打打最小的麻將,無非是要延長更多的時間聊天兒。她的國語雖帶一點點她家鄉廣東的口音,但她會說很多種方言,上海、蘇州、福州、揚州等等。
她每來總要帶三五本文藝書籍回去,下次再來換,張明大姊和我所藏文藝書籍甚多,就夠她看的了。她談一些早年電影明星生活,是我們最感興趣的了,而她論及同時期的明星,從不道人長短,只是有一次談到當年一位大學校長因嘲諷張學良,竟造謠謅詩說什麼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當行……那詩當年全國刊載,使胡蝶名譽極受傷害,胡蝶說:“現在張學良人在臺灣,可以面對作證,我那時連見也沒見過張學良呀!”舊時騷人墨客不知尊重女性,尤其是對待演藝人員。記得和胡蝶同時的明星阮玲玉自殺時便留四字遺言:“人言可畏”。阮玲玉那時已是和胡蝶能分庭抗禮的大明星了,都不能忍受人間的欺侮而自殺,寧可放棄大好的前途,可見謠言惑衆是多可怕的事。
胡蝶和潘有聲的結婚也是當年電影界一大事,白紗拖長及地,繡滿蝴蝶,不知有多美麗。他們婚後育有一子一女,生活美滿。可惜是後來出大陸住香港,潘氏病亡,胡蝶從而帶着兩個孩子寡居香江。
在臺居留期間,關懷她的朱先生也往來臺日做生意。朱先生來臺,我們也都常見面,他是一位忠懇的商人,說起朱先生和胡蝶的緣分,應當從五十多年前說起了。有一天胡蝶在拍片,忽然有一少年徒弟搬道具有什麼差錯,被導演等罵個不停,胡蝶看不過去,便說;“人家年紀輕輕,不講什麼就好了,不要這麼責備人家嘛,好了好了!”這纔算給平息了。幾十年來胡蝶哪裡還記得這小事。誰知就在潘有聲故去後,在香港朋友家認識了一位朱先生,朱先生對胡蝶說,你大概不記得有這麼回事了,便原原本本道出當年片場被責罵的那少年就是他。
朱先生認爲大明星對他的關注是不可忘懷的,所以朱先生說,胡蝶有任何需要他幫助的,他都應當做,這時朱先生已經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了,確是很照顧胡蝶。後來他們有了感情,但朱先生的太太在大陸,胡蝶非常忠厚,不願拆散人家夫妻,便未成婚。後來離日來臺居住恐怕也是這個原因。朱先生曾很誠懇地對我們這些朋友說,他願照顧胡蝶,讓她過十年安靜健康的好日子。那時胡蝶的兒子尚在英國讀書。這段緣分,胡蝶都很坦白地對我們講。十年前胡蝶移居加拿大傍着妹妹胡珊,這時她的兒子也學成在加拿大奉養母親。去年消息傳來,朱先生倒先離胡蝶而去,在美國去世。他們倆的這段情緣很使我感動。
胡蝶離臺時,要我選些她種的花兒草兒,我也盆盆罐罐地拿下山來。她移居加拿大後,也還來過臺灣。這次聽說她要來領獎,正高興可以見到八十歲的胡蝶了,卻不想她因旅途不宜,不能親自來,她給張明大姊信上說:“……早就該寫信給您,可是懶得很,真是要不得。蝴蝶是蟲變的,我胡蝶是懶蟲變的啊!……醫生說我不宜遠行。近日精神很差,一切都在退化,終日不做事情都覺得很累,每天要吃幾種藥,離不開醫生……”
無論如何,她得此特別獎是實至名歸,我們遙祝她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