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遙念胡蝶

歲月回到五十年前,我在北平讀春明女中初中的時候。有一天下課,我們幾個喜歡電影和愛活動的同學,相約去看上海明星電影公司拍外景,是胡蝶、鄭小秋演《啼笑因緣》,地點是在先農壇的四面鐘下面,階前擺着簡單的道具,不過是一個大鼓架子。在《啼笑因緣》裡,胡蝶是一人飾兩人,這時是拍她飾演唱大鼓的沈鳳喜,鄭小秋演樊家樹。人家都說鄭小秋個子矮,和胡蝶演對手戲要登上小板凳,這是故意挖苦。那天胡蝶梳着一條油松大辮子,鼓妞兒的打扮,鄭小秋穿團花緞子長袍,少爺的打扮,但那件長袍爲什麼是紫紅色的?後來聽說因爲拍黑白片,這樣纔可以使色調和諧。鄭小秋沒拍戲,看見有一堆小女生,便走過來很和氣地跟我們打招呼,問我們是哪間學校的。那天去看我所喜歡的女明星,雖是半世紀後的今天,記憶猶新。

1965年秋,我受邀訪美歸來,在日本停留一週,爲的是去看我的出生地大阪城。這時老友王渤生、林慰君夫婦也因來臺任教途經日本,我們早就約好在日本同遊。慰君當年也是胡蝶迷,不知哪兒打聽來胡蝶也正居留日本,便經友人介紹認識了,這時距離我的小女生時代,已有三十年,胡蝶也是近六十歲的人了,她高挑的個子,還是那麼端莊美麗。我當然先告訴她,我怎麼在先農壇看她演戲,那時的小女生膽小竟不敢上前,並且說我是更早打從她演《火燒紅蓮寺》、《空谷蘭》就是她的觀衆,她聽了也很高興。我問她養生之道,爲何六十歲了,還這麼漂亮,她說她不但不煙不酒,辣椒也不吃。又提起她的酒窩標記,她笑說,年輕時只右頰有酒窩,老了不知怎麼倒變成兩頰都有了!

不久以後,她自日來臺,在她往來臺日及居留臺灣的十年間,我們成了時常見面的好朋友。日漸發現她的爲人,如此次金馬獎頒獎時新聞局長張京育所說,胡蝶女士不但代表了整個中國電影史,在私底下她的待人接物處世之道也是令人崇敬的。其實還不止於此,她坦誠忠厚,且富幽默感,生活更是簡單樸素。胡蝶在天母定居的時候,生活平靜,閒來讀書、蒔花,下山來和我們聚晤,有時打打最小的麻將,無非是要延長更多的時間聊天兒。她的國語雖帶一點點她家鄉廣東的口音,但她會說很多種方言,上海、蘇州、福州、揚州等等。

她每來總要帶三五本文藝書籍回去,下次再來換,張明大姊和我所藏文藝書籍甚多,就夠她看的了。她談一些早年電影明星生活,是我們最感興趣的了,而她論及同時期的明星,從不道人長短,只是有一次談到當年一位大學校長因嘲諷張學良,竟造謠謅詩說什麼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當行……那詩當年全國刊載,使胡蝶名譽極受傷害,胡蝶說:“現在張學良人在臺灣,可以面對作證,我那時連見也沒見過張學良呀!”舊時騷人墨客不知尊重女性,尤其是對待演藝人員。記得和胡蝶同時的明星阮玲玉自殺時便留四字遺言:“人言可畏”。阮玲玉那時已是和胡蝶能分庭抗禮的大明星了,都不能忍受人間的欺侮而自殺,寧可放棄大好的前途,可見謠言惑衆是多可怕的事。

胡蝶和潘有聲的結婚也是當年電影界一大事,白紗拖長及地,繡滿蝴蝶,不知有多美麗。他們婚後育有一子一女,生活美滿。可惜是後來出大陸住香港,潘氏病亡,胡蝶從而帶着兩個孩子寡居香江。

在臺居留期間,關懷她的朱先生也往來臺日做生意。朱先生來臺,我們也都常見面,他是一位忠懇的商人,說起朱先生和胡蝶的緣分,應當從五十多年前說起了。有一天胡蝶在拍片,忽然有一少年徒弟搬道具有什麼差錯,被導演等罵個不停,胡蝶看不過去,便說;“人家年紀輕輕,不講什麼就好了,不要這麼責備人家嘛,好了好了!”這纔算給平息了。幾十年來胡蝶哪裡還記得這小事。誰知就在潘有聲故去後,在香港朋友家認識了一位朱先生,朱先生對胡蝶說,你大概不記得有這麼回事了,便原原本本道出當年片場被責罵的那少年就是他。

朱先生認爲大明星對他的關注是不可忘懷的,所以朱先生說,胡蝶有任何需要他幫助的,他都應當做,這時朱先生已經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了,確是很照顧胡蝶。後來他們有了感情,但朱先生的太太在大陸,胡蝶非常忠厚,不願拆散人家夫妻,便未成婚。後來離日來臺居住恐怕也是這個原因。朱先生曾很誠懇地對我們這些朋友說,他願照顧胡蝶,讓她過十年安靜健康的好日子。那時胡蝶的兒子尚在英國讀書。這段緣分,胡蝶都很坦白地對我們講。十年前胡蝶移居加拿大傍着妹妹胡珊,這時她的兒子也學成在加拿大奉養母親。去年消息傳來,朱先生倒先離胡蝶而去,在美國去世。他們倆的這段情緣很使我感動。

胡蝶離臺時,要我選些她種的花兒草兒,我也盆盆罐罐地拿下山來。她移居加拿大後,也還來過臺灣。這次聽說她要來領獎,正高興可以見到八十歲的胡蝶了,卻不想她因旅途不宜,不能親自來,她給張明大姊信上說:“……早就該寫信給您,可是懶得很,真是要不得。蝴蝶是蟲變的,我胡蝶是懶蟲變的啊!……醫生說我不宜遠行。近日精神很差,一切都在退化,終日不做事情都覺得很累,每天要吃幾種藥,離不開醫生……”

無論如何,她得此特別獎是實至名歸,我們遙祝她健康!

第47章 愛玉冰第32章 虎坊橋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54章 初 戀 (2)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46章 竹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65章 冬青樹第67章 玫 瑰 (2)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47章 愛玉冰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13章 蘭姨娘 (2)第69章 兩粒芝麻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28章 擠老米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32章 虎坊橋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65章 冬青樹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69章 兩粒芝麻第55章 一件旗袍第66章 玫 瑰 (1)第13章 蘭姨娘 (2)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8章 惠安館 (7)第13章 蘭姨娘 (2)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5章 惠安館 (4)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5章 惠安館 (4)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14章 蘭姨娘 (3)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24章 藍布褂兒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8章 惠安館 (7)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66章 玫 瑰 (1)第69章 兩粒芝麻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30章 臺上臺下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47章 愛玉冰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63章 奔向光明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46章 竹第92章 遙念胡蝶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57章 小紅鞋第24章 藍布褂兒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2章 惠安館 (1)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27章 文津街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24章 藍布褂兒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31章 一張地圖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74章 蟹殼黃 (1)第45章 相思仔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23章 看華表第14章 蘭姨娘 (3)第55章 一件旗袍第67章 玫 瑰 (2)第3章 惠安館 (2)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