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

某日桂文亞來訪,肩頭揹着兩個大袋,手中提着一大袋,必是書,我心想。我已經在門口預備好一雙美麗的繡花拖鞋,給她換着。

她進來了,立刻從扛着的包包中拿出一疊書稿給我:“喏,給您拿來了。”原來她應大陸出版社之邀,出一本寫當代臺灣作家、學者的書,要我在書前寫點兒什麼,今天就是把作品拿來了。然後她又匆匆忙忙說,馬上要回家,就又扛着提着那三個大包包,咯登咯登地走了。看她的背影,想起她那方正不阿、不懂生活情趣的爸爸責備她的話:

“你買那麼多書,全都看過嗎?花錢買書,堆而置之,猶如垃圾,形同浪費!”

她真像她老爸說的那樣嗎?

我願意、也應當爲她這本初見大陸讀者的書寫點兒什麼。

文亞訪問過、寫過的作家學者很多,這次她選了下面這些位:

白先勇《王謝堂前》

三毛《異鄉的賭徒》、《給三毛(一)·給三毛(二)》

高陽《歷史與小說》

陳之藩《細雨·白雲·綠楊》

余光中《詩人如是說》

司馬中原《智慧的光盤》

張系國《奇想記》

潘壘《仙人掌記》

何凡·林海音《冬青樹》

以上大部分是智慧人物的訪問,後面《冬青樹》則是描寫作家的家庭。

這些訪問記,有的在報刊上我曾讀過,但那也是數年前的事了。今番重讀,有說不出的愉悅。訪問這些智慧人物並不容易,她寫得如此深入,問題針對着這些不但是作家,而且是學術的教授,能使受訪者侃侃而談,讀者不但欣賞其文,而且也受益多多。她是怎樣在訪問前做準備工作的呢?

吾師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創辦人——中國當代壽命最長的獨立報人成舍我(1896—1991)先生,曾爲桂文亞的《墨香》一書寫的序中說:“……我和採訪學各老師,不斷警告同學,新聞採訪必堅守新聞道德,任何新聞必力求公正確實,詢問要人、學者,應儘量瞭解被訪者資歷背景及其特長,提出問題,必先對此問題要點有適當研究,切勿假充內行,冒然發言,貽人笑柄……”這也是我當年受教吾師緊記於心的,文亞和我是一個師父調教出來的記者,只是我要早她三十多!

文亞說她通常進行訪問前,有七個固定的步驟:

(一)資料的收集:如閱讀被訪者的作品、新聞報導或有關評介。

(二)預先詳列問題(以免臨時想問題的困窘)。

(三)使用錄音機前,要先試用,以免發生故障,錄音帶也要準備充裕。

(四)錄音訪問進行時,同時做筆記,以便錄音結束後詢問疑點。

(五)整理錄音帶時愈詳盡愈好,語焉不詳處寧可刪減,不可妄加。

(六)擬稿,補充收集資料。

(七)完稿後儘可能給被訪者過目,做最後一次驗證,以避免失誤。

她很謙虛地在七條之前先說:“我想這也許是許多同業共有的經驗。”其實不然,我就遇見過一位小記者訪問我,劈頭一句話問我的是:“請問林女土,你是寫什麼的?”我差點兒沒把她轟出去,只好說:“你說,你說我是寫什麼的?”

文亞所寫的訪問記,都是大塊文章,絕不是小小的文壇人物逸事之類,如果她不先下功夫閱讀作家作品、收集資料,從何訪問起?所以她每寫一篇萬把字的訪問記,所下的準備功夫真不小。

她所訪問的作家,生活、經歷、背景,不盡相同,如陳之藩、張系國是學科學的,余光中是詩人,高陽是歷史學家,三毛是瀟灑浪漫的旅遊者,潘壘、司馬中原雖都寫小說,但和高陽的歷史小說、白先勇的都市人物特別是女性小說、張系國的科幻小說,又是各有其背景和動機,自然不同。

文亞訪問寫長篇歷史小說達二十部以上、超過一千萬字的高陽,高陽說出他寫作的重點:“作品寫完以後,在我就算了結一樁心事,並不想使作品商業化,也無意擴大影響力,我只有一個理想:不斷地求‘新’。”而且,“歷史與小說的要求相同,都在求真,但是歷史所着重的是事實,小說所着重的是感情。”於是在這樣的開頭下,引起了高陽的談興,從他自己的家世、喜愛歷史的根由講起,侃侃而談他所寫的歷史小說:《胡雪巖》、《乾隆韻事》、《徐老虎和白寡婦》、《李娃》、《荊軻》、《紅樓夢》……等的寫作情況、動機、感觸和聯想,瞭解全盤歷史之苦樂等。文亞感到高陽的縱橫議論聽來是多麼痛快淋漓,便寫下了這篇使讀者也一樣欣賞的長文。

文亞訪問詩人及散文家余光中,除了詩人的寫作,還談及他在香港那個矛盾和尷尬的地區一教數年的經驗,包括被攻擊的經驗。余光中都從容不迫地、穩健地抒發自己的感觸。在寫詩與散文的不同點上,詩人是如何地割捨和投入,文亞會問,光中也都會扼要簡單地回答說:“左派報章雜誌圍攻我,陸續寫了不下十萬字,大致我不接受論戰,我正面而積極地提倡我所相信的文學道路。”談及散文和詩,余光中說:“同樣一種經驗,寫詩,必須割愛,有所取捨,而舍的部分很多。寫散文,則可以少舍一點,多取一點,同時在節奏上、氣勢上,更大一點。”余光中不但對自己的散文作一番寫作上的比較,對於古代、早期、當代的散文作家的文體等,也都博覽而研究。經過文亞訪問記錄,寫給我們的讀者羣。喜讀余光中著作的青年讀者很多,再讀這篇訪問記,是頗有意義和必要的。

我舉以上兩例是要說明,桂文亞所選自她在臺灣的訪問記,大都是臺灣讀者所熟悉、愛慕、尊崇的作家。她訪寫他們,是經過苦讀下的準備功夫,把他們介紹給大陸的讀者。使他們在讀了這些作家的作品,更進一步瞭解他們的寫作背景、生活樣式、心思感想。我更衷心地願大陸的新聞工作者、新聞學系學生,閱讀她的訪問記,對於實際的採訪、寫作,是無可否認的獲益。

桂文亞這樣下功夫認真地寫作,說明了她的努力奮鬥的一面。我認識文亞有二十年了,我的女兒夏祖麗,和她一樣愛好寫作、採訪和編輯工作,她們是好朋友,所以我對文亞可以說是知之甚稔。

說實在的,文亞是個聰明、活潑、調皮,又有多方面興趣的女孩。她和祖麗不但是寫作的朋友,也是衣服飾物的朋友。有一天文亞到我出版社來找我,進門坐下來,我看她身穿一套花衣,挺眼熟的,她看看我,摸摸衣服,就笑嘻嘻地說:“認識嗎?這是您給祖麗的,她穿夠了,又換去我的一套,互相換着穿,大家都多一套衣服,省錢!”說罷大笑!

最使我難忘的,是有一年我們文友組團到東南亞旅行。第一站是菲律賓,文亞買了一套弓箭,提着舉着真是不嫌麻煩。我們接下去是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返臺。問題來了,她的弓箭到海關都成了問題,說那是屬於武器,上不了飛機。她不知道弓箭是否可以劫機,但總得想辦法(我至今不知道,她買這副弓箭是爲什麼?給兒子?回家掛在牆上做裝飾品?她家倒確是滿牆各國的各種玩意兒)。最後她想出了一個辦法,把箭鏃取下,放在行李箱裡,這樣勉強過了兩關。到香港就要返臺了,滿心高興,誰知海關又不許上飛機,理由又是“武器”,她辯說:“這只是一把弓,沒有箭頭,能當武器嗎?”檢查的人說:“光是弓,也是武器!”她無奈。

我們一羣人等她、望着她,只見她舉着弓向我們走來,繃得比滿弓還緊的臉,面有慍色。說時遲,那時快,她忽然高舉弓箭向遠方投去,大聲嚷嚷:“去你的,不要啦!”(我永遠記得她那姿態。)

唉!舉了一圈東南亞,最後是功虧一簣!我們也都爲她難過,誰知她三步並做兩步走到大家面前,又笑了!這就是桂文亞——一個不失天真的人。也因此吧,她現在又投入了兒童文學的工作行列,她正爲海峽兩岸做一個新的努力,已經大有成績啦!

第6章 惠安館 (5)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70章 貧非罪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64章 雨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18章 後 記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74章 蟹殼黃 (1)第92章 遙念胡蝶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31章 一張地圖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70章 貧非罪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30章 臺上臺下第75章 蟹殼黃 (2)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49章 愛與牽手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65章 冬青樹第6章 惠安館 (5)第18章 後 記第31章 一張地圖第30章 臺上臺下第40章 友 情第23章 看華表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53章 初 戀 (1)第65章 冬青樹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48章 新竹白粉第7章 惠安館 (6)第49章 愛與牽手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65章 冬青樹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14章 蘭姨娘 (3)第49章 愛與牽手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4章 惠安館 (3)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40章 友 情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4章 惠安館 (3)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29章 賣凍兒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58章 墮胎記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66章 玫 瑰 (1)第7章 惠安館 (6)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14章 蘭姨娘 (3)第24章 藍布褂兒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40章 友 情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18章 後 記第32章 虎坊橋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57章 小紅鞋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12章 蘭姨娘 (1)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