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叫做:“落毛的鳳凰不如雞。”
還有一句俗話叫做:“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
而這也是英國人在二戰之後,國運日薄西山,沿着快車道一路滑坡的真實寫照。
事實上,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大英帝國依然相信自己正處於帝國的黃金時期,相信自己依然是統治萬頃波濤的海上女王——在二戰爆發之前,倫敦的白廳控制着全世界二百多個殖民地、屬國與屬地,土地總面積超過一千一百萬平方英里。這個帝國的版圖上棲息着太平洋海島上的波利尼西亞土著與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分佈着非洲古國的後裔與莫臥兒王朝的遺址,生活着澳大利亞的農夫與南非的金礦礦工。飄揚的米字旗從蘇格蘭的高地一直延伸到南極的冰原,從魁北克的法語伐木場一直延伸到中東的清真寺。對於一個本土人口當時只有不到五千萬的島國來說,這簡直是是一個人類歷史上最令人羨慕的偉大奇蹟。
所以,在那個時代,“日不落帝國”的說法不是文學修辭,而是鐵板釘釘的事實。甚至直到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英國人也依然沉浸在濃厚的帝國情結當中。學校裡掛的是滿眼飄紅的殖民地分佈圖,歷史課上教授的是克萊武的征服印度之戰以及英國傳教士在非洲的成就,兒童百科全書中記述的是南亞次大陸上的染色棉布工業和馬來亞的橡膠樹資源。一個世界帝國的痕跡無處不在,從英國人的家裡到屋外,從街道的名稱與豎立在公園的雕像,從印度進口的異域掛飾到非洲大象皮革製成的雨傘託;從喜馬拉雅山區運來的杜鵑花,到進入日常英語中的印度方言;從博物館的埃及木乃伊軍團到無數的古希臘雕像……還有豎立在不知道多少港口城市的米字旗和維多利亞女王雕像,似乎全都在向世人訴說着不列顛的輝煌與偉大。
可是,無論昔日大英帝國征服七海的赫赫武功,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萬頃波濤的豪邁霸權,是多麼的令人歎爲觀止。但畢竟自從二戰結束之後,英國的實力就在一直不斷地下跌,只是時快時慢而已。
要知道,英國在近代史上能夠稱霸世界的根本原因,就是它擁有遍及全世界各大陸的龐大殖民地,可以爲這個島國提供無窮無盡的市場和資源;又有世界第一的無敵艦隊組成強悍的鋼鐵之網,將衆多截然不同的土地與民族聯繫在了一起——海軍艦隊之於英國的戰略意義,就如同道路與軍團之於古羅馬一樣。
然而,在二戰勝利之後,這一切構成了大英帝國全球霸業的各項資本,卻全都土崩瓦解了。
——二戰給英國帶來了一場顛覆性的變革,以至於全世界的觀察家和學者,都將二戰後的英國與戰前的那個世界帝國來了個一刀兩斷的徹底切割:愛爾蘭、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馬來亞、非洲、香港……一塊塊殖民地全都相繼脫離而去,讓統治全球四分之一陸地的大英帝國,變成了有名無實的英聯邦。當1956年奪回蘇伊士運河的努力失敗之後,當時的英國首相已經在哀嘆這是“垂死大國的最後喘-息”。
再接下來,“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的當政,北海油田的開發和馬島戰爭的勝利,總算是給這個急速衰頹的老朽帝國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而冷戰的勝利和蘇聯的瓦解,更是讓英國獲得了一種虛幻的自豪感。
——真的是很虛幻的自豪感,因爲撒切爾夫人與此同時在英國推行的【去工業化】政策,卻是實實在在地挖空了這個國家的根基。而她在蘇格蘭推行的“人頭稅”,本意據說是給蘇格蘭人減稅的安撫式福利政策(按照政府的說法,蘇格蘭人繳納人頭稅之後,其餘很多稅就不用交了),結果最後卻不知怎麼地操作成了專門歧視蘇格蘭人的苛捐雜稅(蘇格蘭人的人頭稅交了,其餘那些應該減的稅卻沒能減掉),再加上【去工業化】政策在蘇格蘭重工業區製造的失業大潮(瓦特蒸汽機就是在格拉斯哥發明的),結果導致早已併入大英帝國三個世紀的蘇格蘭人,在這樣的歧視和迫害之下,硬是再一次被逼出了分離獨立的民族主義浪潮!
於是,在這短暫的迴光返照之後,這個死撐着帝國架子的衰頹國度,依然在不可遏制地繼續墜落深淵——如果說在撒切爾夫人的時代,英國人在仔細搜刮家底之後,還能湊出一點餘力,跨越大西洋和“準發達國家”阿根廷扳一下手腕的話。那麼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不受歐盟見待的英國,就只能給美國當小跟班了。而在全球金融風暴發生之後,產業高度空心化的英國人,更是連最後一絲力氣也已經隨風而逝。不要說曾經制霸七海的帝國餘暉,就連聯合王國框架之下的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也是眼看着就要不保。
說到底,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榮耀和偉大之後,一切繁華盡皆散去的不列顛,終究還是沒能擺脫偏僻島國的尷尬身份,待到短暫的輝煌全部結束,最終還是要回歸他們原本的歷史地位。
非常遺憾的是,保守、固執而又傲慢的英國人,還沒有完全從超級大國的夢中醒來,不甘心淪爲二流國家,不願意承認失敗,更不肯放下身段,成爲歐羅巴諸國之中的普通一員,而是不自量力地繼續謀求歐洲領導者的寶座,依靠美國這個最強大的外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歐盟內部充當攪屎棍。
這種吃裡扒外、站在歐洲反歐洲的做法,確實是給英國取得了一些短期利益,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是把這個島國一步步推到了歐洲公敵的地步,而且也是一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錯誤做法——歐洲各國政治領袖熱衷的一體化可不是什麼紙上談兵,而是歐洲歷史演進的必然產物,也是現實政治進程的無奈選擇。
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正是歐盟的誕生,才使得歐洲人直到二十一世紀還能在國際上保有強大的影響力。但同時也正是因爲英國這個帶路黨和南歐一堆豬隊友,協助美國人不斷進行的內部破壞,才讓原本寄託了歐洲復興希望的歐盟,變得先天不足,隨時都有淪爲聯合國的可能——也就是變成一個擺設。
在歐洲人的眼中,英國人這種自私自利的舉動,簡直就跟中-國人眼中的臺♂獨勢力沒什麼兩樣。
如果英國依然擁有能夠單挑全歐洲的強悍勢力,壓制得所有人得不敢吭聲,這種做法或許還沒有什麼大礙,可惜事實並非如此——確實,儘管帝國已經崩潰,但英國人依舊長期保持着世界第四的國防預算,僅次於中美俄這三個大國,把原本可以花在教育、工業或者基礎設施上的經費變成了航母和核潛艇,以此來讓英國繼續保持世界級玩家的地位。但殘酷的現實卻是,在幾乎每一場戰爭中,不列顛都只是在美國的陰影籠罩下作戰。既不爲世人關注,也沒有取得多少利益,彷彿一個自備乾糧找苦吃的白癡小跟班。
而就連這支耗盡了國力才建設起來的強大軍隊,最終也隨着經濟的衰退和內部的貪腐,而開始逐步地崩潰,以至於最後鬧到了女王的閱艦式搞成划艇比賽,治安作戰要依靠僱傭兵的程度。
可想而知,面對着這樣一個外強中乾、猶如紙糊一般的衰朽帝國,有誰願意屈居其下、任憑擺佈?
所以,眼看着不列顛明明已經沒有了世界帝國的實力,卻依然保持着地球霸主的強硬、貪婪和傲慢,它的仇敵們終於聯合了起來,開始策劃起了踢開這顆絆腳石的秘密作戰……
※※※※※※※※※※※※※※※※※※※※※※※※※※※※※※※※※※※※※※※
“……雖然整個計劃到目前爲止,都還沒有出什麼岔子。但我們這一次籌集的兵力實在是有點少……”
法國加萊海岸的指揮部裡,黑髮微卷,留着絡腮鬍子的巴納扎爾上校,一邊吸着手中的古巴雪茄煙,一邊望着牆上標註着敵我雙方兵力佈置的英吉利海峽電子地圖,略帶憂鬱地嘆息道,“……就是在黑暗中世紀的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從法國渡海征服英格蘭,打響黑斯廷斯戰役的時候,他的身邊也帶了至少七千軍隊。可我們這一次的歐洲聯合行動,卻只在加萊地區集結了不到五千人……”
——雖然英國在二戰之後,軍事實力衰退得相當厲害,但其他歐洲國家絕大部分也是半斤八兩。
事實上,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幾乎所有西歐國家的常備軍數量全都少得可憐。別說打什麼打仗了,就是出個地區衝突都搞不定。跟一戰二戰時期,動輒幾百萬兵馬浴血廝殺的場面根本無法相比。比如說,現代德軍就跟昔日那支鐵血之旅完全不是一回事,全部兵力加起來也不過10萬,士兵的服役時間只有十個月,還不夠完成作戰訓練。而且一個個全都被啤酒和火腿滋養得飲食過量,普遍肥胖到了跑不動路的地步。
所以,當年在阿富汗打仗的時候,這幫胖得走不動路的德國漢斯們就鬧了不少笑話。而在北約的歷次軍事演習之中,德軍裝甲部隊更是屢屢慘敗於意大利步兵師,讓這個昔日根本看不上眼的“麪條國”揍得好慘。最撲街的情況則發生在智利,居然鬧出了九個德國大兵被五個未成年小流氓綁票爲人質的荒唐事。
哎,如果希特勒和俾斯麥能夠在地下得知此事的話,恐怕一定會被氣得在墳墓裡打滾吧!
鑑於上述丟臉的現狀,德國人這一次並沒有大規模出兵,只是動員了少量特種部隊和超自然武裝力量。
法蘭西軍隊的情況稍微要好一點,畢竟法國還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不像戰敗國德國那樣處處受壓制,又有一個經常在非洲打仗出風頭的法國外籍軍團,作戰經驗和戰鬥力在歐洲範圍內也還算不錯……可惜,法國的軍隊雖然比較能打,但法國在非洲的海外利益也比較多,必須在非洲保持一支強大的機動部隊以防萬一,還有一部分兵力被拖在中東拔不出來。而法國的常備陸軍總兵力,其實也不算很多——所以,巴納扎爾上校麾下的各種部隊零零星星彙總起來,也不過四千多人而已。更要命的是,這些部隊還是臨時從全世界各地空運到加萊集結起來的,組織度和配合默契都非常地成問題。
當然,像這樣規模的軍事力量,放在非洲已經足夠滅亡一個小國了。但問題是,這一次他們將要對付的敵人,並不是黑非洲那些野蠻落後的部族武裝,而是威壓歐陸近三百年的大英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