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6章
對於漕運體系中長期存在的灰色地帶,德王府出身的朱子安倒也略知一二。從杭州通往北京的京杭大運河,在山東境內也有相當長的河段。而明朝在運河沿岸所建的五大漕糧倉庫,其中臨清、德州兩個倉都是坐落於山東。
這兩地距離朱子安生活的濟南城都在兩百里左右,德王府親王和郡王每年從朝廷領取的俸祿中,米糧共計一萬二千石,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由漕運從南方運來。
當然了,到朱子安記事的時候,由於朝廷財政緊張,規定的俸祿早就沒法足額發放了。特別是1639年清軍攻入山東之後,對地方燒殺劫掠,漕運曾經長時間中斷,臨清、德州兩處漕糧倉庫也被洗劫一空。而運河上的大小船隻,也全部被清軍徵用,作爲渡黃河攻打濟南城的工具。
清軍退兵的時候,這些船幾乎都被沉毀,濟南城內外的糧食也被搜刮乾淨,以防止黃河以南的明軍發動反撲。在那場戰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運河都沒能恢復正常的漕運,德王府也沒了糧食來源,不得不自掏腰包組織人馬,到南邊未被戰火直接波及的兗州府去高價收購糧食。
但後來漕運逐步恢復之後,漕糧卻依然是奇貨可居,價格一直維持在戰時水平。這直接導致數以萬計的饑民爲求生存,從被戰亂波及的地區逃往了海漢控制的登州府。
朱子安那時候曾聽父輩說起,朝廷從南方調徵的救濟糧,有相當一部分都在運往北方的過程中被漕府以各種名義剋扣下來。這部分漕糧作爲損耗從糧倉庫存中抹去,然後在各地的市場上以高價售賣。至於這些漕糧銷售所得的去處,那肯定不是國庫了。
朱子安當時還對此抱有疑問,難道漕運出現這樣的亂象,朝廷一點都沒有察覺到嗎?
父輩告訴他,朝廷不是不知道下面這些小動作,但整個京畿地區的糧食供應都有賴於漕運,要徹查這些事情,不知道會牽連到多少官員,很可能會讓整個漕運體系再度陷入癱瘓。如果造成了京城斷糧,誰能擔得起這麼大的責任?
相比之下,漕府衙門裡那些剋扣漕糧,中飽私囊的舉動,所造成的損失不過只是小意思罷了。只要漕運體系還在運轉,朝廷多半就會繼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去調查這裡邊的種種勾當。
朱子安當時對於父輩給出的解答還不是太明白,但如今回想起來,就不難理解其中深意了。這些利用漕運特權撈取油水的人,就像是房屋樑柱裡的蠹蟲一樣,房主雖然知道遲早會被蠹蟲蛀空樑柱,導致房倒屋塌,但如果要根治蠹蟲,就得先刨開樑柱,而這樣做可能會讓房子塌得更快。
以崇禎年間的狀況,支撐國家的樑柱都已經搖搖欲墜,經不起任何大的震動,徹查漕運,誰都不能確定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既然暫時還沒塌,那大家就閉着眼過一天算一天了。
大明終其一朝,顯然都未能找到合理的應對之法,以至於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漕運體系裡的蠹蟲似乎還有變本加厲之。
朱子安暗自嘆了一口氣,接着往下看。曹昆解運這批漕糧一路到了天津,果然在當地交糧的時候遇到了麻煩。因爲實際運抵當地的漕糧,較朝廷徵調的數額少了近一半,戶部派駐漕糧倉庫的官員自然不肯承擔責任,拒絕簽收這批缺失嚴重的漕糧。
當然漕府這邊也並非毫無準備,先是推說江南各府徵糧不力,未能完成朝廷下達的任務,後來又稱漕糧在江南啓運之前,便被海漢強徵了若干,漕府交涉無果只能吞下苦果。
當下之意,反正能運到天津的漕糧就這麼多,你戶部愛要不要,想追究責任,那請去找正主麻煩,我漕府是不會負責的。
朱子安看到這裡便已想到,如果戶部要用這樣的理由去應付上頭,那朝廷也會很難處理。
朝廷去年已向海漢俯首稱臣,浙江各州府更是已經被海漢吞併,本就沒有繼續對朝廷盡忠的義務,能繼續徵調糧食運往北方,已經算是仁義之舉了。
不管是下旨懲治江南各州府徵糧不力,還是發外交公文譴責海漢從中阻撓,這兩種選擇都只會讓朝廷陷入更難堪的境地。但如果對此毫無反應,那朝廷僅剩的那一點點權威必定蕩然無存,而且還會繼續助長這樣的不良風氣。
最妥善的辦法,當然是找個軟柿子懲治一下,對下面殺雞儆猴,對上面也能有所交代。
漕府衙門有錢有勢,甚至還有獨立指揮的武裝力量,這可不是戶部能拿捏得了的對象。那麼在整個漕運體系中,最容易處理的自然便是那些沒有正式官身,包括糧長在內的民間徭役了。
於是在經過協商之後,戶部與漕府達成了一致意見——此次漕糧折損頗大,原因便是解運人員在運輸途中沒有做好損管工作,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相關人等先就地拘捕,由漕府衙門酌情判處苦役刑期。等下次有漕糧徵解任務之前,再設法從當地找一批倒黴蛋出來當糧長。
好在此行的漕軍中有一名百戶是與曹昆有些私交的老鄉,暗中將消息通報給他,讓他趕緊溜。參與此次解運任務的十餘名糧長,曹昆是唯一一個得到消息,並且趕在官府動手之前溜掉的人。
曹昆在北方舉目無親,又擔心被漕府衙門通緝,所以從天津逃亡之後也不敢直接走官道南下。先是沿着渤海灣繞了一大圈,然後去到了海漢控制下的登州府,在福山銅礦當了幾個月的礦工。攢了點錢之後,纔在今年春節前從芝罘港乘船回到了南方。
曹昆擔心漕府仍在追捕自己,甚至連蘇州老家都沒敢回去,便來到杭州謀生。此時東海大區已經全面接管杭州府,漕府衙門再怎麼厲害,也不敢隨意跑來海漢地盤抓人,所以這邊對他來說還算相對安全。
曹昆知道此事再向大明的官府衙門舉告已經無用,但他也不甘就此背下這口黑鍋,於是便找到海漢官府,將自己的經歷和盤托出,希望海漢能爲他洗清冤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