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採購的"大分散" 校服到底誰說了算?
本站教育訊 新華社近日,上海市質監局在抽查中發現上海歐霞時裝公司生產的一款搖粒絨演出服中含有致癌物質芳香胺染料。目前,這批學校訂購的50套演出服已被全部扣押,該廠已停工,並被立案查處。
今天中午,浦東教育部門通過官方微博公佈了目前排查出的21所採購涉事企業生產校服的學校名單。目前,21所學校的26444套校服已全部暫停使用並送檢,相關檢測結果將在近期對外公佈。有關部門將根據檢測結果,進行相應處理。18時43分,“上海發佈”官方微博發佈“問題校服”事件最新進展,教育部門將在全市全面排查涉事企業的相關服裝,確保學生服裝安全可控。有關部門和區縣已責成有關方面深入調查,一旦發現公職人員、學校教職工有違規違紀行爲,將嚴肅處理。同時,吸取“問題校服”教訓,上海將推出5項加強監管舉措。
至此,“問題校服”有了初步的回答,但事件帶來的反思遠未結束。一家屢登質檢“黑榜”的“問題企業”爲何能成爲多所學校的供貨商?校服採購到底誰說了算?能否形成校服監管的長效機制,讓“問題校服”再沒有可乘之機?
記者瞭解到,目前校服基本處於自行採購的“大分散”格局。而從事校服生產的企業良莠不齊,有大型國企,也有私人作坊。校服設計和各個學校的定位、個性有關,一般都是由學校和企業洽談。
2011年,上海市教育部門已經注意到校服質量問題,並聯合質監部門專門發文,要求加強全市中小學生校服質量監督管理,要求“各中小學校、幼兒園要嚴把產品進貨質量關。應選擇質量保證體系健全、產品質量優良、企業信譽較好的合法企業作爲產品供貨企業”。但由於校服生產企業准入門檻低、質量標準不明、採購過程不公開,裡面不乏關係戶、偷工減料等貓膩。對於不少擁有自主選擇權的學校來說,如何選擇可靠的“合法企業”作爲供貨商,也是難題。同時,相關部門監管不嚴、職責不明,各部門間協調機制尚不完善,造成了監管漏洞。
記者今天致電上海質監、教育、物價等主管部門瞭解到,針對“問題校服”事件,相關部門連夜對形成校服監管的長效機制進行研究,抓緊明確准入標準、規範訂貨主體和程序等一系列措施。
針對目前校服採購多是學校“自己說了算”的問題,上海將研究區縣和學校相結合的相對集中採購模式,並充分發揮學校家長委員會的作用,訂貨過程對學生和家長充分公開。“只有整個過程更公開、更透明,充分接受監督,才能杜絕腐敗和不負責任的現象,確保校服安全。”上海市教委基教處處長倪閩景說。
同時,上海將研究建立針對校服更嚴格的地方標準,實現最嚴格監管。在採購過程中,質監部門將進行前置檢驗。同時加強過程監管,建立“黑名單”制度。一旦發現問題立刻召回整改,並嚴肅處罰。未整改合格的企業,將進入“黑名單”,不得作爲校服供貨廠家。
採訪中,也有幾位校長向記者表示,目前上海對中小學生校服價格有嚴格限定,“夏季學生服(校服)只有五六十元一套,冬季的學生服(校服)不能超過150元一套。這個標準下要買到高質量的校服,確實有點捉襟見肘。”出於對利潤的追求,部分廠家就會出現偷工減料等現象。
倪閩景告訴記者,目前的限價是市物價局2005年制定的,此後一直沒有調整。今後上海將考慮就校服價格進行徵詢,給出一定價格區間,合理確定校服價格。選擇哪家企業,價格是否合理,將充分聽取家長委員會的意見。市物價部門表示,校服定價應實施“保本微利”原則,既充分考慮學生和家長的承受能力,又兼顧企業合理利益。
從多地學生營養餐安全事件頻發,到“問題校服”的曝光,校園質量安全總是令人擔憂。儘管此次檢出的“問題校服”尚未流入校園,但我們不能僥倖,如果監管長期缺位或是不到位,如果標準長期缺失或是滯後,如果過程缺乏應有的公開和透明,將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帶來的信任危機和不安全感又將如何彌補?新學期剛剛開始,希望“問題校服”能夠警醒更多的地方政府和學校,希望更多的企業能夠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共同爲孩子構建一個安全無憂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