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韌性爲組織回聲定位的生存力

蝙蝠海豚動物界回聲定位的高手。一般人並沒有覺察到,我們也有這個隱藏版能力,特別是先天或後天失明的人。藉由回聲引發大腦視覺皮層的活動,將「聽覺轉化爲視覺」能力,可經由後天的訓練加強之。

韌性,也成爲今年「快速成長一百強企業專題的報導主題。承蒙國家文官學院之賜,我的作品《鋼索上的管理課》被選爲今年七月專書,列入今年公務員閱讀心得寫作的書單。因爲這樣的機緣,欣喜受邀擔任閱讀心得的評審,展閱全國公務員眼中的韌性之旅。在國家文官學院的期許之下,投稿者爲了發展自己的創見,個人論述與實務的驗證也是評審的重點。以下就閱讀心得的評析,並穿插國內外韌性趨勢、專書導讀會與「快速成長一百強」座談會,提出個人三點觀察。

比喻風險溝通之媒介

在風險溝通上,這種媒介通常被忽略、實爲非常重要的角色。除引用黑天鵝、灰犀牛社會大衆熟知的比喻,投稿者以個人巧思「設計」不同的比喻(如:風起電影、扁鵲故事、韌性像肌肉等),這有助於與利害關係人溝通風險的特性。

即使找不到恰當的比喻,投稿者運用另一種媒介探討爲何政府需要韌性管理。他提到,被動式與穩健的組織爲政府在面對風險管理盲點。這類的形容詞也有助於我們理解投稿者所處場域的限制。

弦外之音爲創見之基礎

讀懂專書的弦外之音並非易事,爲發展個人創見的第一步。除了深刻的體悟,投稿者還要有細膩的觀察,以破除社會想當然爾的觀念。以下舉例投稿者闡述專書欲表達的弦外之音:

對於一般人來說,危機定義一詞「太過沉重且正式」。如今,新的思惟「韌性管理」採取前瞻性思考,爲一門綜合專門領域知識。在這個多面向的實務取向,強調時間動態、資源組態人員心態之管理學專論。尤其是後者,韌性是當責也是承擔。人員專業能力的養成,如訓練或演練,就非常重要。透過平日的演練「直視惡魔的眼睛」。不管準備多繁複,也不能輕易被捨棄。因爲錯誤總會發生,發生後最重要的課題爲減損。針對政府單位忽略風險移轉與減損加強準備,培養領導者與團隊韌性能力,以避免陷入自身框架。

實務爲論述的驗證之地

這些弦外之音點出投稿者反芻國內的現象。某投稿者提出「以失敗爲師」,需要更多故事、實務與案例來支持投稿者提出的創見。

欣喜的是,投稿者具多樣化的實務背景,將之穿插在文章前言(如遊樂區資訊系統)、自身業務經驗(如醫院、勞動檢查、校園輔導等)、演練情境(如醫院、文化單位重大車禍),以及案例(如韌性臺灣政策)。許多投稿者以新冠肺炎爲韌性管理的案例,請參酌吾人工商時報網路文章「因應沒有特效藥災害」。

韌性爲組織自救力

桃園縣政府專書導讀會中,我一開始詢問聽衆:韌性管理和政府有關嗎?當災害來臨,政府開設地方各級災害應變中心,這個「救人」機制已相當成熟完備;反之,從緊急應變、災後復原到營運持續管理,韌性管理強調政府「自救」的能力。從紐約消防局911案例中省思,自救才能救人。

從投稿者文章發現,韌性與永續(ESG)兩者觀念的混淆。儘管韌性起源自於生態學,但韌性從風險管理學、組織管理學發展出實務性的應用。今年四月份,美國《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專文探討在疫情之下,風險管理專業經理人成爲美國熱門行業。如果企業都沒有明天,哪來的餘裕推動永續?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組織韌性爲企業永續之本。

面對不斷刷新紀錄的各種威脅,一旦組織喪失部分的能力與資源,唯有韌性得以讓組織啓動應變力、復原力與持續力。就像是喪失視覺,人類的大腦啓動回聲定位的本能;組織在危機下喪失正常能力,進而啓動生存的韌性力。觀察在疫情下企業管理實務的趨勢,國際企業爲了反應市場多變,將數位轉型與數位韌性雙軌並行。韌性可說是組織回聲定位的生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