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注意:臺股「3千金」也掛了 科技股暴力恐攻ing
分析師提醒,外資淨空單頻創3萬口之譜,應該就是警戒3月底之前,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衝破1.7%防線,科技股恐怖攻擊還沒結束。(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全球股市這一波調整最具代表性的是,去年大漲的美國科技股、半導體股,今年2月16日高點向後轉,Nasdaq指數高14175點、費城半導體指數高3269點,紛紛都破季線,落入季線與年線之間擺盪。反觀去年漲幅最小的道瓊卻開始創新高,德國也頻創新高,大陸上證則跌破半年線,香港回測季線,深圳股市跌到年線,而今年才過了2個多月卻已很多投資人出現負報酬了,還好臺股硬朗得很,因爲「高」殖利率,所以筆者強調臺股只會「盤」,不會大跌的。
臺灣股市在全球股市的前段班,是因爲臺股高殖利率,初步足以打敗通膨1.6~1.7%,臺股從去年11月開始,很多人迄今仍戒慎恐懼,但臺股指數依舊沒大崩盤,或許在外資資金還沒回頭大買臺股之前,臺股便是15000~17000點之間打擺子的大盤局,也或許時間應該會盤整很久,不過,筆者要說的是此時「指數沒空間,個股飆翻天」,如細胞療法的長聖3月18日已經423元了,生技股王爭霸戰真的有戲,生技主升段一定有,越來越明朗了。
上週專欄中筆者說2020年臺積電、聯電、臺達電、聯發科、鴻海貢獻了75%的指數,如今臺積電從679跌到584元,聯發科最高1010元跌到854元,聯電最高59.4元跌到48元,臺達電最高325元跌到259元,只剩鴻海還姿態高的技術線型,爲下一波臺股攻1萬7000點~2萬點埋下伏筆?筆者們該重新看待鴻海了,或許郭董多年前提的200元美夢成真?!
再來,筆者要挑明着說,高價股3檔千金掛了,矽力(6415)因配息10.5元,以3月18日股價2385元計算殖利率僅 0.4,股價從3095元下跌至2230元跌掉27.9%,還會再跌;祥碩 (5269)高點2140元跌至1480元,狂摔30.8%很恐怖;信驊(5274)高點2265元跌至1625元,狂跌28%,都是因爲股價太高,殖利率太低,在通膨怪獸長大的這個時間,對高科技股的恐怖攻擊是現在進行式呀。
不僅高價股,低價股漲多的也要先避一下,如面板友達19.1元配息 0.3 元,殖利率 1.6%與臺積電相當,故面板要再發動下波攻勢,必須整理纔有更上一層樓的機會了。指數沒空間,投機力道會更威,低淨值的股票,如(2637)慧洋,淨值高達36元,一路北上往淨值靠攏的味道。但也有混水摸魚的,如低價 IC 設計股,投資人別碰比較好,炒作的結局就是毀滅,小型IC設計公司根本沒晶圓代工產能,別去碰,筆者挑明幾檔,如威盛、九暘、普誠,可怕的是這幾檔公司淨值甚至低於10元,投資人被連拉漲停誘多進去,願賭將來就要服輸喔!
全球央行自己養大的通膨怪獸,成了自己的心頭大患,先前提到1.6~1.7%是基本消費,目標是2.5%,所以,筆者都幻想着BDI指數重回歷史高,這是夢嗎?如同比特幣的翻版,2008年BDI指數歷史最高11793點,金融海嘯後全球航運景氣便持續走低,到了2016年更創下歷史最低點290點,如今2000點附近,鋼鐵人、塑化、航海王、金融金飯碗都有抗通膨力道,若又有財報利多,漲一倍是不成問題的,因此原物料2021年還沒漲完,3月17日聯準會雖未上修今年通膨預期,但終須改口的,因爲原物料股的高姿態擺明未來的預期。
臺塑、南亞低配息卻還能高姿態,鋼鐵的中鋼、中鴻、燁輝、威致、一銅、建錩都是高姿態,水泥的國產也是高姿態,金融的富邦金更是一鼓作氣拉上57元創2015年以來新高,寫到這裡,看出資金下一步怎麼走了嗎?
記住,當投資人今年看到GDP 增長大好,創下經濟增長最快的年度時,要害怕纔是對的態度,因爲伴隨的是物價大漲,全球央行將出手對抗,則重創科技股。縱使FED安撫人心,但市場之勢已重大改變了,通膨引發FED縮表,今年夏天來臨之前疫情控制後,未來一年通膨飆速上漲,將達到歷史高點,目前已接近 2014 年來的最高水準了。
2013~2014 年聯準會縮減 QE,臺股跌10%,2015年FED正式升息,臺股從 10014 點跌到 7203 點跌幅28%。所以,筆者說2021年不會大崩盤的原因便在此,但明年2022年全球央行被迫出手對抗通膨怪獸而升息,首當其衝就是佔大盤市值60%的電子股,這一次外資淨空單頻創3萬口之譜,應該就是警戒3月底之前,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衝破1.7%防線,科技股的恐怖攻擊還沒結束。
臺股最有競爭力的臺積電開始淪爲貼息股的省思,臺積電殖利率僅 1.6%低於美國 10 年期公債收益率,外資大減碼,過去一年來股價大漲股,現在殖利率偏低的科技股都跌超過20%進入技術面熊市,宛如眼淚滴下去般,資金沒有國界,只往有利的方向跑,聰明的投資人,移動MOVE,往低估值的股票,趨吉避凶。
※免責聲明:本文爲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也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自行審慎判斷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