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原參事陳全生:AI與教育的關係應明確“行爲主體”
本報記者 許禮清 北京報道
4月11日,由中國經營報社與天立國際主辦,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協辦的“AI賦能教育:探索轉型升級與應用實踐的新路徑”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原參事陳全生在研討會上表示,AI與教育的關係應明確“行爲主體”,在該領域,AI的應用必須由教育行業主導。他提到,AI可替代規則性勞動,但情感、思維等非規則性教育仍需依賴教師,在教育與AI的融合過程中,教師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例如,AI可通過分析學生數據輔助教師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但如何設計、調試AI系統,如何判斷學生個性與潛質,仍需教師主導。陳全生強調,行業自身最懂痛點。教育行業需基於教師需求開發AI工具,如通過“AI替身”輔助學生課後學習,或設計遊戲化教學激發興趣。
陳全生援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一書,提出教育需從“學會”轉向“會學”,中國也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說法。他建議通過AI助力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同時重視實踐與天性培養。他以技能學習爲例指出,虛擬世界可擴展知識,但電焊、游泳等技能需實踐才能掌握。“職業技術教育是最貴的教育,要靠熟練,要弄清楚。”陳全生表示。
此外,陳全生提出,教育應重視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及價值觀塑造。希臘基礎教育以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爲核心,旨在培養世界觀與自律精神。“數學訓練抽象思維,幾何培養邏輯推理,音樂傳遞人類共同美感,天文則讓人敬畏自然。”
陳全生呼籲AI技術應服務於這些目標,例如通過互動程序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學問學問,學會問問題,你就有學問。”陳全生說。
談及語言學習,陳全生認爲外語不僅是工具,更是“認識世界的通道”。“多一門語言如同多一隻眼睛,能更立體地理解文化差異。”陳全生表示,要鼓勵通過AI技術優化語言教育。
(編輯:於海霞 審覈:孫吉正 校對:顏京寧)